基金會電子報徵稿原則
一、我們接受會員生活心得點滴、資訊分享、或是學習心得,中英文皆可,歡迎大家來投稿。
二、來稿必須出示真實姓名,但可以用筆名刊登。
三、在不違反作者原意下,編輯組有權刪改來稿。若您不希望我們做任何刪改,請事先註明。
四、基金會電子報將不刊登任何涉及惡意批評或人身攻擊的文章。
五、來稿請E-Mail到 thsheditor@gmail.com。
六、來稿若需打字,字跡須寫清楚,可以email 到 thsheditor@gmail.com 或是交給活動中心櫃台。
2023
一、我們接受會員生活心得點滴、資訊分享、或是學習心得,中英文皆可,歡迎大家來投稿。
二、來稿必須出示真實姓名,但可以用筆名刊登。
三、在不違反作者原意下,編輯組有權刪改來稿。若您不希望我們做任何刪改,請事先註明。
四、基金會電子報將不刊登任何涉及惡意批評或人身攻擊的文章。
五、來稿請E-Mail到 thsheditor@gmail.com。
六、來稿若需打字,字跡須寫清楚,可以email 到 thsheditor@gmail.com 或是交給活動中心櫃台。
2023
《嘉義市附近的舊地名》 江朝雄
嘉義市舊名諸羅山,那是1895年以前的事。因自日本人統治後,除了水利、交通、電力等基礎建設的推展外,戶籍制度的設立,地名也有修改。(小學教科書曾提到建設台灣是劉銘傳或日本人的功勞話題,史家自有定論,在此不以置評)筆者出生嘉南平原的鄉村,但距嘉義市僅十幾公里。可以說出國前,嘉義市附近的鄉村原野,村落走遍了無數次。
但那時後,對那些地名並沒有特別的好奇。直到十幾年前讀了那本,馬偕醫院病理學家,國際血型專家林媽利教授著的「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一書,腦海裏才掀起許多孩童時期的回憶。
因那本書,以血型、基因的科學證據,揭開台灣各族群身世之謎。它的結論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85%的台灣人帶有原住民的血緣。2)平埔族沒有消失,只是溶入台灣人之中。3)「唐山公」其實是中國東南沿海的越族。4)台灣原住民與夏威夷人有共同的母系祖先。也因著上述(1),(2)兩個論點跟「台灣人」有直接的關係,鼓勵筆者就個人記憶所及,向鄉親報告嘉義市附近一些老地名,來幫助證實平埔族容入台灣人的族群中的例證。
嘉義客運公司,開往台南白河區關仔嶺那條路線上,距嘉義市約8-9公里處,有一村莊叫「中庄」(住在白河或嘉義縣水上鄉的人,都知道那個地名,全台各縣市曾在「中庄」當過兵的青年,當然也知道那個地方。從中庄直接過去(不是沿著客運公司走向白河的方向,從嘉義市到中庄時,繼續往直走約一公里,那小村叫「紅毛寮」,在往前走就是「藩仔寮」跟「窄菜園」等小村落,小時候曾跟我母親到那裡的大阿姨家。
不只嘉義縣水上鄉有「藩仔寮」這種地名,1958年九月,我到嘉義縣中埔鄉同仁國小服務時,學校轄區的中崙村,有一個村落名稱也叫「藩仔寮」。這二個「藩仔寮」距嘉義市,前者約十公里,後者較遠,但離市區也不超過三十公里。再說與白河鎮相鄰的東山鄉,在二戰結束前的舊名就叫「藩社」,距嘉義市也僅二十公里左右。再者,就在嘉義市的西區,接近劉厝里那邊,也有一個老地名叫「藩仔溝」。
從嘉義市附近,個人了解的情況,就可以舉出好多舊地名,它們都與原住民有關,若從整個台灣各地廣泛了解,像台南的「隆田」,舊名也稱「藩仔田」。這些例證,更能證明林媽利教授的研究,對台灣人血緣與平埔族的緊密關係的兩個重要論述:(一)85%的「台灣人」帶有原住民的血緣。(二)平埔族沒有消失,只是溶入「台灣人」之中。
12-22-2022 於休士頓
但那時後,對那些地名並沒有特別的好奇。直到十幾年前讀了那本,馬偕醫院病理學家,國際血型專家林媽利教授著的「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一書,腦海裏才掀起許多孩童時期的回憶。
因那本書,以血型、基因的科學證據,揭開台灣各族群身世之謎。它的結論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85%的台灣人帶有原住民的血緣。2)平埔族沒有消失,只是溶入台灣人之中。3)「唐山公」其實是中國東南沿海的越族。4)台灣原住民與夏威夷人有共同的母系祖先。也因著上述(1),(2)兩個論點跟「台灣人」有直接的關係,鼓勵筆者就個人記憶所及,向鄉親報告嘉義市附近一些老地名,來幫助證實平埔族容入台灣人的族群中的例證。
嘉義客運公司,開往台南白河區關仔嶺那條路線上,距嘉義市約8-9公里處,有一村莊叫「中庄」(住在白河或嘉義縣水上鄉的人,都知道那個地名,全台各縣市曾在「中庄」當過兵的青年,當然也知道那個地方。從中庄直接過去(不是沿著客運公司走向白河的方向,從嘉義市到中庄時,繼續往直走約一公里,那小村叫「紅毛寮」,在往前走就是「藩仔寮」跟「窄菜園」等小村落,小時候曾跟我母親到那裡的大阿姨家。
不只嘉義縣水上鄉有「藩仔寮」這種地名,1958年九月,我到嘉義縣中埔鄉同仁國小服務時,學校轄區的中崙村,有一個村落名稱也叫「藩仔寮」。這二個「藩仔寮」距嘉義市,前者約十公里,後者較遠,但離市區也不超過三十公里。再說與白河鎮相鄰的東山鄉,在二戰結束前的舊名就叫「藩社」,距嘉義市也僅二十公里左右。再者,就在嘉義市的西區,接近劉厝里那邊,也有一個老地名叫「藩仔溝」。
從嘉義市附近,個人了解的情況,就可以舉出好多舊地名,它們都與原住民有關,若從整個台灣各地廣泛了解,像台南的「隆田」,舊名也稱「藩仔田」。這些例證,更能證明林媽利教授的研究,對台灣人血緣與平埔族的緊密關係的兩個重要論述:(一)85%的「台灣人」帶有原住民的血緣。(二)平埔族沒有消失,只是溶入「台灣人」之中。
12-22-2022 於休士頓
《古色古香老街新創的鹿港》 雅夫子
鹿港簡介
傳説之一,此地以前鹿群常在附近出沒,它也是台灣早期與對岸泉州通商的港口,所以被命名為鹿港。雖然鹿兒早已失去蹤影,港口也因淤積而阻塞,失去了通商的功能。但時常聽到「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口語,可見此地曾經興盛繁榮過。鹿港的古蹟是台灣保存最好的地方,這座古鎭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可以講。近來一批有心人士致力於修復老宅,成立一些文創店面,讓遊客能夠緬懷過去的輝煌歲月。
清朝年間,泉州是最靠近鹿港的港口,早期移民來此的漢人多數來自泉州,鄉親羣居在一起,保持原來鄉音,所以「鹿港腔」還保存著一些原汁原味。若聽到還用「通櫃仔」來指口袋的,那一定是鹿港人了。
鹿港三多
鹿港有三多 - 古蹟多、小吃多與文化匠師多。你走在鋪著紅色地磚上,瀏覽兩旁古意盎然的房子,令人興起思古的幽情。老街一帶,以前貿易發達,「船頭行」雲集,極具歷史文化價值,被規劃為「鹿港古蹟保存區」。
鹿港有眾多寺廟,龍山寺是其中值得參觀的一座。廟埕有一座戲台,上頭的八卦藻井,雕工細膩,造型獨特,音響效果甚佳。「半邊井」呈現先人濃厚的人情味,仁厚的富人將屋牆築在井口中線上,半邊井口留在牆外,讓沒有能力鑿井的人家能夠取水,這是「富而有德」的典範。九曲巷是另一特別景象,鹿港的古老巷道迂迴彎曲,除了抵制海風寒流之外,還能防禦盜賊入侵。最典型的九曲巷在金盛巷,清代文人騷客吟詩會友的「十宜樓」以及讓人斷腸的「意樓」也在此巷中。傳說當年有位新婚少婦引頸企盼遠赴唐山應試的夫婿早日歸來,但始終未見人影,獨自一人空守「意樓」,最後人去樓空,徒留當年男主人離家前種植的楊桃樹,這是則「見樹不見人」的凄涼故事。
富有文化水準的鹿港怎會有一條「摸乳巷」呢?這是一條非常狹窄的巷道,若兩人夜深昏暗時刻在巷中相遇,其中一人要暫停腳步,讓另一方側身而過。但有時候可能其中一位是帶有幾分醉意的男子,有意或無意地碰觸到另一位女性敏感的胸前,因此有人調侃稱它為「摸乳巷」。後來有人回給男性一個公道,另取別名「君子巷」,勸告每個男子要做個君子。
講到鹿港的小吃,閣下一定要去享受一下,才不會虧待你的味蕾。此地的狀元小吃是蚵仔煎,蚵仔配上小白菜,再澆上各家的秘方醬料,入口教人回味無窮。另一道當地美食小吃是蝦猴,傳統的作法是用鹽腌過,是下飯的美味小菜,鹿港人有「一隻蝦猴配三晚糜」的說法。現在的吃法多用油炸,是下酒的佳餚,這是鹿港的特產,別處吃不到。其他值得一嚐的小吃:芋丸、肉包、魷魚肉羹、水晶餃、麵線糊、豬血麵線、麵茶、鳯眼糕、粉粿冰、生炒五味等等。
鹿港還有一多是人文匠師多, 施禮、施坤玉與李松林等人都是國師級的頂尖大師。施禮是鹿港工藝界的標竿人物,在台灣粧佛界(即佛像雕塑)佔有崇高地位,有「神刀」之美譽。施坤玉為傳統大木作匠師,十三歲起跟泉州師傅施明智習藝,後又學習日本建築工法與構件製作,出師後獨立承攬全台大小廟宇工程,獻身於傳統大木作領域超過七十年之久。李松林是位著名木雕工藝家,他在台灣廟宇建造與修復的領域做出重大貢獻。鹿港天后宮、龍山寺、孔廟、奉天宮,艋舺的龍山寺等等都留下他的傑作。他的姓名有四個“木”字,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他緣起於木,送給他「四木公子」的名號,名符其實(註:四個木字加上公子=李松林)。
鹿港三不見
除了上面所述的「三多」之外,鹿港還有「三不見」 - 不見天、不見地與不見女人。以前鹿港在現今的中山路兩旁的商舘街屋比鄰而建,屋頂多以斜頂或平頂方式建蓋,方便遮陽、擋雨之用。以後街屋越蓋越多,逐漸擋止上方,人走在街道上,難得看到天空,所以「一不見天」。
早期鹿港街道多舖上紅磚,人走在紅磚上,看不到泥土,所以「二不見地」。舊日鹿港的大家閨秀,三寸金蓮,養尊處優,躲在閨房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街上難見芳影,所以說:「三不見女人」。
鹿港民俗文物館
原建築於1919年完工,原是鹿港望族辜家的舊居,於1973年,辜氏家族捐出此棟洋樓以及館前的一大片綠地,成為鹿港民俗文物館區。辜振甫又捐出個人所有收藏書畫與文物,創館董事長辜偉甫也捐出個人收藏的民俗文物。外加開館後向鹿港地方徵募到許多文物,所以創館十年後已經達六千多件。
其平面設計結合了鐘樓型巴洛克式與台灣合院住宅的風格。正面兩翼設八角形衛塔,中央大門屋頂採法國Mansard式。整體設計出自日本名建築師“森山松之助”之手。另外館區又有一棟百年歷史的傳統閩式建築「古風樓」。
館內一樓展示民生用品、文獻圖片、服裝配飾、戲曲樂器、宗教儀式用品。二樓則有辜氏臥房、會議大廳、接賓大廳、餐飲器皿及書畫文獻等等。
辜家簡介
辜家是台灣五大望族之一,順便介紹辜家一些要員:
*辜顯榮:鹿港辜家事業的開創者,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帶領日軍進入台北的爭議人士。
*辜振甫:辜顯榮之子,曾任海基會董事長,參與辜汪會談之要角。
*辜嚴倬雲: 辜振甫之妻,嚴復之孫女,板橋林家林爾康之外孫女。
*辜寛敏:辜顯榮之子,辜振甫胞弟(同父異母),台獨運動之要員。
傳説之一,此地以前鹿群常在附近出沒,它也是台灣早期與對岸泉州通商的港口,所以被命名為鹿港。雖然鹿兒早已失去蹤影,港口也因淤積而阻塞,失去了通商的功能。但時常聽到「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口語,可見此地曾經興盛繁榮過。鹿港的古蹟是台灣保存最好的地方,這座古鎭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可以講。近來一批有心人士致力於修復老宅,成立一些文創店面,讓遊客能夠緬懷過去的輝煌歲月。
清朝年間,泉州是最靠近鹿港的港口,早期移民來此的漢人多數來自泉州,鄉親羣居在一起,保持原來鄉音,所以「鹿港腔」還保存著一些原汁原味。若聽到還用「通櫃仔」來指口袋的,那一定是鹿港人了。
鹿港三多
鹿港有三多 - 古蹟多、小吃多與文化匠師多。你走在鋪著紅色地磚上,瀏覽兩旁古意盎然的房子,令人興起思古的幽情。老街一帶,以前貿易發達,「船頭行」雲集,極具歷史文化價值,被規劃為「鹿港古蹟保存區」。
鹿港有眾多寺廟,龍山寺是其中值得參觀的一座。廟埕有一座戲台,上頭的八卦藻井,雕工細膩,造型獨特,音響效果甚佳。「半邊井」呈現先人濃厚的人情味,仁厚的富人將屋牆築在井口中線上,半邊井口留在牆外,讓沒有能力鑿井的人家能夠取水,這是「富而有德」的典範。九曲巷是另一特別景象,鹿港的古老巷道迂迴彎曲,除了抵制海風寒流之外,還能防禦盜賊入侵。最典型的九曲巷在金盛巷,清代文人騷客吟詩會友的「十宜樓」以及讓人斷腸的「意樓」也在此巷中。傳說當年有位新婚少婦引頸企盼遠赴唐山應試的夫婿早日歸來,但始終未見人影,獨自一人空守「意樓」,最後人去樓空,徒留當年男主人離家前種植的楊桃樹,這是則「見樹不見人」的凄涼故事。
富有文化水準的鹿港怎會有一條「摸乳巷」呢?這是一條非常狹窄的巷道,若兩人夜深昏暗時刻在巷中相遇,其中一人要暫停腳步,讓另一方側身而過。但有時候可能其中一位是帶有幾分醉意的男子,有意或無意地碰觸到另一位女性敏感的胸前,因此有人調侃稱它為「摸乳巷」。後來有人回給男性一個公道,另取別名「君子巷」,勸告每個男子要做個君子。
講到鹿港的小吃,閣下一定要去享受一下,才不會虧待你的味蕾。此地的狀元小吃是蚵仔煎,蚵仔配上小白菜,再澆上各家的秘方醬料,入口教人回味無窮。另一道當地美食小吃是蝦猴,傳統的作法是用鹽腌過,是下飯的美味小菜,鹿港人有「一隻蝦猴配三晚糜」的說法。現在的吃法多用油炸,是下酒的佳餚,這是鹿港的特產,別處吃不到。其他值得一嚐的小吃:芋丸、肉包、魷魚肉羹、水晶餃、麵線糊、豬血麵線、麵茶、鳯眼糕、粉粿冰、生炒五味等等。
鹿港還有一多是人文匠師多, 施禮、施坤玉與李松林等人都是國師級的頂尖大師。施禮是鹿港工藝界的標竿人物,在台灣粧佛界(即佛像雕塑)佔有崇高地位,有「神刀」之美譽。施坤玉為傳統大木作匠師,十三歲起跟泉州師傅施明智習藝,後又學習日本建築工法與構件製作,出師後獨立承攬全台大小廟宇工程,獻身於傳統大木作領域超過七十年之久。李松林是位著名木雕工藝家,他在台灣廟宇建造與修復的領域做出重大貢獻。鹿港天后宮、龍山寺、孔廟、奉天宮,艋舺的龍山寺等等都留下他的傑作。他的姓名有四個“木”字,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他緣起於木,送給他「四木公子」的名號,名符其實(註:四個木字加上公子=李松林)。
鹿港三不見
除了上面所述的「三多」之外,鹿港還有「三不見」 - 不見天、不見地與不見女人。以前鹿港在現今的中山路兩旁的商舘街屋比鄰而建,屋頂多以斜頂或平頂方式建蓋,方便遮陽、擋雨之用。以後街屋越蓋越多,逐漸擋止上方,人走在街道上,難得看到天空,所以「一不見天」。
早期鹿港街道多舖上紅磚,人走在紅磚上,看不到泥土,所以「二不見地」。舊日鹿港的大家閨秀,三寸金蓮,養尊處優,躲在閨房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街上難見芳影,所以說:「三不見女人」。
鹿港民俗文物館
原建築於1919年完工,原是鹿港望族辜家的舊居,於1973年,辜氏家族捐出此棟洋樓以及館前的一大片綠地,成為鹿港民俗文物館區。辜振甫又捐出個人所有收藏書畫與文物,創館董事長辜偉甫也捐出個人收藏的民俗文物。外加開館後向鹿港地方徵募到許多文物,所以創館十年後已經達六千多件。
其平面設計結合了鐘樓型巴洛克式與台灣合院住宅的風格。正面兩翼設八角形衛塔,中央大門屋頂採法國Mansard式。整體設計出自日本名建築師“森山松之助”之手。另外館區又有一棟百年歷史的傳統閩式建築「古風樓」。
館內一樓展示民生用品、文獻圖片、服裝配飾、戲曲樂器、宗教儀式用品。二樓則有辜氏臥房、會議大廳、接賓大廳、餐飲器皿及書畫文獻等等。
辜家簡介
辜家是台灣五大望族之一,順便介紹辜家一些要員:
*辜顯榮:鹿港辜家事業的開創者,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帶領日軍進入台北的爭議人士。
*辜振甫:辜顯榮之子,曾任海基會董事長,參與辜汪會談之要角。
*辜嚴倬雲: 辜振甫之妻,嚴復之孫女,板橋林家林爾康之外孫女。
*辜寛敏:辜顯榮之子,辜振甫胞弟(同父異母),台獨運動之要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