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電子報徵稿原則
一、我們接受會員生活心得點滴、資訊分享、或是學習心得,中英文皆可,歡迎大家來投稿。
二、來稿必須出示真實姓名,但可以用筆名刊登。
三、在不違反作者原意下,編輯組有權刪改來稿。若您不希望我們做任何刪改,請事先註明。
四、基金會電子報將不刊登任何涉及惡意批評或人身攻擊的文章。
五、來稿請E-Mail到 thsheditor@gmail.com。
六、來稿若需打字,字跡須寫清楚,可以email 到 thsheditor@gmail.com 或是交給活動中心櫃台。
2023
一、我們接受會員生活心得點滴、資訊分享、或是學習心得,中英文皆可,歡迎大家來投稿。
二、來稿必須出示真實姓名,但可以用筆名刊登。
三、在不違反作者原意下,編輯組有權刪改來稿。若您不希望我們做任何刪改,請事先註明。
四、基金會電子報將不刊登任何涉及惡意批評或人身攻擊的文章。
五、來稿請E-Mail到 thsheditor@gmail.com。
六、來稿若需打字,字跡須寫清楚,可以email 到 thsheditor@gmail.com 或是交給活動中心櫃台。
2023
《四月一日遊》劉郁蘭
香格里拉花園是慈善家H.J. Lutcher Stark 對「失去的地平線」小說的嚮往,歷時九年籌劃,在1946年於德州Orange 市對外無料開放。由於花草、樹木、和庭園都設計優美,再加上各種野生小動物、飛禽穿插其間,暮名者絡繹不絕,傳為一時佳話。可惜在1958年碰到大寒林木全毀,花園一關就是50年。我們今日看到的花園是日後修繕,並在2008年3月重新開放的結果。
4/19日一行三十多人浩浩蕩蕩由休士頓出發, 一路興高採烈,以為可以看到百花齊放,萬鳥爭鳴的景象,到了才知道花期已過,再加上不是鳥類的求偶季節,入場前介紹影片中的可愛鳥類一隻都沒看到!不過既來之則安之,就當在花園中健行,反正每天一萬步的quota 總是要走的!
入口處的花架蓋的是很有意思的屋頂形狀,所以大隊人馬就走不動啦,開始你拍我拍的,準備與景爭艷!雖然不是花季,但是前方的三個蓮花池,倒是靜靜開著睡蓮,提醒你這是一個不宜過度喧嘩,而是讓身心安定的地方,也或許是設計者讀過孟浩然的詩句-「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吧!
在一個綠肥紅瘦的時節來到這個花園,才注意到原來綠色有這麼多種,枝頭上的一抹新綠,讓人精神一振,怎是一個「春」字了得!層層漸漸,漸漸層層,淺綠、碧綠、翠綠、濃綠⋯⋯,綠色啊,綠色,如果花太多,我是看不到你的!香格里拉花園佔地一共252英畝,雖然開放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不過對我們這些時間有限的遊客,已經很夠了。
花園中最除了綠樹之外,當中的一大塊wetland和池塘,最有看頭!湖的中心蓋了一個恨天高的Meditation 亭子,由遠處看過去
很有意境,如果有時間,應該在下面坐一坐,好好享受一下這個與世無爭的桃花源景色!Wetland 的水質看起來很不錯,應該是水中植物和水互相作用,起了一些淨化的效果,可見經營團隊花了不少心思!
濕地旁邊蓋了一棟觀鳥屋,雖然運氣不佳沒看到鳥類飛過,但是有幸看到一群烏龜列隊在枯樹幹上向遊客們點頭招呼,還有鱷魚懶懶的在曬太陽。真像我們的的退休生活-「一片祥和,沒有戰場硝煙,只有人間炊煙。」為了保護生態,園中禁止飲食無法野餐,將就在中庭用餐,同行的團友手忙腳亂地把餐桌移到大樹下,以藍天白雲和涼風當配菜,吃著盒餐,有點今之古人的感覺!
下午轉往Stark Museum of Art, 見識過休士頓的Museum of Fine Art 後,再來看這個博物館,覺得是大巫見小巫。這裡的展覽分為原住民、玻璃、陶瓷和圍獵四區,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陶瓷,因為我在別地方沒看到過!大廳有一部1911年在底特律製造的Hupmobile Roadster ,
當年市價$750, 當時的錢有夠大,這麼多年來的通貨膨脹一部車已經要好幾萬元了!
東晃西逛到下午三點左右不得不踏上歸途,回程照例睡得東倒西歪,只有司機不能安眠!這次還是要謝謝領隊美瑢,和副領隊佳鴻的精心策劃和帶領,我們下次再見,嗯哼,我已經報名了!」
4/19日一行三十多人浩浩蕩蕩由休士頓出發, 一路興高採烈,以為可以看到百花齊放,萬鳥爭鳴的景象,到了才知道花期已過,再加上不是鳥類的求偶季節,入場前介紹影片中的可愛鳥類一隻都沒看到!不過既來之則安之,就當在花園中健行,反正每天一萬步的quota 總是要走的!
入口處的花架蓋的是很有意思的屋頂形狀,所以大隊人馬就走不動啦,開始你拍我拍的,準備與景爭艷!雖然不是花季,但是前方的三個蓮花池,倒是靜靜開著睡蓮,提醒你這是一個不宜過度喧嘩,而是讓身心安定的地方,也或許是設計者讀過孟浩然的詩句-「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吧!
在一個綠肥紅瘦的時節來到這個花園,才注意到原來綠色有這麼多種,枝頭上的一抹新綠,讓人精神一振,怎是一個「春」字了得!層層漸漸,漸漸層層,淺綠、碧綠、翠綠、濃綠⋯⋯,綠色啊,綠色,如果花太多,我是看不到你的!香格里拉花園佔地一共252英畝,雖然開放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不過對我們這些時間有限的遊客,已經很夠了。
花園中最除了綠樹之外,當中的一大塊wetland和池塘,最有看頭!湖的中心蓋了一個恨天高的Meditation 亭子,由遠處看過去
很有意境,如果有時間,應該在下面坐一坐,好好享受一下這個與世無爭的桃花源景色!Wetland 的水質看起來很不錯,應該是水中植物和水互相作用,起了一些淨化的效果,可見經營團隊花了不少心思!
濕地旁邊蓋了一棟觀鳥屋,雖然運氣不佳沒看到鳥類飛過,但是有幸看到一群烏龜列隊在枯樹幹上向遊客們點頭招呼,還有鱷魚懶懶的在曬太陽。真像我們的的退休生活-「一片祥和,沒有戰場硝煙,只有人間炊煙。」為了保護生態,園中禁止飲食無法野餐,將就在中庭用餐,同行的團友手忙腳亂地把餐桌移到大樹下,以藍天白雲和涼風當配菜,吃著盒餐,有點今之古人的感覺!
下午轉往Stark Museum of Art, 見識過休士頓的Museum of Fine Art 後,再來看這個博物館,覺得是大巫見小巫。這裡的展覽分為原住民、玻璃、陶瓷和圍獵四區,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陶瓷,因為我在別地方沒看到過!大廳有一部1911年在底特律製造的Hupmobile Roadster ,
當年市價$750, 當時的錢有夠大,這麼多年來的通貨膨脹一部車已經要好幾萬元了!
東晃西逛到下午三點左右不得不踏上歸途,回程照例睡得東倒西歪,只有司機不能安眠!這次還是要謝謝領隊美瑢,和副領隊佳鴻的精心策劃和帶領,我們下次再見,嗯哼,我已經報名了!」
《夏令時間》吳連山
上個月(三月) 十二日, 開始夏令時間. 在零晨二點, 將時鐘撥快變成三點. 這個夏令時間要等到十一月五日,才終止. 那這天雖然少睡一個鐘頭, 剛開始, 只是有點不習慣. 而且也經歷好幾十年的夏令時間變化. 照道理說, 應該沒什麼問題. 現在經過一個月後, 我每天早上六點要起床時, 看到外面天色還是黑暗的,總 覺得還是累累的. 一直不想起床. 原以為是自己年紀大了, 適應力較差. 才昏昏沉沉的. 後來看到報導, 才知道我不是唯一這樣的人. 有許多人也是要經過一段時間, 才能適應.
根據睡眠專家的說法: 我們人類以及哺乳動物, 身體都有一個晝夜節律 (circadian rhythm) 或稱生理時鐘(physiological clock) . 就是二十四小時的睡眠-覺醒循環週期. 這個週期控制我們的睡眠和身體上的一些食慾和情緒. 這個週期, 大部份是依據光線的暴露. 所以白天,光照會使主時鐘發出信號,這讓我們保持警覺 , 幫助我們保持清醒和活躍。隨著夜幕降臨,主時鐘開始產生褪黑激素,這是一種促進睡眠的激素,然後繼續傳遞幫助我們整夜保持睡眠的信號。
如果晝夜節律正確對齊。它會使我們的清醒和睡眠與白天和黑夜保持一致, 而創造一個穩定的恢復性休息週期,從而增加白天的活動。但是,當這種晝夜節律被打破時,就會產生嚴重的睡眠問題,包括失眠 . 所以在夏令時間和標準時間的轉換時, 變成早上較黑暗. 夜晚較光亮. 這就影响, 延遲我們睡覺-清醒的循環. 使我們覺得早上較累; 晚上又較警覺.
有一個研究報告說, 三月變成夏令時間後的第一個星期一, 平均每個人比未調整時間前少睡40分鐘. 即使在十一月結束夏令時間, 變成標準時間, 也是有很多的負面影响. 變更時令不僅使我們失去睡眠, 更造成我們情緒上的干擾, 自殺的風險以及交通的肇事等等.
儘管大部的人都能適應時令的改變. 但是一些研究報告指出: 我們人類的身體並沒有完全調適夏令時間. 這個晝夜失調, 若變成定期或永久的, 常會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 例如: 過度肥胖, 沮喪或心血管疾病等的風險. 這些人認為應該應該永遠採用標準時間. 這樣晝夜節律對大衆的健康及安全都有好處.
不過也有些專家認為, 就長遠來說日照較長反而減低車禍. 而且犯罪的統計也顯示改了夏令時間後因為黑暗時間減短, 犯罪率也降低很多. 再則, 因為有七十多個國家採用夏令時間, 能源的消耗減少, 燃料成本也減低, 而且也保護我們的環境.
究竟應否變更時令, 就要回顧歷史的演變. 夏令時間(summer time) 也就是日曆上寫的日光節約時間(Daylight Saving Time) 簡稱 (DST) . 這是1784 年Benjamin Franklin首先建議的. 直到1907年有一個英國人, William Willett才努力去催促. 他建議把時間提前80分鐘. 在四月時分四次調整每次20分鐘. 然後在九月再改回成標準時間. 1909年英國的 House of Commons 否決在春天提前一小時的提案. 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 為了節省燃料, 減少人造燈光, 有許多國家如就採用夏季日光節省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在2/2/1942 到9/30/1945這段時間, 採用提前一小時. 而英國則採用” double summer time” 也就是在夏天時提前兩個小時, 冬天時則僅提前一個小時.
美國的夏令時間本來是四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天到十月的第一個禮拜天. 1986年國會通過法條, 將夏令時間, 從次年 (1987) 起, 改成從四月的第一個禮拜天開始, 依然到十月的第一個禮拜天結束. 2007年再更改為從三月的第二個禮拜天開始, 到十一月的第一個禮拜天結束. 但是大部份西歐國家的夏令時間是三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天, 到十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天.
家究竟應不應該有夏令時間? 如果不改需要有夏令時間, 應該永久採用標準時間? 還是永久採用固定的夏令時間? 不知道你的看法如何?
吳連山寫 (4/12/2023)
根據睡眠專家的說法: 我們人類以及哺乳動物, 身體都有一個晝夜節律 (circadian rhythm) 或稱生理時鐘(physiological clock) . 就是二十四小時的睡眠-覺醒循環週期. 這個週期控制我們的睡眠和身體上的一些食慾和情緒. 這個週期, 大部份是依據光線的暴露. 所以白天,光照會使主時鐘發出信號,這讓我們保持警覺 , 幫助我們保持清醒和活躍。隨著夜幕降臨,主時鐘開始產生褪黑激素,這是一種促進睡眠的激素,然後繼續傳遞幫助我們整夜保持睡眠的信號。
如果晝夜節律正確對齊。它會使我們的清醒和睡眠與白天和黑夜保持一致, 而創造一個穩定的恢復性休息週期,從而增加白天的活動。但是,當這種晝夜節律被打破時,就會產生嚴重的睡眠問題,包括失眠 . 所以在夏令時間和標準時間的轉換時, 變成早上較黑暗. 夜晚較光亮. 這就影响, 延遲我們睡覺-清醒的循環. 使我們覺得早上較累; 晚上又較警覺.
有一個研究報告說, 三月變成夏令時間後的第一個星期一, 平均每個人比未調整時間前少睡40分鐘. 即使在十一月結束夏令時間, 變成標準時間, 也是有很多的負面影响. 變更時令不僅使我們失去睡眠, 更造成我們情緒上的干擾, 自殺的風險以及交通的肇事等等.
儘管大部的人都能適應時令的改變. 但是一些研究報告指出: 我們人類的身體並沒有完全調適夏令時間. 這個晝夜失調, 若變成定期或永久的, 常會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 例如: 過度肥胖, 沮喪或心血管疾病等的風險. 這些人認為應該應該永遠採用標準時間. 這樣晝夜節律對大衆的健康及安全都有好處.
不過也有些專家認為, 就長遠來說日照較長反而減低車禍. 而且犯罪的統計也顯示改了夏令時間後因為黑暗時間減短, 犯罪率也降低很多. 再則, 因為有七十多個國家採用夏令時間, 能源的消耗減少, 燃料成本也減低, 而且也保護我們的環境.
究竟應否變更時令, 就要回顧歷史的演變. 夏令時間(summer time) 也就是日曆上寫的日光節約時間(Daylight Saving Time) 簡稱 (DST) . 這是1784 年Benjamin Franklin首先建議的. 直到1907年有一個英國人, William Willett才努力去催促. 他建議把時間提前80分鐘. 在四月時分四次調整每次20分鐘. 然後在九月再改回成標準時間. 1909年英國的 House of Commons 否決在春天提前一小時的提案. 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 為了節省燃料, 減少人造燈光, 有許多國家如就採用夏季日光節省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在2/2/1942 到9/30/1945這段時間, 採用提前一小時. 而英國則採用” double summer time” 也就是在夏天時提前兩個小時, 冬天時則僅提前一個小時.
美國的夏令時間本來是四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天到十月的第一個禮拜天. 1986年國會通過法條, 將夏令時間, 從次年 (1987) 起, 改成從四月的第一個禮拜天開始, 依然到十月的第一個禮拜天結束. 2007年再更改為從三月的第二個禮拜天開始, 到十一月的第一個禮拜天結束. 但是大部份西歐國家的夏令時間是三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天, 到十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天.
家究竟應不應該有夏令時間? 如果不改需要有夏令時間, 應該永久採用標準時間? 還是永久採用固定的夏令時間? 不知道你的看法如何?
吳連山寫 (4/12/2023)
《桃花源=烏托邦?》雅夫子
美夢或空想?
許多人都讀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它相當於「桃花源詩」的序文,筆者抄錄其開場白如下: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
此段描寫晉代武陵漁夫誤入人間樂土桃花源,並描述其景象。此記下一段: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髪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罐
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
這段追述此地先人避秦時亂,來此樂土不再復出,從此安居樂業。漁人受村民熱情的款待,臨走時,村民吩咐漁夫,此地的一切「不足為外人道也。」此記末段: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結尾,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無獲而還,後遂無問津者。
在此不禁要問:陶淵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是確有其事,還是只是一埸個人的美夢或空想而已?
桃花源到底在何處?
後世的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多年前,我藉著旅遊湖南「張家界」之便,去拜訪附近所謂的「桃花源」遺址。
我從「武陵源」處出發,不久到「桃花源」牌坊。踏足入內後,見到一些美景,而後來到一個山坡路,再往前行,見到一尊漁夫的雕像,略有記中「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的景象。之後又看見另一座牌坊,上書「世外桃源」。途中所見所聞與陶淵明文中所描述的「東方烏托邦」有若干程度的落差。
近來中國又在湖南常德大興土木,建了桃花源的現代版。至今尚無機會親訪「新桃花源」。恢復古蹟要達到梁思成建築大師的「修舊如舊」,是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尤其桃花源只有「桃花源記」一文可供參考,沒有其他文獻或圖片可以對照求證,更是難上加難。其實是否真有「桃花源」這個世外桃源,本身乃是一個大問號?
許多後人認為陶淵明因為厭惡當時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苦境,所以寫出這篇心中所夢想的世外桃源。中國近百年來,也兵荒馬亂、天災人禍頻繁,在百姓的心中,應該多多少少還會存有「桃花源」的夢想。可是時下所追求的所謂「中國夢」,不知還含有多少「桃花源」的成分在內? 有些人認為台灣目前已經有多處「桃花源」了。
百家講壇節目中的王翔先生,曾填 一首對聯做為他評論「桃花源記」一文的總結:
上聯:
春秋千載生靈塗炭、人間總是生死場
下聯:
人生百年宦海沉浮、夢裡皆有桃花源
此聯寫出許多人的感慨!
許多人都讀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它相當於「桃花源詩」的序文,筆者抄錄其開場白如下: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
此段描寫晉代武陵漁夫誤入人間樂土桃花源,並描述其景象。此記下一段: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髪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罐
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
這段追述此地先人避秦時亂,來此樂土不再復出,從此安居樂業。漁人受村民熱情的款待,臨走時,村民吩咐漁夫,此地的一切「不足為外人道也。」此記末段: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結尾,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無獲而還,後遂無問津者。
在此不禁要問:陶淵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是確有其事,還是只是一埸個人的美夢或空想而已?
桃花源到底在何處?
後世的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多年前,我藉著旅遊湖南「張家界」之便,去拜訪附近所謂的「桃花源」遺址。
我從「武陵源」處出發,不久到「桃花源」牌坊。踏足入內後,見到一些美景,而後來到一個山坡路,再往前行,見到一尊漁夫的雕像,略有記中「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的景象。之後又看見另一座牌坊,上書「世外桃源」。途中所見所聞與陶淵明文中所描述的「東方烏托邦」有若干程度的落差。
近來中國又在湖南常德大興土木,建了桃花源的現代版。至今尚無機會親訪「新桃花源」。恢復古蹟要達到梁思成建築大師的「修舊如舊」,是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尤其桃花源只有「桃花源記」一文可供參考,沒有其他文獻或圖片可以對照求證,更是難上加難。其實是否真有「桃花源」這個世外桃源,本身乃是一個大問號?
許多後人認為陶淵明因為厭惡當時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苦境,所以寫出這篇心中所夢想的世外桃源。中國近百年來,也兵荒馬亂、天災人禍頻繁,在百姓的心中,應該多多少少還會存有「桃花源」的夢想。可是時下所追求的所謂「中國夢」,不知還含有多少「桃花源」的成分在內? 有些人認為台灣目前已經有多處「桃花源」了。
百家講壇節目中的王翔先生,曾填 一首對聯做為他評論「桃花源記」一文的總結:
上聯:
春秋千載生靈塗炭、人間總是生死場
下聯:
人生百年宦海沉浮、夢裡皆有桃花源
此聯寫出許多人的感慨!
《分辨真假先知_客旅生涯隨筆之36》江朝雄
<客旅生涯隨筆之36>
曾經有位鄉親問過我,怎麼知道這個人是真先知,還是假先知呢?另有一位問說,現代還有先知嗎?要回答這兩個很好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隨便按人的感覺或經驗就能解釋清楚。因此在最近二年多來,我就很認真的將流傳二千年的聖經,讀了二遍,同時也花了一些時間,翻閱東方文化的古籍--論語及老子、莊子....等書。
由於論語、老子,或達拉斯佛教會印贈的那本「修福積德造命法」等書,屬於哲學,宗教的書,都是修身養性,勸人為善。跟以神為本位的心靈信仰有所不同,值得以後大家討論,本文僅以「以神為本」的聖經有關經文,跟大家分享有關「真假先知」的問題。
1)舊約耶利米書27:15 耶和華說:「我並沒有打發他們,他們卻託我名說假預言,...。」
2)新約彼得後書2:1 也告訴我們,「從前在百姓中有假先知起來,將來在你們中間也必有假師傅,....。」
3)舊約耶利米書28:15-17節,「於是先知耶利米對先知哈拿尼亞說:哈拿尼亞啊,你應當聽!耶和華並沒有差遣你,你竟使這百姓依靠謊言。所以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要叫你去世,你今年必死,因為你向 耶和華說了叛逆的話。這樣,先知哈拿尼亞當年七月間就死了。」 從以上三處經文可以看到,世上有假先知,也有真先知。真先知是神的志工,僕人;假先知則是神棍,魔鬼的差役。
其次,在聖經裡也記載很多屬靈的「神人」,如但以理先知,他是被擄到巴比倫的青少年先知。在但以理書二章17-19節記載著但以理為他所侍候的尼布甲尼撒王,解夢的神奇故事,經文如此說,「但以理回到他的居所,將這事告訴他的三位同伴,要他們祈求天上的神施憐憫,將這奧秘的事指明,免得但以理和他的同伴,與巴比倫其餘的哲士,一同被滅亡。這奧秘的事,就在夜間異象中,給但以理顯明。」解決了國王異夢問題,也解救了好幾條人命。
在現今的社會,依然有些人會患了假先知的毛病,自稱「上帝跟他說什麼」,據我幾十年的觀察,說這句話的人,不僅是跟別人開玩笑,也是一種冒犯神的態度。像但以理那麼敬虔的青少年,神也只是藉由異象向他顯明,也有人是在夢裏得到啟示,也有人是早上ㄧ醒來,突然間腦海裡浮現很奇特的意念或感動(人的靈與神的靈的瞬間感應),有些人也許是藉由天使傳遞信息.......。但這些情況還是要多方面體驗,小心慎言,千萬不要超自信的說 “上帝跟我說xxxx”。耶利米書28:9告訴我們,「先知預言的平安,到話語成就的時候,人便知道他真是耶和華差來的。」
而且,聖經上也提到從靈來的智慧(Wisdom from the Spirit),如林前2:11「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神的靈,也沒有人知道神的事。2:14也告訴我們,「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靈的事。」總之,常讀聖經,多思考祂的話語涵意,世上既然沒有完美的人,因此人的話語,僅供參考。
江朝雄
04-25-2023 於休士頓
曾經有位鄉親問過我,怎麼知道這個人是真先知,還是假先知呢?另有一位問說,現代還有先知嗎?要回答這兩個很好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隨便按人的感覺或經驗就能解釋清楚。因此在最近二年多來,我就很認真的將流傳二千年的聖經,讀了二遍,同時也花了一些時間,翻閱東方文化的古籍--論語及老子、莊子....等書。
由於論語、老子,或達拉斯佛教會印贈的那本「修福積德造命法」等書,屬於哲學,宗教的書,都是修身養性,勸人為善。跟以神為本位的心靈信仰有所不同,值得以後大家討論,本文僅以「以神為本」的聖經有關經文,跟大家分享有關「真假先知」的問題。
1)舊約耶利米書27:15 耶和華說:「我並沒有打發他們,他們卻託我名說假預言,...。」
2)新約彼得後書2:1 也告訴我們,「從前在百姓中有假先知起來,將來在你們中間也必有假師傅,....。」
3)舊約耶利米書28:15-17節,「於是先知耶利米對先知哈拿尼亞說:哈拿尼亞啊,你應當聽!耶和華並沒有差遣你,你竟使這百姓依靠謊言。所以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要叫你去世,你今年必死,因為你向 耶和華說了叛逆的話。這樣,先知哈拿尼亞當年七月間就死了。」 從以上三處經文可以看到,世上有假先知,也有真先知。真先知是神的志工,僕人;假先知則是神棍,魔鬼的差役。
其次,在聖經裡也記載很多屬靈的「神人」,如但以理先知,他是被擄到巴比倫的青少年先知。在但以理書二章17-19節記載著但以理為他所侍候的尼布甲尼撒王,解夢的神奇故事,經文如此說,「但以理回到他的居所,將這事告訴他的三位同伴,要他們祈求天上的神施憐憫,將這奧秘的事指明,免得但以理和他的同伴,與巴比倫其餘的哲士,一同被滅亡。這奧秘的事,就在夜間異象中,給但以理顯明。」解決了國王異夢問題,也解救了好幾條人命。
在現今的社會,依然有些人會患了假先知的毛病,自稱「上帝跟他說什麼」,據我幾十年的觀察,說這句話的人,不僅是跟別人開玩笑,也是一種冒犯神的態度。像但以理那麼敬虔的青少年,神也只是藉由異象向他顯明,也有人是在夢裏得到啟示,也有人是早上ㄧ醒來,突然間腦海裡浮現很奇特的意念或感動(人的靈與神的靈的瞬間感應),有些人也許是藉由天使傳遞信息.......。但這些情況還是要多方面體驗,小心慎言,千萬不要超自信的說 “上帝跟我說xxxx”。耶利米書28:9告訴我們,「先知預言的平安,到話語成就的時候,人便知道他真是耶和華差來的。」
而且,聖經上也提到從靈來的智慧(Wisdom from the Spirit),如林前2:11「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神的靈,也沒有人知道神的事。2:14也告訴我們,「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靈的事。」總之,常讀聖經,多思考祂的話語涵意,世上既然沒有完美的人,因此人的話語,僅供參考。
江朝雄
04-25-2023 於休士頓
《THSH扮演KIPP與KIST之間的溝通橋梁》Le-Kheng
德州 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是一個公辦民營的免費特許學校, 目前約有224 所。 KIPP 關注弱勢族群,強調品行教學,提升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成果及品格教育,96% 學生來自社會底層或少數族裔。台灣實驗教育法通過後,誠致教育基金會與 KIPP 建立合作關係,發展出台灣的 KIST(KIPP Inspired School in Taiwan)體系學校, 設立在南北各地偏鄉,目前約有10 所。
三月底KIPP的監督人(super intendent), Dr。 Nickolas Dawkins, 與我們聯絡,希望經由THSH 了解台灣文化及習俗。THSH 的使命之一是宣揚台灣給美國人民。這個項目最適合休士頓台灣人傳統基金會的文化社會服務組(CSC) 以及休士頓台灣語言文化學校(HTSLC)來共同進行。因為多位委員日程煩忙,最後由王凱平(Kevin), 徐秋蓉(Everlyn ) 以及邱麗卿(Le-kheng Khu)三人呈接了這項請求。
三人相聚,了解,商討,並決定初步的内容來達到Dr。Dawkins 的要求。然後與他及他的助理,Ms。 Kimberly Goudeau, 開了數次會議後, 拍板定案與KIST進行線上會議的議程。
4月18日早上10 點,線上會議準時開始, 一共約40 多人參與, 包括大約10位KIST教職員。THSH由Kevin展示並解說台灣人以及美國人的習俗區分,讓與會的KIPP及KIST教職員了解台美之間的不同習慣,以免KIST成員于四月底來美訪問KIPP時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Kevin 除了以英語解說之外,還即時翻譯成中文以便KIST的教職員了解所解說的内容。KIST胡茵(Angel)老師 則以視頻及流利的英語介紹台灣的風土民情。會議於11點順利結束。THSH 團隊圓滿達成任務。
KIST 成員於4月底來美訪問KIPP各校, 希望兩地學校互惠成果,以求更長遠的合作及進步。在忙碌的日程,誠致教育基金會的執行長吳明柱帶領八位教職員抽空在25日下午兩點半來參觀台灣人活動中心,了解休士頓台灣人傳統基金會(THSH)和以及休士頓台灣語言文化學校(HTSLC)的成長歴史,李淳臻老師表演了一段美妙的台灣歌仔戯,獲得全場滿堂彩; 在我們介紹中心捐款匾額時,亦感念大家的愛心,臨走之前李老師還捐了新台幣 1000.00 給基金會。Kevin凖備了許多美食招待KIST教師們以及KIPP的兩位成員 - Ms。 Kimberly Goudeau和Ms。Michelle 。活動中心主任 News也盡其本份,幫忙清理會議室和拍照。大家合作下,讓開會交誼非常愉快。
在此次中心導覽也介紹雅彥圖書館及外牆藝術,Ms. Kimberly 及Ms. Michelle 皆從加卅搬到休士頓,對中心收藏台灣文物及藝術豐富,甚是讚嘆,是她們在加卅未見。此次訪問在Kevin、Le-kheng和Evelyn熱情招待介紹,與貴賓在台、中 、英文的交談中,完美地結束了這場成功的聚會。
三月底KIPP的監督人(super intendent), Dr。 Nickolas Dawkins, 與我們聯絡,希望經由THSH 了解台灣文化及習俗。THSH 的使命之一是宣揚台灣給美國人民。這個項目最適合休士頓台灣人傳統基金會的文化社會服務組(CSC) 以及休士頓台灣語言文化學校(HTSLC)來共同進行。因為多位委員日程煩忙,最後由王凱平(Kevin), 徐秋蓉(Everlyn ) 以及邱麗卿(Le-kheng Khu)三人呈接了這項請求。
三人相聚,了解,商討,並決定初步的内容來達到Dr。Dawkins 的要求。然後與他及他的助理,Ms。 Kimberly Goudeau, 開了數次會議後, 拍板定案與KIST進行線上會議的議程。
4月18日早上10 點,線上會議準時開始, 一共約40 多人參與, 包括大約10位KIST教職員。THSH由Kevin展示並解說台灣人以及美國人的習俗區分,讓與會的KIPP及KIST教職員了解台美之間的不同習慣,以免KIST成員于四月底來美訪問KIPP時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Kevin 除了以英語解說之外,還即時翻譯成中文以便KIST的教職員了解所解說的内容。KIST胡茵(Angel)老師 則以視頻及流利的英語介紹台灣的風土民情。會議於11點順利結束。THSH 團隊圓滿達成任務。
KIST 成員於4月底來美訪問KIPP各校, 希望兩地學校互惠成果,以求更長遠的合作及進步。在忙碌的日程,誠致教育基金會的執行長吳明柱帶領八位教職員抽空在25日下午兩點半來參觀台灣人活動中心,了解休士頓台灣人傳統基金會(THSH)和以及休士頓台灣語言文化學校(HTSLC)的成長歴史,李淳臻老師表演了一段美妙的台灣歌仔戯,獲得全場滿堂彩; 在我們介紹中心捐款匾額時,亦感念大家的愛心,臨走之前李老師還捐了新台幣 1000.00 給基金會。Kevin凖備了許多美食招待KIST教師們以及KIPP的兩位成員 - Ms。 Kimberly Goudeau和Ms。Michelle 。活動中心主任 News也盡其本份,幫忙清理會議室和拍照。大家合作下,讓開會交誼非常愉快。
在此次中心導覽也介紹雅彥圖書館及外牆藝術,Ms. Kimberly 及Ms. Michelle 皆從加卅搬到休士頓,對中心收藏台灣文物及藝術豐富,甚是讚嘆,是她們在加卅未見。此次訪問在Kevin、Le-kheng和Evelyn熱情招待介紹,與貴賓在台、中 、英文的交談中,完美地結束了這場成功的聚會。
《二月一日遊》周純
一日遊的二月活動分享
共有28 位帥哥美女參加。在黃漢楨領隊的帶領之下,上午遊玩了Sheldon Lake State Park,下午參觀了San Jacinto Monument。
Sheldon Lake State Park 簡介:
這是個德卅公園,位置在台灣人活動中心的東北部, 離活動中心有28 里路。
Sheldon Lake State Park 是個水庫和野生動物的公園,從地圖上,可看到這個公園位於 San Jacinto 河流的一個盆地,而這個盆地是由San Jacinto 河和分支小河流Carpenters 河造成的。
在1943 年二戰時期,美國聯邦政府在Ship Channel 造船造軍艦。為了要解決造船工廠用水的問題,就利用在Ship Channel 附近的Sheldon Lake ,蓋了一個蓄水的水庫。1952 年,德州野生動物保護區管理局買下了這個水庫和附近的沼澤地區, 供居民釣魚,和休閒活動的地方。
1984 年正式成立了現在的公園Sheldon Lake State Park公園裏,有28个魚類孵化池,沿著池邊的步行道,慢步聆聽鳥聲,欣賞自然生物和植物。步行道最終進入德州原生大草原的濕地。濕地上有個82英尺高的高塔。爬上了六層樓高的高塔可看到整個Sheldon Lake,也可看到下午要去參觀的San Jacinto Monument。
San Jacinto Monument 簡介:
這個高達567 英尺紀念石碑,頂上有34 英尺的星星。 是為了記念德卅軍隊戰勝墨西哥軍隊,贏得了德州獨立的紀念石碑。
進入紀念石碑,樓下有歴史展覧廳和電影院,展覽了這場戰爭的軍隊衣服、生活用品、書籍和武器。 電影院放映了記錄影片,述說當年德州和墨西哥関係,和如何成立成德卅共和國。
電影中有段是敘述最有名的San Jacinto 戰役, 也因為這場18 分鐘的戰役,德州脫離了墨西哥,贏得了獨立。德州這塊土地,原本屬於是墨西哥, 當時的墨西哥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墨西哥獨立後,德州也由墨西哥管理。
由於其他卅的美國人,漸漸移民到德州,因為苛稅和其他的問題,居住在德州的人民,開始有獨立的想法,產生了許多革命的德州人士.
1836 年的4 月21 日,Sam Houston 將軍,率領德州軍隊,在San Jacinto 紀念碑這個地方擊敗了由Santa Anna 總統親自領導的墨西哥軍隊。這場戰役造成墨西哥軍隊死了600多人, 200多人受傷, 300人被俘虜. 德州軍隊死亡9人, 30人受傷, 贏得了勝利。
墨西哥Santa Anna 總統被捕,並簽訂了停火協議。 墨西哥軍隊無條件退出德州,因此,德州順利了成立了Texas共和國, 並在1845年加入了美國聯邦,成了今日的德州。
這次的一日遊,實在是一個非常愉快的旅遊。 上午在Sheldon Lake公園裏,看到了(有止痛功效)牙痛樹,和好幾隻小鱷魚。當問到如何辨認鱷魚的性別時,一位帥哥很幽默的說,只要眼睛大大的,說話大聲的,那就是母鱷魚了。 當時有點小下雨,大家在雨亭避雨時,同行的台聲帥哥美女唱了首” 噗仔聲加催落”,臨時演出,不收費,贏得滿場掌聲。
中午在Golden Corral 午餐,美式“包肥”自助餐的食物,很合適大家的味口。下午參觀San Jacinto Monument 和 Battleground 時,看到當時戰役的墨西哥軍營地區和德州軍營地區,也看到了這場戰役德卅英雄的墳墓,和當時打仗的二個大砲。
我們這群從台灣來定居德卅的帥哥美女,也算是半個德州人。 站在這場歷史性戰役的領土上,深深感受到,因為這些先烈的犧牲,才能換得了今天德州的進步自由。也因為如此,從台灣來的我們,才能來美國上學 ,打拼,退休,讓我們的下一代有更好的人生的機會。
非常感謝漢楨夫婦費心安排這次的活動,感謝Glorial 美女 配樂The Yellow Rose of Texas 這首歌,編輯了這次旅行的影片,讓我們可以回顧這次難忘的旅遊。
這是我第四次參加一日遊活動,深深感受到帥哥美女,相互照顧,溫暖包容,和諧相處, 真是個快樂的一天。
周純 分享
共有28 位帥哥美女參加。在黃漢楨領隊的帶領之下,上午遊玩了Sheldon Lake State Park,下午參觀了San Jacinto Monument。
Sheldon Lake State Park 簡介:
這是個德卅公園,位置在台灣人活動中心的東北部, 離活動中心有28 里路。
Sheldon Lake State Park 是個水庫和野生動物的公園,從地圖上,可看到這個公園位於 San Jacinto 河流的一個盆地,而這個盆地是由San Jacinto 河和分支小河流Carpenters 河造成的。
在1943 年二戰時期,美國聯邦政府在Ship Channel 造船造軍艦。為了要解決造船工廠用水的問題,就利用在Ship Channel 附近的Sheldon Lake ,蓋了一個蓄水的水庫。1952 年,德州野生動物保護區管理局買下了這個水庫和附近的沼澤地區, 供居民釣魚,和休閒活動的地方。
1984 年正式成立了現在的公園Sheldon Lake State Park公園裏,有28个魚類孵化池,沿著池邊的步行道,慢步聆聽鳥聲,欣賞自然生物和植物。步行道最終進入德州原生大草原的濕地。濕地上有個82英尺高的高塔。爬上了六層樓高的高塔可看到整個Sheldon Lake,也可看到下午要去參觀的San Jacinto Monument。
San Jacinto Monument 簡介:
這個高達567 英尺紀念石碑,頂上有34 英尺的星星。 是為了記念德卅軍隊戰勝墨西哥軍隊,贏得了德州獨立的紀念石碑。
進入紀念石碑,樓下有歴史展覧廳和電影院,展覽了這場戰爭的軍隊衣服、生活用品、書籍和武器。 電影院放映了記錄影片,述說當年德州和墨西哥関係,和如何成立成德卅共和國。
電影中有段是敘述最有名的San Jacinto 戰役, 也因為這場18 分鐘的戰役,德州脫離了墨西哥,贏得了獨立。德州這塊土地,原本屬於是墨西哥, 當時的墨西哥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墨西哥獨立後,德州也由墨西哥管理。
由於其他卅的美國人,漸漸移民到德州,因為苛稅和其他的問題,居住在德州的人民,開始有獨立的想法,產生了許多革命的德州人士.
1836 年的4 月21 日,Sam Houston 將軍,率領德州軍隊,在San Jacinto 紀念碑這個地方擊敗了由Santa Anna 總統親自領導的墨西哥軍隊。這場戰役造成墨西哥軍隊死了600多人, 200多人受傷, 300人被俘虜. 德州軍隊死亡9人, 30人受傷, 贏得了勝利。
墨西哥Santa Anna 總統被捕,並簽訂了停火協議。 墨西哥軍隊無條件退出德州,因此,德州順利了成立了Texas共和國, 並在1845年加入了美國聯邦,成了今日的德州。
這次的一日遊,實在是一個非常愉快的旅遊。 上午在Sheldon Lake公園裏,看到了(有止痛功效)牙痛樹,和好幾隻小鱷魚。當問到如何辨認鱷魚的性別時,一位帥哥很幽默的說,只要眼睛大大的,說話大聲的,那就是母鱷魚了。 當時有點小下雨,大家在雨亭避雨時,同行的台聲帥哥美女唱了首” 噗仔聲加催落”,臨時演出,不收費,贏得滿場掌聲。
中午在Golden Corral 午餐,美式“包肥”自助餐的食物,很合適大家的味口。下午參觀San Jacinto Monument 和 Battleground 時,看到當時戰役的墨西哥軍營地區和德州軍營地區,也看到了這場戰役德卅英雄的墳墓,和當時打仗的二個大砲。
我們這群從台灣來定居德卅的帥哥美女,也算是半個德州人。 站在這場歷史性戰役的領土上,深深感受到,因為這些先烈的犧牲,才能換得了今天德州的進步自由。也因為如此,從台灣來的我們,才能來美國上學 ,打拼,退休,讓我們的下一代有更好的人生的機會。
非常感謝漢楨夫婦費心安排這次的活動,感謝Glorial 美女 配樂The Yellow Rose of Texas 這首歌,編輯了這次旅行的影片,讓我們可以回顧這次難忘的旅遊。
這是我第四次參加一日遊活動,深深感受到帥哥美女,相互照顧,溫暖包容,和諧相處, 真是個快樂的一天。
周純 分享
《三月一日遊 Nacogdoches》Laura Chang
Nacogdoches?什麼地方,聽都沒聽過,來回要六個鐘頭?本來不想去的,因為我有下背痛的老毛病,坐久了,腳會麻,可是還是抵不過想去看這個看了城市名字後,還不太會發音的地方!
行前和Carla商討了半天,決定至少帶兩個保溫瓶,又帶了雨傘、雨衣和外套,怕像上回一樣,下了一場大雨淋濕了我的美麗髮型!
我們的校車司機高大瀟灑,行程開始時頗為莊重,按部就班,回程因為天色已晚,所以茅足了勁一心趕路,總算在天黑之前回到中心,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天黑我是不敢開車的,不過現在都有貼心的Carla接送, 我是很放心的!
Nacogdoches 係德州最早建立的城市,曾經掛過九面旗子,歷經西班牙、法國、墨西哥、德州共和國、美國南方聯盟、美國聯邦(2),美利堅合眾國,比德州還多三面,真是威風啊!Nacogdoches早期是印地安人的居住地,後來雖然被強迫駆離,但是地靈人傑,德州第一口油井就是在此地發現,又有Stephen F Austin State University 在此建校,所以頗有人文風情,我們這一次的目的地除了拜訪遊客中心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看該大學的杜鵑花園。
參觀遊客中心的空檔,我和遊伴Carla, 逛了小街一刻鐘,權當今天散步的quota。我看了一下路旁的燈座,底下都有註明是誰人奉獻,可見愛心人士還是很多的!
民以食為天,為了好好的參觀花園,領隊讓我們先吃中式自助餐大快朵頤,尤其像我這種不吃飯就沒力氣的,一聽到午飯鐘聲響起就衝衝衝,一如既往,仗著人多我們又被安排在包廂裡面,所以吃的再多也沒有旁人看見,自己人沒關係啦!
因為時間有限,杜鵑花園只能賞玩一個鐘頭,不過花園導遊老教授講話風趣幽默,誓死和花園共進退,有他講解,有點凋謝的杜鵑花也都生動活潑起來,尤其那一叢黃色的杜鵑,更是不知道謀殺掉多少蘋果相機,好美也好稀奇!
此番一日遊,我和Carla 早上7:30出門回到家時也是7:30,一共12個鐘頭,如果在家中追劇有時候也會花12個鐘頭,所以不如去外頭逛逛,總比老是對著電視機強!
奉勸各位沒有參加過一日遊的朋友可以來試試, 行程不但多采多姿,領隊不但會在車上做目的地解說,還會在車上帶些補充水罐,更有熱心會友間中或會帶滷蛋、餅乾之類的,但是請不要期待這些小點,因為這是可遇不可求的!
車上的水罐我拿了一支,再加上自己的兩個保溫瓶,下車前全部喝光光!途中上了五次洗手間,加上上車前下車後,一共七次!長途旅行真的要多喝水,反正領隊每兩個小時就放我們下車,不怕!
真沒想到來回六個小時的一日遊,鄉親們居然把車子塞得滿滿的,可見主辦單位聲名遠播!
旅遊當日風光明媚、鳥語花香,雖然路程遠了點,但是有Shirley的詳細城市解說,又有74歲老教授杜鵑花園導覽,還有Carla的中途小點解饞,還有几位副領隊的協助,郊外踏青一點都不無聊!日中的包肥餐滋味無窮,讓我們除了浴染花香之外,身上也多了一點凡塵之氣!
回程車上還可以看到Jack, 美瑢、琇莉和忠勇的美景照片,讓我們回味歡樂的時光,一日遊真有趣!告訴你們一個秘密,我和Carla還在德州第一古城的老街上,各買了一件春裝,是不是收穫滿滿呢?
再次謝謝領隊和同遊的夥伴們,下次再見!
行前和Carla商討了半天,決定至少帶兩個保溫瓶,又帶了雨傘、雨衣和外套,怕像上回一樣,下了一場大雨淋濕了我的美麗髮型!
我們的校車司機高大瀟灑,行程開始時頗為莊重,按部就班,回程因為天色已晚,所以茅足了勁一心趕路,總算在天黑之前回到中心,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天黑我是不敢開車的,不過現在都有貼心的Carla接送, 我是很放心的!
Nacogdoches 係德州最早建立的城市,曾經掛過九面旗子,歷經西班牙、法國、墨西哥、德州共和國、美國南方聯盟、美國聯邦(2),美利堅合眾國,比德州還多三面,真是威風啊!Nacogdoches早期是印地安人的居住地,後來雖然被強迫駆離,但是地靈人傑,德州第一口油井就是在此地發現,又有Stephen F Austin State University 在此建校,所以頗有人文風情,我們這一次的目的地除了拜訪遊客中心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看該大學的杜鵑花園。
參觀遊客中心的空檔,我和遊伴Carla, 逛了小街一刻鐘,權當今天散步的quota。我看了一下路旁的燈座,底下都有註明是誰人奉獻,可見愛心人士還是很多的!
民以食為天,為了好好的參觀花園,領隊讓我們先吃中式自助餐大快朵頤,尤其像我這種不吃飯就沒力氣的,一聽到午飯鐘聲響起就衝衝衝,一如既往,仗著人多我們又被安排在包廂裡面,所以吃的再多也沒有旁人看見,自己人沒關係啦!
因為時間有限,杜鵑花園只能賞玩一個鐘頭,不過花園導遊老教授講話風趣幽默,誓死和花園共進退,有他講解,有點凋謝的杜鵑花也都生動活潑起來,尤其那一叢黃色的杜鵑,更是不知道謀殺掉多少蘋果相機,好美也好稀奇!
此番一日遊,我和Carla 早上7:30出門回到家時也是7:30,一共12個鐘頭,如果在家中追劇有時候也會花12個鐘頭,所以不如去外頭逛逛,總比老是對著電視機強!
奉勸各位沒有參加過一日遊的朋友可以來試試, 行程不但多采多姿,領隊不但會在車上做目的地解說,還會在車上帶些補充水罐,更有熱心會友間中或會帶滷蛋、餅乾之類的,但是請不要期待這些小點,因為這是可遇不可求的!
車上的水罐我拿了一支,再加上自己的兩個保溫瓶,下車前全部喝光光!途中上了五次洗手間,加上上車前下車後,一共七次!長途旅行真的要多喝水,反正領隊每兩個小時就放我們下車,不怕!
真沒想到來回六個小時的一日遊,鄉親們居然把車子塞得滿滿的,可見主辦單位聲名遠播!
旅遊當日風光明媚、鳥語花香,雖然路程遠了點,但是有Shirley的詳細城市解說,又有74歲老教授杜鵑花園導覽,還有Carla的中途小點解饞,還有几位副領隊的協助,郊外踏青一點都不無聊!日中的包肥餐滋味無窮,讓我們除了浴染花香之外,身上也多了一點凡塵之氣!
回程車上還可以看到Jack, 美瑢、琇莉和忠勇的美景照片,讓我們回味歡樂的時光,一日遊真有趣!告訴你們一個秘密,我和Carla還在德州第一古城的老街上,各買了一件春裝,是不是收穫滿滿呢?
再次謝謝領隊和同遊的夥伴們,下次再見!
《天上人間之舞》雅夫子
雲門舞團的創辦人林懷民曾經如此地形容自己:「跳舞是我的初戀,寫作是我的妻子。結婚後,遇到老情人,舊情復發,於是跳舞變成了我的情婦。」多麼美妙奇特的自述!
林懷民父母原來對他的期望,是希望他去唸台大,畢業後去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但他對死背書本,只求考進名校的目標,帶不動他學習的馬達,自嘲他是那一屆台中一中畢業生沒有考上台大的五將之一。在唸中學時,他就對寫作很有興趣,首次投稿就被聯合報副刊採用,所以他説「寫作是我的妻子」。政大新聞系畢業後,在美國念書期間,他也去學習舞蹈,只因為喜歡跳舞,並非想成為職業舞者。回台後,在政大當講師,當時有一群年輕人也喜愛舞蹈,他就盡自己所知指點他們。後來心中卻點起一把「演出」的熱火,這把火一直燒,燒到林懷民興起成立舞團的念頭⋯⋯
創辦雲門時,林懷民父親這樣告誡他:舞蹈是門很了不起的藝術,因為它用自己的身體去展現藝術,但它也可能會讓你變成乞丐的行業。父親只是用語言來警告他而已,而母親卻暗中用行動來支持他。當他母親往生時,林懷民驚訝地發現母親真的怕他有一天淪為乞丐,悄悄地以他的名字開了一個戶頭,其存款已經超過百萬台幣。說到母親,懷民感激不盡,她的一生對丈夫與子女付出一切心血。
有一次,他母親因病住進榮總,林懷民在病房放「荒城之月」的曲子給她聽,片刻之後他看著母親逐漸地端坐起來,並用手指在被褥上撫彈。問她在做什麼?回答:「我在彈琴。」由此,他才知道母親在東京留學時,就學會彈琴,由於家務繁忙,一直沒有空閒彈琴自娛。他母親也很喜愛種花,戰後台灣一片荒蕪,百姓鮮少笑容。她從東京親人那裡取得一些花籽,在院子裡種出一大片草本花,花季過後收穫了大量的花籽,分送給一百所學校與機關,並請他們來年把存活率與開花率回報給她。她母親嘆了一聲,繼續說:結果只收到台大園藝系的覆函,台灣人當時的心情是多麼地壞 - 壞到無心種花!
林懷民用二句話來形容他當初創團的情景:「憨膽」與「起狂」。他説“年青”就是“勇敢”的代名詞,當時他全身是膽,身上沒有腦袋,對想做的事就勇往直前,完全沒有成敗的考量。1973年他創立雲門舞團,二年後首演《白蛇傳》,好評湧至,他有點受竉若驚,倍感社會期待的壓力。接下來的《薪傳》,原來計劃要在台北演出,但因演出當天傳來中美斷交的“爆炸性”消息,臨時改在家鄉嘉義舉行,意外地吸引了六萬觀眾來看。故事是演出台灣祖先如何冒著生命之危險橫渡黑水溝,千辛萬苦來台灣拓荒,為後代子孫打拚。當時國難當前,大家非常激動,淚灑遍地。雲門舞集綜合現代舞、芭蕾舞、京劇身段、太極導引、靜坐與拳術等元素來編舞。林懷民聽到一位南部村民對雲門舞集的評語:「林老師,舞團的演出,從頭到尾我都看不太懂,但整埸的演出卻非常感動我。」他説這是對他多年的努力最棒的讚美。雲門舞集中的九歌、家族合唱、流浪者之歌、水月、竹夢、狂草 、十三聲等等,都是難得的精品。
雲門已經打響國際的知名度,每年到國外演出,把「台灣」的招牌擦得很亮,台灣人以它為傲。雲門也沒有忘記初衷 - 到偏鄉地方去演出,譲各階層以及孩子們都能接近藝術,高高興興地看演出。他們在台東的池上演出,帶出學生來做義工,以台東縱谷作為舞台背景,與大自然合為一體,堪稱在跳著“天上人間之舞”。
林懷民父母原來對他的期望,是希望他去唸台大,畢業後去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但他對死背書本,只求考進名校的目標,帶不動他學習的馬達,自嘲他是那一屆台中一中畢業生沒有考上台大的五將之一。在唸中學時,他就對寫作很有興趣,首次投稿就被聯合報副刊採用,所以他説「寫作是我的妻子」。政大新聞系畢業後,在美國念書期間,他也去學習舞蹈,只因為喜歡跳舞,並非想成為職業舞者。回台後,在政大當講師,當時有一群年輕人也喜愛舞蹈,他就盡自己所知指點他們。後來心中卻點起一把「演出」的熱火,這把火一直燒,燒到林懷民興起成立舞團的念頭⋯⋯
創辦雲門時,林懷民父親這樣告誡他:舞蹈是門很了不起的藝術,因為它用自己的身體去展現藝術,但它也可能會讓你變成乞丐的行業。父親只是用語言來警告他而已,而母親卻暗中用行動來支持他。當他母親往生時,林懷民驚訝地發現母親真的怕他有一天淪為乞丐,悄悄地以他的名字開了一個戶頭,其存款已經超過百萬台幣。說到母親,懷民感激不盡,她的一生對丈夫與子女付出一切心血。
有一次,他母親因病住進榮總,林懷民在病房放「荒城之月」的曲子給她聽,片刻之後他看著母親逐漸地端坐起來,並用手指在被褥上撫彈。問她在做什麼?回答:「我在彈琴。」由此,他才知道母親在東京留學時,就學會彈琴,由於家務繁忙,一直沒有空閒彈琴自娛。他母親也很喜愛種花,戰後台灣一片荒蕪,百姓鮮少笑容。她從東京親人那裡取得一些花籽,在院子裡種出一大片草本花,花季過後收穫了大量的花籽,分送給一百所學校與機關,並請他們來年把存活率與開花率回報給她。她母親嘆了一聲,繼續說:結果只收到台大園藝系的覆函,台灣人當時的心情是多麼地壞 - 壞到無心種花!
林懷民用二句話來形容他當初創團的情景:「憨膽」與「起狂」。他説“年青”就是“勇敢”的代名詞,當時他全身是膽,身上沒有腦袋,對想做的事就勇往直前,完全沒有成敗的考量。1973年他創立雲門舞團,二年後首演《白蛇傳》,好評湧至,他有點受竉若驚,倍感社會期待的壓力。接下來的《薪傳》,原來計劃要在台北演出,但因演出當天傳來中美斷交的“爆炸性”消息,臨時改在家鄉嘉義舉行,意外地吸引了六萬觀眾來看。故事是演出台灣祖先如何冒著生命之危險橫渡黑水溝,千辛萬苦來台灣拓荒,為後代子孫打拚。當時國難當前,大家非常激動,淚灑遍地。雲門舞集綜合現代舞、芭蕾舞、京劇身段、太極導引、靜坐與拳術等元素來編舞。林懷民聽到一位南部村民對雲門舞集的評語:「林老師,舞團的演出,從頭到尾我都看不太懂,但整埸的演出卻非常感動我。」他説這是對他多年的努力最棒的讚美。雲門舞集中的九歌、家族合唱、流浪者之歌、水月、竹夢、狂草 、十三聲等等,都是難得的精品。
雲門已經打響國際的知名度,每年到國外演出,把「台灣」的招牌擦得很亮,台灣人以它為傲。雲門也沒有忘記初衷 - 到偏鄉地方去演出,譲各階層以及孩子們都能接近藝術,高高興興地看演出。他們在台東的池上演出,帶出學生來做義工,以台東縱谷作為舞台背景,與大自然合為一體,堪稱在跳著“天上人間之舞”。
《Wearing Red》Carol Chang
1979, St. Louis, I was at a New Year party and the magician was about to perform the finale of his act. He asked for a volunteer. Nobody raised their hand. He called out “that lady wearing red.” Out of 300 people, I was singled out and the audience was cheering, I wanted to back out but I couldn’t, I felt the pressure from the crowd, I had to go up to the stage. I watched as the magician put a carrot into the hole of a cutting machine. Seeing the carrot chopped into many pieces, my face turned pale, my stomach churned. The magician asked me to put my arm into the hole, under the knife. I was trembling. The magician sensed my nervousness; he whispered to me, ‘don’t worry, it won’t hurt you!’ I was still so scared; I closed my eyes. The audience was so quiet, you could hear a needle drop, the air was suspended. I held my breath, waited, finally, I heard the knife went down. It did not touch me, I was not hurt and the audience was applauding. The magician thanked me for bringing the show to such a climax. He said that I was a brilliant actress, but I was genuinely frightened. After this event, I swore not to wear red any more. I hated to be singled out. I hated to be the center of attention. Since then, my wardrobe became black, grey and white, and you couldn’t find any bright colors in my closet.
Today I am standing in front of you wearing red. What made me change my mind? The turning point was when I joined toastmasters at the age of 47. With my kids going to collage and I realized that I couldn’t stay in my own shell forever, I was looking for an organization to join, and I picked toastmasters. It was the first time I walked out of my comfort zone. According to a survey, the most fearful thing for American is public speaking. I remember my first speech, my hands were cold, I felt time passed so slowly, and I wondered why the green light was not on. After gaining some experience, my fear gradually vanished, I discovered that I did not despise attention, on the contrary, I found myself enjoying the attention from the audience.
When I turned 50, I asked myself, after living half century, is there still anything making me shy away? My answer is No, except deadly challenges, such as gun shooting and aggressive sports. I started to try new things. I used to think, I can’t sing, I can’t dance, and I can’t deliver speeches. After I had tried them all, “ I think I can, I think I can” has become my motto. At the mean time, I started to wear red. To me, wearing red has multiple meanings. It means you are confident and deserve attention. It means you are brave and willing to take risks. It means you are enthusiastic and eager to participate. Wearing red indicates that you are a cheerful person to be around, and that you are a positive person to team up with. Further more, it means you are willing to lead and ready to be an influential person.
Wearing red is a magic, it draws people to me. When I wore red, I appeared confident and cheerful, and people noticed, that is why more people come talk to me when I wore red than any other color. It’s not only me that likes to wear red, I notice many seniors like to wear red also, it shows off their vibrant spirits. If you don’t find much fun in your life, be daring, wear red, and try new things. No matter how old you are, you must keep enthusiasm toward life. Be alive when you are alive. Remember, life is not about how many breaths you take; life is about how many moments took your breath away!
Today I am standing in front of you wearing red. What made me change my mind? The turning point was when I joined toastmasters at the age of 47. With my kids going to collage and I realized that I couldn’t stay in my own shell forever, I was looking for an organization to join, and I picked toastmasters. It was the first time I walked out of my comfort zone. According to a survey, the most fearful thing for American is public speaking. I remember my first speech, my hands were cold, I felt time passed so slowly, and I wondered why the green light was not on. After gaining some experience, my fear gradually vanished, I discovered that I did not despise attention, on the contrary, I found myself enjoying the attention from the audience.
When I turned 50, I asked myself, after living half century, is there still anything making me shy away? My answer is No, except deadly challenges, such as gun shooting and aggressive sports. I started to try new things. I used to think, I can’t sing, I can’t dance, and I can’t deliver speeches. After I had tried them all, “ I think I can, I think I can” has become my motto. At the mean time, I started to wear red. To me, wearing red has multiple meanings. It means you are confident and deserve attention. It means you are brave and willing to take risks. It means you are enthusiastic and eager to participate. Wearing red indicates that you are a cheerful person to be around, and that you are a positive person to team up with. Further more, it means you are willing to lead and ready to be an influential person.
Wearing red is a magic, it draws people to me. When I wore red, I appeared confident and cheerful, and people noticed, that is why more people come talk to me when I wore red than any other color. It’s not only me that likes to wear red, I notice many seniors like to wear red also, it shows off their vibrant spirits. If you don’t find much fun in your life, be daring, wear red, and try new things. No matter how old you are, you must keep enthusiasm toward life. Be alive when you are alive. Remember, life is not about how many breaths you take; life is about how many moments took your breath away!
《府城「紅樓綠窗」的回憶》江朝雄
由於時空環境的關係,在我的青少年時期,剛好遇上二戰後嬰兒出生率驟增的年代。1955年春夏之間,有一天突然從報紙上得到台南師範學校招生的消息,在工商業未發展的社會,對家境較差的家庭,小孩能進師範學校讀書,畢業後就有教書工作可以糊口,因此我大哥就鼓勵我去報考。當年因急需國小教師的關係(已聘用很多高中、高職畢業生當國小教師),招考初中畢業生,受三年的教育訓練的應急體制,比起現在「大學林立,研究所極其普遍」須較高學歷才能任教職的制度,我把它稱為「三年小學徒」訓練。
對我來說,這是我在青少年時期第二次接受「三年小學徒」(16-18歲)的學習過程。第一次是13-15歲時,受工職小學徒訓練(幾年後義務教育就到國中,再沒有初級職校,僅有高職)。所以稱之為小學徒有兩個原因,其一是職業學校對主要學科鐘點數比普通中學少,而實驗室/工場實習佔了一些時間。其二是十三至十八歲都還是青少年,稱小學徒不為過。就如早期英國牛津大學成立前,稱中學是Grammar School,它是大學的預備學校,以別於職業學校Vocational School,以培訓學生就業為重點。
既然屬於職業教育性質,課程就跟高中有很大區別。數學課本冠上「師範代數學」,「師範幾何學」「師範三角學」幾乎只是我在初職時所學的複習程度,化學除了Alpha 射線及Gamma 射線,在省嘉工初職化學課程未學過外,其實就等同一種複習而已。而英文當年入學考試不必考,入學後英文也只是選修,我不知道有否1/3的同學選修英文。
或許教育當局當時認為師範畢業是要教小學,尤其當時的時空環境,對外文的學習,不像今天那麼重視也是原因。事實上,三年短暫的時間,要學習教心理學,教育概論,教材教法,教育測驗與統計,教育史,健康教育,教育實習.......。再加上前述普通中學的那些共同課程,總共的科目的確也很多,但同學們都戰戰兢兢,很努力學習,希望不負政府公費的栽培之恩。
如今回想那段青少年時期短暫的「小學徒」訓練,在文化古都台南那棟「紅樓綠窗」(三樓的紅磚建築,窗戶框框塗綠色)的學習歷程。即使時間已超過ㄧ甲子,但印象還是清悉不含糊。幾乎每天雷霆式戰鬥機,從很近的基地起飛,超低空的從紅樓屋頂飛過的F84,F86戰鬥機震耳欲聾的經歷。有一,兩次給予同學們的感覺是,距離三樓屋頂大概只幾公尺,萬一一點點閃失,三樓的學生就一命烏乎!多謝上天保佑。
1950年代是克難時期,一切只求溫飽。那時學生住宿舍的副食費,每人每月是五十元(當時的國小老師每月薪水也僅385元。)而學生宿舍的飲食幾乎天天一樣,就是高麗菜炒蒜青,偶爾會看到微量的「三層肉」的肉絲。蒜青吃多了,廁所小便池都彌漫阿摩尼亞的嗆味。偶爾加菜,有牛肉炒黃豆,部分那時不吃牛肉的,就揀黃豆吃。我就靠這樣的飲食從入學149公分,到畢業時長到165公分。
我在府城讀書的那段時期,其實只有二年,因第一年「愛,和,平」三個班,是在北港分部就讀上課,二年級才回台南市樹林街紅樓上課,也因在北港時那位錢倫寬老師,在課外活動項目中開了「寫作研究會」,我也參加這個研究會一年,當二年級遷回台南時,錢老師就回台北師範大學,寫作研究會就沒有繼續了,雖只參加一年,但對我寫作的興趣幫助不少。
因所有共同科目(國、數、物理、化學)相當於初職已學過的複習,加上我英文也沒選修,顯得功課輕鬆,倒是所有教育專業科目,對青少年的我,才是應努力學習的課題,還好對那些課程不僅感到很新鮮,也很有興趣。其實教育心理學、教育測驗與統計...。等知識,除了學校之外,在人生旅途中也可以應用到它們。那時期的週末,常去逛中正路的經緯和大方書店,有一次看到一本「少年維特的煩惱」的中文譯本,就很好奇的買來閱讀。它最讓我一輩子不會忘記的,不是因它是歌德的成名小說,或是描述技巧很高超細膩,而是對一個人內心世界,心懷意念的真誠表白。
世界的一切,時刻在改變,年年在進步。記得1958年暑假畢業離開古都時,當時的視聽教育器材,不僅數量很少,而且很老舊式的,近年來網上教學,視訊都很進步發達,科技的進展實在令人驚奇。但物質文明進步,精神文明是否也有提升?值得我們思考。最明顯的例子,如諾貝爾發明炸藥,原先目的是用在工程方面,卻被惡者用它來製造炸彈等殺人武器。再如電子業突飛猛進,但駭客在遠方就可偷別人的錢,......等。這情形何止是「魔高一丈」?!
敬畏神及尊重人的傳統文化精神若失去,人類社會難免更動盪坎坷。想起1958年六月畢業前幾天,隔壁仁班陳再添同學,他是我們那一屆每逢升旗典禮時,發號司令的學生代表,給師長及同學很好的印象。他在我的小小紀念冊上簽了30字的對聯,距今已近65年,那小冊子早已不知在哪裡?但他送我的那古道熱腸,充滿友愛的對句,依然存放在我心裏:
紅樓書聲,齊頌弦歌,難忘窗前述衷曲。
綠窗琴韻,分唱別賦,猶記樓頭道離情。
2023年3月24日 於休士頓
對我來說,這是我在青少年時期第二次接受「三年小學徒」(16-18歲)的學習過程。第一次是13-15歲時,受工職小學徒訓練(幾年後義務教育就到國中,再沒有初級職校,僅有高職)。所以稱之為小學徒有兩個原因,其一是職業學校對主要學科鐘點數比普通中學少,而實驗室/工場實習佔了一些時間。其二是十三至十八歲都還是青少年,稱小學徒不為過。就如早期英國牛津大學成立前,稱中學是Grammar School,它是大學的預備學校,以別於職業學校Vocational School,以培訓學生就業為重點。
既然屬於職業教育性質,課程就跟高中有很大區別。數學課本冠上「師範代數學」,「師範幾何學」「師範三角學」幾乎只是我在初職時所學的複習程度,化學除了Alpha 射線及Gamma 射線,在省嘉工初職化學課程未學過外,其實就等同一種複習而已。而英文當年入學考試不必考,入學後英文也只是選修,我不知道有否1/3的同學選修英文。
或許教育當局當時認為師範畢業是要教小學,尤其當時的時空環境,對外文的學習,不像今天那麼重視也是原因。事實上,三年短暫的時間,要學習教心理學,教育概論,教材教法,教育測驗與統計,教育史,健康教育,教育實習.......。再加上前述普通中學的那些共同課程,總共的科目的確也很多,但同學們都戰戰兢兢,很努力學習,希望不負政府公費的栽培之恩。
如今回想那段青少年時期短暫的「小學徒」訓練,在文化古都台南那棟「紅樓綠窗」(三樓的紅磚建築,窗戶框框塗綠色)的學習歷程。即使時間已超過ㄧ甲子,但印象還是清悉不含糊。幾乎每天雷霆式戰鬥機,從很近的基地起飛,超低空的從紅樓屋頂飛過的F84,F86戰鬥機震耳欲聾的經歷。有一,兩次給予同學們的感覺是,距離三樓屋頂大概只幾公尺,萬一一點點閃失,三樓的學生就一命烏乎!多謝上天保佑。
1950年代是克難時期,一切只求溫飽。那時學生住宿舍的副食費,每人每月是五十元(當時的國小老師每月薪水也僅385元。)而學生宿舍的飲食幾乎天天一樣,就是高麗菜炒蒜青,偶爾會看到微量的「三層肉」的肉絲。蒜青吃多了,廁所小便池都彌漫阿摩尼亞的嗆味。偶爾加菜,有牛肉炒黃豆,部分那時不吃牛肉的,就揀黃豆吃。我就靠這樣的飲食從入學149公分,到畢業時長到165公分。
我在府城讀書的那段時期,其實只有二年,因第一年「愛,和,平」三個班,是在北港分部就讀上課,二年級才回台南市樹林街紅樓上課,也因在北港時那位錢倫寬老師,在課外活動項目中開了「寫作研究會」,我也參加這個研究會一年,當二年級遷回台南時,錢老師就回台北師範大學,寫作研究會就沒有繼續了,雖只參加一年,但對我寫作的興趣幫助不少。
因所有共同科目(國、數、物理、化學)相當於初職已學過的複習,加上我英文也沒選修,顯得功課輕鬆,倒是所有教育專業科目,對青少年的我,才是應努力學習的課題,還好對那些課程不僅感到很新鮮,也很有興趣。其實教育心理學、教育測驗與統計...。等知識,除了學校之外,在人生旅途中也可以應用到它們。那時期的週末,常去逛中正路的經緯和大方書店,有一次看到一本「少年維特的煩惱」的中文譯本,就很好奇的買來閱讀。它最讓我一輩子不會忘記的,不是因它是歌德的成名小說,或是描述技巧很高超細膩,而是對一個人內心世界,心懷意念的真誠表白。
世界的一切,時刻在改變,年年在進步。記得1958年暑假畢業離開古都時,當時的視聽教育器材,不僅數量很少,而且很老舊式的,近年來網上教學,視訊都很進步發達,科技的進展實在令人驚奇。但物質文明進步,精神文明是否也有提升?值得我們思考。最明顯的例子,如諾貝爾發明炸藥,原先目的是用在工程方面,卻被惡者用它來製造炸彈等殺人武器。再如電子業突飛猛進,但駭客在遠方就可偷別人的錢,......等。這情形何止是「魔高一丈」?!
敬畏神及尊重人的傳統文化精神若失去,人類社會難免更動盪坎坷。想起1958年六月畢業前幾天,隔壁仁班陳再添同學,他是我們那一屆每逢升旗典禮時,發號司令的學生代表,給師長及同學很好的印象。他在我的小小紀念冊上簽了30字的對聯,距今已近65年,那小冊子早已不知在哪裡?但他送我的那古道熱腸,充滿友愛的對句,依然存放在我心裏:
紅樓書聲,齊頌弦歌,難忘窗前述衷曲。
綠窗琴韻,分唱別賦,猶記樓頭道離情。
2023年3月24日 於休士頓
《如實人生 》蔡淑媛
當年我就讀省立高雄女中的初一丁班(學校以甲乙丙丁天干排序的順位來分班),是由錄取成績第一名到五十名的學生集合組成。生逢學校動輒以記過、開除為教學守則的年代,質優班的女學生應該多屬於循規蹈矩、順從聽話的乖乖牌。可是我們班卻是那個時代的異類~以調皮搗蛋而出名。我們給老師取「有趣味的」或者帶諷刺性的外號,上課時低頭猛k小說、偷吃便當。下課後流連校園,星期天或假日還相約到學校,名為讀書其實是成群結黨,做一些令值日校工「詛咒兼pui-nua(吐口水)」的「歹代誌」。
與學校一牆之隔,有一家製作蒜香土豆(花生)的小工廠。美其名為工廠,其實只是在違章建築的住家後院搭個竹棚,砌一個大烘爐,上面放個養豬戶用來煮「豬菜」的大鐵鍋,生旺火煮土豆,曬乾裝包,如是而已。老闆把上等貨色包裝整齊,送到商店去交貨,而那些破碎的,發育不良的,擺不上台面的「貨底」半價賣給近水樓台卻阮囊羞澀的學生。
我們這群搗蛋鬼中就有人敢用違反校規的辦法,爬到牆頭對賣土豆的老闆娘大聲呼叫,老闆娘出來把土豆包往上扔,趴在牆上的人就把錢往下丟,省時又省力地完成好買賣。我們把桌椅搬到走廊圍成方桌而坐。我們攤開課本,擺出一副「十年寒窗」的架式,但嘴裡細嚼腦裡反應的,不是有味詩書而是甘甜的土豆香。破碎的土豆殼掉落滿地,揮舞掃帚意思意思,當然無法消尸滅跡,於是惹來了校工的冷眼橫對與沒完沒了的「碎碎唸」。
走進校門右轉,有個柳蔭水塘與紅亭屹立的小庭院。沿著磚砌小徑長一排矮矮的芭樂樹,樹上掛幾粒營養不良的芭樂果。我們左盼右盼等不及果子長大,也不顧校工一再的警告,就把那些比小粒魚丸大不了多少的芭樂採下分食,味道酸澀咬舌,我們卻引以為樂,這就經常換來校工拿著掃把的追趕。
我們幾個常在一起好成績的「歹學生」當中,有個天資聰慧卻特立獨行的人物。伊搞怪能力超強,「歹症頭」(壞點子)特別多,把校工惹得咬牙切齒。有個資深的老工頭更當面對伊吼叫,詛咒伊高中聯考落榜,從此滾出校園。伊一聽馬上裝出一臉悲哀的神情回話:「好!好!我落榜,我落榜,讓你比較好過日。」我們聽到後忍不住彎腰大笑起來。我們這群「歹規距」的問題少女當然會榜上無名,因為在學期結束時已經取得了校方免試直升高中的保證。
我這位同學名叫許洋主。在那個依然存在重男輕女的社會,老爸大都以美、麗、賢、淑、芳、 香、雅、惠等溫柔雅緻的字彙為女兒命名. 還有一些比較沒文化或經濟薄弱的家庭, 甚至用"忍分"、"罔腰"、"罔市"替「查某仔」取名。台語的「罔」字是"無奈、只好"之意。腰、市與"餵養"同音,意思是原本期待生男,但既然來的是女兒,只好就隨便養吧。有一次實在好奇就問伊,為甚麼叫洋「主」?非要做「主」不可,也還有「民主」、「地主」﹑「堡主」甚至「幫主」等「嚇嚇叫」的名字可用呀!伊一聽笑得差點「未喘氣」。伊說哪裡有甚麼特別的意思,只不過是伊那個只會講台灣「國語」的老爸在區公所碰到一個「山東仔」辦事員,兩人雞同鴨講鬧了半天,最後「洋子」就變成了「洋主」。
升上高一以後,洋主患上頭疼、四肢乏力卻查不出原因的怪病。伊三天兩頭就請病假。伊養病的方式也怪,不睡在「哈瑪星」(今鼓山區)自家眠床上,讓媽媽噓寒問暖以重溫甜蜜的童年夢,伊竟住到離家幾十里外﹐已逾兩百年歷史的鼓山巖靜修庵。也許就是清蔭覆地長日寂寂的古老山巖,那青苔鋪滿的牆角顯現的歲月滄桑,那清韻悠遠的鐘聲梵唱,引發出伊日後終身研習佛學,翻譯經書,義教佛理的獨特因緣。
伊東海大學畢業考入台大歷史研究所(據說是第一個考進台大研究所的外校生,是前無古人的創舉)。我畢業後返回高雄,教書、結婚而後出國,自此兩人天涯路隔失去連絡。一直到一九九五年兩人再會台北城,已經歷了一大段全然不同的歲月人生。那年我返台參加「海外高中漢語教師研習會」,住在師大女生宿舍。伊聽到消息專程前來找我。伊帶我走過和平東路的九彎十八拐,一路走上淡水河隄邊一棟公寓的四樓頂。厝樓頂是一間木板、鐵皮湊合而成的單間房,門口掛一片寫著【如實佛學研究室】的木牌。幾張合併排列的薄板桌佔去窄小空間的大半,桌上凌亂堆放佛典,譯文稿和筆記。瀏覽過目,一屋寂靜卻覺熙熙攘攘,除了書還是書。我問伊睡哪裡?伊指一指書架後一個木製上下鋪。上鋪滿滿一床書,下鋪狹窄的空間疊放著薄被與枕頭。
「就睡這裡?」我問。
「是啊!心無掛礙,倒頭一睡到天明」,伊輕鬆地回答。
「我還有個客房呢!」伊指著書架後牆腳邊的行軍床說,「過路的比丘尼有時來掛單」。
伊徹底看淡物質生活。伊無欲無爭,吃食只為裹腹,衣物只為蔽體保暖,穿鞋只為保護腳底。一雙鞋穿到破,多出一雙伊都嫌佔位。對於佛學書籍,譯經資料卻從不嫌多。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以後,伊回高雄教了兩年書。在那個磚塊、死板、制式的學校環境,老師只能教書,不能教人。對於「如實知」、「如實見」,更要「如實教」的洋主來說,只是在貽害學生,在造孽人眾。基於這樣的理念,當我們青春作伴,急急忙忙申請北美洲的學校出國留學,心心念念追逐虛幻飄渺的愛情時,伊隱入佛學譯經院去精研佛教義理的真知與卓見。
伊不是看破世情,更未遁入空門。伊只是站在自己認知的生命制高點上戀戀紅塵。伊熱愛故鄉的青山綠水,傾心嘉南平原的白鷺鷥與水田。看到一棵小草努力鑽出堅硬的土地,就會感動到幾乎要對它頂禮膜拜;撿到一隻受傷的「粉鳥」(鴿子)就細心呵護直到它壽終正寢,還到公園的林蔭深處建造一座讓它永遠安息的「鴿塚」。伊聽到要「二二八牽手護台灣」,就匆匆趕到全台重鎮~總統府前的廣場~去與雖然素昧平生,但一片丹心在護台的千萬民眾手牽手,心連心,向當時的專制政權發出了要求民主與自由的獅子吼。赤子心腸,熱愛生命與大地,伊不離不棄,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洋主多年前除了精研日文,更隻身前往日本跟隨名師學習巴利文。由於命中註定的追根究底的天性,也為了要更透徹地了解佛教原典的精髓,返台後又開始自學梵文與藏文。前前後後伊出版了十多部從原文翻譯的佛學經書。伊同時也應邀到佛學院去講學,到各地圖書館去講經。慕名而至拜師學經的有「在家眾」(撰寫佛教哲學論文的年輕研究生、哀樂中年,人海浮沈的俗家男女),還有比丘、比丘尼,其中不乏高學歷﹐已在名山古剎獨當一面的法師與住持。
口頭相傳,眾所周知,許老師授課不收學費也不用事先報名,是名符其實的「義教」。伊不點名也不考試,為了考試才念書的學生伊也不收。只要約好時間,許老師永遠在樓頂簡陋小屋期待相會。學生來去自如,隨緣而無牽掛。師生專心研究佛理,鑽研「緣起性空」的本質,破解人世無明的煩惱。三十多年來伊教過的學生已難以估計。伊告訴我,教學的目的不是寄望他們斷髮絲斬情緣,為僧為尼修持來世的正果,而是要幫助他們發揮潛能,確定人生觀,走向屬於自己的正道。若能發現有慧根、俱悟性的學生,伊也不排除栽培成學養俱佳,真誠實在的宏法人才。
許洋主與學生經歷兩年無暝無日的鑽研、查證、編寫,伊今生最大的志業《新譯梵文佛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終於在一九九五年付印出版。全套五大冊六千多頁。內容包含金剛經的四種梵文原典,各國研究論述,文法解析,從英、日文翻譯過來的注釋,和佛學大師印順老人的註解。全書深入淺出,條理分明,是研究「金剛經」最完備的參考典籍。
朝花夕萎,諸事無常,緣起緣滅,順其自然。翻閱手邊巨冊,伊新譯的《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洋主的言行舉止,以及少女求學期與伊共同經歷過的離合悲歡,有如雲絲柳絮,在回憶的風中快意飛舞。逝水年華恍然一夢,心有所感,因以為記。 〈2023年3修訂〉
與學校一牆之隔,有一家製作蒜香土豆(花生)的小工廠。美其名為工廠,其實只是在違章建築的住家後院搭個竹棚,砌一個大烘爐,上面放個養豬戶用來煮「豬菜」的大鐵鍋,生旺火煮土豆,曬乾裝包,如是而已。老闆把上等貨色包裝整齊,送到商店去交貨,而那些破碎的,發育不良的,擺不上台面的「貨底」半價賣給近水樓台卻阮囊羞澀的學生。
我們這群搗蛋鬼中就有人敢用違反校規的辦法,爬到牆頭對賣土豆的老闆娘大聲呼叫,老闆娘出來把土豆包往上扔,趴在牆上的人就把錢往下丟,省時又省力地完成好買賣。我們把桌椅搬到走廊圍成方桌而坐。我們攤開課本,擺出一副「十年寒窗」的架式,但嘴裡細嚼腦裡反應的,不是有味詩書而是甘甜的土豆香。破碎的土豆殼掉落滿地,揮舞掃帚意思意思,當然無法消尸滅跡,於是惹來了校工的冷眼橫對與沒完沒了的「碎碎唸」。
走進校門右轉,有個柳蔭水塘與紅亭屹立的小庭院。沿著磚砌小徑長一排矮矮的芭樂樹,樹上掛幾粒營養不良的芭樂果。我們左盼右盼等不及果子長大,也不顧校工一再的警告,就把那些比小粒魚丸大不了多少的芭樂採下分食,味道酸澀咬舌,我們卻引以為樂,這就經常換來校工拿著掃把的追趕。
我們幾個常在一起好成績的「歹學生」當中,有個天資聰慧卻特立獨行的人物。伊搞怪能力超強,「歹症頭」(壞點子)特別多,把校工惹得咬牙切齒。有個資深的老工頭更當面對伊吼叫,詛咒伊高中聯考落榜,從此滾出校園。伊一聽馬上裝出一臉悲哀的神情回話:「好!好!我落榜,我落榜,讓你比較好過日。」我們聽到後忍不住彎腰大笑起來。我們這群「歹規距」的問題少女當然會榜上無名,因為在學期結束時已經取得了校方免試直升高中的保證。
我這位同學名叫許洋主。在那個依然存在重男輕女的社會,老爸大都以美、麗、賢、淑、芳、 香、雅、惠等溫柔雅緻的字彙為女兒命名. 還有一些比較沒文化或經濟薄弱的家庭, 甚至用"忍分"、"罔腰"、"罔市"替「查某仔」取名。台語的「罔」字是"無奈、只好"之意。腰、市與"餵養"同音,意思是原本期待生男,但既然來的是女兒,只好就隨便養吧。有一次實在好奇就問伊,為甚麼叫洋「主」?非要做「主」不可,也還有「民主」、「地主」﹑「堡主」甚至「幫主」等「嚇嚇叫」的名字可用呀!伊一聽笑得差點「未喘氣」。伊說哪裡有甚麼特別的意思,只不過是伊那個只會講台灣「國語」的老爸在區公所碰到一個「山東仔」辦事員,兩人雞同鴨講鬧了半天,最後「洋子」就變成了「洋主」。
升上高一以後,洋主患上頭疼、四肢乏力卻查不出原因的怪病。伊三天兩頭就請病假。伊養病的方式也怪,不睡在「哈瑪星」(今鼓山區)自家眠床上,讓媽媽噓寒問暖以重溫甜蜜的童年夢,伊竟住到離家幾十里外﹐已逾兩百年歷史的鼓山巖靜修庵。也許就是清蔭覆地長日寂寂的古老山巖,那青苔鋪滿的牆角顯現的歲月滄桑,那清韻悠遠的鐘聲梵唱,引發出伊日後終身研習佛學,翻譯經書,義教佛理的獨特因緣。
伊東海大學畢業考入台大歷史研究所(據說是第一個考進台大研究所的外校生,是前無古人的創舉)。我畢業後返回高雄,教書、結婚而後出國,自此兩人天涯路隔失去連絡。一直到一九九五年兩人再會台北城,已經歷了一大段全然不同的歲月人生。那年我返台參加「海外高中漢語教師研習會」,住在師大女生宿舍。伊聽到消息專程前來找我。伊帶我走過和平東路的九彎十八拐,一路走上淡水河隄邊一棟公寓的四樓頂。厝樓頂是一間木板、鐵皮湊合而成的單間房,門口掛一片寫著【如實佛學研究室】的木牌。幾張合併排列的薄板桌佔去窄小空間的大半,桌上凌亂堆放佛典,譯文稿和筆記。瀏覽過目,一屋寂靜卻覺熙熙攘攘,除了書還是書。我問伊睡哪裡?伊指一指書架後一個木製上下鋪。上鋪滿滿一床書,下鋪狹窄的空間疊放著薄被與枕頭。
「就睡這裡?」我問。
「是啊!心無掛礙,倒頭一睡到天明」,伊輕鬆地回答。
「我還有個客房呢!」伊指著書架後牆腳邊的行軍床說,「過路的比丘尼有時來掛單」。
伊徹底看淡物質生活。伊無欲無爭,吃食只為裹腹,衣物只為蔽體保暖,穿鞋只為保護腳底。一雙鞋穿到破,多出一雙伊都嫌佔位。對於佛學書籍,譯經資料卻從不嫌多。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以後,伊回高雄教了兩年書。在那個磚塊、死板、制式的學校環境,老師只能教書,不能教人。對於「如實知」、「如實見」,更要「如實教」的洋主來說,只是在貽害學生,在造孽人眾。基於這樣的理念,當我們青春作伴,急急忙忙申請北美洲的學校出國留學,心心念念追逐虛幻飄渺的愛情時,伊隱入佛學譯經院去精研佛教義理的真知與卓見。
伊不是看破世情,更未遁入空門。伊只是站在自己認知的生命制高點上戀戀紅塵。伊熱愛故鄉的青山綠水,傾心嘉南平原的白鷺鷥與水田。看到一棵小草努力鑽出堅硬的土地,就會感動到幾乎要對它頂禮膜拜;撿到一隻受傷的「粉鳥」(鴿子)就細心呵護直到它壽終正寢,還到公園的林蔭深處建造一座讓它永遠安息的「鴿塚」。伊聽到要「二二八牽手護台灣」,就匆匆趕到全台重鎮~總統府前的廣場~去與雖然素昧平生,但一片丹心在護台的千萬民眾手牽手,心連心,向當時的專制政權發出了要求民主與自由的獅子吼。赤子心腸,熱愛生命與大地,伊不離不棄,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洋主多年前除了精研日文,更隻身前往日本跟隨名師學習巴利文。由於命中註定的追根究底的天性,也為了要更透徹地了解佛教原典的精髓,返台後又開始自學梵文與藏文。前前後後伊出版了十多部從原文翻譯的佛學經書。伊同時也應邀到佛學院去講學,到各地圖書館去講經。慕名而至拜師學經的有「在家眾」(撰寫佛教哲學論文的年輕研究生、哀樂中年,人海浮沈的俗家男女),還有比丘、比丘尼,其中不乏高學歷﹐已在名山古剎獨當一面的法師與住持。
口頭相傳,眾所周知,許老師授課不收學費也不用事先報名,是名符其實的「義教」。伊不點名也不考試,為了考試才念書的學生伊也不收。只要約好時間,許老師永遠在樓頂簡陋小屋期待相會。學生來去自如,隨緣而無牽掛。師生專心研究佛理,鑽研「緣起性空」的本質,破解人世無明的煩惱。三十多年來伊教過的學生已難以估計。伊告訴我,教學的目的不是寄望他們斷髮絲斬情緣,為僧為尼修持來世的正果,而是要幫助他們發揮潛能,確定人生觀,走向屬於自己的正道。若能發現有慧根、俱悟性的學生,伊也不排除栽培成學養俱佳,真誠實在的宏法人才。
許洋主與學生經歷兩年無暝無日的鑽研、查證、編寫,伊今生最大的志業《新譯梵文佛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終於在一九九五年付印出版。全套五大冊六千多頁。內容包含金剛經的四種梵文原典,各國研究論述,文法解析,從英、日文翻譯過來的注釋,和佛學大師印順老人的註解。全書深入淺出,條理分明,是研究「金剛經」最完備的參考典籍。
朝花夕萎,諸事無常,緣起緣滅,順其自然。翻閱手邊巨冊,伊新譯的《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洋主的言行舉止,以及少女求學期與伊共同經歷過的離合悲歡,有如雲絲柳絮,在回憶的風中快意飛舞。逝水年華恍然一夢,心有所感,因以為記。 〈2023年3修訂〉
《天滅中共》 連淑琴
公元2020年初,自武漢延發而出的瘟疫肆虐全球,導致國際經融、貿易被壟斷,全球經貿䧟入僵局!在這突發期間,各國為保護其人民的安危,大都採取閉関自守政策。歐美各先進國家積極研發疫苗,在醫學、科技界日以繼夜的努力下,疫苗及時問世,它為人類帶來曙光,及時加惠全球。事過三年疫情已漸趨緩慢、穩定,而今大多數國家採取與疫情和平共存政策,讓人民恢復正常運作,還原社稯繁榮,振興國家經濟發展。先進國家門戶一開,國際經貿關係重新振作,人民又燃起希望,再接再厲的往前努力不懈,相信各國會努力創造新的歷史。
在2023年初,全球正在往前邁進時,回頭一看,號稱全球第二經濟強國的中國,出人意料之外的,其經濟已經到了崩潰邊緣,全國各地方政府欠債高達65萬億元,公務員、教職員工及醫療人員都發不出薪水,甚至要求他們交還以前的獎金。中共經常說一套、做另一套,政策不透明,這對數十年來,在中國投資的外國企業界而言甚難適應,尤其在不近情理的長期動態清零政策下,電源屢遭限制,工人無法正常上工,逼使外來公司或工廠無法照常運轉,只好紛紛撤離中國。一般國營事業及中下階層業務,也因無人問津而走上破產境界,悪性循環的結果,產生一大群失業人口。挀興經濟必須三個條件;第一是大量投資商進駐,第二是政治穩定、失業率底,第三是人民的消費率高。中國近年期間已經失去這三種條件,而這種嚴重問題,領導者卻無能為力時,其經濟已趨崩潰境界,那麼中國引以為傲的經濟強國之稱,事實証明已經是過去式了!
再看習進平,以一個初中部沒念完的人,來撑管一個號稱全球經濟強國,除非他精通世界潮流、富經濟創新能力,且在國際舞台上深獲好評者,還有可能勝任。但習近平執政十年,近年的來戰狼外交,到處得罪歐美各國,加上他的團隊沒有一丁點經濟智慧,而今只能孤立的走到懸崖邊緣卻一籌莫展!十年來他未曾對中國立下任何一件功蹟,均富除貧只是口號,中國還有六億人毎個月收入低於一千元。數十年的一胎化政策,導致中國人口老化及少子化,近期發現人口銳減,官方開始鼓勵二、三胎政策,但今天的青少年生活環境鞎辛,執意躺平,生育政策完全落空!外交方面;一帶一路除了到處灑錢,製造爛尾工程,唯有加惠他國執政官吏,加深其貪污手法之外,其人民未曾獲得一丁點利益。而中國消耗大量外滙存款,未獲得應得的報賞。不妨聽聽不少中國有智之士的言論,他們認為習近平,大可把那些錢來救援六億的窮困中國人,中國倒可以除貧成均富,則習會大得民心,則大可永保天下也說I
習近平一心一意想當皇帝,那麼以中國歷史來評論,今天中國境內的情況,跟歷代各朝末期非常相似;經濟將崩潰,民不聊生,近期政府開始提倡米慷的營養價值,是否已經知道大饑荒即將來臨?中國歷經三年的動態清零,使全國䧟入艱困低迷,人民被逼到牆角,引發白紙革命,到處聽到反習、反黨之聲。流年不利,年底愚蠢的習政平又幹了件大事,在沒事後凖備妥當之下,於去年十二月八日全國完全放開清零政策,在短短的一個月內,中國死亡人數打破世界紀錄!中共高層死亡人數不計其數,據可靠消息來源,大約有10%黨員離世,一般平民百姓更可悲,大城市街上衆多人民披麻帶孝,傷心難過的為其至親送別!而未上媒體的衆多鄉鎮村民亡者,卻未在執政者的統計中!眼看中國不斷的興建更多火葬場,每日24小時不停的運作,也無能及時燒完屍體,一般平民的屍體要長等三個月才能處理,人們可一目了然的看出其嚴重性。但中國對外宣稱的死亡數目少得成為笑柄(沒人相信),據消息來源指出,自武漢瘟疫爆發以來,中國死亡人數已經超過四億人口!
Omicron 在國際各國早已發現,一般感染者事後總覺得比感冒輕微,讓人不解的是,為何Omicron 在中國造成這麼大的死亡潮?難道瘟疫長眼睛,專業追蹤懲治慘無人性、無惡不作又以黑幫治國的中共?刻意把它推向死亡谷,讓中共早日從地球上消失?法輪功創始者李洪志師父於數年前預言;中共這種危害人類的措施,會遭天譴,不久將會有一場大瘟疫的到來。眼看今天的中國現況,他的預言完全兌現!再說三年前,香港反送中大遊行抗中隊伍中,有人高舉 「天滅中共」布條!今天的中共,在習近平的領導下,正朝向滅亡之途不斷的邁進!
後記:
二月六日土耳其遭遇二次大地震,台灣救援隊派出130名隊員,在極短時間內到達現場,英勇的加入救援行動,此舉感動國際,英國國家廣播電台BBC,美國CNN大力報導此事,甚至連聯合國網站也有報導此舉。台灣再次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可歌!可賀!
在2023年初,全球正在往前邁進時,回頭一看,號稱全球第二經濟強國的中國,出人意料之外的,其經濟已經到了崩潰邊緣,全國各地方政府欠債高達65萬億元,公務員、教職員工及醫療人員都發不出薪水,甚至要求他們交還以前的獎金。中共經常說一套、做另一套,政策不透明,這對數十年來,在中國投資的外國企業界而言甚難適應,尤其在不近情理的長期動態清零政策下,電源屢遭限制,工人無法正常上工,逼使外來公司或工廠無法照常運轉,只好紛紛撤離中國。一般國營事業及中下階層業務,也因無人問津而走上破產境界,悪性循環的結果,產生一大群失業人口。挀興經濟必須三個條件;第一是大量投資商進駐,第二是政治穩定、失業率底,第三是人民的消費率高。中國近年期間已經失去這三種條件,而這種嚴重問題,領導者卻無能為力時,其經濟已趨崩潰境界,那麼中國引以為傲的經濟強國之稱,事實証明已經是過去式了!
再看習進平,以一個初中部沒念完的人,來撑管一個號稱全球經濟強國,除非他精通世界潮流、富經濟創新能力,且在國際舞台上深獲好評者,還有可能勝任。但習近平執政十年,近年的來戰狼外交,到處得罪歐美各國,加上他的團隊沒有一丁點經濟智慧,而今只能孤立的走到懸崖邊緣卻一籌莫展!十年來他未曾對中國立下任何一件功蹟,均富除貧只是口號,中國還有六億人毎個月收入低於一千元。數十年的一胎化政策,導致中國人口老化及少子化,近期發現人口銳減,官方開始鼓勵二、三胎政策,但今天的青少年生活環境鞎辛,執意躺平,生育政策完全落空!外交方面;一帶一路除了到處灑錢,製造爛尾工程,唯有加惠他國執政官吏,加深其貪污手法之外,其人民未曾獲得一丁點利益。而中國消耗大量外滙存款,未獲得應得的報賞。不妨聽聽不少中國有智之士的言論,他們認為習近平,大可把那些錢來救援六億的窮困中國人,中國倒可以除貧成均富,則習會大得民心,則大可永保天下也說I
習近平一心一意想當皇帝,那麼以中國歷史來評論,今天中國境內的情況,跟歷代各朝末期非常相似;經濟將崩潰,民不聊生,近期政府開始提倡米慷的營養價值,是否已經知道大饑荒即將來臨?中國歷經三年的動態清零,使全國䧟入艱困低迷,人民被逼到牆角,引發白紙革命,到處聽到反習、反黨之聲。流年不利,年底愚蠢的習政平又幹了件大事,在沒事後凖備妥當之下,於去年十二月八日全國完全放開清零政策,在短短的一個月內,中國死亡人數打破世界紀錄!中共高層死亡人數不計其數,據可靠消息來源,大約有10%黨員離世,一般平民百姓更可悲,大城市街上衆多人民披麻帶孝,傷心難過的為其至親送別!而未上媒體的衆多鄉鎮村民亡者,卻未在執政者的統計中!眼看中國不斷的興建更多火葬場,每日24小時不停的運作,也無能及時燒完屍體,一般平民的屍體要長等三個月才能處理,人們可一目了然的看出其嚴重性。但中國對外宣稱的死亡數目少得成為笑柄(沒人相信),據消息來源指出,自武漢瘟疫爆發以來,中國死亡人數已經超過四億人口!
Omicron 在國際各國早已發現,一般感染者事後總覺得比感冒輕微,讓人不解的是,為何Omicron 在中國造成這麼大的死亡潮?難道瘟疫長眼睛,專業追蹤懲治慘無人性、無惡不作又以黑幫治國的中共?刻意把它推向死亡谷,讓中共早日從地球上消失?法輪功創始者李洪志師父於數年前預言;中共這種危害人類的措施,會遭天譴,不久將會有一場大瘟疫的到來。眼看今天的中國現況,他的預言完全兌現!再說三年前,香港反送中大遊行抗中隊伍中,有人高舉 「天滅中共」布條!今天的中共,在習近平的領導下,正朝向滅亡之途不斷的邁進!
後記:
二月六日土耳其遭遇二次大地震,台灣救援隊派出130名隊員,在極短時間內到達現場,英勇的加入救援行動,此舉感動國際,英國國家廣播電台BBC,美國CNN大力報導此事,甚至連聯合國網站也有報導此舉。台灣再次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可歌!可賀!
《Celine Dion》吳連山
Rolling Stone雜誌曾在2008 年, 刊載100 位他們認為是當時最好的流行歌曲歌手. 今年(2023) ㄧ月一日他們再刊載200 Greatest Singers of All Time list. 很特別的是, 這次他們將下列幾個很出名的人都摒除在名單外. 如: Celine Dion, Pink, Justin Bieber, Jennifer Hud, son, Janet Jackson, Tony Bennett, Madonna, Nat King Cole, Dionne Warwick and more. 尤其是 Celine Dion不在名單上, 引起很多讀者和媒體的譁然, 不滿. 剛發佈那幾天, 有許多人聚集在Rolling Stone位於紐約的總辦公大樓前面示威, 抗議.
Celine Dion的歌曾得到很多的獎. 我個人也很喜愛聆聽她的歌. 所以她的名字不在名單上, 我也覺得很訝異!我買了她的一些專輯CD. 也不時的聆聽她的歌曲. 而且在幾個場合也曾經引用她的歌名. 例如, 在李雅彥教授2000年逝世時的紀念文, 我就引用Celine Dion的歌 "My Heart Will Go On"來安慰, 鼓勵他的嫂夫人, 葉錦如女士. 前年(2021) 在我哥哥,吳東山, 的追思儀式時, 我也播放Celine Dion的兩首歌: "The Power of Love," "Because You Loved Me," 來紀念他, 並感謝他對我們家人及親友們的照顧.
其實她不僅僅是歌唱得很好. 在這個個人主義至上, 又是金錢為首的社會, 她和相差26歲的丈夫, 深厚的感情也是很令人感佩. Céline Dion 的全名是 Céline Marie Claudette Dion. 她在1968年 3 月30日出生於 Charlemagne, Quebec, Canada. 是全家十四個小孩中最小的一個. 5歲時就開始和家人一起演唱. 12歲時受到一個唱片公司經理Rene Angelil的重視. 兩人後來在1988開始相戀, 那時她才19他是46歲. 兩人 並在1994年結婚.
1999她丈夫罹患喉嚨癌症. 經過治療後完全康復. 但是2011年 3月 15 日, 她剛剛與Las Vegas 的Caesars Palace簽約, 要在那裡駐唱三年. 每年演唱七十場. 而2013年, 她丈夫的癌症又復發. 她就在2014-2015 暫停演唱. 專心照顧她丈夫. 一直到2016 年1月 14日, 她丈夫因心臟病去世.
從2016年到 2019年, 她雖然也有出版一些歌曲. 但大多是法文歌. 只有2019年 的專輯, Courage, 是自2013年, 六年後再唱的英文歌. 很不幸, 在去年(2022年)12月18日, 她公佈說她罹患罕見的病, 「僵硬人症候群」(Stiff-person syndrome). 此病會令人失去對肌肉的控制, 甚至會造成嚴重痙攣,變得虛弱。她就宣布暫停所有的演唱會.
十天前她在YouTube上出現, 向歐洲的觀眾道歉說: 她的演唱會過在三年因為疫情的限制已經延長一次. 目前的身體健康狀況又必須再延一次. 非常的抱歉. 目前因為遵照醫生的指示吃藥, 情況有些好轉. 但是需要時間治療. 等她康復後, 就可以再出來演唱.
我們祈福她早日康復. 並期待再為我們唱出新歌!
吳連山寫(2/12/2023)
Celine Dion的歌曾得到很多的獎. 我個人也很喜愛聆聽她的歌. 所以她的名字不在名單上, 我也覺得很訝異!我買了她的一些專輯CD. 也不時的聆聽她的歌曲. 而且在幾個場合也曾經引用她的歌名. 例如, 在李雅彥教授2000年逝世時的紀念文, 我就引用Celine Dion的歌 "My Heart Will Go On"來安慰, 鼓勵他的嫂夫人, 葉錦如女士. 前年(2021) 在我哥哥,吳東山, 的追思儀式時, 我也播放Celine Dion的兩首歌: "The Power of Love," "Because You Loved Me," 來紀念他, 並感謝他對我們家人及親友們的照顧.
其實她不僅僅是歌唱得很好. 在這個個人主義至上, 又是金錢為首的社會, 她和相差26歲的丈夫, 深厚的感情也是很令人感佩. Céline Dion 的全名是 Céline Marie Claudette Dion. 她在1968年 3 月30日出生於 Charlemagne, Quebec, Canada. 是全家十四個小孩中最小的一個. 5歲時就開始和家人一起演唱. 12歲時受到一個唱片公司經理Rene Angelil的重視. 兩人後來在1988開始相戀, 那時她才19他是46歲. 兩人 並在1994年結婚.
1999她丈夫罹患喉嚨癌症. 經過治療後完全康復. 但是2011年 3月 15 日, 她剛剛與Las Vegas 的Caesars Palace簽約, 要在那裡駐唱三年. 每年演唱七十場. 而2013年, 她丈夫的癌症又復發. 她就在2014-2015 暫停演唱. 專心照顧她丈夫. 一直到2016 年1月 14日, 她丈夫因心臟病去世.
從2016年到 2019年, 她雖然也有出版一些歌曲. 但大多是法文歌. 只有2019年 的專輯, Courage, 是自2013年, 六年後再唱的英文歌. 很不幸, 在去年(2022年)12月18日, 她公佈說她罹患罕見的病, 「僵硬人症候群」(Stiff-person syndrome). 此病會令人失去對肌肉的控制, 甚至會造成嚴重痙攣,變得虛弱。她就宣布暫停所有的演唱會.
十天前她在YouTube上出現, 向歐洲的觀眾道歉說: 她的演唱會過在三年因為疫情的限制已經延長一次. 目前的身體健康狀況又必須再延一次. 非常的抱歉. 目前因為遵照醫生的指示吃藥, 情況有些好轉. 但是需要時間治療. 等她康復後, 就可以再出來演唱.
我們祈福她早日康復. 並期待再為我們唱出新歌!
吳連山寫(2/12/2023)
《髙山眾神之國尼泊爾》雅夫子
前言
尼泊爾(Nepal)是喜馬拉雅山脈地區的一個內陸國家,北與西藏相接,其餘三面與印度為鄰。由於地處高海拔地區,世界上最高的十座山峰中有八座位於尼泊爾境內,包括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台灣叫聖母峰),因此被稱為“高山之國”,它也是登山高手一顯身手的勝地。
尼泊爾又被稱為“眾神之國”,寺廟與民房一様多,眾神之數屈指算不清,它也是佛教創始人佛陀釋迦牟尼的出生地。十七世紀由馬拉王朝統治下的尼泊爾是其“黃金時代”。當時的加德滿都(Kathmandu)、帕坦(Patan)和巴克塔普爾(Bhaktapur)各自為政,並留下許多著名的文化古蹟。
筆者在2015年一月旅遊尼泊爾,當年四月廿五日發生慘重的大地震,古蹟王宮區破壞嚴重,並且死傷眾多,造成尼泊爾的國難。
印度教三大主神
尼泊爾人的主要信仰是印度教,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是:大梵天、毗濕奴與濕婆。觀賞尼泊爾的古蹟寺廟,事先對其主流宗教的瞭解是有幫助的。
大梵天(Brama)是宇宙天地的創造神,功績偉大,祂的形象是四頭四臂,一身華美金裝,坐騎是孔雀,是印度教的創造者。東南亞地區俗稱祂為“四面佛”。
毗濕奴(Vishnu)是印度教的守護神,祂的存在是要維持一個平衡運作的世界,祂千變萬化,稱號繁多,其中又以“大黑天”這個化身最有名,祂是印度神話中的救世主。經常以深藍色皮膚的相貎出現,其座騎是隻大鵬金翅鳥。身上有四隻手,分別拿著神輪、法螺、蓮花與金剛杵。
濕婆(Shiva)是印度教的毀滅神,但也擔當轉世再生的任務。印度教的濕婆派信徒奉祂為最高的神,祂有八種化身:地、空、日、月、水、火、風與祭祀。濕婆既管毀滅也管再生,法力無邊。三只眼是祂的的特徵,長髪編成高冠,身上常以眼鏡蛇為飾,坐騎是頭白公牛。
尼泊爾聖地加德滿都
加德滿都是尼泊爾的首都、聖地與第一大都市,在公元723年建於中部谷地區域。公元十二世紀,李查維王朝僅用一棵大樹的木料造了一座廟宇,稱它為Kasthamandap。後人以這座建築為中心,建造民房,大興土木,向外擴展,逐漸發展成為尼泊爾最大的城市,並沿用廟名加以簡化為Kathmandu,作為城市的名稱。古老的加德滿都在馬拉王朝時期空前繁榮,並留下了大批珍貴的歷史建築。
外人喜歡用“屋有多少,廟有多少;人有多少,神有多少” 來形容加德滿都。雖然誇張得過度,但頗能描述其廟多神多的情景。百姓大都信仰印度教或佛教,此山谷地區擁有2700多座的神廟及塔寺,並有七處世界文化遺產,乃單一區域之冠。
加德滿都杜巴廣場(Kathmandu Durbar Square)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主要古蹟有獨木廟、庫瑪麗女神廟、哈努曼多卡宮、塔萊珠神廟。獨木廟僅用一棵大樹的木料建成,主體建築為兩重檐塔廟式;庫瑪麗女神廟,供奉活女神庫瑪麗,是一座帶天井的三層圍樓式建築,裡裡外外都是精巧的木雕門窗和圍欄,活女神偶爾會在二樓或三樓的窗口一展芳容,但不許拍照;哈努曼多卡宮是舊宮殿,包括許多中庭、宮庭和塔樓,門口旁邊有一座猴神雕像;塔萊珠女神廟是一座三層屋頂的塔廟式紅磚建築,供奉的塔萊珠女神被視為馬拉王朝的保護神。庫瑪麗(Kumari)活女神是由初潮來前的處女中選出,她被認為是塔萊珠女神的化身。
巴克塔普爾杜巴廣場(Bhaktapur Durbar Square)是另一個世界文化遺產,位於巴克塔普爾。廣場上有長達500年馬拉王朝的王宮,包括許多具有特色的宮殿、庭院、寺廟、雕像等,被譽為中世紀尼泊爾藝術的精華和寶庫。其中金漆之門和舊王宮的55扇黑漆檀香木雕花窗(即55窗宮)值得一訪。
在舊王宮內有一座澡堂子,是國王的露天浴池,在此可以發現尼泊爾人對蛇的崇拜精神,有點像華人對龍的態度一般。露天浴池最醒目的雕塑是蛇的裝飾,池子中間立一根柱子,柱首為眼鏡蛇王,柱身刻滿了蛇的鱗紋,象徵著蛇身,與銅質蛇王對望的也是另一條眼鏡蛇王,看樣子國王洗澡時,需要前後兩座蛇神保護著他。
帕坦杜巴廣場(Patan Durbar Square)是第三處世界文化遺產的王宮廣場,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黑天神廟、黑天寺、毗濕奴神廟等,被稱為“露天的博物館”。
紐瓦麗人創造尼泊爾建築風格
紐瓦麗人(Newari)是加德滿都河谷的最早土著居民,他們在鋳、塑、雕、鏤和佛塔寺廟建築上有極高的手藝與構想,對尼泊爾的藝術創作與建築文明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紐瓦麗式”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印度與尼泊爾的特色,其作成的鍍金門窗、孔雀窗、寶塔頂部的建築風格,成為加德滿都的驕傲。如今在谷地區域。被列入的七處世界文化遺產,大都是紐瓦麗人的傑出代表作。這些寺廟大多數是木造結構,其基座由石磚構成,主體為多層屋頂的塔形建築。時至今日,紐瓦麗人仍是尼泊爾在建築上的領頭羊。
喜馬拉雅山脈與夏爾巴人
喜馬拉雅山脈(Himalaya)是世界上的屋脊,它是在約六億年前,由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而形成的。尼泊爾境內高山林立,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尼泊爾被群山包圍,當地人認為喜馬拉雅山脈是眾神居住的地方。夏爾巴人(Sherpa)屬藏緬血統,其歷代族人大都聚居在尼泊爾北部和珠穆朗瑪峰山區的狹窄河谷地帶。這裡生活環境惡劣,大雪經常封山,氣溫常在攝氏零下幾十度。由於長期與大自然搏鬥的磨練,練成夏爾巴人強健的體魄,耐寒耐勞、無懼無畏的性格。因此由他們來擔任登山挑夫或響導是最適合不過的。
登山者很多從博卡拉(Pokhara)做為起點,此地可以看到安娜普爾娜山脈,附近的雪山攀登難度也不大,許多業餘登山客都樂意呆在博卡拉。又因為沿途服務與設施優越,甚多計劃登上喜馬拉雅山脈八千米以上高峯的國際登山客,也以此地作為凖備基地與訓練場所。
博大哈佛塔
博大哈佛塔(Boudhanath Stupa)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它是亞洲乃至世界最大的覆鉢體半圓形佛塔。塔高38米,周長100米,有一雙巨大的神眼俯視著加德滿都河谷,是一座三層八角形平台的建築物。它坐落在西藏與尼泊爾通商的要道上,因此成為尼泊爾藏傳佛教的聖地。信徒祈禱時,必須以順時針方向繞行。另一座寺廟斯瓦揚布拉特寺(Swayambhunath),其建築風格與博大哈佛塔相似,不過規模比較小。此地猴子特別多,不但當地人視它們為神明,廟中僧侶也定期供養它們,還特稱此地為“猴廟”。它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昌古納拉揚神廟
昌古納拉揚神廟(Changu Narayan Temple)始建於公元323年,直到公元五世紀才正式建成,被公認為尼泊爾已發現的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廟。神廟主體高兩層,廟外的石雕、木刻、金屬裝飾都是精心的製作品。廟內主要供奉毗濕奴及其十種化身,此廟周圍可以買到木刻的精品。它是另一座世界文化遺產。
奇特的帕斯帕提納神廟
帕斯帕提納神廟(Pashupatinath)是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也是印度次大陸最著名的濕婆神廟。始建於公元五世紀,供奉破壞之神濕婆(Shiva)。神廟佔地260公頃,主體建築是一座四邊對稱、雙層檐屋頂的尼泊爾式塔廟,周圍有許多小寺環繞著主廟。
廟群旁邊是巴格馬蒂河(Bagmati),河畔有六座石造的火葬台,是尼泊爾印度教信徒舉行露天火葬的場所。逝者火葬後的骨灰被灑入河裡,河水流向恆河,教徒相信這樣做,靈魂便可獲得解脫。
此處還有一排濕婆的林迦(陽具)神龕,印度教認為林迦是人類生生不息的源頭,應受供奉崇拜。再往河流上游則是印度教苦行僧隠居的山洞,這些苦行僧的行徑,大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苦行自律。常人無法理解他們的宗教觀,認為怪異之至。這座奇特的神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原因是:造型奇異,基於許多人相信的價值觀,所以被保留下來.........
後語
看了帕斯帕提納神廟之後,感觸良多:一個人走完了人生旅程,點火一燒,留下一堆骨灰,往河中一灑,隨水漂流,回歸自然。這就是印度教的宗教哲學:誕生、生息、往生、再生,周而復始,生生不息。人在世上要 “想得開,看得透”,活著時要快樂地活,走時希望能夠夠瀟灑地走。果真能夠如此,謝天謝地,阿彌陀佛!
尼泊爾(Nepal)是喜馬拉雅山脈地區的一個內陸國家,北與西藏相接,其餘三面與印度為鄰。由於地處高海拔地區,世界上最高的十座山峰中有八座位於尼泊爾境內,包括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台灣叫聖母峰),因此被稱為“高山之國”,它也是登山高手一顯身手的勝地。
尼泊爾又被稱為“眾神之國”,寺廟與民房一様多,眾神之數屈指算不清,它也是佛教創始人佛陀釋迦牟尼的出生地。十七世紀由馬拉王朝統治下的尼泊爾是其“黃金時代”。當時的加德滿都(Kathmandu)、帕坦(Patan)和巴克塔普爾(Bhaktapur)各自為政,並留下許多著名的文化古蹟。
筆者在2015年一月旅遊尼泊爾,當年四月廿五日發生慘重的大地震,古蹟王宮區破壞嚴重,並且死傷眾多,造成尼泊爾的國難。
印度教三大主神
尼泊爾人的主要信仰是印度教,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是:大梵天、毗濕奴與濕婆。觀賞尼泊爾的古蹟寺廟,事先對其主流宗教的瞭解是有幫助的。
大梵天(Brama)是宇宙天地的創造神,功績偉大,祂的形象是四頭四臂,一身華美金裝,坐騎是孔雀,是印度教的創造者。東南亞地區俗稱祂為“四面佛”。
毗濕奴(Vishnu)是印度教的守護神,祂的存在是要維持一個平衡運作的世界,祂千變萬化,稱號繁多,其中又以“大黑天”這個化身最有名,祂是印度神話中的救世主。經常以深藍色皮膚的相貎出現,其座騎是隻大鵬金翅鳥。身上有四隻手,分別拿著神輪、法螺、蓮花與金剛杵。
濕婆(Shiva)是印度教的毀滅神,但也擔當轉世再生的任務。印度教的濕婆派信徒奉祂為最高的神,祂有八種化身:地、空、日、月、水、火、風與祭祀。濕婆既管毀滅也管再生,法力無邊。三只眼是祂的的特徵,長髪編成高冠,身上常以眼鏡蛇為飾,坐騎是頭白公牛。
尼泊爾聖地加德滿都
加德滿都是尼泊爾的首都、聖地與第一大都市,在公元723年建於中部谷地區域。公元十二世紀,李查維王朝僅用一棵大樹的木料造了一座廟宇,稱它為Kasthamandap。後人以這座建築為中心,建造民房,大興土木,向外擴展,逐漸發展成為尼泊爾最大的城市,並沿用廟名加以簡化為Kathmandu,作為城市的名稱。古老的加德滿都在馬拉王朝時期空前繁榮,並留下了大批珍貴的歷史建築。
外人喜歡用“屋有多少,廟有多少;人有多少,神有多少” 來形容加德滿都。雖然誇張得過度,但頗能描述其廟多神多的情景。百姓大都信仰印度教或佛教,此山谷地區擁有2700多座的神廟及塔寺,並有七處世界文化遺產,乃單一區域之冠。
加德滿都杜巴廣場(Kathmandu Durbar Square)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主要古蹟有獨木廟、庫瑪麗女神廟、哈努曼多卡宮、塔萊珠神廟。獨木廟僅用一棵大樹的木料建成,主體建築為兩重檐塔廟式;庫瑪麗女神廟,供奉活女神庫瑪麗,是一座帶天井的三層圍樓式建築,裡裡外外都是精巧的木雕門窗和圍欄,活女神偶爾會在二樓或三樓的窗口一展芳容,但不許拍照;哈努曼多卡宮是舊宮殿,包括許多中庭、宮庭和塔樓,門口旁邊有一座猴神雕像;塔萊珠女神廟是一座三層屋頂的塔廟式紅磚建築,供奉的塔萊珠女神被視為馬拉王朝的保護神。庫瑪麗(Kumari)活女神是由初潮來前的處女中選出,她被認為是塔萊珠女神的化身。
巴克塔普爾杜巴廣場(Bhaktapur Durbar Square)是另一個世界文化遺產,位於巴克塔普爾。廣場上有長達500年馬拉王朝的王宮,包括許多具有特色的宮殿、庭院、寺廟、雕像等,被譽為中世紀尼泊爾藝術的精華和寶庫。其中金漆之門和舊王宮的55扇黑漆檀香木雕花窗(即55窗宮)值得一訪。
在舊王宮內有一座澡堂子,是國王的露天浴池,在此可以發現尼泊爾人對蛇的崇拜精神,有點像華人對龍的態度一般。露天浴池最醒目的雕塑是蛇的裝飾,池子中間立一根柱子,柱首為眼鏡蛇王,柱身刻滿了蛇的鱗紋,象徵著蛇身,與銅質蛇王對望的也是另一條眼鏡蛇王,看樣子國王洗澡時,需要前後兩座蛇神保護著他。
帕坦杜巴廣場(Patan Durbar Square)是第三處世界文化遺產的王宮廣場,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黑天神廟、黑天寺、毗濕奴神廟等,被稱為“露天的博物館”。
紐瓦麗人創造尼泊爾建築風格
紐瓦麗人(Newari)是加德滿都河谷的最早土著居民,他們在鋳、塑、雕、鏤和佛塔寺廟建築上有極高的手藝與構想,對尼泊爾的藝術創作與建築文明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紐瓦麗式”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印度與尼泊爾的特色,其作成的鍍金門窗、孔雀窗、寶塔頂部的建築風格,成為加德滿都的驕傲。如今在谷地區域。被列入的七處世界文化遺產,大都是紐瓦麗人的傑出代表作。這些寺廟大多數是木造結構,其基座由石磚構成,主體為多層屋頂的塔形建築。時至今日,紐瓦麗人仍是尼泊爾在建築上的領頭羊。
喜馬拉雅山脈與夏爾巴人
喜馬拉雅山脈(Himalaya)是世界上的屋脊,它是在約六億年前,由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而形成的。尼泊爾境內高山林立,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尼泊爾被群山包圍,當地人認為喜馬拉雅山脈是眾神居住的地方。夏爾巴人(Sherpa)屬藏緬血統,其歷代族人大都聚居在尼泊爾北部和珠穆朗瑪峰山區的狹窄河谷地帶。這裡生活環境惡劣,大雪經常封山,氣溫常在攝氏零下幾十度。由於長期與大自然搏鬥的磨練,練成夏爾巴人強健的體魄,耐寒耐勞、無懼無畏的性格。因此由他們來擔任登山挑夫或響導是最適合不過的。
登山者很多從博卡拉(Pokhara)做為起點,此地可以看到安娜普爾娜山脈,附近的雪山攀登難度也不大,許多業餘登山客都樂意呆在博卡拉。又因為沿途服務與設施優越,甚多計劃登上喜馬拉雅山脈八千米以上高峯的國際登山客,也以此地作為凖備基地與訓練場所。
博大哈佛塔
博大哈佛塔(Boudhanath Stupa)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它是亞洲乃至世界最大的覆鉢體半圓形佛塔。塔高38米,周長100米,有一雙巨大的神眼俯視著加德滿都河谷,是一座三層八角形平台的建築物。它坐落在西藏與尼泊爾通商的要道上,因此成為尼泊爾藏傳佛教的聖地。信徒祈禱時,必須以順時針方向繞行。另一座寺廟斯瓦揚布拉特寺(Swayambhunath),其建築風格與博大哈佛塔相似,不過規模比較小。此地猴子特別多,不但當地人視它們為神明,廟中僧侶也定期供養它們,還特稱此地為“猴廟”。它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昌古納拉揚神廟
昌古納拉揚神廟(Changu Narayan Temple)始建於公元323年,直到公元五世紀才正式建成,被公認為尼泊爾已發現的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廟。神廟主體高兩層,廟外的石雕、木刻、金屬裝飾都是精心的製作品。廟內主要供奉毗濕奴及其十種化身,此廟周圍可以買到木刻的精品。它是另一座世界文化遺產。
奇特的帕斯帕提納神廟
帕斯帕提納神廟(Pashupatinath)是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也是印度次大陸最著名的濕婆神廟。始建於公元五世紀,供奉破壞之神濕婆(Shiva)。神廟佔地260公頃,主體建築是一座四邊對稱、雙層檐屋頂的尼泊爾式塔廟,周圍有許多小寺環繞著主廟。
廟群旁邊是巴格馬蒂河(Bagmati),河畔有六座石造的火葬台,是尼泊爾印度教信徒舉行露天火葬的場所。逝者火葬後的骨灰被灑入河裡,河水流向恆河,教徒相信這樣做,靈魂便可獲得解脫。
此處還有一排濕婆的林迦(陽具)神龕,印度教認為林迦是人類生生不息的源頭,應受供奉崇拜。再往河流上游則是印度教苦行僧隠居的山洞,這些苦行僧的行徑,大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苦行自律。常人無法理解他們的宗教觀,認為怪異之至。這座奇特的神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原因是:造型奇異,基於許多人相信的價值觀,所以被保留下來.........
後語
看了帕斯帕提納神廟之後,感觸良多:一個人走完了人生旅程,點火一燒,留下一堆骨灰,往河中一灑,隨水漂流,回歸自然。這就是印度教的宗教哲學:誕生、生息、往生、再生,周而復始,生生不息。人在世上要 “想得開,看得透”,活著時要快樂地活,走時希望能夠夠瀟灑地走。果真能夠如此,謝天謝地,阿彌陀佛!
《The Second Chance》Sam Wu
My fellow Toastmasters, and welcome guests, it’s my pleasure to deliver a speech today. I am going to talk about those second chances I had in my life.
People say, “There is no second chance for first impressions”, and like first impressions, many things in life only happen once. Not many people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get a second chance to right their wrongs. A second chance is rare, not prolific. I consider myself a very very very lucky person, because I had a second chance at the big moments in my life, like my undergraduate study, my green card application, and other important events. Today, I would like to share two of the events that happened to me recently.
The first event is my Zero-G (zero gravity) flight experience. I am a mechanical engineer currently working with a biosciences company. We developed a surface sampling device for NASA to perform contamination control on microorganisms, like bacteria and viruses, o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or in a spacecraft. To prove that our device would work in space, which is a low-gravity environment, we had to perform a test with our device inside a Zero-G flight. The Zero-G flight is amazing but scary, because it has to dive down really fast to create a reduced-gravity environment. It even got the nickname of the vomit comet.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ne-third of the passengers have motion sickness, and 12% of the passengers throw up during the flight. Unfortunately, I was one of the 12% passengers. Luckily for me, but not lucky for other passengers, not long after I threw up, the captain made an announcement that we had to cancel the trip and go back to the airport due to a mechanical issue. My boss felt very upset because we didn’t have enough data to show the test result. After we landed, nobody said a word until the flight coordinator told us that they would give us a re-fly two weeks later. I was thinking, “That’s great! That is my second chance for the Zero-G flight test!”. Thus, during this two-week time before the re-fly, we did a lot of preparations to make the test procedure easier to perform our tasks on the Zero-G flight, and I found a lot of information on how to prevent motion sickness. I had dried ginger slices to ease the feeling of throwing up. I watched my diet carefully, and I had a good night’s sleep the night before the flight. The re-fly went smoothly, and the test was successful. I got beautiful pictures to show the test result, and we had fun on the Zero-G flight. My boss even said it was the most interesting field trip ever. The second time on the Zero-G flight, I did it right!
The other event was to join the toastmaster club, as I mentioned in my icebreaker speech. I could have joined a toastmaster club in 2007, but I didn’t until 2022. Again, the second time, I did it right. Because this time, when Brian introduced me to the toastmaster club, I did a little research to understand what a toastmaster club is. I even came to join the in-person meeting as a guest and experienced a pleasant and meaningful meeting. That’s why I joined the toastmaster club right away at the second chance.
How can we make the second chance a successful experience? A wise person once said, “Luck is what happens when preparation meets opportunity”. So the first step is preparation. After the first time experience, you know your weakness, and you make improvements and fix your mistakes. After you make thorough preparations, you wait for the next opportunity. The second step is looking for opportunities. In my experience, meeting the right people is the key to finding opportunities. You have to meet the right people who are willing to give you a second chance and the people who would like to see you succeed. Like the flight coordinator who gave us a re-fly opportunity. Also, like Brian, who encouraged me to join the toastmaster club, and every fellow toastmaster here who is dedicated to making the meeting fun and informative every time. Without you, fellow toastmasters, I wouldn’t have made the decision and joined the club. Joining the club is actually a life-changing event for me. I would like to thank every toastmaster here again for making the meeting awesome every time. A second chance is rare, bu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rough the experience of the second chance, we improve ourselves so that one day, we don’t need a second chance. We do things right the first time!
People say, “There is no second chance for first impressions”, and like first impressions, many things in life only happen once. Not many people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get a second chance to right their wrongs. A second chance is rare, not prolific. I consider myself a very very very lucky person, because I had a second chance at the big moments in my life, like my undergraduate study, my green card application, and other important events. Today, I would like to share two of the events that happened to me recently.
The first event is my Zero-G (zero gravity) flight experience. I am a mechanical engineer currently working with a biosciences company. We developed a surface sampling device for NASA to perform contamination control on microorganisms, like bacteria and viruses, o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or in a spacecraft. To prove that our device would work in space, which is a low-gravity environment, we had to perform a test with our device inside a Zero-G flight. The Zero-G flight is amazing but scary, because it has to dive down really fast to create a reduced-gravity environment. It even got the nickname of the vomit comet.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ne-third of the passengers have motion sickness, and 12% of the passengers throw up during the flight. Unfortunately, I was one of the 12% passengers. Luckily for me, but not lucky for other passengers, not long after I threw up, the captain made an announcement that we had to cancel the trip and go back to the airport due to a mechanical issue. My boss felt very upset because we didn’t have enough data to show the test result. After we landed, nobody said a word until the flight coordinator told us that they would give us a re-fly two weeks later. I was thinking, “That’s great! That is my second chance for the Zero-G flight test!”. Thus, during this two-week time before the re-fly, we did a lot of preparations to make the test procedure easier to perform our tasks on the Zero-G flight, and I found a lot of information on how to prevent motion sickness. I had dried ginger slices to ease the feeling of throwing up. I watched my diet carefully, and I had a good night’s sleep the night before the flight. The re-fly went smoothly, and the test was successful. I got beautiful pictures to show the test result, and we had fun on the Zero-G flight. My boss even said it was the most interesting field trip ever. The second time on the Zero-G flight, I did it right!
The other event was to join the toastmaster club, as I mentioned in my icebreaker speech. I could have joined a toastmaster club in 2007, but I didn’t until 2022. Again, the second time, I did it right. Because this time, when Brian introduced me to the toastmaster club, I did a little research to understand what a toastmaster club is. I even came to join the in-person meeting as a guest and experienced a pleasant and meaningful meeting. That’s why I joined the toastmaster club right away at the second chance.
How can we make the second chance a successful experience? A wise person once said, “Luck is what happens when preparation meets opportunity”. So the first step is preparation. After the first time experience, you know your weakness, and you make improvements and fix your mistakes. After you make thorough preparations, you wait for the next opportunity. The second step is looking for opportunities. In my experience, meeting the right people is the key to finding opportunities. You have to meet the right people who are willing to give you a second chance and the people who would like to see you succeed. Like the flight coordinator who gave us a re-fly opportunity. Also, like Brian, who encouraged me to join the toastmaster club, and every fellow toastmaster here who is dedicated to making the meeting fun and informative every time. Without you, fellow toastmasters, I wouldn’t have made the decision and joined the club. Joining the club is actually a life-changing event for me. I would like to thank every toastmaster here again for making the meeting awesome every time. A second chance is rare, bu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rough the experience of the second chance, we improve ourselves so that one day, we don’t need a second chance. We do things right the first time!
《感傷的時刻也是甦醒的時候 》江朝雄
自1984年春從新英格蘭移居休士頓,至今近40年,首次遇到令人很感傷的事情。因為從去年12/6至今年1/26,在短短不到二個月期間,就有五位鄉親悄悄地離開了。她/他們是沈陳雲霞姐妹(12/6/2022),柯黃滿惠姐妹(12/15/2022),林劉美華師母(1/4/2023),李學明博士(1/13/2023),林戴京珠姐妹(1/26/2023)。她/他們的追思會,前三位都在8514 Tybor Dr的永福殯儀館;接著二位就在 1818 Eldridge Rd.的Sugar Land Mortuary。
雖然疫情還未完全恢復正常, 但追思會仍是有很多的鄉親參加,來送她/他們最後一程,場面也是滿溫馨的。在我們的社區當中,四位往生的姐妹,都是很顧家的賢妻良母,盡人的本分,走完人生旅途。而李學明兄對兄弟姐妹的手足親情,及家庭的照顧、愛護,也頗獲家屬的懷念。我們祈求造物主祝福她/他們,引領靈魂歸回天家。
由於很短期間內,造訪永福殯儀館三次,Sugar Land Mortuary二次,心裏除了很大的感傷,也對人生旅途產生感觸與聯想。因為學明兄只早我幾天出生,其她四位姐妹年紀更年輕,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在世的時日似乎已經不多了。問題是人往生後,肉體沒有了,但靈魂歸何處?!漢文化的習俗說法,「人死為大」,「慎終追遠,則民德歸厚矣!」「做公德,可到極樂世界」....,世上哲學家都以「人為本位」,他們的說法能夠合乎「神」的標準嗎?
的確,「死」是「受造者」的人類一直疑惑的課題。我因從小跟母親走遍嘉義很多廟宇、佛堂...,直到23歲接受基督信仰後,才明確的知道,宇宙間只有一位真神(God)與人手所造的各種偶像(idol),及人類所封的諸神(gods)不同,因為如果人能造神,那被造的「神」就不可能比人還尊貴,人還要拜它,不是很矛盾嗎?
在這些追思會程序單上:陳雲霞的印着:I will dwell in the house of the Lord forever(Psalm 23:6 我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戴京珠的印着:Let not your heart be troubled...., I go to prepare for you. (John 14:1-2 你們心裡不要憂愁,....我去為你們預備地方)。;劉美華師母的印有:「號角要響...我們也要改變...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The trumpet shall sound....we shall be changed. This corruptible must put on Incorruption.)。那些話語,都是流傳二千多年來的那本聖經上的經句。多少帶給人靈魂的鼓勵與安慰,也可以讓「以人為本」的哲學家們,參考及定位。
世上70幾億人,雖然有不同的國家,種族,膚色...。但在2900多年前,以色列國的所羅門王,就曾說過這句名言:「上帝創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人心裏。」他比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及東方的老子,孔子還更早約數百年。「永生」是生命、靈魂的層次,也是良知、信仰的盼望,非物質、肉體所能取代或比擬。
雖然疫情還未完全恢復正常, 但追思會仍是有很多的鄉親參加,來送她/他們最後一程,場面也是滿溫馨的。在我們的社區當中,四位往生的姐妹,都是很顧家的賢妻良母,盡人的本分,走完人生旅途。而李學明兄對兄弟姐妹的手足親情,及家庭的照顧、愛護,也頗獲家屬的懷念。我們祈求造物主祝福她/他們,引領靈魂歸回天家。
由於很短期間內,造訪永福殯儀館三次,Sugar Land Mortuary二次,心裏除了很大的感傷,也對人生旅途產生感觸與聯想。因為學明兄只早我幾天出生,其她四位姐妹年紀更年輕,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在世的時日似乎已經不多了。問題是人往生後,肉體沒有了,但靈魂歸何處?!漢文化的習俗說法,「人死為大」,「慎終追遠,則民德歸厚矣!」「做公德,可到極樂世界」....,世上哲學家都以「人為本位」,他們的說法能夠合乎「神」的標準嗎?
的確,「死」是「受造者」的人類一直疑惑的課題。我因從小跟母親走遍嘉義很多廟宇、佛堂...,直到23歲接受基督信仰後,才明確的知道,宇宙間只有一位真神(God)與人手所造的各種偶像(idol),及人類所封的諸神(gods)不同,因為如果人能造神,那被造的「神」就不可能比人還尊貴,人還要拜它,不是很矛盾嗎?
在這些追思會程序單上:陳雲霞的印着:I will dwell in the house of the Lord forever(Psalm 23:6 我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戴京珠的印着:Let not your heart be troubled...., I go to prepare for you. (John 14:1-2 你們心裡不要憂愁,....我去為你們預備地方)。;劉美華師母的印有:「號角要響...我們也要改變...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The trumpet shall sound....we shall be changed. This corruptible must put on Incorruption.)。那些話語,都是流傳二千多年來的那本聖經上的經句。多少帶給人靈魂的鼓勵與安慰,也可以讓「以人為本」的哲學家們,參考及定位。
世上70幾億人,雖然有不同的國家,種族,膚色...。但在2900多年前,以色列國的所羅門王,就曾說過這句名言:「上帝創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人心裏。」他比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及東方的老子,孔子還更早約數百年。「永生」是生命、靈魂的層次,也是良知、信仰的盼望,非物質、肉體所能取代或比擬。
《永別了, P-22》 吳連山
P-22 是洛杉磯很出名的一隻mountain lion. 有人稱牠 “Hollywood Cat”. 因為牠長期居住在洛杉磯的Griffith Park. 那裡非常靠近Hollywood. National Geographic 雜誌的攝影師, Steve Winter, 架設攝影機在山上. 花了好幾年工夫,才拍到這一張以Hollywood誌號背景的珍貴圖片.
P-22在去年 (2022), 12月17日 被安樂死時, 約十二歲. National Park Services (NPS) 說: 根據他們的研究資料, 在所有野生的山貓中, 這十二歲算是最長壽的一隻. 牠本來是住在Santa Monica Mountains內. 不知到什麼原因牠能夠跨越兩條非常繁忙的高速公路, 101和 405. 而跑到Griffith Park來. 牠是2012年三月被抓到. 裝上GPS radio collar. 那時牠約一歲半, 而且只有90磅重.
Griffith Park只有9平方英哩大. 對牠來說實在太小, 應該要有31平方英哩大的活動空間. 而且這裡沒有其他的mountain lion 來生活. 所以牠找不到異性伴侶. 非常孤單.(NPS說他們的資料也顯示牠是單身). 自從2012年 8 月Los Angeles Times刊載了牠的消息後, 牠變成非常出名. 也變成都市內野生動物的”大使”. 2017年 1月, 又 被登上” week in the life” 的封面. 裡面更詳細的介紹牠的生活和食物.
在這期間牠也不時有狀況出現在新聞報導中. 例如, 2014年, 牠被發現有獸疥癬(mange). 後來完全治癒好. 2015年 被發現出入於Griffith Park附近一個社區, Los Feliz, 的住宅. 工作人員設法想讓牠離開. 不過次日早上, 天還黑時, 牠就自行離開. 2016年好像在洛杉磯動物園殺死一隻koala. 2022年 11月一個夜晚, 有人在Hollywood Reservoir牽著狗走路. 被牠攻擊. 牠並殺死這隻狗. 嗣後, 又有好幾宗的報案: 說在Griffith Park附近的社區看到一隻山貓徘徊, 或攻擊其他的寵物. 一些動物學家和工作人員開始擔心: 這隻山貓的行為, 最近變化那麼大, 是否因為受到什麼大的壓力?
2022年 12月NPS 和加州主管mountain lion的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Wildlife (CDFW) 人員一起合作. 逮捕這隻P-22. 並移送到 San Diego Zoo Safari Park做健康檢查. 結果發現: 牠的身體有許多嚴重的傷害, 例如腦部, 眼睛及體內一些器官都有嚴重的振盪. 可能是被車輛撞擊到. 而且又有許多的疾病纏身, 例如: 無法治理的腎臟病, 長久的失重, 還有皮膚感染擴沿到全身, 等等. 牠的健康狀況很惡劣, 即使救活, 也是會活得很痛苦. 所以CDFW的主管就做了一個很痛苦的決定. 在2022 年12月 17日 讓牠安樂死.
消息傳來, 大家都很傷心. 次日, 就有一, 兩百人聚集在Griffith Park為牠做安息祈禱. 本來說要將牠的遺體做成標本. 放在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Los Angeles讓人參觀. 但是有許多的生物學家, 居民和附近的印地安部落的人, 認為, 牠在Griffith Park長大, 應該讓牠落葉歸根. 回復到大自然. 所以後來決定在2023年2月4日要做一個隆重的儀式, 將牠土葬在Griffith Park. 相信屆時一定會有很多人來追懷牠. 洛杉磯市政府也早在2016年11月3日 經過議會的通過, 指定以後每年的10月22日為P-22 Day.為牠做一些活動.
我個人也很喜愛這隻mountain lion. 現在牠的肉體隨然已經死亡, 但是牠為洛杉磯帶來的一片生機, 歡樂, 以及讓動物學家將來對山貓的研究貢獻. 這是無法比擬的. 牠將永遠的留在我們的心目中.
安息吧, 大家都喜愛的P-22!
吳連山寫 (1/5/2023)
P-22在去年 (2022), 12月17日 被安樂死時, 約十二歲. National Park Services (NPS) 說: 根據他們的研究資料, 在所有野生的山貓中, 這十二歲算是最長壽的一隻. 牠本來是住在Santa Monica Mountains內. 不知到什麼原因牠能夠跨越兩條非常繁忙的高速公路, 101和 405. 而跑到Griffith Park來. 牠是2012年三月被抓到. 裝上GPS radio collar. 那時牠約一歲半, 而且只有90磅重.
Griffith Park只有9平方英哩大. 對牠來說實在太小, 應該要有31平方英哩大的活動空間. 而且這裡沒有其他的mountain lion 來生活. 所以牠找不到異性伴侶. 非常孤單.(NPS說他們的資料也顯示牠是單身). 自從2012年 8 月Los Angeles Times刊載了牠的消息後, 牠變成非常出名. 也變成都市內野生動物的”大使”. 2017年 1月, 又 被登上” week in the life” 的封面. 裡面更詳細的介紹牠的生活和食物.
在這期間牠也不時有狀況出現在新聞報導中. 例如, 2014年, 牠被發現有獸疥癬(mange). 後來完全治癒好. 2015年 被發現出入於Griffith Park附近一個社區, Los Feliz, 的住宅. 工作人員設法想讓牠離開. 不過次日早上, 天還黑時, 牠就自行離開. 2016年好像在洛杉磯動物園殺死一隻koala. 2022年 11月一個夜晚, 有人在Hollywood Reservoir牽著狗走路. 被牠攻擊. 牠並殺死這隻狗. 嗣後, 又有好幾宗的報案: 說在Griffith Park附近的社區看到一隻山貓徘徊, 或攻擊其他的寵物. 一些動物學家和工作人員開始擔心: 這隻山貓的行為, 最近變化那麼大, 是否因為受到什麼大的壓力?
2022年 12月NPS 和加州主管mountain lion的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Wildlife (CDFW) 人員一起合作. 逮捕這隻P-22. 並移送到 San Diego Zoo Safari Park做健康檢查. 結果發現: 牠的身體有許多嚴重的傷害, 例如腦部, 眼睛及體內一些器官都有嚴重的振盪. 可能是被車輛撞擊到. 而且又有許多的疾病纏身, 例如: 無法治理的腎臟病, 長久的失重, 還有皮膚感染擴沿到全身, 等等. 牠的健康狀況很惡劣, 即使救活, 也是會活得很痛苦. 所以CDFW的主管就做了一個很痛苦的決定. 在2022 年12月 17日 讓牠安樂死.
消息傳來, 大家都很傷心. 次日, 就有一, 兩百人聚集在Griffith Park為牠做安息祈禱. 本來說要將牠的遺體做成標本. 放在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Los Angeles讓人參觀. 但是有許多的生物學家, 居民和附近的印地安部落的人, 認為, 牠在Griffith Park長大, 應該讓牠落葉歸根. 回復到大自然. 所以後來決定在2023年2月4日要做一個隆重的儀式, 將牠土葬在Griffith Park. 相信屆時一定會有很多人來追懷牠. 洛杉磯市政府也早在2016年11月3日 經過議會的通過, 指定以後每年的10月22日為P-22 Day.為牠做一些活動.
我個人也很喜愛這隻mountain lion. 現在牠的肉體隨然已經死亡, 但是牠為洛杉磯帶來的一片生機, 歡樂, 以及讓動物學家將來對山貓的研究貢獻. 這是無法比擬的. 牠將永遠的留在我們的心目中.
安息吧, 大家都喜愛的P-22!
吳連山寫 (1/5/2023)
A remote camera captures P-22 passing a nighttime Hollywood sign in Griffith Park.
(Steve Winter / National Geographic)
(Steve Winter / National Geographic)
《東西文化夾縫間的美國人》雅夫子
「偶然」的起點
她有一張西方的臉,能講一口道地的京片子,用中文正體寫作,生於美國紐約,成長於中國北京。她人生的起點非常坎坷,身歷中共文革的悲慘歲月,逃過許多劫數、大難不死的一位中美混血兒。她也是那些自1949年之後,因種種原因無法回美的人群當中,第一個回到美國土地的美國公民。她曾經如此地形容自己的人生:「美國是父親、台灣是母親,中國是偶然。」她到底是位怎麼樣的傳奇人物?容筆者慢慢道來。
話說一位將近兩歲的女孩子,母親為她取名趙小慧,後來外婆改叫她為韓秀。當時在美國耶魯大學進修的母親趙韞如,把她托付給一對美國年輕的史威夫特夫婦(Sweft),搭乘一艘美國軍艦抵達中國。在上海接她的,是她的外婆謝慧中和一位遠親趙清閣女士。當時中國正在內戰,局面非常混亂,外婆為了接她的緣故,錯過跟隨國民政府去台灣避難的機會。外婆為了她的安全,二年後帶著她搬到北京定居。
她的外婆曾經跟隨丈夫留學日本,是一位非常聰慧明理的女性,她深知這位孫女的唯一依靠是她。外婆那時已經守寡,靠著修補繕本舊書謀生,這是外婆娘家沿傳下來的技藝。外婆出自書香世家,所以韓秀在四歲就啟蒙,讀的是《三字經》《千字文》等古書,她說這些中國古典文學與哲理,在她後來受苦受難時,給了她有力的精神支柱。後來有些人跟她說:妳長了一張西方人的臉,行起事來卻是道地的中國人,而且不是現代的中國人,而是舊時的中國人。每次聽到人家這樣形容她,她就會深深地感激外婆當年給她的教養。
大陸出名作家老舍,原名叫舒慶春,住在離她外婆不遠的地方。韓秀喜歡聽舒先生講故事,説到有趣的地方,她就哈哈大笑,悲傷的地方,就熱淚直流,平淡乏味的情節,就毫無反應。老舍以她聽後的反應做為標桿,無法贏得她歡笑或熱淚的故事,他就不寫成文章拿去發表。另有一椿秘密,韓秀還是那個替舒先生與遠在上海的阿姨,私下傳送情書的小精靈。舒先生已有妻室,兩人之間是一種柏拉圖式的愛情。她的這位阿姨就是與她外婆一同去上海接她的趙清閣女士,她也是個才女。
請坐好,不要掉下來!
因為她父親韓恩(Willie Hanen)在當時被列為美帝份子,是中共的頭號外敵。韓秀的童年是非常孤單的,在學校都獨坐一隅,同學與她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當時她如同一個大家要打的“靶子”。有一件事,她不會忘記,在她八歲的時候,學校發動學生到天安門廣場去參加反美示威。各種反美口號喊聲震天,她就被放在圍成圓圈的群眾中央,圈子內堆著美國國旗與總統艾森豪威爾頭像。在一陣口號和歌聲之後,點起火把開演大戲,把美國國旗與艾森豪威爾頭像燒個盡光。當時一片藍天頓時佈滿了黑煙,然後一陣陣地飄落在她身上。過了好一陣子,大戲演完,老師與同學都走了,她還獨自一人,呆在原地,滿頭滿臉的灰。
天色漸暗,她還站在那裡,就在那時候,有一位北京市民,騎著一輛老舊的自行車,在她身邊停下。他問這女孩:「孩子妳知道妳家住在哪兒嗎?」她説「乾面胡同20號」。他吩咐她要好好地捉住車座下面的兩根棍兒,千萬別掉下來,他把她送到家門口,看著她推門進入院子才離開。隨著歲月的流失,她對那場示威飄落的紙灰,逐漸地淡忘,可是時常想起那「妳坐好嘍,千萬別掉下來,妳要是掉下來,我可就沒轍啦!」的關懷。每次想起那個溫和善良的吩咐,她含著淚水帶著微笑,盼望著黑夜趕快過去,黎明早點到來。
造船工程師的美夢泡湯了!
1964年,韓秀在北大附中畢業時獲得優良獎章,報考大學時,竟然名落孫山。她的數學老師無法相信,特地去查她落榜的原因。回覆是考卷貼上了封條,又蓋了一個章「此生不宜錄取」。她的數學老師非常難過,但是韓秀自己心中很清楚,前面是條漫長艱難的人生道路在等著她。
沒考上大學就得等待分配工作,學校一位叫做周毓英的黨委書記就找韓秀面談,勸她寫張二百字的聲明。說父親是美帝國主義的走狗,是中國人民的敵人,妳要與父親劃清界線,兩相無関。接着又說:妳向來善於寫文章,常得高分,對妳來說,這是件輕而易舉的事。韓秀並無回應,黨委書記又說:「妳寫了,北大清華的大門就會為妳而開。」韓秀回話,要是我不寫呢?周書記說:「那妳明天就得去山西插隊落戶。」韓秀表示天已不早了,她得回家趕快收拾行李,站起來就走了。
數學老師知道她的決定後,這下子可真急了,對韓秀説:我知道妳想當一位傑出的造船工程師,妳不寫那張聲明,妳的人生宏願不就無法實現了嗎?她百感交集,但最後只能如此回答:「我不能做對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老師沒有再說什麼,但表情是哀傷的,世上有些事情是無可耐何的!
上山下鄉知人心
韓秀開始三年的山西之行,她被分配到山西曲沃,它是個棉麥之鄉。這裡雖然不愁三餐,勞動卻是非常的繁忙。有一天韓秀發現她的近鄰有位名叫周毓敏的知青少女,心中猜想這世界真的那麼小嗎?她會與那位叫她寫“與父親斷絕關係書“的周毓英有姐妹關係嗎?天下真是無巧不成書,她正是周毓英的妹妹。周毓敏雙眼高度近視,幾乎半瞎,她怎麼不留在城裡而被下放呢?原來都是她親姐姐的主意,為了爭取全家紅透半邊天,不管妹妹的死活,把她當作邀功的墊腳石。後來韓秀也知道自己的母親,常向高層打她的小報告,好像希望她從地球上消失。母親是位思想非常左傾的女性,與周恩來等紅色頂端人物都有來往。
跟農村百姓生活在一起,韓秀逐漸感受到他們的善良與勤快。那時候中共當局正在推動農村掃盲運動,她有機會在村裡當小學老師與廣播員,與村民有近距離的頻繁互動,覺得他們真是一群有赤子之心的善良勞動大眾。
好景不常,“文革”開始了,北京外婆的家被抄,韓秀父親的照片也被紅衛兵拿出來展覽。老家在山西的北京市長彭真,一夜之間成了“走資派“,被他下放到山西的人馬都變成他”陰謀“的一部份。紅衛兵叫囂著,要把躲在山西的狗崽子們揪出來!
韓秀曾經與山西勞動模範王德合一齊參與改良玉米的事,當時王先生是當地的縣長,他聽到文革的風聲,要她遠走高飛、越遠越好。有位工程師盧秉文給她提供了新疆那地方的消息,勸她快一點走,她若留在山西,肯定會成為第一個靶子。真是天涯茫茫何處去?只好留得青山待未來!
從沙漠中復活過來的人!
韓秀被分配到新疆新建農三師四十八團,她的連隊在靠近巴基斯坦邊境的巴楚。那真是個鳥不生蛋的地方,土壤貧瘠,風沙極大,生活條件極其艱苦。住的是潮濕的地窩子,吃的是鹽水煮白菜,啃著窩窩頭過日子。許多人在體力不堪負荷之下,無聲無息地葬身於茫茫大漠,屍骨無存,變成孤魂野鬼流浪在異鄉!
在文革高峯期間,階級鬥爭就像飛沙走石般地襲擊著這塊戈壁荒漠。韓秀雖然沒有被批鬥,但有一次她看到一個人活生生地被打死。她無法忍心再看下去,準備偷偷地溜走,卻被看管的民兵發現,馬上用槍托從她後腦袋砸下來。她馬上昏了過去,被人拉出去丟在外邊沙堆上。她昏迷了三天後,奇蹟般從鬼門關那裡醒過來。幸而風沙把她部分身體蓋住,否則晚上她就被凍死了,她咬緊牙根,用盡力氣自己爬回營房。這次死裡逃生的苦難還沒有完了,它的後遺症是回美多年後,得了嚴重的臉面神經痛,必須去作開顱手術才能醫好。
在白線邊缘拚命的女人
有一天兵團突然接到鄧小平辧公室的一紙批示:説韓秀”不宜留在新疆“,她可以立即返回北京。她自己也搞不清楚為何得到這個突來的意外,但由此她看到一絲「回去美國」的亮光。然而要證明自己的身份,她必須先拿回自己的出生証明與美國舊護照。
回到北京之後,她被安排到一家服裝廠當工人。上班的第一天就趕上唐山大地震,北京也遭到一些破壞。當時工人都在忙著搶救工作,韓秀二話不説,就主動地替年長的師傅們加班,又自願上大夜班,方便其他工人在白天可以照顧自已的家務。廠裡的書記對她樂於助人的表現非常感動,就問她有什麼請求。她說文革期間,紅衛兵拿走了她的出生證明與舊的美國護照,她希望能夠取回自己的東西。書記也很爽快,利用各種管道,順利地找回這些證件。
有了這些證件,可以証明她是美國人,她很天真地到公安部門的外事科要求回去美國。可是中美於1956年在華沙談判中,中國已經再三地保證沒有一個美國人“非自願”地留在中國大陸,這下子叫外事科左右為難了。隔了一些日子,韓秀得到的回應是:「無論美國政府或中國政府都認為,妳的檔案已經過期無效了。」但韓秀越想越覺得其中必有蹊蹺,以前她偷聽美國之音時,說美國在二戰陣亡士兵的遺骨,都要盡力找到送回美國。她那時是一個活生生的美國人,為何不能回國?
她又得知中美雙方正在準備建交的事宜,美國當時已經在北京設立了美國聯絡辦事處(簡稱美聯處),韓秀下定決心要闖關美聯處。闖關那天,她儘量把自己打扮得像個西方人,首先佯裝在某非洲國家使舘問路,然後突然轉身衝向美聯處,結果被衛兵攔下。她不知道當天正好是美國假日,美聯處不辦公,衞兵馬上警戒起來,用槍對著她。韓秀正在不知如何是好之際,此時美聯處的美方人員萬樂山剛好到辦事處去取球拍,他停下來詢問韓秀緣由時,也看到她手中拿的是一本四十年代的美國舊護照,他即刻上報當時的官員滕祖龍(Jerome Ogden),滕祖龍與中方進行了交涉,韓秀才被放入美聯處。事後韓秀表示,那天就是被打死,她也要越過白線,死在白線內的美國領土。當時美方人員立刻打電話回美國查證,只用了六分鐘就確認韓秀出生証明與舊美國護照的真實性。可是當時美聯處無法簽發新護照,吩咐韓秀一個月之後來領取新護照。
韓秀從美聯處出來,就成了重點關照人物。中方馬上警告她“私闖美聯處的錯誤”,並且警告她不許再去美聯處,不許用任何方式與美聯處官員聯絡。並且在她可能去的地方,都佈警負責盯梢,加上當時北京的普通電話與使舘區是兩個隔離的線路,她無法打通美聯處。有一天,她外婆對她説,妳天天這樣消瘦下去不是辨法,要買些營養食品來補一補。有一天她去西單想買隻燒雞補身體,發現在附近有一台舊式的電話機,付了四分錢後,竟然打通了美聯處,與他們約好相見的時間。隔天又繞山繞水躲過中方的盯梢,在Jerome的恊助下,終於拿到有效的新護照。
一個女人要單槍匹馬對付一個專制政權,是件要命的生死戰。中方不但想方設法拿走了韓秀的新護照,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對她做漫長的審訊與恐嚇,除外用“拋棄社會主義,投奔資本主義”的大帽子壓得她頭昏腦脹,但她回美的意志卻一次比一次堅定。無法接觸到韓秀的美方,堅持“生要見人,死要見屍”。特別在1977年夏天,美國國務卿Cyrus Vance要訪華,中美建交被提上日程,韓秀回美成為其中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中方為了建交,終於同意韓秀“返國探親“,但依然堅持她必須拿著中國護照離境。
當時中美之間沒有直航,只能在香港轉道飛美。中方只答應負責北京到廣州的火車票費,剩下行程由美方負責付費。中方給韓秀130元作為車費。除外中方沒有忘記對韓秀送個臨走秋波:以外婆還在中國為由,話中有話地要韓秀牢記中國給她的好處,不要亂說話。韓秀再也受不了啦,這正碰到她的痛處,一觸而發:
「我插隊做了12年的苦工,這130塊不是太少了嗎?我外婆不怕死,她不怕你們的威脅!」
前後三十年終於相連的奇蹟
韓秀經歷了千辛萬苦,終於抵達華盛頓DC 。但她在美國沒有親人朋友,又不會講英語,於是國務院替她安排學習英語的學校,同時給她三個月的生活費。不久,又介紹她到國務院下屬的外文學院教授中文,介紹信中特別強調「一定要錄用她」。外文學院的院長看到這句話,有點不高興,他要看看韓秀到底是何等人物。
院長看到韓秀,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很激動地對她說:「我很早就認識妳啦!」
韓秀一怔,很禮貌地回應:我在兩歲的時候就被一對年青的美國夫婦帶走,從紐約坐船到上海去見我的外婆。之後我都在中國,沒有可能會碰見你,你也許認錯了人。
院長聽了,連説我沒有認錯人,我就是那位帶妳去會見妳外婆的人,妳也曾經在船上叫過我Daddy,他們一老一少相擁而泣。之後史威夫特先生喃喃地重複這句話「是的,一定要錄用她⋯⋯」。
新的人生道路
韓秀對語言的學習能力很強,回美一個半月,就可以和人交談了。史威夫特先生聘她在外文學院教授中文,1982年春天,韓秀(結婚後改名為Teresa Buczacki)與自己的學生、美國外交官Jeff Buczacki結婚,婚後跟著丈夫在地球上到處走,曾經派駐台灣、中國與希臘。她能閲讀多種語言,中文就不必說了,在中國讀書時還修了六年的俄文。為了瞭解不同年代與國家的文化,她又自修了西班牙文、希臘文、拉丁文、德文與法文等等。自從她在台灣發表第一篇文章之後,她開闢了自己的筆耕園地,著作遍及有關中國、台灣、希臘的人與事;談論歷代的文藝名家與作品;也寫烹飪的心得。她時常應邀演講,很會講故事,在台灣期間就演講過二百多次,包括故宮博物院破例第一次邀請女性演講就是她。她堅持用正體中文寫作(她說“繁體”是錯誤的稱呼),認為剁手剁腳有時甚至於挖掉心臟的簡體字,不能代表正統的中華文化。韓秀與丈夫都是有趣的人物,客人常稱讚韓秀的廚藝,並向Jeff說你是個有福氣的丈夫。Jeff笑著回應,Teresa也是個有福氣的妻子,因為她有一位很會洗碗的丈夫,兩人真是相得益彰。
也聊聊家中事
韓秀的父親名叫韓恩(Willie Hanen),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她一生從末見過父親,只看過他的照片,他的一切都是外婆告訴她的。父親當年是奉命來中國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他在抗戰補給生命線滇緬公路上,灑過三年的血汗。他沒有對不起中國人的地方,中共不但不感謝,還駡他是中國人民的敵人。後來因病死於1968年,葬於美國阿靈頓國家公墓。
韓秀的母親名叫趙韞如,是她外婆的獨生女。她懷了韓恩的孩子時,來到美國耶魯大學進修,所以韓秀出生於紐約市。韓秀不滿兩歲時,趙韞如就把她委托給史威夫特夫婦,帶到上海交給外婆撫養。韓秀回美之後,以自傳體小說寫了《多餘的人》一書,書名其來有因:在她兩歲半時,給她看病的德國醫生曾經想帶這個混血兒離開中國,並說:「這個孩子在這塊土地上恐怕是個多餘的人。」一生之中,因為種種原因,母女之情並不融洽,雖然如此,韓秀曾經接母親來美國居住。但她母親左傾底色不改,居然在女兒家裡暗裝竊聽器,被FBI查獲。親情可以如此被扭曲,情何以堪?趙韞如是中共著名的舞台劇演員,在認識韓恩之前,曾經與有左傾思想駐重慶的美國外交官謝偉思(John S. Service)有一段戀情,但沒有生下兩人愛情的結晶,是她的一段痛苦人生經歷。
韓秀的外婆原名叫謝慧中,曾與丈夫留學日本,修得經濟學學士學位,曾經任職於上海交通銀行。她盡其所能,把韓秀帶大。在中國韓秀與外婆相依為命,一生感激外婆教養的恩情。當外交官的丈夫被派駐北京時,韓秀又回到北京,她有幸又見到外婆,祖孫有緣重逢其樂融融,並且韓秀在北京送了外婆最後一程,功德圓滿。
有緣千里來相會
韓秀陪著丈夫來台北進修中文,在台北住了一年。她發現台灣還保留著正體的漢字,感覺如魚得水。在中國已經走樣的正統中華文化,在台灣還在努力地保存著它,最難能可貴的是台灣百姓對人非常和氣親切。後來丈夫被派駐高雄AIT三年,她更感受到台灣南部百姓的熱情與坦誠,她有感而發這麼説:「我的母親是台灣!」
韓秀在1978年從中國回到美國,當時有一種虛脫的感覺,不像是回到了家,因為那有回到家不會講家鄉話的。因為在求學期間她都在中國,英文不是她的母語,一直到台灣,才讓她有回家的感覺。她說東西方的文化是不一樣的,譬如把蛋糕丟在臉上,她覺得一點都不好玩,但美國人卻樂此不倦。
她說在台灣感覺就不一樣,這是個講她母語的地方,雖然一時聽不懂一些新詞,但很快她就能領會「老神在在」「受不了的酷」。會讓你「掉」進去的語言,才能產生共鳴,否則就「鴨仔聽雷」啦!
她與台灣的特別緣分是:從一位陳先生那兒得知父親韓恩曾經在台北陽明山住過一陣子,當時陳先生是負責韓恩將軍生活起居的人。陳先生帶她去看她父親當年住過的屋子,提到一隻被韓恩取名Captain的大獵犬,是他當年的隨身伙伴。還告訴她將軍非常喜歡長在陽明山的白色野薑花,這些使她感覺好像在陽明山看到了父親的身影。從此之後,每次她去阿靈頓國家公墓時,都帶著白色的花去悼念他。
有人問她:妳與先生雖然都是美國人,但你們腦袋裡裝的東西可能不一樣,你們如何彼此適應?她説跟其他夫妻比較,他們有一個好處:因為他們之間不容易互相傷害。她先生不知道如何用中文駡人,她也不會用英文傷害他,她還沒有那個功力。
很多人問她怎麼定位一件事?站在那一邊?她說不站在那一邊,就站在自己腳後跟上。她的心胸不會只限於美國、中國、台灣或香港,關懷的面應該更大一點,有人的地方就要關懷他們。世界上最不值得問的就是你從那裡來?什麼膚色?信什麼神。那些都不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人本身的價值。地球只有這麼大,人類自相殘殺了幾千年,為了什麼?
筆者認為蘇東坡説得很好:「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生有什麼好計較的?
她有一張西方的臉,能講一口道地的京片子,用中文正體寫作,生於美國紐約,成長於中國北京。她人生的起點非常坎坷,身歷中共文革的悲慘歲月,逃過許多劫數、大難不死的一位中美混血兒。她也是那些自1949年之後,因種種原因無法回美的人群當中,第一個回到美國土地的美國公民。她曾經如此地形容自己的人生:「美國是父親、台灣是母親,中國是偶然。」她到底是位怎麼樣的傳奇人物?容筆者慢慢道來。
話說一位將近兩歲的女孩子,母親為她取名趙小慧,後來外婆改叫她為韓秀。當時在美國耶魯大學進修的母親趙韞如,把她托付給一對美國年輕的史威夫特夫婦(Sweft),搭乘一艘美國軍艦抵達中國。在上海接她的,是她的外婆謝慧中和一位遠親趙清閣女士。當時中國正在內戰,局面非常混亂,外婆為了接她的緣故,錯過跟隨國民政府去台灣避難的機會。外婆為了她的安全,二年後帶著她搬到北京定居。
她的外婆曾經跟隨丈夫留學日本,是一位非常聰慧明理的女性,她深知這位孫女的唯一依靠是她。外婆那時已經守寡,靠著修補繕本舊書謀生,這是外婆娘家沿傳下來的技藝。外婆出自書香世家,所以韓秀在四歲就啟蒙,讀的是《三字經》《千字文》等古書,她說這些中國古典文學與哲理,在她後來受苦受難時,給了她有力的精神支柱。後來有些人跟她說:妳長了一張西方人的臉,行起事來卻是道地的中國人,而且不是現代的中國人,而是舊時的中國人。每次聽到人家這樣形容她,她就會深深地感激外婆當年給她的教養。
大陸出名作家老舍,原名叫舒慶春,住在離她外婆不遠的地方。韓秀喜歡聽舒先生講故事,説到有趣的地方,她就哈哈大笑,悲傷的地方,就熱淚直流,平淡乏味的情節,就毫無反應。老舍以她聽後的反應做為標桿,無法贏得她歡笑或熱淚的故事,他就不寫成文章拿去發表。另有一椿秘密,韓秀還是那個替舒先生與遠在上海的阿姨,私下傳送情書的小精靈。舒先生已有妻室,兩人之間是一種柏拉圖式的愛情。她的這位阿姨就是與她外婆一同去上海接她的趙清閣女士,她也是個才女。
請坐好,不要掉下來!
因為她父親韓恩(Willie Hanen)在當時被列為美帝份子,是中共的頭號外敵。韓秀的童年是非常孤單的,在學校都獨坐一隅,同學與她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當時她如同一個大家要打的“靶子”。有一件事,她不會忘記,在她八歲的時候,學校發動學生到天安門廣場去參加反美示威。各種反美口號喊聲震天,她就被放在圍成圓圈的群眾中央,圈子內堆著美國國旗與總統艾森豪威爾頭像。在一陣口號和歌聲之後,點起火把開演大戲,把美國國旗與艾森豪威爾頭像燒個盡光。當時一片藍天頓時佈滿了黑煙,然後一陣陣地飄落在她身上。過了好一陣子,大戲演完,老師與同學都走了,她還獨自一人,呆在原地,滿頭滿臉的灰。
天色漸暗,她還站在那裡,就在那時候,有一位北京市民,騎著一輛老舊的自行車,在她身邊停下。他問這女孩:「孩子妳知道妳家住在哪兒嗎?」她説「乾面胡同20號」。他吩咐她要好好地捉住車座下面的兩根棍兒,千萬別掉下來,他把她送到家門口,看著她推門進入院子才離開。隨著歲月的流失,她對那場示威飄落的紙灰,逐漸地淡忘,可是時常想起那「妳坐好嘍,千萬別掉下來,妳要是掉下來,我可就沒轍啦!」的關懷。每次想起那個溫和善良的吩咐,她含著淚水帶著微笑,盼望著黑夜趕快過去,黎明早點到來。
造船工程師的美夢泡湯了!
1964年,韓秀在北大附中畢業時獲得優良獎章,報考大學時,竟然名落孫山。她的數學老師無法相信,特地去查她落榜的原因。回覆是考卷貼上了封條,又蓋了一個章「此生不宜錄取」。她的數學老師非常難過,但是韓秀自己心中很清楚,前面是條漫長艱難的人生道路在等著她。
沒考上大學就得等待分配工作,學校一位叫做周毓英的黨委書記就找韓秀面談,勸她寫張二百字的聲明。說父親是美帝國主義的走狗,是中國人民的敵人,妳要與父親劃清界線,兩相無関。接着又說:妳向來善於寫文章,常得高分,對妳來說,這是件輕而易舉的事。韓秀並無回應,黨委書記又說:「妳寫了,北大清華的大門就會為妳而開。」韓秀回話,要是我不寫呢?周書記說:「那妳明天就得去山西插隊落戶。」韓秀表示天已不早了,她得回家趕快收拾行李,站起來就走了。
數學老師知道她的決定後,這下子可真急了,對韓秀説:我知道妳想當一位傑出的造船工程師,妳不寫那張聲明,妳的人生宏願不就無法實現了嗎?她百感交集,但最後只能如此回答:「我不能做對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老師沒有再說什麼,但表情是哀傷的,世上有些事情是無可耐何的!
上山下鄉知人心
韓秀開始三年的山西之行,她被分配到山西曲沃,它是個棉麥之鄉。這裡雖然不愁三餐,勞動卻是非常的繁忙。有一天韓秀發現她的近鄰有位名叫周毓敏的知青少女,心中猜想這世界真的那麼小嗎?她會與那位叫她寫“與父親斷絕關係書“的周毓英有姐妹關係嗎?天下真是無巧不成書,她正是周毓英的妹妹。周毓敏雙眼高度近視,幾乎半瞎,她怎麼不留在城裡而被下放呢?原來都是她親姐姐的主意,為了爭取全家紅透半邊天,不管妹妹的死活,把她當作邀功的墊腳石。後來韓秀也知道自己的母親,常向高層打她的小報告,好像希望她從地球上消失。母親是位思想非常左傾的女性,與周恩來等紅色頂端人物都有來往。
跟農村百姓生活在一起,韓秀逐漸感受到他們的善良與勤快。那時候中共當局正在推動農村掃盲運動,她有機會在村裡當小學老師與廣播員,與村民有近距離的頻繁互動,覺得他們真是一群有赤子之心的善良勞動大眾。
好景不常,“文革”開始了,北京外婆的家被抄,韓秀父親的照片也被紅衛兵拿出來展覽。老家在山西的北京市長彭真,一夜之間成了“走資派“,被他下放到山西的人馬都變成他”陰謀“的一部份。紅衛兵叫囂著,要把躲在山西的狗崽子們揪出來!
韓秀曾經與山西勞動模範王德合一齊參與改良玉米的事,當時王先生是當地的縣長,他聽到文革的風聲,要她遠走高飛、越遠越好。有位工程師盧秉文給她提供了新疆那地方的消息,勸她快一點走,她若留在山西,肯定會成為第一個靶子。真是天涯茫茫何處去?只好留得青山待未來!
從沙漠中復活過來的人!
韓秀被分配到新疆新建農三師四十八團,她的連隊在靠近巴基斯坦邊境的巴楚。那真是個鳥不生蛋的地方,土壤貧瘠,風沙極大,生活條件極其艱苦。住的是潮濕的地窩子,吃的是鹽水煮白菜,啃著窩窩頭過日子。許多人在體力不堪負荷之下,無聲無息地葬身於茫茫大漠,屍骨無存,變成孤魂野鬼流浪在異鄉!
在文革高峯期間,階級鬥爭就像飛沙走石般地襲擊著這塊戈壁荒漠。韓秀雖然沒有被批鬥,但有一次她看到一個人活生生地被打死。她無法忍心再看下去,準備偷偷地溜走,卻被看管的民兵發現,馬上用槍托從她後腦袋砸下來。她馬上昏了過去,被人拉出去丟在外邊沙堆上。她昏迷了三天後,奇蹟般從鬼門關那裡醒過來。幸而風沙把她部分身體蓋住,否則晚上她就被凍死了,她咬緊牙根,用盡力氣自己爬回營房。這次死裡逃生的苦難還沒有完了,它的後遺症是回美多年後,得了嚴重的臉面神經痛,必須去作開顱手術才能醫好。
在白線邊缘拚命的女人
有一天兵團突然接到鄧小平辧公室的一紙批示:説韓秀”不宜留在新疆“,她可以立即返回北京。她自己也搞不清楚為何得到這個突來的意外,但由此她看到一絲「回去美國」的亮光。然而要證明自己的身份,她必須先拿回自己的出生証明與美國舊護照。
回到北京之後,她被安排到一家服裝廠當工人。上班的第一天就趕上唐山大地震,北京也遭到一些破壞。當時工人都在忙著搶救工作,韓秀二話不説,就主動地替年長的師傅們加班,又自願上大夜班,方便其他工人在白天可以照顧自已的家務。廠裡的書記對她樂於助人的表現非常感動,就問她有什麼請求。她說文革期間,紅衛兵拿走了她的出生證明與舊的美國護照,她希望能夠取回自己的東西。書記也很爽快,利用各種管道,順利地找回這些證件。
有了這些證件,可以証明她是美國人,她很天真地到公安部門的外事科要求回去美國。可是中美於1956年在華沙談判中,中國已經再三地保證沒有一個美國人“非自願”地留在中國大陸,這下子叫外事科左右為難了。隔了一些日子,韓秀得到的回應是:「無論美國政府或中國政府都認為,妳的檔案已經過期無效了。」但韓秀越想越覺得其中必有蹊蹺,以前她偷聽美國之音時,說美國在二戰陣亡士兵的遺骨,都要盡力找到送回美國。她那時是一個活生生的美國人,為何不能回國?
她又得知中美雙方正在準備建交的事宜,美國當時已經在北京設立了美國聯絡辦事處(簡稱美聯處),韓秀下定決心要闖關美聯處。闖關那天,她儘量把自己打扮得像個西方人,首先佯裝在某非洲國家使舘問路,然後突然轉身衝向美聯處,結果被衛兵攔下。她不知道當天正好是美國假日,美聯處不辦公,衞兵馬上警戒起來,用槍對著她。韓秀正在不知如何是好之際,此時美聯處的美方人員萬樂山剛好到辦事處去取球拍,他停下來詢問韓秀緣由時,也看到她手中拿的是一本四十年代的美國舊護照,他即刻上報當時的官員滕祖龍(Jerome Ogden),滕祖龍與中方進行了交涉,韓秀才被放入美聯處。事後韓秀表示,那天就是被打死,她也要越過白線,死在白線內的美國領土。當時美方人員立刻打電話回美國查證,只用了六分鐘就確認韓秀出生証明與舊美國護照的真實性。可是當時美聯處無法簽發新護照,吩咐韓秀一個月之後來領取新護照。
韓秀從美聯處出來,就成了重點關照人物。中方馬上警告她“私闖美聯處的錯誤”,並且警告她不許再去美聯處,不許用任何方式與美聯處官員聯絡。並且在她可能去的地方,都佈警負責盯梢,加上當時北京的普通電話與使舘區是兩個隔離的線路,她無法打通美聯處。有一天,她外婆對她説,妳天天這樣消瘦下去不是辨法,要買些營養食品來補一補。有一天她去西單想買隻燒雞補身體,發現在附近有一台舊式的電話機,付了四分錢後,竟然打通了美聯處,與他們約好相見的時間。隔天又繞山繞水躲過中方的盯梢,在Jerome的恊助下,終於拿到有效的新護照。
一個女人要單槍匹馬對付一個專制政權,是件要命的生死戰。中方不但想方設法拿走了韓秀的新護照,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對她做漫長的審訊與恐嚇,除外用“拋棄社會主義,投奔資本主義”的大帽子壓得她頭昏腦脹,但她回美的意志卻一次比一次堅定。無法接觸到韓秀的美方,堅持“生要見人,死要見屍”。特別在1977年夏天,美國國務卿Cyrus Vance要訪華,中美建交被提上日程,韓秀回美成為其中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中方為了建交,終於同意韓秀“返國探親“,但依然堅持她必須拿著中國護照離境。
當時中美之間沒有直航,只能在香港轉道飛美。中方只答應負責北京到廣州的火車票費,剩下行程由美方負責付費。中方給韓秀130元作為車費。除外中方沒有忘記對韓秀送個臨走秋波:以外婆還在中國為由,話中有話地要韓秀牢記中國給她的好處,不要亂說話。韓秀再也受不了啦,這正碰到她的痛處,一觸而發:
「我插隊做了12年的苦工,這130塊不是太少了嗎?我外婆不怕死,她不怕你們的威脅!」
前後三十年終於相連的奇蹟
韓秀經歷了千辛萬苦,終於抵達華盛頓DC 。但她在美國沒有親人朋友,又不會講英語,於是國務院替她安排學習英語的學校,同時給她三個月的生活費。不久,又介紹她到國務院下屬的外文學院教授中文,介紹信中特別強調「一定要錄用她」。外文學院的院長看到這句話,有點不高興,他要看看韓秀到底是何等人物。
院長看到韓秀,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很激動地對她說:「我很早就認識妳啦!」
韓秀一怔,很禮貌地回應:我在兩歲的時候就被一對年青的美國夫婦帶走,從紐約坐船到上海去見我的外婆。之後我都在中國,沒有可能會碰見你,你也許認錯了人。
院長聽了,連説我沒有認錯人,我就是那位帶妳去會見妳外婆的人,妳也曾經在船上叫過我Daddy,他們一老一少相擁而泣。之後史威夫特先生喃喃地重複這句話「是的,一定要錄用她⋯⋯」。
新的人生道路
韓秀對語言的學習能力很強,回美一個半月,就可以和人交談了。史威夫特先生聘她在外文學院教授中文,1982年春天,韓秀(結婚後改名為Teresa Buczacki)與自己的學生、美國外交官Jeff Buczacki結婚,婚後跟著丈夫在地球上到處走,曾經派駐台灣、中國與希臘。她能閲讀多種語言,中文就不必說了,在中國讀書時還修了六年的俄文。為了瞭解不同年代與國家的文化,她又自修了西班牙文、希臘文、拉丁文、德文與法文等等。自從她在台灣發表第一篇文章之後,她開闢了自己的筆耕園地,著作遍及有關中國、台灣、希臘的人與事;談論歷代的文藝名家與作品;也寫烹飪的心得。她時常應邀演講,很會講故事,在台灣期間就演講過二百多次,包括故宮博物院破例第一次邀請女性演講就是她。她堅持用正體中文寫作(她說“繁體”是錯誤的稱呼),認為剁手剁腳有時甚至於挖掉心臟的簡體字,不能代表正統的中華文化。韓秀與丈夫都是有趣的人物,客人常稱讚韓秀的廚藝,並向Jeff說你是個有福氣的丈夫。Jeff笑著回應,Teresa也是個有福氣的妻子,因為她有一位很會洗碗的丈夫,兩人真是相得益彰。
也聊聊家中事
韓秀的父親名叫韓恩(Willie Hanen),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她一生從末見過父親,只看過他的照片,他的一切都是外婆告訴她的。父親當年是奉命來中國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他在抗戰補給生命線滇緬公路上,灑過三年的血汗。他沒有對不起中國人的地方,中共不但不感謝,還駡他是中國人民的敵人。後來因病死於1968年,葬於美國阿靈頓國家公墓。
韓秀的母親名叫趙韞如,是她外婆的獨生女。她懷了韓恩的孩子時,來到美國耶魯大學進修,所以韓秀出生於紐約市。韓秀不滿兩歲時,趙韞如就把她委托給史威夫特夫婦,帶到上海交給外婆撫養。韓秀回美之後,以自傳體小說寫了《多餘的人》一書,書名其來有因:在她兩歲半時,給她看病的德國醫生曾經想帶這個混血兒離開中國,並說:「這個孩子在這塊土地上恐怕是個多餘的人。」一生之中,因為種種原因,母女之情並不融洽,雖然如此,韓秀曾經接母親來美國居住。但她母親左傾底色不改,居然在女兒家裡暗裝竊聽器,被FBI查獲。親情可以如此被扭曲,情何以堪?趙韞如是中共著名的舞台劇演員,在認識韓恩之前,曾經與有左傾思想駐重慶的美國外交官謝偉思(John S. Service)有一段戀情,但沒有生下兩人愛情的結晶,是她的一段痛苦人生經歷。
韓秀的外婆原名叫謝慧中,曾與丈夫留學日本,修得經濟學學士學位,曾經任職於上海交通銀行。她盡其所能,把韓秀帶大。在中國韓秀與外婆相依為命,一生感激外婆教養的恩情。當外交官的丈夫被派駐北京時,韓秀又回到北京,她有幸又見到外婆,祖孫有緣重逢其樂融融,並且韓秀在北京送了外婆最後一程,功德圓滿。
有緣千里來相會
韓秀陪著丈夫來台北進修中文,在台北住了一年。她發現台灣還保留著正體的漢字,感覺如魚得水。在中國已經走樣的正統中華文化,在台灣還在努力地保存著它,最難能可貴的是台灣百姓對人非常和氣親切。後來丈夫被派駐高雄AIT三年,她更感受到台灣南部百姓的熱情與坦誠,她有感而發這麼説:「我的母親是台灣!」
韓秀在1978年從中國回到美國,當時有一種虛脫的感覺,不像是回到了家,因為那有回到家不會講家鄉話的。因為在求學期間她都在中國,英文不是她的母語,一直到台灣,才讓她有回家的感覺。她說東西方的文化是不一樣的,譬如把蛋糕丟在臉上,她覺得一點都不好玩,但美國人卻樂此不倦。
她說在台灣感覺就不一樣,這是個講她母語的地方,雖然一時聽不懂一些新詞,但很快她就能領會「老神在在」「受不了的酷」。會讓你「掉」進去的語言,才能產生共鳴,否則就「鴨仔聽雷」啦!
她與台灣的特別緣分是:從一位陳先生那兒得知父親韓恩曾經在台北陽明山住過一陣子,當時陳先生是負責韓恩將軍生活起居的人。陳先生帶她去看她父親當年住過的屋子,提到一隻被韓恩取名Captain的大獵犬,是他當年的隨身伙伴。還告訴她將軍非常喜歡長在陽明山的白色野薑花,這些使她感覺好像在陽明山看到了父親的身影。從此之後,每次她去阿靈頓國家公墓時,都帶著白色的花去悼念他。
有人問她:妳與先生雖然都是美國人,但你們腦袋裡裝的東西可能不一樣,你們如何彼此適應?她説跟其他夫妻比較,他們有一個好處:因為他們之間不容易互相傷害。她先生不知道如何用中文駡人,她也不會用英文傷害他,她還沒有那個功力。
很多人問她怎麼定位一件事?站在那一邊?她說不站在那一邊,就站在自己腳後跟上。她的心胸不會只限於美國、中國、台灣或香港,關懷的面應該更大一點,有人的地方就要關懷他們。世界上最不值得問的就是你從那裡來?什麼膚色?信什麼神。那些都不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人本身的價值。地球只有這麼大,人類自相殘殺了幾千年,為了什麼?
筆者認為蘇東坡説得很好:「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生有什麼好計較的?
《台灣海峽一邊一國 》連淑琴
21 世紀開始,台灣政壇有個驚天動地的大變動,人民以選票推翻把持台灣政壇數十年的國民黨,首創政黨輪替。更讓人耳目一新的乃,當選的陳水扁總統,繼承前總統李登輝的理念,在執政的8年中,同樣的宣稱台灣海峽兩岸一邊一國。20年之後的蔡英文總統,第二任就職演說中提到「兩岸不相隸屬」。台灣人民對國家的認同問題上,民調自最低的十幾趴提升到今天的七十幾趴,台灣人民已經壓倒性認定,台灣跟中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
自從習近平上台十年以來,在國際舞台上,其展現的外交手腕,處處展現其爭霸世界的野心。2020年,中國武漢延發出的瘟疫,在短期間肆虐全球,殃禍人類,連先進的歐美各國都因醫療缺乏,人人自危。在疫情肆虐期間,一時因醫療器材缺乏,全球陷入極端恐慌,台灣以「雪中送炭」之舉,到處贈送防疫口罩,使國際各醫療體系恢復運作,此舉深深感動全球!世人開始把目光轉向台灣,看到台灣一直屹立在國際舞台的角落。經過這次大災疫,先進國家的注意力轉移到台灣。在相對比較下;發現台灣的民主與中國的獨裁,台灣的正義與中國的邪悪,有天壤之別。而今各先進國家,看清中國的真面目,紛紛肯定台灣的政治體制,終於了解台灣跟中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這幾年間,先進國家中有不少官員先後來台訪問,接着他們積極聲援台灣,不斷呼籲國際,台灣防疫成效顯著,應該成為WHO會員,成為國際防疫典範。美國不少國會議員,進一步提議跟台灣建交,讓台灣重新成為聯合國會員,他們早已認定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國際局勢千變萬化,近期的變動讓人措手不及,讓人錯愕的乃,在和平時期,一向在國際上被稱為軍事或經濟強國,在事態變動中,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實情,卻完全不同於世人的認知。由2022年2月24日俄國入侵烏克蘭說起,雖然戰爭還沒打完,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世人終於看清俄國的底限,原來號稱全球第二軍事強國的俄國,在21世紀的戰爭時,必須具備高科技的軍備,才能得勝條件下,俄軍處處顯露出落後,甚至還𨒂用二戰時期的武器,在21世紀的戰場上使用,不禁讓人啼笑皆非!故俄國雖大,加上壓倒性的多數軍隊,卻無力攻破區區一個小於俄國數倍的烏克蘭。原來全球第二軍事強國的名謂,只是宣傳的效果,實際上已經名不附實。那麼中國號稱世上第二經濟強國,是否也是一樣,高經濟成長報表數目也是假的,實際上中國大部分財富,早已被官二代、紅二代掏空,中國經濟已經到了崩潰邊緣。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的現況,它可分兩方面來看;(1)內政。(2)外交。
首先看看中國這三年來,多數省份經濟呈現崩潰狀態,對公務員發不出薪水,甚至要求公務員,交回以前發出的獎金。自2012年習近平上台以來,十年期滿。共產制難於走向資本市場制,故他走回毛澤東路線,人民無從適應。在外交上,其戰狼外交官到處開火、處處以不實言論攻擊他國,中共派出的官員,到國外成了最不受歡迎者,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其韾譽已今非昔比!
中國定於一尊的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他雖然教育程度不高,在中共大力宣傳之下,他精通人文地理,政治軍事,經濟及醫學,中國14億人口,上自高級官員,下至平民百姓,全都得由他一人親自指揮,親自佈署。中共不許中國人有迷信觀念,習近平雖然不燒香拜佛,卻一定要把其父親墓園建造在龍穴上,他相信好風水將會留傳他家。他深知一個領導必須掌控軍政大權,故一上任,換掉各省各級軍政首長,按插他的心腹,把軍政大權掌握在他的手中。再說經濟政策,就以造假宣傳手法來振興,在他的領導下,中國人都已經均富了(李克強說中國6億人每月的收入不到1000元)。2020年,武漢瘟疫爆發,這三年來,習近平以動態清零政策,把全中國関鎖在家中,自稱為最好的防疫政策。中共最擅長的乃造假,向國際宣佈的中國人染疫及死亡人數之少,出乎一般人的想像低太多(沒人相信)! 而習近平等還洋洋自得,向國際發聲這是最好的根治疫情政策。
歲月如梭,習近平已經執政期滿十年,雖然在二十大會議之前,甚傳中共黨內鬦爭激烈,但習近平在二十大中壓倒反勢力,終於獲得他衷心期盼的結果:繼續連任,接下來的歲月,習近平大有意圖將終身執政,成為21世紀的中國皇帝!。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習近平為控制中國人民的反抗,三年來以動態清零政策,以防控疫情之名封鎮人民的自由,也因為這種政策,在新疆首都發生大火時,數十位居民被封鎖在一幢大樓中,求助無門慘遭歸歿,中共這種倒行逆施、慘絕人寰的作風,引起全國人民的震怒,人民發出怒吼:要習近平下台,打倒共産黨,人民不要核酸,要選票,不自由、勿寧死!全國各省大專院校學生,興起白紙革命,因中共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唯有以一張白紙代表!此舉使習近平心慌,他不得不妥協,終於宣佈解除清零政策。
習近平又大錯特錯的下了一椿愚蠢政策,中國在沒做好解封後的防疫措施,一下子開放,譲全國人民四處走動,不到幾天,全國各地陷入另一感染漩渦,尤其以北京為最,到處看到人人在醫院或藥房大排長龍,為了染疫、發高燒求醫及買藥,結果醫院的病床及太平間都爆滿,到處都是死亡屍體及重症病患,而藥房的退焼、感冒、止痛藥完全被搶空。北京有19處屍體焚化場,在極短期間完全爆滿,等待焚燒家人死亡者,以自家車載着屍體,在焚化場外面大排長龍等候數日。定於一尊的習近平避而不見,他不是要親自指揮、親自佈置?而今中國首都陷入一團混亂,完全是他手造成的,他卻神隱,難道他也陽了(中了疫情)!?
據可靠消息指出,中國染疫人口超過二億人,這影響到大工廠找不到人打工,各行各業無人消費,中小企業、商家倒閉,近期的房地產崩盤,外資大量撤出中國。中共再如何造假,也瞞不了事實的真相,中國的經濟已經到了崩潰邊緣!
「天滅中共」,這是幾年前香港人反送中呼聲。由人類數千年的歷史証明,暴政必亡是永恆不變的道理。今天習近平親自指揮、親自佈置的結果,正邁向1991年蘇聯解體時期的狀況;當時蘇聯為了跟美國核子武器競賽,加上派往衆多附庸國軍隊開銷,把蘇聯經濟搞砸 ,人民生活䧟入苦境。為政的蘇聯總書記Mikhail Gorbachev ,為拯救蘇聯人民脫離困苦,只能放棄以武力取得的衆衛星國,使東歐各國獲得獨立,蘇聯解體成15個國家。那麼今天的中國,比前蘇聯解體以前的情況更差,境內新的多樣變種瘟疫,日以繼夜的擴散至全國各角落,上億萬人染疫,上百萬人死亡!外交上,花巨資跟美國不斷的做武器競賽,又以一帶一路政策,到全球各地大灑金錢,擴大軍隊蓄意攻打台灣!在內外失控,經濟即將崩潰邊緣下,習近平能經得起台灣跟盟邦諸國的抵禦及反擊?這位加速師唯一的能耐,唯有加速的把中共帶進毀滅之途罷了!
天佑台灣!台灣國的曙光已漸漸升起,譲我們拭目以待吧!
自從習近平上台十年以來,在國際舞台上,其展現的外交手腕,處處展現其爭霸世界的野心。2020年,中國武漢延發出的瘟疫,在短期間肆虐全球,殃禍人類,連先進的歐美各國都因醫療缺乏,人人自危。在疫情肆虐期間,一時因醫療器材缺乏,全球陷入極端恐慌,台灣以「雪中送炭」之舉,到處贈送防疫口罩,使國際各醫療體系恢復運作,此舉深深感動全球!世人開始把目光轉向台灣,看到台灣一直屹立在國際舞台的角落。經過這次大災疫,先進國家的注意力轉移到台灣。在相對比較下;發現台灣的民主與中國的獨裁,台灣的正義與中國的邪悪,有天壤之別。而今各先進國家,看清中國的真面目,紛紛肯定台灣的政治體制,終於了解台灣跟中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這幾年間,先進國家中有不少官員先後來台訪問,接着他們積極聲援台灣,不斷呼籲國際,台灣防疫成效顯著,應該成為WHO會員,成為國際防疫典範。美國不少國會議員,進一步提議跟台灣建交,讓台灣重新成為聯合國會員,他們早已認定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國際局勢千變萬化,近期的變動讓人措手不及,讓人錯愕的乃,在和平時期,一向在國際上被稱為軍事或經濟強國,在事態變動中,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實情,卻完全不同於世人的認知。由2022年2月24日俄國入侵烏克蘭說起,雖然戰爭還沒打完,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世人終於看清俄國的底限,原來號稱全球第二軍事強國的俄國,在21世紀的戰爭時,必須具備高科技的軍備,才能得勝條件下,俄軍處處顯露出落後,甚至還𨒂用二戰時期的武器,在21世紀的戰場上使用,不禁讓人啼笑皆非!故俄國雖大,加上壓倒性的多數軍隊,卻無力攻破區區一個小於俄國數倍的烏克蘭。原來全球第二軍事強國的名謂,只是宣傳的效果,實際上已經名不附實。那麼中國號稱世上第二經濟強國,是否也是一樣,高經濟成長報表數目也是假的,實際上中國大部分財富,早已被官二代、紅二代掏空,中國經濟已經到了崩潰邊緣。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的現況,它可分兩方面來看;(1)內政。(2)外交。
首先看看中國這三年來,多數省份經濟呈現崩潰狀態,對公務員發不出薪水,甚至要求公務員,交回以前發出的獎金。自2012年習近平上台以來,十年期滿。共產制難於走向資本市場制,故他走回毛澤東路線,人民無從適應。在外交上,其戰狼外交官到處開火、處處以不實言論攻擊他國,中共派出的官員,到國外成了最不受歡迎者,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其韾譽已今非昔比!
中國定於一尊的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他雖然教育程度不高,在中共大力宣傳之下,他精通人文地理,政治軍事,經濟及醫學,中國14億人口,上自高級官員,下至平民百姓,全都得由他一人親自指揮,親自佈署。中共不許中國人有迷信觀念,習近平雖然不燒香拜佛,卻一定要把其父親墓園建造在龍穴上,他相信好風水將會留傳他家。他深知一個領導必須掌控軍政大權,故一上任,換掉各省各級軍政首長,按插他的心腹,把軍政大權掌握在他的手中。再說經濟政策,就以造假宣傳手法來振興,在他的領導下,中國人都已經均富了(李克強說中國6億人每月的收入不到1000元)。2020年,武漢瘟疫爆發,這三年來,習近平以動態清零政策,把全中國関鎖在家中,自稱為最好的防疫政策。中共最擅長的乃造假,向國際宣佈的中國人染疫及死亡人數之少,出乎一般人的想像低太多(沒人相信)! 而習近平等還洋洋自得,向國際發聲這是最好的根治疫情政策。
歲月如梭,習近平已經執政期滿十年,雖然在二十大會議之前,甚傳中共黨內鬦爭激烈,但習近平在二十大中壓倒反勢力,終於獲得他衷心期盼的結果:繼續連任,接下來的歲月,習近平大有意圖將終身執政,成為21世紀的中國皇帝!。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習近平為控制中國人民的反抗,三年來以動態清零政策,以防控疫情之名封鎮人民的自由,也因為這種政策,在新疆首都發生大火時,數十位居民被封鎖在一幢大樓中,求助無門慘遭歸歿,中共這種倒行逆施、慘絕人寰的作風,引起全國人民的震怒,人民發出怒吼:要習近平下台,打倒共産黨,人民不要核酸,要選票,不自由、勿寧死!全國各省大專院校學生,興起白紙革命,因中共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唯有以一張白紙代表!此舉使習近平心慌,他不得不妥協,終於宣佈解除清零政策。
習近平又大錯特錯的下了一椿愚蠢政策,中國在沒做好解封後的防疫措施,一下子開放,譲全國人民四處走動,不到幾天,全國各地陷入另一感染漩渦,尤其以北京為最,到處看到人人在醫院或藥房大排長龍,為了染疫、發高燒求醫及買藥,結果醫院的病床及太平間都爆滿,到處都是死亡屍體及重症病患,而藥房的退焼、感冒、止痛藥完全被搶空。北京有19處屍體焚化場,在極短期間完全爆滿,等待焚燒家人死亡者,以自家車載着屍體,在焚化場外面大排長龍等候數日。定於一尊的習近平避而不見,他不是要親自指揮、親自佈置?而今中國首都陷入一團混亂,完全是他手造成的,他卻神隱,難道他也陽了(中了疫情)!?
據可靠消息指出,中國染疫人口超過二億人,這影響到大工廠找不到人打工,各行各業無人消費,中小企業、商家倒閉,近期的房地產崩盤,外資大量撤出中國。中共再如何造假,也瞞不了事實的真相,中國的經濟已經到了崩潰邊緣!
「天滅中共」,這是幾年前香港人反送中呼聲。由人類數千年的歷史証明,暴政必亡是永恆不變的道理。今天習近平親自指揮、親自佈置的結果,正邁向1991年蘇聯解體時期的狀況;當時蘇聯為了跟美國核子武器競賽,加上派往衆多附庸國軍隊開銷,把蘇聯經濟搞砸 ,人民生活䧟入苦境。為政的蘇聯總書記Mikhail Gorbachev ,為拯救蘇聯人民脫離困苦,只能放棄以武力取得的衆衛星國,使東歐各國獲得獨立,蘇聯解體成15個國家。那麼今天的中國,比前蘇聯解體以前的情況更差,境內新的多樣變種瘟疫,日以繼夜的擴散至全國各角落,上億萬人染疫,上百萬人死亡!外交上,花巨資跟美國不斷的做武器競賽,又以一帶一路政策,到全球各地大灑金錢,擴大軍隊蓄意攻打台灣!在內外失控,經濟即將崩潰邊緣下,習近平能經得起台灣跟盟邦諸國的抵禦及反擊?這位加速師唯一的能耐,唯有加速的把中共帶進毀滅之途罷了!
天佑台灣!台灣國的曙光已漸漸升起,譲我們拭目以待吧!
《夢裏山河空念遠》蔡淑媛
雨鈴對政治活動只是關心,但並不直接參與。自1969年出國至今,台灣島內民主政治運動的滔天巨浪,翻湧到大洋彼岸伊居住的美南大城時,伊也只是一個靜默的認同者。生平唯一一次走上街頭是為了1979年【美麗島事件】,林義雄律師被"莫須有"的罪名羅織入獄後,二月二十八日(又是一個慘絕人寰的二二八),林老夫人與六歲雙胞胎稚女同時在家遭人殺害。伊還記得當消息傳來,伊的腦子先是"轟"的一聲,然後變成一片空白。
伊一屁股跌坐在起居間的地毯上,足足有十多分鐘無力起身。伊只是無法相信,世間真有這樣殘忍的人,對毫無抵抗力的老婦人與幼女下得了如此毒手。那天夜裡伊輾轉難眠。閉上眼睛仿佛就看到老婦人與小女孩面對兇手時驚慌失措的眼神,耳邊似乎聽到祖孫三人淒厲的慘叫。事發後幾天,在伊所居住地downtown的街面上,在海外台灣人抗議聲援的行列中,伊喊得聲嘶力竭,淚流得雙眼乾澀。
一九四六那年秋天,六歲的雨鈴剛入小學一年級。留學日本歸來,二十九歲身為藥劑師的父親,是滿心想回饋並服務鄉梓的熱血青年。他每天忙進忙出,難得對雨鈴說上兩句話。父親出門的時候,右手臂上套著環狀的臂章,上面印著一行字。雨鈴不認識那些字,跑去問母親。母親說那是「三民主義青年團」。三民主義青年團是「什麼碗糕」?母親沒有解釋,只告訴伊,Dooh Jiang(日語,父親)在幫忙維持地方秩序,排解「外省人」和「在地人」的糾紛。很多年後,雨鈴才知道當時日本總督倉促離台,國民黨政府尚未正式登岸,二戰結束後的台灣正處於無政府狀態。
不久,父親被警務機關傳去約談幾天沒回家。母親急得掉眼淚,外公託人到處探聽,花了一筆金錢總算把父親保釋出來。雨鈴以後不曾再看到那個臂章。被拘留的理由、受到甚麼待遇父親絕口不提。舊歷過年後一個月,就發生了讓台灣人痛澈心肺的「二二八事件」。
當時人心惶惶,傳言滿天飛~到「壽山要塞司令部」請願,懇求停止屠殺無辜百姓的地方代表團,多人反遭當時外號「高雄屠夫」的彭孟緝司令官下令殺害;高雄中學的學生集體被捕;愛河出現大批浮屍~失蹤或被捕者的家屬沿著河岸追逐流水認親人。滿載武裝部隊的卡車在街心衝撞奔馳。商店關門,人煙寥落。
外公的住家是美侖美奐的巴洛克式三層西洋樓。二次大戰末期,打狗(高雄)全城在美機B29輪番轟炸下,它奇蹟似地留下了完整的門面。高聳的樓房是亂兵搶匪的最大目標。阿公、阿嬤帶著阿姨、阿舅以及傭人一共七、八口逃難避居到雨鈴的住家。雨鈴家的房屋店面連著「住家厝」,橫面不寬但縱深甚長。那幾天米糧吃完,蔬果青菜有錢無處買。十多個大人「囝仔」,全靠厝後賣「嘴吃物」的阿婆囤積起來的「糕仔餅」,勉強「度三頓」。
一天午後,雨鈴正在厝中央的天井玩耍,忽然看見父親從自家店面的藥局裡跑進來口裏喊著:「一個兵仔撞破門進來啦!兵仔撞破門進來啦!」三歲的妹妹嚇得尖聲哭叫,母親箭一般從「灶腳」直射出來。母親左手抱起妹妹,右手五指緊扣妹妹纖細的喉嚨,咬著牙根悶聲說:「未駛哭!擱哭兵仔聽到會衝入來開槍。那欲大家攏死,不如先乎妳沒命。」全家人擠進最後陰暗又不透風的柴房。雨鈴聽到阿媽低聲唸著南摩阿彌陀佛…‥南摩觀世音菩薩…‥。
背著步槍上插刺刀的兵仔沒有闖進「後壁間」。他在藥局裡忙著翻箱倒櫃,拿了現款、父親的手錶和藥櫃內昂貴的特效藥如606藥膏(治性病梅毒的良藥)就走了。父親認出了那人的面貌,他感嘆地說,是曾經來買過藥品,態度還算客氣的軍人顧客,怎麼翻臉就變成了搶劫的土匪?
雨鈴的阿舅剛從日本學醫歸來。他不顧家人反對,照常到市立衛生院去上班。他說受傷的群眾太多,醫護人手不夠,況且他們都戴著紅十字會的臂章。兩國交戰不傷紅十字會人員是國際公例,應該不會有危險。那一天阿舅從衛生院回來時,人忽然瘦了一圈。他驚恐憔悴,抱著阿嬤放聲大哭。平靜下來以後他述說了一則死裡逃生的故事:
一排「國軍」手持機關槍一路掃射進入衛生院。院長和阿舅無路可逃最後躲到辦公桌底。一個士兵看見他們,命令他們出來舉起雙手並排跪下。士兵對著院長開了一槍,院長中彈倒下,鮮血染紅了紅十字臂章。士兵看到了阿舅手腕上的日本製新錶。他放下槍枝,剝奪阿舅的腕錶轉戴到自己的手上。生死剎那,停止屠殺令正好在那時傳來。自此而後,終其一生,阿公對「外省兵仔」的痛恨未曾稍懈。說來也甚諷刺,阿公原是當年歡歡喜喜到高雄「岸壁」(碼頭)歡迎「國軍」登陸,光復台灣的在地仕紳之一員。
日曆在歲月的風裡翻飛,等到「二二八」的夢魘在記憶中稍微淡化,雨鈴已經升讀高中。有一次當全校師生站在操場頂著火熱太陽舉行升旗典禮的時候,軍訓女教官把伊叫到操場旁邊,亭亭如蓋的鳳凰木清涼樹蔭下。女教官稱讚伊品學兼優,苦口婆心勸伊加入「國民黨」,並保證畢業後保送「政工幹校」,然後功在黨國,前途無量。…‥雨鈴聽著聽著,腦海裡忽然湧現阿舅從衛生院歷劫歸來,跪倒在阿嬤的裙腳痛哭失聲的場景。
大學畢業後回到故鄉當起菜鳥教師時,校長同樣循循誘導。校長說以伊的學歷與能力,入黨後立刻就是「婦女會」會長,不久之後保證當上「國大代表」。雨鈴對校長的熱心栽培不置可否地笑笑。等他再次提到時,伊說把學生教好最重要,其它以後再談。
說來也是奇事一樁,很多年後,果真有一位和伊同名同姓的女士,出身經由如此三步驟:入黨、婦女會、保送晉入國會的殿堂。那時雨鈴已身居海外。有人笑問伊是不是那位從不發言,只管舉手的「表決部隊」女國代。重尋來時路,意外的發現,那位女國代不但與伊同名姓,且還是小學時代相當親近的高年班的友人。
再次由國外返鄉,十多個小時的長途飛行,當機長的聲音透過麥克風響起:「各位旅客,飛機已經近臨台灣上空,再過二十分鐘就要降落在桃園國際機場了。台北的氣溫是。。」,雨鈴的心情開始激動起來。伊還記得離開國門六年後首度回家那一次,坐在機艙裡聽到「台灣」兩字,伊的眼眶立刻注滿了淚水。魂牽夢縈,近鄉情怯,每次歸來都是這樣。
大妹婿開車前來接機。迎著初升的旭日,桃園、新竹的綠疇平野從車窗外快速飛過。雨鈴陷入了深深的回憶中。生平第一次到新竹那年,雨鈴大學初入。女生宿舍裡,家住新竹的室友邀伊返家度週末。雨鈴記得清楚,那天的新竹風,差點把伊新留的一頭長髮連根吹跑。多少年過去了?驀然回首,與青春再次相逢。當時伊的年歲正好是如今兒子年歲的一半。
住在台北的三妹與妹夫趕到新竹來會合。一行六人開車奔向「雪壩國家公園」。當年離家時這個公園尚未誕生。千百年來,山,早就在那裡;水,也早就在那裡。山水以寬厚的胸襟懷抱人間悲歡離合、恩怨情仇。雨鈴離開台灣之後,數十年異鄉寄旅,夢裏經常出現的,是無處不在的故園青山與秋收時,嘉南平原成熟稻穗的金色輝芒。
顧名思義,「雪壩」就是大雪山與大壩尖山的合稱。深山峻嶺中有個極富詩意的景點叫「觀霧」。走完婉約曲折的步道,人已升騰在山腰。放眼望去,峰巒疊翠,萬壑千丘。雲霧說來就來,不過貶眼工夫,深谷間湧進大片雲海,山巒溪澗完全隱入其中。天地朦朧,雲蒸霧遮,不知今夕何夕身在何處?全然忘我之際,過世已久雙親的身影悄然湧上了伊的心頭。千山一脈,萬水同源,親人的魂魄化作雲化作煙,無所在又無所不在,融入了雲煙繚繞的青山綠水中。
淡淡的三月天,山櫻花開得繽紛燦爛。籬外土堤邊,看不到盡頭一大片粉紅的茶花,色相端莊的形態自有獨特的風情。不是節慶與假日,人煙稀少,遊客裹足,一山的幽靜與花色,讓他們暫時忘記了山下的車馬喧嘩與熙攘紅塵。
雨鈴回到島南港都住進了瀕臨愛河的「國賓大飯店」。父母已雙亡,弟妹皆分散,高雄是故鄉但已沒有家。那天是投票日,一大早朋友接伊去投票。投票所在一個小學的禮堂,與母親最後住過的公寓只隔著一條窄窄的街巷。站在等著投票的行列中,透過參差樹影,看到那棟公寓六樓的門窗。想起十六年前長途歸來,在那扇窗內與病重的母親共度的最後時日。伊在內心獨白:「我又回來,為至愛的鄉土投下真情的一票。媽媽,您甘知影?」雨鈴直著眼盯住那層樓房,盡力hold 住眼眶滿盈的淚水。伊多麼希望舊日窗台能出現母親熟悉的身影。情緒起伏,手腳遲鈍,直到維持秩序的警察出聲呼喝,伊才匆忙跟上選民隊伍踏入投票所。
不知如何處理,雨鈴拿著選票當場愣住。伊學著別人的動作,走入距離最近垂掛著布幔的小隔間,然後又走了出來。伊一直走到監票人面前低聲問:「選票怎麼投啊?」雨鈴直覺感到自己被看成IQ超低的白癡或是不識字的「青暝牛」。一個監票員對伊說:「你進到裡面,桌上有一枝細竹管,上下兩邊都刻個〈人〉 字。你把竹管沾上紅印泥,然後蓋在你屬意的候選人相片上的空欄處。」原來如此。伊照著指示為台灣投下了生平第一票。
快步走出投票所,雨鈴的眼淚直直滾落。門口年輕的警察問她怎麼回事?可是身體不舒服? 伊搖搖頭,其實內心梗住一句話:「你太年輕啦! 說出來你也不會懂」。抬望眼,校園裡芳草如茵,千樹含碧,一片絕妙的風景。春已來到,萬象更新。綠色代表台灣綿延不絕的希望與生機。
(2004/2022年12月修訂〉
《嘉義市附近的舊地名》 江朝雄
嘉義市舊名諸羅山,那是1895年以前的事。因自日本人統治後,除了水利、交通、電力等基礎建設的推展外,戶籍制度的設立,地名也有修改。(小學教科書曾提到建設台灣是劉銘傳或日本人的功勞話題,史家自有定論,在此不以置評)筆者出生嘉南平原的鄉村,但距嘉義市僅十幾公里。可以說出國前,嘉義市附近的鄉村原野,村落走遍了無數次。
但那時後,對那些地名並沒有特別的好奇。直到十幾年前讀了那本,馬偕醫院病理學家,國際血型專家林媽利教授著的「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一書,腦海裏才掀起許多孩童時期的回憶。
因那本書,以血型、基因的科學證據,揭開台灣各族群身世之謎。它的結論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85%的台灣人帶有原住民的血緣。2)平埔族沒有消失,只是溶入台灣人之中。3)「唐山公」其實是中國東南沿海的越族。4)台灣原住民與夏威夷人有共同的母系祖先。也因著上述(1),(2)兩個論點跟「台灣人」有直接的關係,鼓勵筆者就個人記憶所及,向鄉親報告嘉義市附近一些老地名,來幫助證實平埔族容入台灣人的族群中的例證。
嘉義客運公司,開往台南白河區關仔嶺那條路線上,距嘉義市約8-9公里處,有一村莊叫「中庄」(住在白河或嘉義縣水上鄉的人,都知道那個地名,全台各縣市曾在「中庄」當過兵的青年,當然也知道那個地方。從中庄直接過去(不是沿著客運公司走向白河的方向,從嘉義市到中庄時,繼續往直走約一公里,那小村叫「紅毛寮」,在往前走就是「藩仔寮」跟「窄菜園」等小村落,小時候曾跟我母親到那裡的大阿姨家。
不只嘉義縣水上鄉有「藩仔寮」這種地名,1958年九月,我到嘉義縣中埔鄉同仁國小服務時,學校轄區的中崙村,有一個村落名稱也叫「藩仔寮」。這二個「藩仔寮」距嘉義市,前者約十公里,後者較遠,但離市區也不超過三十公里。再說與白河鎮相鄰的東山鄉,在二戰結束前的舊名就叫「藩社」,距嘉義市也僅二十公里左右。再者,就在嘉義市的西區,接近劉厝里那邊,也有一個老地名叫「藩仔溝」。
從嘉義市附近,個人了解的情況,就可以舉出好多舊地名,它們都與原住民有關,若從整個台灣各地廣泛了解,像台南的「隆田」,舊名也稱「藩仔田」。這些例證,更能證明林媽利教授的研究,對台灣人血緣與平埔族的緊密關係的兩個重要論述:(一)85%的「台灣人」帶有原住民的血緣。(二)平埔族沒有消失,只是溶入「台灣人」之中。
12-22-2022 於休士頓
但那時後,對那些地名並沒有特別的好奇。直到十幾年前讀了那本,馬偕醫院病理學家,國際血型專家林媽利教授著的「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一書,腦海裏才掀起許多孩童時期的回憶。
因那本書,以血型、基因的科學證據,揭開台灣各族群身世之謎。它的結論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85%的台灣人帶有原住民的血緣。2)平埔族沒有消失,只是溶入台灣人之中。3)「唐山公」其實是中國東南沿海的越族。4)台灣原住民與夏威夷人有共同的母系祖先。也因著上述(1),(2)兩個論點跟「台灣人」有直接的關係,鼓勵筆者就個人記憶所及,向鄉親報告嘉義市附近一些老地名,來幫助證實平埔族容入台灣人的族群中的例證。
嘉義客運公司,開往台南白河區關仔嶺那條路線上,距嘉義市約8-9公里處,有一村莊叫「中庄」(住在白河或嘉義縣水上鄉的人,都知道那個地名,全台各縣市曾在「中庄」當過兵的青年,當然也知道那個地方。從中庄直接過去(不是沿著客運公司走向白河的方向,從嘉義市到中庄時,繼續往直走約一公里,那小村叫「紅毛寮」,在往前走就是「藩仔寮」跟「窄菜園」等小村落,小時候曾跟我母親到那裡的大阿姨家。
不只嘉義縣水上鄉有「藩仔寮」這種地名,1958年九月,我到嘉義縣中埔鄉同仁國小服務時,學校轄區的中崙村,有一個村落名稱也叫「藩仔寮」。這二個「藩仔寮」距嘉義市,前者約十公里,後者較遠,但離市區也不超過三十公里。再說與白河鎮相鄰的東山鄉,在二戰結束前的舊名就叫「藩社」,距嘉義市也僅二十公里左右。再者,就在嘉義市的西區,接近劉厝里那邊,也有一個老地名叫「藩仔溝」。
從嘉義市附近,個人了解的情況,就可以舉出好多舊地名,它們都與原住民有關,若從整個台灣各地廣泛了解,像台南的「隆田」,舊名也稱「藩仔田」。這些例證,更能證明林媽利教授的研究,對台灣人血緣與平埔族的緊密關係的兩個重要論述:(一)85%的「台灣人」帶有原住民的血緣。(二)平埔族沒有消失,只是溶入「台灣人」之中。
12-22-2022 於休士頓
《古色古香老街新創的鹿港》 雅夫子
鹿港簡介
傳説之一,此地以前鹿群常在附近出沒,它也是台灣早期與對岸泉州通商的港口,所以被命名為鹿港。雖然鹿兒早已失去蹤影,港口也因淤積而阻塞,失去了通商的功能。但時常聽到「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口語,可見此地曾經興盛繁榮過。鹿港的古蹟是台灣保存最好的地方,這座古鎭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可以講。近來一批有心人士致力於修復老宅,成立一些文創店面,讓遊客能夠緬懷過去的輝煌歲月。
清朝年間,泉州是最靠近鹿港的港口,早期移民來此的漢人多數來自泉州,鄉親羣居在一起,保持原來鄉音,所以「鹿港腔」還保存著一些原汁原味。若聽到還用「通櫃仔」來指口袋的,那一定是鹿港人了。
鹿港三多
鹿港有三多 - 古蹟多、小吃多與文化匠師多。你走在鋪著紅色地磚上,瀏覽兩旁古意盎然的房子,令人興起思古的幽情。老街一帶,以前貿易發達,「船頭行」雲集,極具歷史文化價值,被規劃為「鹿港古蹟保存區」。
鹿港有眾多寺廟,龍山寺是其中值得參觀的一座。廟埕有一座戲台,上頭的八卦藻井,雕工細膩,造型獨特,音響效果甚佳。「半邊井」呈現先人濃厚的人情味,仁厚的富人將屋牆築在井口中線上,半邊井口留在牆外,讓沒有能力鑿井的人家能夠取水,這是「富而有德」的典範。九曲巷是另一特別景象,鹿港的古老巷道迂迴彎曲,除了抵制海風寒流之外,還能防禦盜賊入侵。最典型的九曲巷在金盛巷,清代文人騷客吟詩會友的「十宜樓」以及讓人斷腸的「意樓」也在此巷中。傳說當年有位新婚少婦引頸企盼遠赴唐山應試的夫婿早日歸來,但始終未見人影,獨自一人空守「意樓」,最後人去樓空,徒留當年男主人離家前種植的楊桃樹,這是則「見樹不見人」的凄涼故事。
富有文化水準的鹿港怎會有一條「摸乳巷」呢?這是一條非常狹窄的巷道,若兩人夜深昏暗時刻在巷中相遇,其中一人要暫停腳步,讓另一方側身而過。但有時候可能其中一位是帶有幾分醉意的男子,有意或無意地碰觸到另一位女性敏感的胸前,因此有人調侃稱它為「摸乳巷」。後來有人回給男性一個公道,另取別名「君子巷」,勸告每個男子要做個君子。
講到鹿港的小吃,閣下一定要去享受一下,才不會虧待你的味蕾。此地的狀元小吃是蚵仔煎,蚵仔配上小白菜,再澆上各家的秘方醬料,入口教人回味無窮。另一道當地美食小吃是蝦猴,傳統的作法是用鹽腌過,是下飯的美味小菜,鹿港人有「一隻蝦猴配三晚糜」的說法。現在的吃法多用油炸,是下酒的佳餚,這是鹿港的特產,別處吃不到。其他值得一嚐的小吃:芋丸、肉包、魷魚肉羹、水晶餃、麵線糊、豬血麵線、麵茶、鳯眼糕、粉粿冰、生炒五味等等。
鹿港還有一多是人文匠師多, 施禮、施坤玉與李松林等人都是國師級的頂尖大師。施禮是鹿港工藝界的標竿人物,在台灣粧佛界(即佛像雕塑)佔有崇高地位,有「神刀」之美譽。施坤玉為傳統大木作匠師,十三歲起跟泉州師傅施明智習藝,後又學習日本建築工法與構件製作,出師後獨立承攬全台大小廟宇工程,獻身於傳統大木作領域超過七十年之久。李松林是位著名木雕工藝家,他在台灣廟宇建造與修復的領域做出重大貢獻。鹿港天后宮、龍山寺、孔廟、奉天宮,艋舺的龍山寺等等都留下他的傑作。他的姓名有四個“木”字,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他緣起於木,送給他「四木公子」的名號,名符其實(註:四個木字加上公子=李松林)。
鹿港三不見
除了上面所述的「三多」之外,鹿港還有「三不見」 - 不見天、不見地與不見女人。以前鹿港在現今的中山路兩旁的商舘街屋比鄰而建,屋頂多以斜頂或平頂方式建蓋,方便遮陽、擋雨之用。以後街屋越蓋越多,逐漸擋止上方,人走在街道上,難得看到天空,所以「一不見天」。
早期鹿港街道多舖上紅磚,人走在紅磚上,看不到泥土,所以「二不見地」。舊日鹿港的大家閨秀,三寸金蓮,養尊處優,躲在閨房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街上難見芳影,所以說:「三不見女人」。
鹿港民俗文物館
原建築於1919年完工,原是鹿港望族辜家的舊居,於1973年,辜氏家族捐出此棟洋樓以及館前的一大片綠地,成為鹿港民俗文物館區。辜振甫又捐出個人所有收藏書畫與文物,創館董事長辜偉甫也捐出個人收藏的民俗文物。外加開館後向鹿港地方徵募到許多文物,所以創館十年後已經達六千多件。
其平面設計結合了鐘樓型巴洛克式與台灣合院住宅的風格。正面兩翼設八角形衛塔,中央大門屋頂採法國Mansard式。整體設計出自日本名建築師“森山松之助”之手。另外館區又有一棟百年歷史的傳統閩式建築「古風樓」。
館內一樓展示民生用品、文獻圖片、服裝配飾、戲曲樂器、宗教儀式用品。二樓則有辜氏臥房、會議大廳、接賓大廳、餐飲器皿及書畫文獻等等。
辜家簡介
辜家是台灣五大望族之一,順便介紹辜家一些要員:
*辜顯榮:鹿港辜家事業的開創者,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帶領日軍進入台北的爭議人士。
*辜振甫:辜顯榮之子,曾任海基會董事長,參與辜汪會談之要角。
*辜嚴倬雲: 辜振甫之妻,嚴復之孫女,板橋林家林爾康之外孫女。
*辜寛敏:辜顯榮之子,辜振甫胞弟(同父異母),台獨運動之要員。
傳説之一,此地以前鹿群常在附近出沒,它也是台灣早期與對岸泉州通商的港口,所以被命名為鹿港。雖然鹿兒早已失去蹤影,港口也因淤積而阻塞,失去了通商的功能。但時常聽到「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口語,可見此地曾經興盛繁榮過。鹿港的古蹟是台灣保存最好的地方,這座古鎭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可以講。近來一批有心人士致力於修復老宅,成立一些文創店面,讓遊客能夠緬懷過去的輝煌歲月。
清朝年間,泉州是最靠近鹿港的港口,早期移民來此的漢人多數來自泉州,鄉親羣居在一起,保持原來鄉音,所以「鹿港腔」還保存著一些原汁原味。若聽到還用「通櫃仔」來指口袋的,那一定是鹿港人了。
鹿港三多
鹿港有三多 - 古蹟多、小吃多與文化匠師多。你走在鋪著紅色地磚上,瀏覽兩旁古意盎然的房子,令人興起思古的幽情。老街一帶,以前貿易發達,「船頭行」雲集,極具歷史文化價值,被規劃為「鹿港古蹟保存區」。
鹿港有眾多寺廟,龍山寺是其中值得參觀的一座。廟埕有一座戲台,上頭的八卦藻井,雕工細膩,造型獨特,音響效果甚佳。「半邊井」呈現先人濃厚的人情味,仁厚的富人將屋牆築在井口中線上,半邊井口留在牆外,讓沒有能力鑿井的人家能夠取水,這是「富而有德」的典範。九曲巷是另一特別景象,鹿港的古老巷道迂迴彎曲,除了抵制海風寒流之外,還能防禦盜賊入侵。最典型的九曲巷在金盛巷,清代文人騷客吟詩會友的「十宜樓」以及讓人斷腸的「意樓」也在此巷中。傳說當年有位新婚少婦引頸企盼遠赴唐山應試的夫婿早日歸來,但始終未見人影,獨自一人空守「意樓」,最後人去樓空,徒留當年男主人離家前種植的楊桃樹,這是則「見樹不見人」的凄涼故事。
富有文化水準的鹿港怎會有一條「摸乳巷」呢?這是一條非常狹窄的巷道,若兩人夜深昏暗時刻在巷中相遇,其中一人要暫停腳步,讓另一方側身而過。但有時候可能其中一位是帶有幾分醉意的男子,有意或無意地碰觸到另一位女性敏感的胸前,因此有人調侃稱它為「摸乳巷」。後來有人回給男性一個公道,另取別名「君子巷」,勸告每個男子要做個君子。
講到鹿港的小吃,閣下一定要去享受一下,才不會虧待你的味蕾。此地的狀元小吃是蚵仔煎,蚵仔配上小白菜,再澆上各家的秘方醬料,入口教人回味無窮。另一道當地美食小吃是蝦猴,傳統的作法是用鹽腌過,是下飯的美味小菜,鹿港人有「一隻蝦猴配三晚糜」的說法。現在的吃法多用油炸,是下酒的佳餚,這是鹿港的特產,別處吃不到。其他值得一嚐的小吃:芋丸、肉包、魷魚肉羹、水晶餃、麵線糊、豬血麵線、麵茶、鳯眼糕、粉粿冰、生炒五味等等。
鹿港還有一多是人文匠師多, 施禮、施坤玉與李松林等人都是國師級的頂尖大師。施禮是鹿港工藝界的標竿人物,在台灣粧佛界(即佛像雕塑)佔有崇高地位,有「神刀」之美譽。施坤玉為傳統大木作匠師,十三歲起跟泉州師傅施明智習藝,後又學習日本建築工法與構件製作,出師後獨立承攬全台大小廟宇工程,獻身於傳統大木作領域超過七十年之久。李松林是位著名木雕工藝家,他在台灣廟宇建造與修復的領域做出重大貢獻。鹿港天后宮、龍山寺、孔廟、奉天宮,艋舺的龍山寺等等都留下他的傑作。他的姓名有四個“木”字,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他緣起於木,送給他「四木公子」的名號,名符其實(註:四個木字加上公子=李松林)。
鹿港三不見
除了上面所述的「三多」之外,鹿港還有「三不見」 - 不見天、不見地與不見女人。以前鹿港在現今的中山路兩旁的商舘街屋比鄰而建,屋頂多以斜頂或平頂方式建蓋,方便遮陽、擋雨之用。以後街屋越蓋越多,逐漸擋止上方,人走在街道上,難得看到天空,所以「一不見天」。
早期鹿港街道多舖上紅磚,人走在紅磚上,看不到泥土,所以「二不見地」。舊日鹿港的大家閨秀,三寸金蓮,養尊處優,躲在閨房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街上難見芳影,所以說:「三不見女人」。
鹿港民俗文物館
原建築於1919年完工,原是鹿港望族辜家的舊居,於1973年,辜氏家族捐出此棟洋樓以及館前的一大片綠地,成為鹿港民俗文物館區。辜振甫又捐出個人所有收藏書畫與文物,創館董事長辜偉甫也捐出個人收藏的民俗文物。外加開館後向鹿港地方徵募到許多文物,所以創館十年後已經達六千多件。
其平面設計結合了鐘樓型巴洛克式與台灣合院住宅的風格。正面兩翼設八角形衛塔,中央大門屋頂採法國Mansard式。整體設計出自日本名建築師“森山松之助”之手。另外館區又有一棟百年歷史的傳統閩式建築「古風樓」。
館內一樓展示民生用品、文獻圖片、服裝配飾、戲曲樂器、宗教儀式用品。二樓則有辜氏臥房、會議大廳、接賓大廳、餐飲器皿及書畫文獻等等。
辜家簡介
辜家是台灣五大望族之一,順便介紹辜家一些要員:
*辜顯榮:鹿港辜家事業的開創者,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帶領日軍進入台北的爭議人士。
*辜振甫:辜顯榮之子,曾任海基會董事長,參與辜汪會談之要角。
*辜嚴倬雲: 辜振甫之妻,嚴復之孫女,板橋林家林爾康之外孫女。
*辜寛敏:辜顯榮之子,辜振甫胞弟(同父異母),台獨運動之要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