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電子報徵稿原則
一、我們接受會員生活心得點滴、資訊分享、或是學習心得,中英文皆可,歡迎大家來投稿。
二、來稿必須出示真實姓名,但可以用筆名刊登。
三、在不違反作者原意下,編輯組有權刪改來稿。若您不希望我們做任何刪改,請事先註明。
四、基金會電子報將不刊登任何涉及惡意批評或人身攻擊的文章。
五、來稿請E-Mail到 [email protected]。
六、來稿若需打字,字跡須寫清楚,可以email 到 [email protected] 或是交給活動中心櫃台。
2024
一、我們接受會員生活心得點滴、資訊分享、或是學習心得,中英文皆可,歡迎大家來投稿。
二、來稿必須出示真實姓名,但可以用筆名刊登。
三、在不違反作者原意下,編輯組有權刪改來稿。若您不希望我們做任何刪改,請事先註明。
四、基金會電子報將不刊登任何涉及惡意批評或人身攻擊的文章。
五、來稿請E-Mail到 [email protected]。
六、來稿若需打字,字跡須寫清楚,可以email 到 [email protected] 或是交給活動中心櫃台。
2024
《追思留言|悼念 前中心主任 柯志佳先生》
我們敬愛的柯志佳前主任,於2024年9月6日辭世,讓我們倍感惋惜。他一生熱心服務,足跡遍佈我們的台灣人社區。自從接任台灣人活動中心主任以來,柯主任在這個崗位上付出了無數心血,直至生病前,他始終堅守崗位,奉獻自己的力量。柯主任的無私奉獻精神,我們永誌懐念。願他在天之靈安息!
https://1drv.ms/p/s!AkvaUppC_3bij5VMo7MzVurDU3RNaQ?e=SuKaiG
志佳主任與親友照片分享聯結
明麗:同鄉會前會長,長春會前會長,台聲前團長柯志佳大哥今晚走了,離苦得樂,願他安息!
林三江:長春會前會長柯志佳今晚七點鐘過世了,願他安息!
Dorris Yang: 懷念志佳兄為人處世的圓融和服務台灣鄉親的熱誠,今日得以解脫,駕鶴西歸,遠離世間一切苦厄,願他一路好走。 志佳,我們懷念您!
Sue Tsai: 我和志佳兄相識的時間短,但是知道志佳兄不但熱心鄉親的事務,也積極地參與主流的公務、回饋我們選擇居住的社區。每回在Alief 的學區投票,都會碰見當選舉志工的志佳兄,來回熱心地幫助有需要的選民。是我們參與社區活動的好榜樣。斯人已逝,不勝唏噓。
琇莉:志佳兄歸仙天家,他一生服務鄉親及社區,從早期德州台灣信用合作社、toastmasters 、同鄉會、到台灣人活動中心、傳統基金會、台聲、長春會,都有他服務的跤跡。他是好人,曾被欺負,曾被誤會,上天會有公道,願他安息。
Ginru: 願他好走!
葉耀元:RIP…
潘冠卅:他們夫婦在差不多短短一年內相繼離開我們,令人難過,也令人懷念不已。
Nancy Chieu: 我們遠在西班牙哀悼志佳兄一路好走😘💖
Annie Huang: 志佳:你息了世上的勞苦,今後你不再有苦難,我們都懷念你,
願你安息主懷!阿們🙏!
Simon Wang: 志佳大哥心疼台聲過去一年多來經常拖著病體參加團練鼓勵士氣讓我們的五十年纪念音樂會獲得很大的成功🏅
Mei-Ling Chen: 謝謝志佳長期的貢獻,社區活動常有他的身影,令人懷念。
Jack Wu: 志佳兄,你的離世讓我們深感悲痛,但您熱心服務的精神和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願您安息。
LaoHoward: 志佳兄脫離了痛苦與折磨的苦海,對他來說是一種解脫。大家不需要太難過了,願他安息!我對他很是懷念!
Showyien: RIP
Carol Chang: 柯志佳從1992開始參加toastmaster 一直沒間斷,他經常在開會時拿一把香蕉來慰勞團員,永遠是團員中最謙和的一位。他穩重的台風有目共睹,在他未參加台聲之前就當了幾次台聲音樂會的司儀。喜歡唱歌的他之後也成為台聲的團員。他的行事作風一向以和為貴,所以許多社團都選他為會長團長,台聲也不例外,他服務的事蹟深在人心。認識他這麼多年,有幸成為他信任的朋友,志佳走了,他的精神不會被忘記,Gone but not forgotten。
王雪娟: 祈願柯志佳往生善處🙏🙏🙏
郭正泉: 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
志佳兄對於同鄉會可以說眾所皆知!
無怨無悔,犧牲奉獻。出錢出力,長期付出!一路好走,RIP
Lee-Ching Huang: 不記得那一年和志佳開始熟悉的?我女兒和他女兒Mindy小時候同在休士頓台灣語文學校就讀,來往勤快,一起作了好幾個projects, 我家牆壁上還掛著一張他們作的關於台灣的壁報,落款為Proud to be a Taiwanese, 但當時和志佳夫婦還不太熟. 在我參加Toastmaster及當同鄉會理事幫志佳會長服務同鄉後,才開始有互動!總覺得他常掛在臉上的溫暖笑容、親近可人。
得知志佳身體不適而辭去活動中心主任的職務時,並不知道情況有多嚴重,這一年多以來每幾個星期秋蓉和我電話一打就相邀去看志佳,我們都會帶一些東方食品,秋蓉帶葷食我則帶素食及一堆台灣各式的飲料,份量都足夠他吃好多天。每次看他吃得津津有味,還問我素食店會不會外送,我的心理五味雜陳。他三餐一直在吃西方食物一定很不舒服!
他要離開前的星期六,Minnie告訴我星期日是她的生日,希望我去他家,三人一起共度她的生日'我大話不說買了一些水果及禮物送她,也買了一些水果給志佳- 只是那次竟沒買素食餐點給他,很自責!那是我最後一次看到志佳。
當Minnie打電話告訴我志佳吃飯噎到巳送急診室,而醫生告訴她志佳熬不過星期五晚上時,我的一顆心沈到谷底。 怎麼會這樣呢?一星期前看他吃飯還好好的,有一陣子志佳的口齒變得比較清晰了,Minnie還告訴我計劃要帶志佳去住她家,可以24小時照顧他,除了她家人以外,她住在附近的親戚也可以輪流照顧。正在想,這様我們不必再想盡辦法勸志佳去住療養院,志佳也不必舉棋不定是否要去?Minnie再度打電話告訴我晚上7點志佳已走了!我的心理真是萬般不捨,但又覺得志佳不必再倍受煎熬,也未嘗不是件好事。希望他一路平安,就此安息!
News: 9/4/2024 中午時分,一通電話響起,接起後那頭說話的聲音不是很順,仔細一聽嘿!主任!哇您好棒!又可以打電話給我,指頭有練喔!他笑的好開心,我可以想像看的到他的喉滴,笑燦爛的臉。
每隔一陣子,柯主任就會來電洽詢,順道聊天,我喜歡逗他就像逗我爸媽,如今這些人都去到另一個世界了。
每個人都必需走這條路,只是早和晚謝幕而已,柯主任要我感謝的人很多,我說您再動動腦,想想還有誰要感謝的,主任想要委託我幫他寫感謝文,因個人的工作量多又雜,遲遲未動筆,一方面有他要感謝的人名字說的不是很完整,一方面要感謝的人太多了。
柯主任很親民,什麼人跟他反應商量,他都說好!盡量滿足大家的需要,我進入台灣人傳統基金會服務,已經經歷了五位主任,他真的是一位好好先生,不曾見過他發脾氣,遇到讓他煩心的事,會對我吐苦水並聽聽我的建議,我也會逗他,讓他破涕為笑,至少減輕心中的壓力,他的個性會因壓力,造成影響身體的不適。
一年之前柯太太是柯主任的Uber, 每次有事出門都是她在服務,每星期三上午有健身班,一開始是柯主任一人參加運動,她總是坐在椅子上等他,經過我多次的鼓勵她,才開始一起做運動,可是參加沒多久最後一次運動的隔兩天就聞惡耗了,現在他們夫妻兩人團聚了!
柯太太離開後,很多鄉親們以各種不同方式幫助柯主任,他很感恩,也常常會掛在嘴邊,閒暇會打電話跟我聊天,我就會開他玩笑:嘿!手指頭練的不錯哦, 按的很準,也問他顧工有沒有偷偷欺負他就咯咯地笑!
柯主任永遠是我的主任,雖然他一輩子幫忙很多團體,也是多方面社團的志工,也是我遵重的長者之一,永遠懷念您,謝謝您我親愛的柯志佳主任!
News 敬筆 9/7/2024
Mae Kuo: 離苦得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永遠的志佳大哥
敬愛的志佳大哥已向我們道別,回想這二、三十年來志佳大哥對社區無怨無悔的付出,從沒有一絲一毫的怨言,他待人和藹可親,從沒有看到他大發脾氣過。
這二、三十年來,志佳大哥當過很多台灣人社團的志工,這期間也參與休士頓Harris County的選務工作,他參與社區的大社團如下,小社團不凡備載。
ToastMaster會長,同鄉會會長,長春會會長,合唱團團長,基金會活動中心主任,德州台灣信用合作社理事長。
我和志佳大哥結的緣很深,兒子宏旭開始在台語學校上課,我一直陪讀,這二十幾年來,我也一直在台灣同鄉會及FAPA南德州分會當志工,不管週日或週末我常到活動中心執行,我該有的任務,常和志佳大哥碰在一起討論有關傳統基金會、台語學校和台灣同鄉會的事。
志佳大哥服務德州台灣信用合作社六年,2005年-2006年當理事長,小女兒純菁當時也在合作社當義工,對uncle Stephen印象深刻,當他得知這麼nice 的uncle離世,她也深感難過。
祈願 志佳大哥安息主懷,一路好走接引西方極樂世界!
Evelyn: 在2018年,吳連山主任搬離休士頓時,志佳毫不猶豫承擔責任,接任台灣人活動中心主任,全心全意地為社區服務,直到他生病前的最後一刻。他的奉獻與努力,我們台灣人傳統基金會永銘於心。
我與志佳第一次合作,是在2019年,我擔任第一任理事長的時候,那時他是我的TCC主任。志佳個性隨和容易和人相處,在管理台灣人活動中心時發揮他的長才,巧妙地化解了許多棘手的人際問題。
真正和志佳有比較多的接觸與了解,是在志佳生病後。因太太驟逝,家庭的巨變讓他面臨許多挑戰。當時,我只想關心希望他得到更好的照顧,於是開始探望並鼓勵他。還記得他第一次住院復健時,手部因跌倒而腫脹,我們曾以為那是帕金森症的退化快速,那時我才真正意識到志佳多麽能忍受痛苦。
在他生病這段時間,看到他希望能恢復生活自理努力復健的毅力,也看到他在這過程的辛酸與眼淚。他在過世前曾打電話與我討論照顧問題,對自己反覆的猶豫感到抱歉。我告訴他,這是你的人生,照顧好自己最重要,其他都不必太在意,朋友只是希望你好而已。他頓時鬆了一口氣,心中得到了一絲安慰。
現在,志佳,已經不用承受痛苦,離苦得樂,往生淨土。
https://1drv.ms/p/s!AkvaUppC_3bij5VMo7MzVurDU3RNaQ?e=SuKaiG
志佳主任與親友照片分享聯結
明麗:同鄉會前會長,長春會前會長,台聲前團長柯志佳大哥今晚走了,離苦得樂,願他安息!
林三江:長春會前會長柯志佳今晚七點鐘過世了,願他安息!
Dorris Yang: 懷念志佳兄為人處世的圓融和服務台灣鄉親的熱誠,今日得以解脫,駕鶴西歸,遠離世間一切苦厄,願他一路好走。 志佳,我們懷念您!
Sue Tsai: 我和志佳兄相識的時間短,但是知道志佳兄不但熱心鄉親的事務,也積極地參與主流的公務、回饋我們選擇居住的社區。每回在Alief 的學區投票,都會碰見當選舉志工的志佳兄,來回熱心地幫助有需要的選民。是我們參與社區活動的好榜樣。斯人已逝,不勝唏噓。
琇莉:志佳兄歸仙天家,他一生服務鄉親及社區,從早期德州台灣信用合作社、toastmasters 、同鄉會、到台灣人活動中心、傳統基金會、台聲、長春會,都有他服務的跤跡。他是好人,曾被欺負,曾被誤會,上天會有公道,願他安息。
Ginru: 願他好走!
葉耀元:RIP…
潘冠卅:他們夫婦在差不多短短一年內相繼離開我們,令人難過,也令人懷念不已。
Nancy Chieu: 我們遠在西班牙哀悼志佳兄一路好走😘💖
Annie Huang: 志佳:你息了世上的勞苦,今後你不再有苦難,我們都懷念你,
願你安息主懷!阿們🙏!
Simon Wang: 志佳大哥心疼台聲過去一年多來經常拖著病體參加團練鼓勵士氣讓我們的五十年纪念音樂會獲得很大的成功🏅
Mei-Ling Chen: 謝謝志佳長期的貢獻,社區活動常有他的身影,令人懷念。
Jack Wu: 志佳兄,你的離世讓我們深感悲痛,但您熱心服務的精神和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願您安息。
LaoHoward: 志佳兄脫離了痛苦與折磨的苦海,對他來說是一種解脫。大家不需要太難過了,願他安息!我對他很是懷念!
Showyien: RIP
Carol Chang: 柯志佳從1992開始參加toastmaster 一直沒間斷,他經常在開會時拿一把香蕉來慰勞團員,永遠是團員中最謙和的一位。他穩重的台風有目共睹,在他未參加台聲之前就當了幾次台聲音樂會的司儀。喜歡唱歌的他之後也成為台聲的團員。他的行事作風一向以和為貴,所以許多社團都選他為會長團長,台聲也不例外,他服務的事蹟深在人心。認識他這麼多年,有幸成為他信任的朋友,志佳走了,他的精神不會被忘記,Gone but not forgotten。
王雪娟: 祈願柯志佳往生善處🙏🙏🙏
郭正泉: 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
志佳兄對於同鄉會可以說眾所皆知!
無怨無悔,犧牲奉獻。出錢出力,長期付出!一路好走,RIP
Lee-Ching Huang: 不記得那一年和志佳開始熟悉的?我女兒和他女兒Mindy小時候同在休士頓台灣語文學校就讀,來往勤快,一起作了好幾個projects, 我家牆壁上還掛著一張他們作的關於台灣的壁報,落款為Proud to be a Taiwanese, 但當時和志佳夫婦還不太熟. 在我參加Toastmaster及當同鄉會理事幫志佳會長服務同鄉後,才開始有互動!總覺得他常掛在臉上的溫暖笑容、親近可人。
得知志佳身體不適而辭去活動中心主任的職務時,並不知道情況有多嚴重,這一年多以來每幾個星期秋蓉和我電話一打就相邀去看志佳,我們都會帶一些東方食品,秋蓉帶葷食我則帶素食及一堆台灣各式的飲料,份量都足夠他吃好多天。每次看他吃得津津有味,還問我素食店會不會外送,我的心理五味雜陳。他三餐一直在吃西方食物一定很不舒服!
他要離開前的星期六,Minnie告訴我星期日是她的生日,希望我去他家,三人一起共度她的生日'我大話不說買了一些水果及禮物送她,也買了一些水果給志佳- 只是那次竟沒買素食餐點給他,很自責!那是我最後一次看到志佳。
當Minnie打電話告訴我志佳吃飯噎到巳送急診室,而醫生告訴她志佳熬不過星期五晚上時,我的一顆心沈到谷底。 怎麼會這樣呢?一星期前看他吃飯還好好的,有一陣子志佳的口齒變得比較清晰了,Minnie還告訴我計劃要帶志佳去住她家,可以24小時照顧他,除了她家人以外,她住在附近的親戚也可以輪流照顧。正在想,這様我們不必再想盡辦法勸志佳去住療養院,志佳也不必舉棋不定是否要去?Minnie再度打電話告訴我晚上7點志佳已走了!我的心理真是萬般不捨,但又覺得志佳不必再倍受煎熬,也未嘗不是件好事。希望他一路平安,就此安息!
News: 9/4/2024 中午時分,一通電話響起,接起後那頭說話的聲音不是很順,仔細一聽嘿!主任!哇您好棒!又可以打電話給我,指頭有練喔!他笑的好開心,我可以想像看的到他的喉滴,笑燦爛的臉。
每隔一陣子,柯主任就會來電洽詢,順道聊天,我喜歡逗他就像逗我爸媽,如今這些人都去到另一個世界了。
每個人都必需走這條路,只是早和晚謝幕而已,柯主任要我感謝的人很多,我說您再動動腦,想想還有誰要感謝的,主任想要委託我幫他寫感謝文,因個人的工作量多又雜,遲遲未動筆,一方面有他要感謝的人名字說的不是很完整,一方面要感謝的人太多了。
柯主任很親民,什麼人跟他反應商量,他都說好!盡量滿足大家的需要,我進入台灣人傳統基金會服務,已經經歷了五位主任,他真的是一位好好先生,不曾見過他發脾氣,遇到讓他煩心的事,會對我吐苦水並聽聽我的建議,我也會逗他,讓他破涕為笑,至少減輕心中的壓力,他的個性會因壓力,造成影響身體的不適。
一年之前柯太太是柯主任的Uber, 每次有事出門都是她在服務,每星期三上午有健身班,一開始是柯主任一人參加運動,她總是坐在椅子上等他,經過我多次的鼓勵她,才開始一起做運動,可是參加沒多久最後一次運動的隔兩天就聞惡耗了,現在他們夫妻兩人團聚了!
柯太太離開後,很多鄉親們以各種不同方式幫助柯主任,他很感恩,也常常會掛在嘴邊,閒暇會打電話跟我聊天,我就會開他玩笑:嘿!手指頭練的不錯哦, 按的很準,也問他顧工有沒有偷偷欺負他就咯咯地笑!
柯主任永遠是我的主任,雖然他一輩子幫忙很多團體,也是多方面社團的志工,也是我遵重的長者之一,永遠懷念您,謝謝您我親愛的柯志佳主任!
News 敬筆 9/7/2024
Mae Kuo: 離苦得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永遠的志佳大哥
敬愛的志佳大哥已向我們道別,回想這二、三十年來志佳大哥對社區無怨無悔的付出,從沒有一絲一毫的怨言,他待人和藹可親,從沒有看到他大發脾氣過。
這二、三十年來,志佳大哥當過很多台灣人社團的志工,這期間也參與休士頓Harris County的選務工作,他參與社區的大社團如下,小社團不凡備載。
ToastMaster會長,同鄉會會長,長春會會長,合唱團團長,基金會活動中心主任,德州台灣信用合作社理事長。
我和志佳大哥結的緣很深,兒子宏旭開始在台語學校上課,我一直陪讀,這二十幾年來,我也一直在台灣同鄉會及FAPA南德州分會當志工,不管週日或週末我常到活動中心執行,我該有的任務,常和志佳大哥碰在一起討論有關傳統基金會、台語學校和台灣同鄉會的事。
志佳大哥服務德州台灣信用合作社六年,2005年-2006年當理事長,小女兒純菁當時也在合作社當義工,對uncle Stephen印象深刻,當他得知這麼nice 的uncle離世,她也深感難過。
祈願 志佳大哥安息主懷,一路好走接引西方極樂世界!
Evelyn: 在2018年,吳連山主任搬離休士頓時,志佳毫不猶豫承擔責任,接任台灣人活動中心主任,全心全意地為社區服務,直到他生病前的最後一刻。他的奉獻與努力,我們台灣人傳統基金會永銘於心。
我與志佳第一次合作,是在2019年,我擔任第一任理事長的時候,那時他是我的TCC主任。志佳個性隨和容易和人相處,在管理台灣人活動中心時發揮他的長才,巧妙地化解了許多棘手的人際問題。
真正和志佳有比較多的接觸與了解,是在志佳生病後。因太太驟逝,家庭的巨變讓他面臨許多挑戰。當時,我只想關心希望他得到更好的照顧,於是開始探望並鼓勵他。還記得他第一次住院復健時,手部因跌倒而腫脹,我們曾以為那是帕金森症的退化快速,那時我才真正意識到志佳多麽能忍受痛苦。
在他生病這段時間,看到他希望能恢復生活自理努力復健的毅力,也看到他在這過程的辛酸與眼淚。他在過世前曾打電話與我討論照顧問題,對自己反覆的猶豫感到抱歉。我告訴他,這是你的人生,照顧好自己最重要,其他都不必太在意,朋友只是希望你好而已。他頓時鬆了一口氣,心中得到了一絲安慰。
現在,志佳,已經不用承受痛苦,離苦得樂,往生淨土。
《In Loving Memory of Stephen Ko 》TACL Toastmaster Family
I had the privilege of knowing Stephen for over 30 years, starting from our time together at the TACL Toastmasters club. Stephen was not just a fellow member; he was the heart and soul of our club, the last standing chartered member with the club before his passing. His dedication to Toastmasters was unparalleled, and his infectious smile and diligent nature left a lasting impression on everyone he met.
Our paths crossed again when we became colleagues at the Harris County Engineering Department, where we worked on capital improvement projects. Stephen’s commitment to excellence and his unwavering work ethic were evident in every project he’s involved.
Stephen’s passion for volunteering was truly inspiring. Whether it was the Houston Rodeo, the Taiwanese American communities, or county election polls, Stephen was always there, leading and contributing with his trademark smile. His leadership in various organizations showcased his selflessness and his desire to mak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ommunity. His legacy will continue to inspire us all. Rest in peace, Stephen. You will be deeply missed, but never forgotten.
By Phil Yeh
I remember meeting Stephen as the treasurer in February 2022. He went to the Taiwanese Center to explain the process of enrolling as a Toastmasters member, even though he needed his wife's help to get there.
This past weekend, I saw lots of pictures shared in the group chat. I can see what a selfless spirit he was when he volunteered at various organizations. I know it is sad to see him left us, but we need to keep his kindness in our hearts.
By Brian Lin
How should I start, with this heavy heart, still couldn’t believe that you left us without warning?
Last time I called you while driving to your house with a lunch box, you requested me to get some “Special Cookies” from this specific bakery. I complained, “You should have told me earlier, Stephen! Now I am so close to your house and your food will be cold by the time ….!” I made a U turn right away, went to that bakery, unfortunately, they were sold out!
I wonder if you were thinking that I might’ve been annoyed driving back … ?
We were planning to car pool from Hampton to see you in Rehab Center in July. I was about to get this cookie when Sunny informed me that they have to go without me because the Rehab close early for visitors. I was glad to know that you were released from there. Well, I said to myself, that means you are getting better? Ok, I will get the cookies for you to enjoy at home!
Stephen, you just did not give me another chance ….?
Rest in Peace, Stephen. Hope you could get some nice cookies over there?
By Lorrine Bhatnagar
Stephen was a charter member of TACL Toastmasters club since1992 and his membership had never interrupted, I admired his dedication to toastmasters. Stephen smiled often, he was kind to everyone. I remember him carrying banana to toastmaster meetings many times, with his smiles, he created a fun learning close-knit club.
Stephen was a gentle kind man. He disliked arguments and believed “Harmony is the best policy.” Stephen hardly ever complained even when he suffered, Sunny and I visited him at rehabilitation center, he was smiling at us. It really shows his good nature.
Stephen was an excellent singer and dancer, he made sure everyone had a good time at any gathering. Stephen was gone but not forgotten! We will always remember him.
By Carol Chang
I met Stephen Ko at our toastmasters meeting seven years ago. He was a kind, helpful and cheerful person. He loved people around him. I remembered he shared his story about going to interview in a snowy morning in Canada. He was a punctual, strong will and positive person. He was treasurer of our toastmasters club for many years. He was trusted by all members. He often facilitated the meetings, came earlier and left late. He always brought bananas, watermelons and cantaloupes for our meeting breaks. He showed his generosity and sacrifice for us. I will miss him.
By Patrick Kwan
I have known Stephen Ko over three decades. In 1989, his family moved into the same neighborhood as mine, their daughter Mindy and my son attended the same Parker’s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same grade and the school orchestra. We car pooled and interacted often. When his granddaughter JJ was about 7 years old, Stephane along with his wife and JJ took their daily walk after dinner, they always ended up stopping by my house to watch TV together and played with my dog Spotty. After I moved away from the neighborhood, I stopped by their house to catch up several times each year.
My toastmaster career started with Stephen Ko. I was invited by him to attend a TACL meeting in May 1994, I was so intrigued by the table topic program that I joined the club the same night, the rest is history. Stephen was my mentor until his retirement due to his declining health. Toastmaster training helps me to speak on my feet, to be assertive, and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All thanks to my friend Stephen.
Stephen was always inclusive and smiling. He served as the chairman of the Taiwanese Federal Credit Union, and a wide variety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He was generous and helpful to help new immigrants to get on their feet. His motto was “To live is to serve.”
In the late 1990s and early 2000s, When I made frequent trips to Taiwan to visit my mother, each time I was tasked by Stephen to visit to his mother in TaiChung. Mama Ko was outgoing, a teacher taught Japanese well into her early 90’s. Stephen was a carbon copy of his mother, full of zest in life, enjoying little things in everyday mundane moments. A good role model to all of us.
A special friend will never die, as he or she live in your heart and memories forever.
RIP Stephen
By Grace Shieh
I knew Stephen when I joined the TACL Toastmaster Club in 2000. Like all Totally Awesome toastmasters, we are good friends. He was one of the Old Faithfuls in the TACL Toastmaster Club since being a Charter Member until he was very ill. In my memory, he was always a person served others.
He invited me to give a speech in the Houston Taiwanese Evergreen Association(HTEA). He was the President of the HTEA at the time, and he directed me to join HTEA as a member, later as a Counsel Member. I am serving as the President of HTEA this term. In memory of Stephen, I will continue his spirit of service to the needs of elderly who are destined to be served.
By Sunny Lin
I may not know Stephen as long as most of our TACL toastmaster members; however, with the few years that I have known him within our Taiwanese communities and Toastmaster club, I attest to what most of our members said about Stephen. First of all, his unforgettable smile has become a trademark of him; modest, confident, sweet with a little bashfulness. I am going to miss that smile always. Stephen was kind, easy-going and good tempered; I don't remember that he had ever raised his voice in our community. You might often hear that so and so are quarreling about something, but I am pretty positive that Stephen's name was not among any of those parties. No wonder he was popular and well liked among Taiwanese communities. Since the passing of Stephen, we can see so many photo sharing about him, from different groups or associations of this community. A good saying is that "Every step you take will leave traces." And Stephen surly left many footprints in our communities and our lives. I will always miss you, Stephen.
By Helen Chiang
I met Stephen Ko at the TACL Toastmasters Club. He was always a cheerful and positive gentleman, willing to help. He had served as the club president, treasurer, sergeant at arms, all the officer positions multiple times, someone you could always trust.
When Stephen spoke at the Toastmasters, whether in prepared speeches, evaluations, or making announcements as the club officer, he was sincere, confident and at ease.
Stephen, along with Mei Chen and Sherry Hsu, helped out at my wedding in 1997 as ushers. I am thankful to them.
Stephen didn’t really talk about the hardship he endured in his life. With all the volunteering duties he committed to our community, he had an absolutely wonderful and supportive wife, Amanda, who had contributed and dedicated so much of her life behind the scenes. I am sad that they passed, and our Taiwanese community has lost two great friends. My deep condolences to Stephen’s and Amanda’s family.
By Flora Yeh
Stephen Ko Google album with all my pics of Stephen over the years, good times!
https://photos.app.goo.gl/uS62ukZrzcCed3zn7
By Kevin Chang
Our paths crossed again when we became colleagues at the Harris County Engineering Department, where we worked on capital improvement projects. Stephen’s commitment to excellence and his unwavering work ethic were evident in every project he’s involved.
Stephen’s passion for volunteering was truly inspiring. Whether it was the Houston Rodeo, the Taiwanese American communities, or county election polls, Stephen was always there, leading and contributing with his trademark smile. His leadership in various organizations showcased his selflessness and his desire to mak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ommunity. His legacy will continue to inspire us all. Rest in peace, Stephen. You will be deeply missed, but never forgotten.
By Phil Yeh
I remember meeting Stephen as the treasurer in February 2022. He went to the Taiwanese Center to explain the process of enrolling as a Toastmasters member, even though he needed his wife's help to get there.
This past weekend, I saw lots of pictures shared in the group chat. I can see what a selfless spirit he was when he volunteered at various organizations. I know it is sad to see him left us, but we need to keep his kindness in our hearts.
By Brian Lin
How should I start, with this heavy heart, still couldn’t believe that you left us without warning?
Last time I called you while driving to your house with a lunch box, you requested me to get some “Special Cookies” from this specific bakery. I complained, “You should have told me earlier, Stephen! Now I am so close to your house and your food will be cold by the time ….!” I made a U turn right away, went to that bakery, unfortunately, they were sold out!
I wonder if you were thinking that I might’ve been annoyed driving back … ?
We were planning to car pool from Hampton to see you in Rehab Center in July. I was about to get this cookie when Sunny informed me that they have to go without me because the Rehab close early for visitors. I was glad to know that you were released from there. Well, I said to myself, that means you are getting better? Ok, I will get the cookies for you to enjoy at home!
Stephen, you just did not give me another chance ….?
Rest in Peace, Stephen. Hope you could get some nice cookies over there?
By Lorrine Bhatnagar
Stephen was a charter member of TACL Toastmasters club since1992 and his membership had never interrupted, I admired his dedication to toastmasters. Stephen smiled often, he was kind to everyone. I remember him carrying banana to toastmaster meetings many times, with his smiles, he created a fun learning close-knit club.
Stephen was a gentle kind man. He disliked arguments and believed “Harmony is the best policy.” Stephen hardly ever complained even when he suffered, Sunny and I visited him at rehabilitation center, he was smiling at us. It really shows his good nature.
Stephen was an excellent singer and dancer, he made sure everyone had a good time at any gathering. Stephen was gone but not forgotten! We will always remember him.
By Carol Chang
I met Stephen Ko at our toastmasters meeting seven years ago. He was a kind, helpful and cheerful person. He loved people around him. I remembered he shared his story about going to interview in a snowy morning in Canada. He was a punctual, strong will and positive person. He was treasurer of our toastmasters club for many years. He was trusted by all members. He often facilitated the meetings, came earlier and left late. He always brought bananas, watermelons and cantaloupes for our meeting breaks. He showed his generosity and sacrifice for us. I will miss him.
By Patrick Kwan
I have known Stephen Ko over three decades. In 1989, his family moved into the same neighborhood as mine, their daughter Mindy and my son attended the same Parker’s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same grade and the school orchestra. We car pooled and interacted often. When his granddaughter JJ was about 7 years old, Stephane along with his wife and JJ took their daily walk after dinner, they always ended up stopping by my house to watch TV together and played with my dog Spotty. After I moved away from the neighborhood, I stopped by their house to catch up several times each year.
My toastmaster career started with Stephen Ko. I was invited by him to attend a TACL meeting in May 1994, I was so intrigued by the table topic program that I joined the club the same night, the rest is history. Stephen was my mentor until his retirement due to his declining health. Toastmaster training helps me to speak on my feet, to be assertive, and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All thanks to my friend Stephen.
Stephen was always inclusive and smiling. He served as the chairman of the Taiwanese Federal Credit Union, and a wide variety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He was generous and helpful to help new immigrants to get on their feet. His motto was “To live is to serve.”
In the late 1990s and early 2000s, When I made frequent trips to Taiwan to visit my mother, each time I was tasked by Stephen to visit to his mother in TaiChung. Mama Ko was outgoing, a teacher taught Japanese well into her early 90’s. Stephen was a carbon copy of his mother, full of zest in life, enjoying little things in everyday mundane moments. A good role model to all of us.
A special friend will never die, as he or she live in your heart and memories forever.
RIP Stephen
By Grace Shieh
I knew Stephen when I joined the TACL Toastmaster Club in 2000. Like all Totally Awesome toastmasters, we are good friends. He was one of the Old Faithfuls in the TACL Toastmaster Club since being a Charter Member until he was very ill. In my memory, he was always a person served others.
He invited me to give a speech in the Houston Taiwanese Evergreen Association(HTEA). He was the President of the HTEA at the time, and he directed me to join HTEA as a member, later as a Counsel Member. I am serving as the President of HTEA this term. In memory of Stephen, I will continue his spirit of service to the needs of elderly who are destined to be served.
By Sunny Lin
I may not know Stephen as long as most of our TACL toastmaster members; however, with the few years that I have known him within our Taiwanese communities and Toastmaster club, I attest to what most of our members said about Stephen. First of all, his unforgettable smile has become a trademark of him; modest, confident, sweet with a little bashfulness. I am going to miss that smile always. Stephen was kind, easy-going and good tempered; I don't remember that he had ever raised his voice in our community. You might often hear that so and so are quarreling about something, but I am pretty positive that Stephen's name was not among any of those parties. No wonder he was popular and well liked among Taiwanese communities. Since the passing of Stephen, we can see so many photo sharing about him, from different groups or associations of this community. A good saying is that "Every step you take will leave traces." And Stephen surly left many footprints in our communities and our lives. I will always miss you, Stephen.
By Helen Chiang
I met Stephen Ko at the TACL Toastmasters Club. He was always a cheerful and positive gentleman, willing to help. He had served as the club president, treasurer, sergeant at arms, all the officer positions multiple times, someone you could always trust.
When Stephen spoke at the Toastmasters, whether in prepared speeches, evaluations, or making announcements as the club officer, he was sincere, confident and at ease.
Stephen, along with Mei Chen and Sherry Hsu, helped out at my wedding in 1997 as ushers. I am thankful to them.
Stephen didn’t really talk about the hardship he endured in his life. With all the volunteering duties he committed to our community, he had an absolutely wonderful and supportive wife, Amanda, who had contributed and dedicated so much of her life behind the scenes. I am sad that they passed, and our Taiwanese community has lost two great friends. My deep condolences to Stephen’s and Amanda’s family.
By Flora Yeh
Stephen Ko Google album with all my pics of Stephen over the years, good times!
https://photos.app.goo.gl/uS62ukZrzcCed3zn7
By Kevin Chang
《九一一恐攻事件回想錄》蔡淑媛
二零零一年九月十一日清晨,薄雲、微風、晨光熹微,一般平常天氣。我一如往常,吃過簡單的早餐後,提起沈重的、裝滿學生作業簿的帆布袋,開車前往學校去。走進總辦公室簽到時,秘書Cathy碰頭就問:「Did you watch this morning's TV news?」我覺得奇怪,早上見面她一向只說笑話或八卦。問她為什麼大清早就要看電視,她緊閉嘴唇不吭聲,挪開身子讓我看清她背後的電視螢幕。我瞄了一眼,看到一架飛機搖呀晃地撞進一座摩天樓,樓頂隨即冒出濃煙與火光。
以為是哪部電影的特技鏡頭,我反問她:「Why want me to see such movie ?」她坐正身子繃著臉,對我發出逐客令:「Go to your classroom, turn on TV, and watch it yourself.」。這時有一個臉孔蠻熟卻一時叫不出名字的白人男老師大腳踏進辦公室,口裏直嚷著~~Pentagon也被炸了,現在正起火燃燒。我一聽,雖還搞不清狀況,但大約明白「代誌一定真大條」。我轉身快步上樓趕回教室去。
打開電視機看清畫面,又聽到現場記者焦慮激動,尖聲叫嚷播報新聞,我一顆心懸在胸腔裡顫顫抖抖不肯安分下來。那天是我在這個學校執教二十六年來頭一遭,也是教學生涯僅有的一次~我在教室裡全天停止授課,強迫進出教室不同程度,不同時段的五個班級的學生,乖乖坐在椅子上看電視。
電視銀幕畫面烽煙瀰漫,火花閃爍,逃難的人潮中有的血流滿面,驚慌奔走,有的癡呆蹣跚,不知該往何處去?救護車淒厲狂號裡外亂闖,完全是電影劇情才會出現的世界末日恐怖悽慘的景象。
更令我痛測心肺,全身冒出「雞母皮」的是~~發現逃生之路已經完全斷絕,世界貿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的雙子星大樓(Twin Towers)上層臨街窗口,開始出現準備跳樓的人影。在接二連三的墜樓人中,可以清晰看到孤單一人或手拉手同時躍出窗外的男女~~是情侶?是夫妻?或者是因緣巧合,擠湊在身旁的同事,生不能同辰,死已確定成雙。
學生個個目不轉睛、驚嚇緊張,有幾個女孩雙手緊掩嘴巴,眼裡注滿熱淚。…‥我對他們說,要牢牢記住今天的日期與景象,因為經此巨變,國際情勢將會嚴重改觀,而九一一事件鐵定會成為美國歷史教科書上永難消失的一頁。
那年的中五班(Mandarin Chinese Level 5)大約有三十個學生,三分之二是在美國本土生長的各族裔子弟,另有三分之一是來自亞洲華語普遍通用地區,上完初中後,跟隨父母移民來美,進入本校就讀的學生。這群學生的說、寫能力比起初學者,當然遙遙領先。可是我無法容忍讓他們當起「櫻櫻美代子」(台語諧音~閒著沒事做),或隨興哈拉幾句就贈與A等好成績。我特別為這群學生準備適當的作業與教材。那個星期的週末作業之一是寫作文,題目訂為「九一一的省思與前瞻」。
星期一下課後把收齊的作業帶回家。那天夜裡,在熒熒燈光下,我攤開學生作文,逐字逐句仔細潤色與修飾。大部分學生的敘述都算通達情理~~痛斥暴力的可惡,對眾多無辜人命損傷感到震驚與惋惜,期盼國際組織積極發揮約束力,維繫世界永續的和平與安全。然而,閱讀到十六歲女生Shao-ling的作文時,我驚訝到目瞪口呆。
她這樣寫著~~「炸得好極了!真正大快人心!美國帝國主義的人民總算得到了應有的報應!。。。劫機者是英雄烈士,永遠值得後人的景仰,我為他們鼓掌致敬。。。。全世界被壓迫的弱小民族應該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美國強權的侵略。…‥」恍惚間我忽然想起兩年前在註冊組長Mrs. Farmers辦公室遇見的人與事。
有一天午休時間,Mrs. Farmers派人送來一張短簡,要我下樓到她辦公室去幫忙做翻譯。走進辦公室時,我看見會客的角落沙發椅上坐著一個短髮齊耳、脂粉不施的中年婦女。Mrs. Farmers看到我馬上交給我一個棕色公文袋,面露苦笑對我說,這份資料她一個字也看不懂,只好找我當救兵。她叫我向那位女士解釋並要求她改天送來英譯本。
我打開一看,原來是學生的初中成績單、轉學證書以及出生證明等文件。短髮素顏女士告訴我,她們剛剛搬到休士頓。朋友推薦說我們這所學校是本市最好的公立高中,所以前來辦理女兒入學手續。我問她既然孩子轉學到美國高中,為何沒帶來英譯本證件?她沒有回答。她紋絲不動、面無表情的態度,似乎在表示~~這又怎樣?我們有美國居留權,反正你們得讓我的孩子入學就讀。
我約她把英譯證件準備齊全三天後再回來辦理手續,同時把有關的校規如校園不准抽煙、除非是高年級學生並有家長同意書,否則不准外出午餐,以及學生的dress code(衣著規範)等詳細對她說明之後,問她有沒有其他的問題。她冷峻的神色剎那間消失,臉上佈滿笑容,低聲客氣地說:「蔡老師,我們同鄉朋友告訴我,有綠卡就能向學校申請免費午餐,我不會說英語,請妳幫幫忙。」
我一聽,「心肝頭」有如熱水「嗆嗆滾」,雖然很想來一次潑婦罵街,但為了維持為人師表的尊嚴,只好勉強壓住胸中怒火,冷靜地回話:「對不起,那些午餐是用美國人辛苦掙來的納稅錢,為弱勢家庭的孩子準備的吃食。妳那位好同鄉連轉學手續得用英文證件都忘了提醒,卻只在意免費的午餐,也未免熱心過度了吧?!」
她聽完我的「摳洗」(台語~挖苦),沒有反應也未告辭,尷尬地笑了笑,拎起皮包站起來就走了。那位女士不是別人,正是Shao-Ling的母親。她離開了以後Mrs. Farmers問我: 「雖然聽不懂妳在嚷嚷什麼,但看到妳的表情與聲調,我知道妳在教訓人。What's the matter? 」我把事件從頭說,Mrs. Farmers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並且說~~「You just did the right thing。」
每週的星期五是我固定給那群新移民小留學生發還作業並交代新功課的日子。那天把作業依次發還給學生後,我對著他們宣讀給Shao-Ling的作文寫下的評語(當然,除了她自己,別人無從知曉)~~我們的教室有充足的燈光照明、適當的冷氣空調、學校更有裝訂精美的教科書讓你們領取借用;甚至你們的授業老師~包括我在內~的薪水,還有連飯後甜點也一併俱全的免費營養午餐,哪樣不是美國帝國主義的人民苦心的奉獻與經營?
當我提到美國帝國主義時,故意加重語氣,學生猛然抬頭訝異地看住我,Shao-Ling則把頭壓得更低。我猜想,這些不知緣由的學生可能懷疑老師是否吃錯藥或突然「老番顛」,不然怎會莫名其妙,無預警地,從口裡蹦出來「美國帝國主義」這個不但不COOL且已老掉牙的詞語?
我欲罷不能,只好繼續長篇大論下去~~人要懂得感恩。雖然,所謂「受人點滴之恩,自當湧泉以報」措辭過份誇大,但其警世意義則清楚明白。你們正處於「半大人」或「大小孩」的尷尬年紀,對於帝國主義種種或聯合全世界弱小民族等政治議題,不如先預留一頁空白。現在最重要的是培養感恩的熱情;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學校教育栽培之恩,更重要的是學習消除過客心態,認同並感謝接受我們新移民的這個社會與國家。
我停止片刻,然後說,告訴我,誰願意從現在開始學習做一個感恩圖報﹑樂於助人的好孩子?小留學生紛紛舉手,最後一隻緩緩舉起的,是Shao-Ling纖細潔白的右手臂,我在她肩背上輕輕拍了兩下,她還我一朵含淚的微笑。
二十三年歲月悠悠逝去, 每年的九月十一號這一天, 當報章與電視出現紐約〈雙子星大樓〉遭炸的畫面與報導的時候,我與學生在教室裡驚嚇地睜大眼睛注視電視上濃煙與烈火的場景,以及Shao-Ling舉著手臂,眼含淚痕的笑顏,經常閃現在我回憶的心版上。
(2024年9月11日修訂)
以為是哪部電影的特技鏡頭,我反問她:「Why want me to see such movie ?」她坐正身子繃著臉,對我發出逐客令:「Go to your classroom, turn on TV, and watch it yourself.」。這時有一個臉孔蠻熟卻一時叫不出名字的白人男老師大腳踏進辦公室,口裏直嚷著~~Pentagon也被炸了,現在正起火燃燒。我一聽,雖還搞不清狀況,但大約明白「代誌一定真大條」。我轉身快步上樓趕回教室去。
打開電視機看清畫面,又聽到現場記者焦慮激動,尖聲叫嚷播報新聞,我一顆心懸在胸腔裡顫顫抖抖不肯安分下來。那天是我在這個學校執教二十六年來頭一遭,也是教學生涯僅有的一次~我在教室裡全天停止授課,強迫進出教室不同程度,不同時段的五個班級的學生,乖乖坐在椅子上看電視。
電視銀幕畫面烽煙瀰漫,火花閃爍,逃難的人潮中有的血流滿面,驚慌奔走,有的癡呆蹣跚,不知該往何處去?救護車淒厲狂號裡外亂闖,完全是電影劇情才會出現的世界末日恐怖悽慘的景象。
更令我痛測心肺,全身冒出「雞母皮」的是~~發現逃生之路已經完全斷絕,世界貿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的雙子星大樓(Twin Towers)上層臨街窗口,開始出現準備跳樓的人影。在接二連三的墜樓人中,可以清晰看到孤單一人或手拉手同時躍出窗外的男女~~是情侶?是夫妻?或者是因緣巧合,擠湊在身旁的同事,生不能同辰,死已確定成雙。
學生個個目不轉睛、驚嚇緊張,有幾個女孩雙手緊掩嘴巴,眼裡注滿熱淚。…‥我對他們說,要牢牢記住今天的日期與景象,因為經此巨變,國際情勢將會嚴重改觀,而九一一事件鐵定會成為美國歷史教科書上永難消失的一頁。
那年的中五班(Mandarin Chinese Level 5)大約有三十個學生,三分之二是在美國本土生長的各族裔子弟,另有三分之一是來自亞洲華語普遍通用地區,上完初中後,跟隨父母移民來美,進入本校就讀的學生。這群學生的說、寫能力比起初學者,當然遙遙領先。可是我無法容忍讓他們當起「櫻櫻美代子」(台語諧音~閒著沒事做),或隨興哈拉幾句就贈與A等好成績。我特別為這群學生準備適當的作業與教材。那個星期的週末作業之一是寫作文,題目訂為「九一一的省思與前瞻」。
星期一下課後把收齊的作業帶回家。那天夜裡,在熒熒燈光下,我攤開學生作文,逐字逐句仔細潤色與修飾。大部分學生的敘述都算通達情理~~痛斥暴力的可惡,對眾多無辜人命損傷感到震驚與惋惜,期盼國際組織積極發揮約束力,維繫世界永續的和平與安全。然而,閱讀到十六歲女生Shao-ling的作文時,我驚訝到目瞪口呆。
她這樣寫著~~「炸得好極了!真正大快人心!美國帝國主義的人民總算得到了應有的報應!。。。劫機者是英雄烈士,永遠值得後人的景仰,我為他們鼓掌致敬。。。。全世界被壓迫的弱小民族應該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美國強權的侵略。…‥」恍惚間我忽然想起兩年前在註冊組長Mrs. Farmers辦公室遇見的人與事。
有一天午休時間,Mrs. Farmers派人送來一張短簡,要我下樓到她辦公室去幫忙做翻譯。走進辦公室時,我看見會客的角落沙發椅上坐著一個短髮齊耳、脂粉不施的中年婦女。Mrs. Farmers看到我馬上交給我一個棕色公文袋,面露苦笑對我說,這份資料她一個字也看不懂,只好找我當救兵。她叫我向那位女士解釋並要求她改天送來英譯本。
我打開一看,原來是學生的初中成績單、轉學證書以及出生證明等文件。短髮素顏女士告訴我,她們剛剛搬到休士頓。朋友推薦說我們這所學校是本市最好的公立高中,所以前來辦理女兒入學手續。我問她既然孩子轉學到美國高中,為何沒帶來英譯本證件?她沒有回答。她紋絲不動、面無表情的態度,似乎在表示~~這又怎樣?我們有美國居留權,反正你們得讓我的孩子入學就讀。
我約她把英譯證件準備齊全三天後再回來辦理手續,同時把有關的校規如校園不准抽煙、除非是高年級學生並有家長同意書,否則不准外出午餐,以及學生的dress code(衣著規範)等詳細對她說明之後,問她有沒有其他的問題。她冷峻的神色剎那間消失,臉上佈滿笑容,低聲客氣地說:「蔡老師,我們同鄉朋友告訴我,有綠卡就能向學校申請免費午餐,我不會說英語,請妳幫幫忙。」
我一聽,「心肝頭」有如熱水「嗆嗆滾」,雖然很想來一次潑婦罵街,但為了維持為人師表的尊嚴,只好勉強壓住胸中怒火,冷靜地回話:「對不起,那些午餐是用美國人辛苦掙來的納稅錢,為弱勢家庭的孩子準備的吃食。妳那位好同鄉連轉學手續得用英文證件都忘了提醒,卻只在意免費的午餐,也未免熱心過度了吧?!」
她聽完我的「摳洗」(台語~挖苦),沒有反應也未告辭,尷尬地笑了笑,拎起皮包站起來就走了。那位女士不是別人,正是Shao-Ling的母親。她離開了以後Mrs. Farmers問我: 「雖然聽不懂妳在嚷嚷什麼,但看到妳的表情與聲調,我知道妳在教訓人。What's the matter? 」我把事件從頭說,Mrs. Farmers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並且說~~「You just did the right thing。」
每週的星期五是我固定給那群新移民小留學生發還作業並交代新功課的日子。那天把作業依次發還給學生後,我對著他們宣讀給Shao-Ling的作文寫下的評語(當然,除了她自己,別人無從知曉)~~我們的教室有充足的燈光照明、適當的冷氣空調、學校更有裝訂精美的教科書讓你們領取借用;甚至你們的授業老師~包括我在內~的薪水,還有連飯後甜點也一併俱全的免費營養午餐,哪樣不是美國帝國主義的人民苦心的奉獻與經營?
當我提到美國帝國主義時,故意加重語氣,學生猛然抬頭訝異地看住我,Shao-Ling則把頭壓得更低。我猜想,這些不知緣由的學生可能懷疑老師是否吃錯藥或突然「老番顛」,不然怎會莫名其妙,無預警地,從口裡蹦出來「美國帝國主義」這個不但不COOL且已老掉牙的詞語?
我欲罷不能,只好繼續長篇大論下去~~人要懂得感恩。雖然,所謂「受人點滴之恩,自當湧泉以報」措辭過份誇大,但其警世意義則清楚明白。你們正處於「半大人」或「大小孩」的尷尬年紀,對於帝國主義種種或聯合全世界弱小民族等政治議題,不如先預留一頁空白。現在最重要的是培養感恩的熱情;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學校教育栽培之恩,更重要的是學習消除過客心態,認同並感謝接受我們新移民的這個社會與國家。
我停止片刻,然後說,告訴我,誰願意從現在開始學習做一個感恩圖報﹑樂於助人的好孩子?小留學生紛紛舉手,最後一隻緩緩舉起的,是Shao-Ling纖細潔白的右手臂,我在她肩背上輕輕拍了兩下,她還我一朵含淚的微笑。
二十三年歲月悠悠逝去, 每年的九月十一號這一天, 當報章與電視出現紐約〈雙子星大樓〉遭炸的畫面與報導的時候,我與學生在教室裡驚嚇地睜大眼睛注視電視上濃煙與烈火的場景,以及Shao-Ling舉著手臂,眼含淚痕的笑顏,經常閃現在我回憶的心版上。
(2024年9月11日修訂)
《9/18德州海洋孵化場一日遊》吳美瑢
位於Lake Jackson 的德州海洋孵化場已成立20幾年, 由於極端氣候的不穩定和過度的捕撈導致red drum魚數量銳減, 德州野生公園管理局成立這個孵化場.現在這個孵化場有培育紅石首魚、斑點鱒魚和南方比目魚。
為了增強這些魚群的數量。孵化場飼養的幼體生物釋放到野外以補充現有魚群量。TPWD 的孵化場的計畫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海洋族群增殖計畫之一。每年,孵化場計劃生產約 2500 萬條幼年海洋魚類(平均總長度為 35 毫米)並釋放到野外以補充自然族群。德州海洋中心負責生產約三分之一的紅石首魚和一半的斑點鱒魚。去年,德州海洋中心向區域海灣釋放了 25,000 條比目魚魚種。
如今,由於 TPWD 的海岸管理計劃,紅石首魚和斑點鱒魚的數量已保持穩定。
我們一群32人早上分兩批參觀此孵化場,引導人詳細的介紹如何在合適的養桶裡讓兩公魚三母魚產下魚苗,然後長到兩到三吋時,再將魚苗放入海洋中。
下午參觀 Brazosport自然科學博物館, 這個博物館是100%由義工組織成的博物館,裡面珍藏很多墨西哥海灣的貝殼,和自然保護區內的各種鳥類的標本.及蝴蝶樣本,也有熱心人士捐贈的中國象牙雕刻, 還有各類礦石的標本.琳瑯滿目值得參觀。
為了增強這些魚群的數量。孵化場飼養的幼體生物釋放到野外以補充現有魚群量。TPWD 的孵化場的計畫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海洋族群增殖計畫之一。每年,孵化場計劃生產約 2500 萬條幼年海洋魚類(平均總長度為 35 毫米)並釋放到野外以補充自然族群。德州海洋中心負責生產約三分之一的紅石首魚和一半的斑點鱒魚。去年,德州海洋中心向區域海灣釋放了 25,000 條比目魚魚種。
如今,由於 TPWD 的海岸管理計劃,紅石首魚和斑點鱒魚的數量已保持穩定。
我們一群32人早上分兩批參觀此孵化場,引導人詳細的介紹如何在合適的養桶裡讓兩公魚三母魚產下魚苗,然後長到兩到三吋時,再將魚苗放入海洋中。
下午參觀 Brazosport自然科學博物館, 這個博物館是100%由義工組織成的博物館,裡面珍藏很多墨西哥海灣的貝殼,和自然保護區內的各種鳥類的標本.及蝴蝶樣本,也有熱心人士捐贈的中國象牙雕刻, 還有各類礦石的標本.琳瑯滿目值得參觀。
《冰島挪威冰涼閒適遊》吳懷萱
冰島,顧名思義,感覺是一個很冷的地方。是的,因她位於北冰洋,即將進入北極圈,氣溫低,豈僅是冷;應以「酷寒冰冷」形容較為貼切。六月,是夏天,幾乎永晝,即便在太陽一天將近24小時的照拂下,仍無法徹底溶化那些遠山的層層冰川。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一幅幅冰天雪地的絕美「月曆圖」!
此次冰島挪威遊輪之旅,5/30~6/10/2024。就在我們抵達冰島的前一日,5/29,火山爆發!雖然未能親眼目賭,有點沒見到“火山驚天動地的威力”的小遺憾,也有點無須疏散逃離的小確幸。電視台也大肆報導,「冰火兩重天的境界」令人震撼!第二天5/31,我們下船參觀Isafjordur 小鎮, 這是冰島的冰火之地。沿途幾乎都是以前火山噴發後所留下大大小小、形狀不ㄧ的黑色火山石,非常不易行走 。我特地挑個最小的火山石帶回給孫兒見識見識。
同行友人選擇開車自駕一日遊,途中看到一輛車著火了,還好該車上8位乘客,也是同船的旅客夠機靈,全逃出來了;最終該車燒到只剩鋼架,這也見證了“水火無情”!還好沒造成人員傷亡,已是不幸中的大幸!
補腦一下:從春分3/21之後,因太陽直射赤道,北極圈逐漸進入永晝。剛開始只有北極點,然後逐漸擴及整個北極圈,到夏至6/21前後,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極圈永晝範圍達到最大化,亦即一天24小時都是白天。之後永晝範圍慢慢縮小,待9/23秋分過後,永夜開始,最初也是在北極點,然後延伸到整個北極圈的範圍。12/22前後冬至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整個北極圈以北進入全然的永夜...。
冰島是個充滿自然美的國家,舉目可見瀑布、山群、峽谷、火山區相互交錯,和平地共存於天地之間。從首都雷克雅未克Reykjavik的機場到碼頭,沿途所見幾乎是一片荒漠。偶爾參雜幾棟嬌小房子的小聚落,卻完全見不到花花草草的蹤影;有的只是地衣、苔蘚、和大地的土黃色和有點兒暗黑的柏油路。或許是長期處於冰冷的氣溫下,不利於花草成長吧?
冰島幅員約1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只有39萬人。社會福利相當好:學生的教育費用全免,出門如果自己不想開車,搭公車是免費的。或許當地居民
沒有太大的生活壓力,所以我們所見到的人,都是面帶笑容、面部線條柔和的人,態度也很友善。路上遇到兩位老師在前、後護衛著20多個約5、6歲的小朋友校外教學,他/她們臉龐上洋溢著天真無邪的歡樂容顏。令人望之心情愉悅,瞬間似乎氣溫上升了些,覺得不再那麼酷寒難耐了。
第三天到達Akureyri,據記載此城天氣相對地較為溫暖,所以早在第七世紀就有人定居於此。此港口漁獲甚豐,也帶來極大的經濟利益。舊城區提供遊客從當地的建築、植物、和景觀…等等,去揣摩、學習屬於她過去的歷史。至今那些教堂、學校依然健在。Akureyri 是個美麗的城市,有個植物園,號稱有700種植物。我們趨之若鶩,懷著興奮之情,衝向植物園而去。該植物園很小,出入口倒是很多,還分東西南北!剛抵園區時,我們原不知其小,唯恐迷失在百花和樹林中,大家還約定在某個出口處會合。園內終於出現久違的色彩繽紛:有各色美麗的花、有青翠或老梗堅強的草、有高壯資深的大樹,也有剛栽植不久尚待扶持的小樹;還有一個栽培花卉的透明小暖房。有一位來自澳洲的年輕女孩,正優雅地在暖房前的石桌上賞花作畫,她下筆極快,把眼前的小暖房一棱一線,花花草草,勾勒得栩栩如生。因為在下筆前,她已和眼前的景物溝通良久,一切影像都已刻劃在她的腦海中。感覺上,她的存在是園內最美麗的一道風景,為園區注入了生命力和增添不少風采。植物園區實在很小,我們逛逛繞繞,不經意就晃出園區了。園區附近有兩三戶人家的庭園也種了些花,路邊也出現ㄧ些迎風搖曳的草,算是補償一下我們連日來,眼睛所見皆為灰黑的柏油路、水泥道、多次火山爆發後的黑色火山碎石、和黃土地的“色彩疲乏”嗎?當天下午,我們也享受了冰島居民的福利,搭乘免費的市區公車,約可搭載45人的大巴士。一覽北國清朗、天然的市區風光和五花十色的建築。相信當日年輕貌美的司機小姐也很樂意載我們,因為乘客上車時只有4位當地人和我們兩名遊客,雖然途中有人上、下車,但乘客始終不曾超過六人。在繞了一大圈回到起點站下車時,乘客只剩我們兩人,倒是別有一番搭乘專車的尊榮感!
第四天原定停泊在Seydisfjordur港口,很多遊客已興沖沖要上岸觀光。大約9:50 am船長廣播因過午之後會有暴風雨,為了安全之故船不靠岸停泊,將繼續往前行駛。在大洋中連續漫遊3天,從冰島出發航向北冰洋,途中見證了北極圈內的午夜太陽,也穿越了挪威海和格陵蘭海。在船上我們遠眺近觀別具北國的浪漫情調,無盡的平頭群峰、湖泊、冰川、細小的瀑布、和蜿蜒的峽灣⋯等等極地景觀。曲折的峽灣延伸於北冰洋中,天地間的蒼茫感,
令人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創鑿出的壯麗風光。遊輪終於在風浪中安抵挪威的 Longyearbyen,這是世人能居住的最北城鎮,也是挪威Svalbard 群島的首府。此城鎮居民只有2000多人,人數少於群島上的北極熊數量。我們的領隊告訴大家,不要走超出城鎮範圍,以免遇到北極熊而發生意外或危險。雖然我們很想親眼目賭北極熊,但出門在外,還是不要輕意涉險,安全第一啊!
在Lonyearbyen,我們造訪Peisetue Kirkesal,那是方圓數十里之內唯一的教堂,位於半山腰,前方不遠處就是懸崖。當地氣溫極低,凜冽異常!為因應眾多教友,呃!其實為數並不很多,但不能忽視小眾的需求,所以該教堂全年無休,門永不上鎖,教徒們隨時可上門禱告、告解。我真懷疑,若遇暴風雪時,門能推開嗎?雖然教堂本體已提高6階梯,但若遇超過10階梯以上的暴風雪,該怎麼辦?或許拜現代的發達科技所賜,可以改成以視訊進行禱告或告解吧?
我鍆參觀了Svalbard Museum,博物館規模很小,館中陳列了極地的特有動物標本。例如:獨來獨往的北極熊~頂級的獵食者、優雅神秘的北極狐~具有一藍一黃的異色瞳,非常特殊!耳聰目明,眼球不能動,但頸子可轉270°的鶚鳥(造物主太神奇了!)、耶誕老人坐駕~麋鹿。也有愛唱歌又歌喉佳,被稱為最多產的即興作曲家的弓頭鯨,亦稱北極鯨~它號稱“長壽鯨瑞”,可享200多歲之壽。它也擁有動物界最大的嘴巴,佔總身長的1/3。張開嘴高達3.7公尺,寬2.4公尺,真是難以想像。太駭人聽聞了吧!
對博物館而言,一天要接待那麼多人,實在太沉重。當天有兩艘遊輪停泊在碼頭,下船的遊客少說也有3000餘人。遊客多於居民是什麼概念?聽說當天博物館員工延長一小時下班,(或許在旅遊旺季,延時下班已成常態?)才勉強「消化」前往參觀的遊客。餐廳也喜迎數十、甚至於數百倍於淡季的食客,延長服務時間而大發利市!冰島和挪威的觀光產業是收入的主要來源,而適合旅遊的旺季為時不長,能不珍惜乎?
Longyearbyen有個全世界最大的植物種籽庫,這是聯合國的盛舉,挪威建置。今日地球生態正在改變,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大規模的天災,例如地震、海嘯、颶風、暴風雪、火山爆發、森林大火⋯等等,正在重創你我的生活。但鮮為人知的是,人類其實在Longyearbyen蓋了一座植物寶庫,用以在世界末日來臨時,保護世上的450萬植物種原,使之不至於受自然災害影響而滅
絕。另外有個神秘的國際組織總部座落在台灣,那就是亞洲世界蔬菜中心(以下簡稱「亞蔬」),位於台南市善化區,佔地116公頃、保存超過6萬5千種蔬菜種原。亞蔬是全球公部門最多蔬菜種子的非營利組織,守護各地的原生蔬菜種原,每年無償提供給全世界各國官方或民間單位研發新品種蔬菜。據館員說,台灣在今年6/5,剛無私送來一批小米種籽到世界植物種原庫!
6/7遊輪終於航入挪威本土的東北角-Honningsvaag。我們在此沒作任何行程安排,下船後就悠哉地漫步於這個頗富文化和藝術氣息的古樸小鎮。走走停停地享受小鎮風光,走累了,就在遊客中心等待每半小時一班的觀光巴士。在巴士上可以輕鬆地飽覽這個屬於北國小鎮的風情,而...我的思緒卻不由自主地飄向遠方⋯ 哦!居然不小心就進入夢鄉?
Alta,挪威較為繁榮的城鎮,以她的北極光大教堂-The Northern Lights Cathedral (Borealis)而聞名。無論是在字面含義或隱喻上,都反映出北極光的概念:虛無飄渺、轉瞬即逝、充滿詩意、完美無瑕。它宛如是與壯麗的自然美景共生共榮,獨一無二的極品雕塑。Alta北極光大教堂位於Alta市中心,步行街末端,她為這個城市增添了一份溫馨與寧靜。教堂內有青銅鑄的基督像、洗禮池,一架碩大的史坦威音樂會三角鋼琴,還擁有29枚音栓和大約1800根音管的管風琴⋯ 等等。在塔室內是一座7.5米高的鍍金天梯-Jacob’s Ladder,塔牆外有12個鍍金浮雕,每一個代表12門徒之一。教堂前的步行街,兩旁餐廳、酒吧和娛樂場所林立。聽聞即使在這些營業場所外面,都可免費使用wifi,這是Alta市政府善意提供的。結果正在徒步中的人們,突然都停在路邊快樂地滑手機,那副“求知若渴“貌,有照片為證,蔚為奇觀。究其原因:多日來在船上、或在大洋中都收不到訊號,沒網路可用,大夥兒已和外界斷聯多日之故!
本次旅遊我們小團共21人,分別來自台灣、加拿大和美國,其中包含四位退而不休的牧師和三位長老。這是一次我最虔敬、也最受祝福的旅遊,感覺很奇妙。船公司每天都安排各種不同的節目,諸如:舞蹈、魔術、雜耍、歌唱、有氧運動、播放電影、益智問答⋯ 等,不一而足。節目很豐富多樣化,可說是船公司立意良善!但令人不解的是:為何音效和燈光,需要那麼誇張地震耳欲聾,和刺眼的強光四射?簡直是在虐待且傷害觀眾的耳朵和眼睛!
最讓我期待的是每天的共進晚餐時間,和飯後在12樓相見。我們的領隊幫大家訂一家口碑較好的餐廳,每天定時定點定位在6樓Versailles 餐廳見面,我們的通關密語「21人」,只要密語對了,即可長驅直入,就會看到鋪著雪白桌巾的三張桌子早已備妥,正等著我們入座!回頭望向大排長龍的餐廳門口,忍不住大讚美蕙牧師的“超前部署”。晚餐的餐點固然重要,但重點在於共餐期間大家愉悅的交談!我們這些來自天涯海角的人,能在異國他鄉相處十餘天,何嘗不是一種緣分?各有各的人生故事和經驗,各自精彩!大家都不吝分享,也熱烈參與討論和交流,絕無冷場。和諧的氛圍,無形中大家更熟悉彼此,也彼此學習到一些寶貴的知識和經驗,這是一種善的循環!
晚飯後,大概在8:30 pm 或9:00pm,大夥兒會自動前往12摟的會議室集合。通常是開3~4桌,集體進行“腦力激盪”。共有3種方式:橋牌、麻將、Rummy cube games 猶太麻將。我個人在大學時期很喜歡玩橋牌,大四時和搭檔打出第二名的成績,但畢業40幾年從未再碰過橋牌,玩法已忘得差不多了。麻將和Rummy則是我生平第一遭見識到。我很樂意習新事物,也盡力認真學,但資質有限,雖然有大師級的高人親自諄諄教導,我的麻將功力還止於幼稚園的入門階段,真是太愧對諸位恩師了!我很喜歡Rummy,雖然段數還是很低。我已訂購2組Rummy games要分送兩家寶貝孫,相信只要她/他們回來我家,我們一定會有一番腦力大激盪的!但是無論如何,橋牌還是我的最愛,我想。
快樂時光過得特別快,轉眼就到了6/9最後一夜,結束了Farewell Party後,大家互道“珍重再見”,彼此互相祝福“旅途平安、健康”,期待後會有期。雖然有些依依不捨,但還是轉身各奔前程去也!我們6/10大清晨4:00 am從挪威的Tromso搭機前往德國法蘭克福,由此再轉機回休士頓,於當天7:00 pm 左右抵達Houston國際機場。非常感激忠勇伉儷善心載送我們安抵家門。愉快的遊輪之旅正式劃下完美的休止符。
此次冰島挪威遊輪之旅,5/30~6/10/2024。就在我們抵達冰島的前一日,5/29,火山爆發!雖然未能親眼目賭,有點沒見到“火山驚天動地的威力”的小遺憾,也有點無須疏散逃離的小確幸。電視台也大肆報導,「冰火兩重天的境界」令人震撼!第二天5/31,我們下船參觀Isafjordur 小鎮, 這是冰島的冰火之地。沿途幾乎都是以前火山噴發後所留下大大小小、形狀不ㄧ的黑色火山石,非常不易行走 。我特地挑個最小的火山石帶回給孫兒見識見識。
同行友人選擇開車自駕一日遊,途中看到一輛車著火了,還好該車上8位乘客,也是同船的旅客夠機靈,全逃出來了;最終該車燒到只剩鋼架,這也見證了“水火無情”!還好沒造成人員傷亡,已是不幸中的大幸!
補腦一下:從春分3/21之後,因太陽直射赤道,北極圈逐漸進入永晝。剛開始只有北極點,然後逐漸擴及整個北極圈,到夏至6/21前後,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極圈永晝範圍達到最大化,亦即一天24小時都是白天。之後永晝範圍慢慢縮小,待9/23秋分過後,永夜開始,最初也是在北極點,然後延伸到整個北極圈的範圍。12/22前後冬至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整個北極圈以北進入全然的永夜...。
冰島是個充滿自然美的國家,舉目可見瀑布、山群、峽谷、火山區相互交錯,和平地共存於天地之間。從首都雷克雅未克Reykjavik的機場到碼頭,沿途所見幾乎是一片荒漠。偶爾參雜幾棟嬌小房子的小聚落,卻完全見不到花花草草的蹤影;有的只是地衣、苔蘚、和大地的土黃色和有點兒暗黑的柏油路。或許是長期處於冰冷的氣溫下,不利於花草成長吧?
冰島幅員約1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只有39萬人。社會福利相當好:學生的教育費用全免,出門如果自己不想開車,搭公車是免費的。或許當地居民
沒有太大的生活壓力,所以我們所見到的人,都是面帶笑容、面部線條柔和的人,態度也很友善。路上遇到兩位老師在前、後護衛著20多個約5、6歲的小朋友校外教學,他/她們臉龐上洋溢著天真無邪的歡樂容顏。令人望之心情愉悅,瞬間似乎氣溫上升了些,覺得不再那麼酷寒難耐了。
第三天到達Akureyri,據記載此城天氣相對地較為溫暖,所以早在第七世紀就有人定居於此。此港口漁獲甚豐,也帶來極大的經濟利益。舊城區提供遊客從當地的建築、植物、和景觀…等等,去揣摩、學習屬於她過去的歷史。至今那些教堂、學校依然健在。Akureyri 是個美麗的城市,有個植物園,號稱有700種植物。我們趨之若鶩,懷著興奮之情,衝向植物園而去。該植物園很小,出入口倒是很多,還分東西南北!剛抵園區時,我們原不知其小,唯恐迷失在百花和樹林中,大家還約定在某個出口處會合。園內終於出現久違的色彩繽紛:有各色美麗的花、有青翠或老梗堅強的草、有高壯資深的大樹,也有剛栽植不久尚待扶持的小樹;還有一個栽培花卉的透明小暖房。有一位來自澳洲的年輕女孩,正優雅地在暖房前的石桌上賞花作畫,她下筆極快,把眼前的小暖房一棱一線,花花草草,勾勒得栩栩如生。因為在下筆前,她已和眼前的景物溝通良久,一切影像都已刻劃在她的腦海中。感覺上,她的存在是園內最美麗的一道風景,為園區注入了生命力和增添不少風采。植物園區實在很小,我們逛逛繞繞,不經意就晃出園區了。園區附近有兩三戶人家的庭園也種了些花,路邊也出現ㄧ些迎風搖曳的草,算是補償一下我們連日來,眼睛所見皆為灰黑的柏油路、水泥道、多次火山爆發後的黑色火山碎石、和黃土地的“色彩疲乏”嗎?當天下午,我們也享受了冰島居民的福利,搭乘免費的市區公車,約可搭載45人的大巴士。一覽北國清朗、天然的市區風光和五花十色的建築。相信當日年輕貌美的司機小姐也很樂意載我們,因為乘客上車時只有4位當地人和我們兩名遊客,雖然途中有人上、下車,但乘客始終不曾超過六人。在繞了一大圈回到起點站下車時,乘客只剩我們兩人,倒是別有一番搭乘專車的尊榮感!
第四天原定停泊在Seydisfjordur港口,很多遊客已興沖沖要上岸觀光。大約9:50 am船長廣播因過午之後會有暴風雨,為了安全之故船不靠岸停泊,將繼續往前行駛。在大洋中連續漫遊3天,從冰島出發航向北冰洋,途中見證了北極圈內的午夜太陽,也穿越了挪威海和格陵蘭海。在船上我們遠眺近觀別具北國的浪漫情調,無盡的平頭群峰、湖泊、冰川、細小的瀑布、和蜿蜒的峽灣⋯等等極地景觀。曲折的峽灣延伸於北冰洋中,天地間的蒼茫感,
令人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創鑿出的壯麗風光。遊輪終於在風浪中安抵挪威的 Longyearbyen,這是世人能居住的最北城鎮,也是挪威Svalbard 群島的首府。此城鎮居民只有2000多人,人數少於群島上的北極熊數量。我們的領隊告訴大家,不要走超出城鎮範圍,以免遇到北極熊而發生意外或危險。雖然我們很想親眼目賭北極熊,但出門在外,還是不要輕意涉險,安全第一啊!
在Lonyearbyen,我們造訪Peisetue Kirkesal,那是方圓數十里之內唯一的教堂,位於半山腰,前方不遠處就是懸崖。當地氣溫極低,凜冽異常!為因應眾多教友,呃!其實為數並不很多,但不能忽視小眾的需求,所以該教堂全年無休,門永不上鎖,教徒們隨時可上門禱告、告解。我真懷疑,若遇暴風雪時,門能推開嗎?雖然教堂本體已提高6階梯,但若遇超過10階梯以上的暴風雪,該怎麼辦?或許拜現代的發達科技所賜,可以改成以視訊進行禱告或告解吧?
我鍆參觀了Svalbard Museum,博物館規模很小,館中陳列了極地的特有動物標本。例如:獨來獨往的北極熊~頂級的獵食者、優雅神秘的北極狐~具有一藍一黃的異色瞳,非常特殊!耳聰目明,眼球不能動,但頸子可轉270°的鶚鳥(造物主太神奇了!)、耶誕老人坐駕~麋鹿。也有愛唱歌又歌喉佳,被稱為最多產的即興作曲家的弓頭鯨,亦稱北極鯨~它號稱“長壽鯨瑞”,可享200多歲之壽。它也擁有動物界最大的嘴巴,佔總身長的1/3。張開嘴高達3.7公尺,寬2.4公尺,真是難以想像。太駭人聽聞了吧!
對博物館而言,一天要接待那麼多人,實在太沉重。當天有兩艘遊輪停泊在碼頭,下船的遊客少說也有3000餘人。遊客多於居民是什麼概念?聽說當天博物館員工延長一小時下班,(或許在旅遊旺季,延時下班已成常態?)才勉強「消化」前往參觀的遊客。餐廳也喜迎數十、甚至於數百倍於淡季的食客,延長服務時間而大發利市!冰島和挪威的觀光產業是收入的主要來源,而適合旅遊的旺季為時不長,能不珍惜乎?
Longyearbyen有個全世界最大的植物種籽庫,這是聯合國的盛舉,挪威建置。今日地球生態正在改變,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大規模的天災,例如地震、海嘯、颶風、暴風雪、火山爆發、森林大火⋯等等,正在重創你我的生活。但鮮為人知的是,人類其實在Longyearbyen蓋了一座植物寶庫,用以在世界末日來臨時,保護世上的450萬植物種原,使之不至於受自然災害影響而滅
絕。另外有個神秘的國際組織總部座落在台灣,那就是亞洲世界蔬菜中心(以下簡稱「亞蔬」),位於台南市善化區,佔地116公頃、保存超過6萬5千種蔬菜種原。亞蔬是全球公部門最多蔬菜種子的非營利組織,守護各地的原生蔬菜種原,每年無償提供給全世界各國官方或民間單位研發新品種蔬菜。據館員說,台灣在今年6/5,剛無私送來一批小米種籽到世界植物種原庫!
6/7遊輪終於航入挪威本土的東北角-Honningsvaag。我們在此沒作任何行程安排,下船後就悠哉地漫步於這個頗富文化和藝術氣息的古樸小鎮。走走停停地享受小鎮風光,走累了,就在遊客中心等待每半小時一班的觀光巴士。在巴士上可以輕鬆地飽覽這個屬於北國小鎮的風情,而...我的思緒卻不由自主地飄向遠方⋯ 哦!居然不小心就進入夢鄉?
Alta,挪威較為繁榮的城鎮,以她的北極光大教堂-The Northern Lights Cathedral (Borealis)而聞名。無論是在字面含義或隱喻上,都反映出北極光的概念:虛無飄渺、轉瞬即逝、充滿詩意、完美無瑕。它宛如是與壯麗的自然美景共生共榮,獨一無二的極品雕塑。Alta北極光大教堂位於Alta市中心,步行街末端,她為這個城市增添了一份溫馨與寧靜。教堂內有青銅鑄的基督像、洗禮池,一架碩大的史坦威音樂會三角鋼琴,還擁有29枚音栓和大約1800根音管的管風琴⋯ 等等。在塔室內是一座7.5米高的鍍金天梯-Jacob’s Ladder,塔牆外有12個鍍金浮雕,每一個代表12門徒之一。教堂前的步行街,兩旁餐廳、酒吧和娛樂場所林立。聽聞即使在這些營業場所外面,都可免費使用wifi,這是Alta市政府善意提供的。結果正在徒步中的人們,突然都停在路邊快樂地滑手機,那副“求知若渴“貌,有照片為證,蔚為奇觀。究其原因:多日來在船上、或在大洋中都收不到訊號,沒網路可用,大夥兒已和外界斷聯多日之故!
本次旅遊我們小團共21人,分別來自台灣、加拿大和美國,其中包含四位退而不休的牧師和三位長老。這是一次我最虔敬、也最受祝福的旅遊,感覺很奇妙。船公司每天都安排各種不同的節目,諸如:舞蹈、魔術、雜耍、歌唱、有氧運動、播放電影、益智問答⋯ 等,不一而足。節目很豐富多樣化,可說是船公司立意良善!但令人不解的是:為何音效和燈光,需要那麼誇張地震耳欲聾,和刺眼的強光四射?簡直是在虐待且傷害觀眾的耳朵和眼睛!
最讓我期待的是每天的共進晚餐時間,和飯後在12樓相見。我們的領隊幫大家訂一家口碑較好的餐廳,每天定時定點定位在6樓Versailles 餐廳見面,我們的通關密語「21人」,只要密語對了,即可長驅直入,就會看到鋪著雪白桌巾的三張桌子早已備妥,正等著我們入座!回頭望向大排長龍的餐廳門口,忍不住大讚美蕙牧師的“超前部署”。晚餐的餐點固然重要,但重點在於共餐期間大家愉悅的交談!我們這些來自天涯海角的人,能在異國他鄉相處十餘天,何嘗不是一種緣分?各有各的人生故事和經驗,各自精彩!大家都不吝分享,也熱烈參與討論和交流,絕無冷場。和諧的氛圍,無形中大家更熟悉彼此,也彼此學習到一些寶貴的知識和經驗,這是一種善的循環!
晚飯後,大概在8:30 pm 或9:00pm,大夥兒會自動前往12摟的會議室集合。通常是開3~4桌,集體進行“腦力激盪”。共有3種方式:橋牌、麻將、Rummy cube games 猶太麻將。我個人在大學時期很喜歡玩橋牌,大四時和搭檔打出第二名的成績,但畢業40幾年從未再碰過橋牌,玩法已忘得差不多了。麻將和Rummy則是我生平第一遭見識到。我很樂意習新事物,也盡力認真學,但資質有限,雖然有大師級的高人親自諄諄教導,我的麻將功力還止於幼稚園的入門階段,真是太愧對諸位恩師了!我很喜歡Rummy,雖然段數還是很低。我已訂購2組Rummy games要分送兩家寶貝孫,相信只要她/他們回來我家,我們一定會有一番腦力大激盪的!但是無論如何,橋牌還是我的最愛,我想。
快樂時光過得特別快,轉眼就到了6/9最後一夜,結束了Farewell Party後,大家互道“珍重再見”,彼此互相祝福“旅途平安、健康”,期待後會有期。雖然有些依依不捨,但還是轉身各奔前程去也!我們6/10大清晨4:00 am從挪威的Tromso搭機前往德國法蘭克福,由此再轉機回休士頓,於當天7:00 pm 左右抵達Houston國際機場。非常感激忠勇伉儷善心載送我們安抵家門。愉快的遊輪之旅正式劃下完美的休止符。
《亂挖肉補瘡 對社會更傷》江朝雄
已忘記從哪一年開始,故鄉實施了「選舉補助款」的規定。給與總統/縣市首長/各級民意代表的參選人,按參選者的得票數給與補助30元的漏規。就以2024年1月大選全國的投票人數約1500萬人的大概計算,支付總統參選者,就約高達4.5億元;而縣市首長,及各級民代的總投票人數,約略與總統的投票人數雖不全然相同,但各類的總投票人數,應該也是都在一千多萬人次,因此各類「選舉補助款」加總起來,為數相當可觀,簡單一句,就是四億多元的好幾倍。
這項「選舉補助款」只是參選者(參政者)受益,對納稅人言,不是很公平、正面的效果。若從鼓勵青年參政,培養公共事務人才言,「補助款」似乎僅對基層民代、里長的年輕參選者,才合乎培養與鼓勵的社會責任。至於縣市首長,國會議員,甚至總統的參選者,他們已經在社會打滾多年的老油條,再拿納稅人的錢補助他們,就有點錦上添花,或是鼓勵有權勢者,多訂定些利己的自肥條款而已。
鼓勵基層民代、里長的「選舉補助款」,用意跟鼓勵年輕人的「創新補助」及「創業補助」道理相同。是對剛初社會的年輕人的鼓勵與輔導,給年輕人培訓學習的機會。但這項補助款,花費在已有從政經驗的人,就會產生社會分配不均,及其它負面的影響。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最近有個參選人,利用「選舉補助款」及選舉的政治捐款,四處詢看上億的豪宅,而他也是在2023年七月時,在台北市一場要求「居住正義」的遊行示威活動中,高喊年輕人居住正義問題的騙子。
由於人類的貪婪物慾,導致像他這樣說一套做一套的人似乎也不少。雖然漢儒董仲舒曾說「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北宋張載,也高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崇高理念!但追隨、實踐者有幾人!?因此,修法重新規範,避免錦上添花,將那浪費的預算,積極用於增建照顧年輕人的社會住宅,對平抑房價,消弭炒房地產,跟近年來,政府對豪宅只能貸款四成的規定,實在都有其必要。
8-24-2024 於德州
這項「選舉補助款」只是參選者(參政者)受益,對納稅人言,不是很公平、正面的效果。若從鼓勵青年參政,培養公共事務人才言,「補助款」似乎僅對基層民代、里長的年輕參選者,才合乎培養與鼓勵的社會責任。至於縣市首長,國會議員,甚至總統的參選者,他們已經在社會打滾多年的老油條,再拿納稅人的錢補助他們,就有點錦上添花,或是鼓勵有權勢者,多訂定些利己的自肥條款而已。
鼓勵基層民代、里長的「選舉補助款」,用意跟鼓勵年輕人的「創新補助」及「創業補助」道理相同。是對剛初社會的年輕人的鼓勵與輔導,給年輕人培訓學習的機會。但這項補助款,花費在已有從政經驗的人,就會產生社會分配不均,及其它負面的影響。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最近有個參選人,利用「選舉補助款」及選舉的政治捐款,四處詢看上億的豪宅,而他也是在2023年七月時,在台北市一場要求「居住正義」的遊行示威活動中,高喊年輕人居住正義問題的騙子。
由於人類的貪婪物慾,導致像他這樣說一套做一套的人似乎也不少。雖然漢儒董仲舒曾說「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北宋張載,也高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崇高理念!但追隨、實踐者有幾人!?因此,修法重新規範,避免錦上添花,將那浪費的預算,積極用於增建照顧年輕人的社會住宅,對平抑房價,消弭炒房地產,跟近年來,政府對豪宅只能貸款四成的規定,實在都有其必要。
8-24-2024 於德州
《退休十年的回顧》吳連山
2014年8月1 日, 當我一屆滿66歲半, 可以領取全額的社會福利金時. 我就從服務了26年的公司退休. 一轉眼到今年(2024年) 8月1 日剛好滿十週年. 現在, 回顧這十年來的變化, 除了頭額上的皺紋增多:頭髮變得更白, 更少. 而,體力, 視力和 記憶力也稍不如從前. 至於周遭的環境變遷也大大不同:
退休前, 常聽人說, 許多人從職場退下來後, 不到十年就離世了. 但是根據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的估算: 65歲的男性, 可以再活16.94 歲; 75 歲的男生可以多活9.88歲. 而, 65 歲的女性可以多活 19.66年. 75 歲的女生則可以再活11.64年. 以現在的醫療技術, 設備, 以及一般人對健康, 保養的重視, 我相信這個數字會再增長. 將來, 100歲的人瑞並不稀罕了.
退休那天, 股票市場的情形是: Dow Jones, 16,563.30; Nasdaq 4,369.77, 而S&P500 是1,930.67. 有許多專家說2018 年股市會大跌, 因為上次金融風暴是2008年. 十年一個週期. 但是這個預測完全錯誤. 股價不僅沒跌, 還一直高升. 退休十年期間, 還碰上全球疫情災害. 政府大量印製鈔票. 導致物價, 房價都爆漲. 到2024年8月1 日止, 股市是: Dow Jones, 40,347.97; Nasdaq 17,194.15, 而S&P500 是5,446.08. 可見, 人算不如天算. 人生不必太斤斤計較.
這十年, 我看變化最大的應該是科技的進步. 2014年的智慧型手機是iphone6 & 6 plus, 當時大部分的人, 只是用來打電話; 看信息而已. 現在2024 年是iphone16 & 16 pro. 有很多的功能,用途. 沒有手機沒法打電話 (因為大部分人,不再記憶別人的號碼); 沒有google map也沒法找路. 因為不再看地圖. 甚至, 到餐廳也沒法點菜. 他們叫客人要自己去掃瞄他們的QR Code才能看菜單, 點餐吃. 對我這種不喜愛, 也不太會使用新科技的老人, 似乎有點被社會甩鍋, 忽略的感覺. 只好活到老, 學到老.
過去一直沒注意人生的變化. 但是這十年, 我才深深感受到:一些親朋好友都逐漸的離我而去. 尤其是covid-19 疾疫期間, 有許多朋友, 因為受感染而過世. 有的在這期間因不能出門而憂鬱以終. 大部分是因年老, 或有其他疾病, 而自然死亡. 但是這期間, 我自家增添兩個小孫女. 而我的一個侄女也當起祖母. 我現在也升格成為” 叔公祖” 字輩群組的人了. 所以世代相傳, 生生不息. 我們也不必太在意甚麼. 能吃, 能喝, 能玩, 就順其自然. 知足常樂, 永遠不會遺憾.
退休前就一直計劃, 要如何消磨空閒的時間. 我喜愛看新鮮的東西. 所以一有空, 就出去探勘一些野生動物, 鳥獸棲息的沼澤, 濕地, 或庇護所. 或是到不同的城鎮去參觀當地的景點, 吃吃那裡的美食. 或是到不同的公園去走路, 踏青. 十年下來, 真的認識不少地圖上鮮少人注意的地方. 也吃了不少不同地方的美食. 很多人都很訝異: 我怎麼會知道有那個地方? 或那裡的食物? 這十年來我也參加許多不同的郵輪或團體旅遊, 到許多國家參觀,遊覽. 增加不少知識和見聞. 如果身體還許可, 我會繼續這個好奇習性, 探究新的嗜好.
經常有人會問: 退休後做什麼, 消磨時間? 我是閒不下來的人. 除了每天到老人活動中心或建身房做運動, 每天游泳半個小時. 最近開始打pickle ball. 每個禮拜, 載著兩隻小狗到外地去走走. 因為音樂是我最大的嗜好.( 不論古典, 現代, 我都聽). 更愛跳舞的歌曲. 所以就參加排舞活動. 那時 每天都聽到Bruno Mars的 “uptown funk” 或 Pharrell Williams 的 “Happy” . 有時也有Camila Cabello 的 “Havana”. 現在每天聽到的, 不是Taylor Swift的 “Karma”. 就是Miley Cyrus 的 ”Flowers”. 沒有男生的歌. 今年的 Grammy獎, 全部都被女性拿下. 沒有一個男生得獎. 也許這是時代的潮流?!
十年過去, 不論有什麼得失, 好壞. 我總覺得: 要生活得有快樂, 舒適. 沒有其他良方. 只有順應自然, 隨遇而安, 問心無愧. 壽命的長短, 只是一個數字. 沒什麼意義. 不知道你同意嗎? 吳連山 (8/1/2024)
退休前, 常聽人說, 許多人從職場退下來後, 不到十年就離世了. 但是根據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的估算: 65歲的男性, 可以再活16.94 歲; 75 歲的男生可以多活9.88歲. 而, 65 歲的女性可以多活 19.66年. 75 歲的女生則可以再活11.64年. 以現在的醫療技術, 設備, 以及一般人對健康, 保養的重視, 我相信這個數字會再增長. 將來, 100歲的人瑞並不稀罕了.
退休那天, 股票市場的情形是: Dow Jones, 16,563.30; Nasdaq 4,369.77, 而S&P500 是1,930.67. 有許多專家說2018 年股市會大跌, 因為上次金融風暴是2008年. 十年一個週期. 但是這個預測完全錯誤. 股價不僅沒跌, 還一直高升. 退休十年期間, 還碰上全球疫情災害. 政府大量印製鈔票. 導致物價, 房價都爆漲. 到2024年8月1 日止, 股市是: Dow Jones, 40,347.97; Nasdaq 17,194.15, 而S&P500 是5,446.08. 可見, 人算不如天算. 人生不必太斤斤計較.
這十年, 我看變化最大的應該是科技的進步. 2014年的智慧型手機是iphone6 & 6 plus, 當時大部分的人, 只是用來打電話; 看信息而已. 現在2024 年是iphone16 & 16 pro. 有很多的功能,用途. 沒有手機沒法打電話 (因為大部分人,不再記憶別人的號碼); 沒有google map也沒法找路. 因為不再看地圖. 甚至, 到餐廳也沒法點菜. 他們叫客人要自己去掃瞄他們的QR Code才能看菜單, 點餐吃. 對我這種不喜愛, 也不太會使用新科技的老人, 似乎有點被社會甩鍋, 忽略的感覺. 只好活到老, 學到老.
過去一直沒注意人生的變化. 但是這十年, 我才深深感受到:一些親朋好友都逐漸的離我而去. 尤其是covid-19 疾疫期間, 有許多朋友, 因為受感染而過世. 有的在這期間因不能出門而憂鬱以終. 大部分是因年老, 或有其他疾病, 而自然死亡. 但是這期間, 我自家增添兩個小孫女. 而我的一個侄女也當起祖母. 我現在也升格成為” 叔公祖” 字輩群組的人了. 所以世代相傳, 生生不息. 我們也不必太在意甚麼. 能吃, 能喝, 能玩, 就順其自然. 知足常樂, 永遠不會遺憾.
退休前就一直計劃, 要如何消磨空閒的時間. 我喜愛看新鮮的東西. 所以一有空, 就出去探勘一些野生動物, 鳥獸棲息的沼澤, 濕地, 或庇護所. 或是到不同的城鎮去參觀當地的景點, 吃吃那裡的美食. 或是到不同的公園去走路, 踏青. 十年下來, 真的認識不少地圖上鮮少人注意的地方. 也吃了不少不同地方的美食. 很多人都很訝異: 我怎麼會知道有那個地方? 或那裡的食物? 這十年來我也參加許多不同的郵輪或團體旅遊, 到許多國家參觀,遊覽. 增加不少知識和見聞. 如果身體還許可, 我會繼續這個好奇習性, 探究新的嗜好.
經常有人會問: 退休後做什麼, 消磨時間? 我是閒不下來的人. 除了每天到老人活動中心或建身房做運動, 每天游泳半個小時. 最近開始打pickle ball. 每個禮拜, 載著兩隻小狗到外地去走走. 因為音樂是我最大的嗜好.( 不論古典, 現代, 我都聽). 更愛跳舞的歌曲. 所以就參加排舞活動. 那時 每天都聽到Bruno Mars的 “uptown funk” 或 Pharrell Williams 的 “Happy” . 有時也有Camila Cabello 的 “Havana”. 現在每天聽到的, 不是Taylor Swift的 “Karma”. 就是Miley Cyrus 的 ”Flowers”. 沒有男生的歌. 今年的 Grammy獎, 全部都被女性拿下. 沒有一個男生得獎. 也許這是時代的潮流?!
十年過去, 不論有什麼得失, 好壞. 我總覺得: 要生活得有快樂, 舒適. 沒有其他良方. 只有順應自然, 隨遇而安, 問心無愧. 壽命的長短, 只是一個數字. 沒什麼意義. 不知道你同意嗎? 吳連山 (8/1/2024)
《228 Essay Contest》張伯旭
February 28th, to most people may seem like every other day, but it’s like no other day, To set the scene, on February 27th, 1947. Taiwanese agents injured a woman who was suspected of selling contrabands illegal in Taiwan, but then they shot into an angry crowd that formed which struck a man and ended up killing him, this sparked the 228 incident and the next day, February 28th, demonstrators showed up leading soldiers to fire at the demonstrators and killed many people, after the protests, Taiwan was placed under what’s known as the “White Terror” era, Today the 228 incident is a well remembered incident and will remain as a major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
I was personally impacted by 228 as one of my old relatives was a police officer who had quit after seeing the cruelty of the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and now that I’ve learned about 228, I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aiwan’s history and how 228 impacted Taiwan as a whole.
-張伯旭
I was personally impacted by 228 as one of my old relatives was a police officer who had quit after seeing the cruelty of the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and now that I’ve learned about 228, I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aiwan’s history and how 228 impacted Taiwan as a whole.
-張伯旭
《我的二二八記憶》鞠鴻攸 Sean Chu
小時候,我家住在台北市的建中附近。還記得在南海路轉角的一側,有一棟土黃色的古老建築,每次經過,我都對這棟建築感到很好奇,這個角落在晚上的時候沒有燈光,使得建築物顯得相當昏暗、毫不起眼,平常白天似乎也沒有什麼人造訪。然而,我發現這棟建築物的門口常常鋪著紅色的地毯,似乎是在歡迎什麼人來,後來有一次,媽媽帶我進去參觀,我才知道這棟建築物是「二二八紀念館」,除了展出二二八事件相關的歷史之外,也是一個關注人權、民主和自由和平的展覽場地。
每年的二月二十八日是台灣的國定假日,以前我只知道放假很開心,直到小學上社會課才知道,原來這個發生在幾十年前的事件,是很多人心中的一道傷痕,也曾是許多人的曾祖父母或是祖父母一輩,不敢提起、也不願回憶的往事。過去因為族群彼此之間的誤解而造成衝突,很多人因此喪失性命或者失蹤,使得許多家庭破碎,也造成長達數十年的時間,「外省人」和「本省人」彼此之間不理解、甚至彼此仇視交惡。
然而,隨著時代進步、社會開放,「二二八事件」已經不再是禁忌,而是一個可以公開討論的話題,也是可以共同緬懷、思念的記憶。我何其有幸生在這個自由開放的時代,省籍界線似乎已經消失,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外省人與本省人的結合,至於我和我台灣的朋友們,大家都會稱自己為「台灣人」。而現在雖然搬來美國住,我還是樂於和這裡的朋友分享自己是來自台灣,我也以自己幼年成長的土地為榮。
每年的二月二十八日是台灣的國定假日,以前我只知道放假很開心,直到小學上社會課才知道,原來這個發生在幾十年前的事件,是很多人心中的一道傷痕,也曾是許多人的曾祖父母或是祖父母一輩,不敢提起、也不願回憶的往事。過去因為族群彼此之間的誤解而造成衝突,很多人因此喪失性命或者失蹤,使得許多家庭破碎,也造成長達數十年的時間,「外省人」和「本省人」彼此之間不理解、甚至彼此仇視交惡。
然而,隨著時代進步、社會開放,「二二八事件」已經不再是禁忌,而是一個可以公開討論的話題,也是可以共同緬懷、思念的記憶。我何其有幸生在這個自由開放的時代,省籍界線似乎已經消失,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外省人與本省人的結合,至於我和我台灣的朋友們,大家都會稱自己為「台灣人」。而現在雖然搬來美國住,我還是樂於和這裡的朋友分享自己是來自台灣,我也以自己幼年成長的土地為榮。
《228心得分享》顏意叡 Ethan Yen
關於二二八事件⋯⋯他們毀了我們的家園—他們殺了我們的家人—他們奪走了我們的自由—1947年2月28日,為什麼那些勇敢站出來的人們卻要面對那樣的結局,那死去的一萬八千人甚至更多的人,沒有他們,我們臺灣現在可能還沒得到自由,我們甚至可能已經被中國統一了。要是之後中國侵略臺灣,臺灣現在還有很多邦交國,但是以前的人們卻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獲得自由,我希望要是二二八事件在歷史上重演的話,臺灣人民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獲得自由—有邦交國站在同一陣線—大家能一起挺身而出,希望臺灣不要再回到當年的二月二十八號了。
《青青校樹》蔡淑媛
我小時候沒有上過“排排坐,吃果果”快樂無憂的幼稚園。因為入學那年(1946-1947),區內的國民小學尚未設立幼稚班。進入小學一年級之前,斷斷續續從「厝邊隔壁」的大孩子口中聽到了不少可怕的警告。他們說: 「不聽話,老師會給你罰站」﹑「寫字少筆劃,會被老師打手心」。他們甚至把被罰「半蹲膝扛椅仔」痛苦的滋味,仔仔細細形容給我和同齡的孩子聽。
他們還建議在書包裡放一盒萬金油。被打手心前先抹一點萬金油,手心涼涼的,就不會感到太刺痛。我們幾個即將入學的小孩被嚇得瞪大眼睛,緊閉嘴唇,大氣不敢喘一下。入學那天,我懷著幾分驚惶畏懼的心情,任由母親拉著,一步一步地走向離家不遠的「高雄市立三民國校」。
走進校門到達操場的新生集合地點,經過了一番折騰,各班的級任老師總算找齊了自己的學生並帶進了教室。我的班上大約有五十個學生,按高矮順序分配了座位後,老師轉身面對黑板,拿起粉筆寫了兩個字~康碧(當時我們一群小文盲並不知道那是她的尊姓與芳名。﹚,然後轉過身來用右手指著前面那個字說她姓康,以後就要叫她康老師。
她剛自台南長榮女中畢業,是全無教學經驗的菜鳥老師,面對著我們一年級菜鳥學生,顯得有點緊張。她點名點得慢,聲音也不大,大家都不知道她叫的是誰。站在走廊上的家長聽到了,趕緊大聲呼叫自己的兒女(~呆坐著兩眼直瞪著黑板的小木雞):「老師在叫你啦!趕快說『有』」。」康老師也覺得不好意思,乾脆就叫我們自己報名。雖然師生說的都是台灣話,沒有語言障礙,但是也鬧了大半天才把名點完。很多小朋友只知道自己的日本名字轉化而成的小名如「阿KO啊」,或者純鄉土的「阿英」、「阿雄」等,不知道自己的全名。不像現在的台灣,很多新潮派父母,在家用中文連名帶姓地呼叫自己的孩子。
第二天上學還是被母親帶著去。我還穿著和第一天同一雙木屐。到現在還會想起幾乎已屬於「前世」穿木屐上學的場景。母親雖然是住在巴洛克式(Baroque) 雕花西洋樓長大的富家千金女,但生性不愛「澎風」,穿著打扮一向樸素。我記得很清楚,全班同學,除了兩個醫生家的女兒穿著漂亮的、繫著蝴蝶結的小皮鞋之外,半班以上都是赤足小天使。我穿了一雙日式夾腳趾的木屐已經算是相當有「體面」。康老師叫我們把剛分發的筆記本、教科書、彩色紙等都放進書包後,接下來就是選舉班長。因為彼此互不相識, 所以沒人敢開口,康老師沒辦法只好叫一個個子大一點的孩子暫且代理。她囑咐代理班長,當老師走進教室,就大喊一聲「起立」,全班就站起立正;老師走到講台上時,就喊「敬禮」,全班就彎腰行禮;班長再喊「坐下」,全班就屈膝坐下,動作要全體一致,俐落整齊。如法炮製了幾次之後,上午就匆匆過去,我們就放學了(那時低年級分上午/下午兩班制)。學校好像沒有原先想的那麼可怕,我感到比較安心了。
第三天清晨,母親叫我自己去上學。跟母親走熟的路,單獨一個人走起來怎麼覺得無盡長?我頻頻回頭,以為自己走錯了方向,直到路口出現了學校的大門,焦慮的心情才安定下來。走呀走呀到達校門口,看到兩旁各站著兩個身穿制服,手執長棍,高大威武「兇霸霸」的高年級男生童子軍,我竟然腳骨發軟走不進學校去。
我在校門口的馬路邊踱來踱去,無計可施。一再鼓起勇氣但雙腳就是不聽使喚。心裡也知道再不進去就會遲到,遲到是會受罰的。怎麼辦呢?正在那裡急得快要哭出來得時候,校門內走出來了一個救星~鄰居讀高年級的大女孩。她不知道我是因為懼怕站崗的童子軍而不敢進門,還怪我在外邊貪玩呢!她拉著我快步走進教室時,上課的鐘聲正好響起。
我明明記得很清楚,起立之後是敬禮,然後才坐下。可是,當班長喊過“起立”,全班一致站起向老師行禮並呼叫「老師早」之後,“坐下”的口令尚未響起前,緊張過度的我竟然一屁股就跌進椅子裡。「椅仔」響得超大聲,全班同學不約而同轉頭看我,然後爆出了一陣大笑。康老師默默地看了我一眼,並未責怪我,但我那忍了一早上的眼淚終於如瀑布般傾瀉下來。鄰居姐姐正好走到走廊看到了這一幕,她笑彎了腰還「無夠氣」,放學回家後更到處喧嚷,害我成了家人鄰居好幾天的笑柄。
見到國父銅像和老師一定要敬禮的日子倒也過得很快。轉眼就拿到了生命中第一份學期成績單。我注意到名次欄上寫了一個「3」字。「3」字我懂,但不明白“名次”的意思,當時也沒敢問老師。拿了成績單回家交給父親,他接過去看了一下就遞還給我,沒有表示什麼意見。等到下學期的名次由「3」變成了「1」的時候,我還是沒完全明白名次好壞的順序。上學期第一、二名的同學都因為搬家,前後轉學到“鹽埕國校”去。我覺得我的第一名只是自然地“升”上去而已。
等到爸爸看到了成績單臉上露出了笑容並對我說:「真好!進步了!」,這才知道第一名原來比第三名好,把已經逼到舌尖, 想要告訴他(同學轉校)的消息,趕快吞進肚子裡。在那個年代,查看孩子們的功課與成績單,都是父親們的份內事。母親們似乎都在廚房忙著柴米油鹽每日三餐,不然就是躺在床上「生嬰仔做月內」。
升上小二以後,學校多出來一項前所未有的課外活動。第二節下課後,由導師帶領,各班排隊到操場去喝牛奶。校工把美援的奶粉,倒進熱水沸騰的大鐵鍋,攪拌了幾下,就成了全校師生的營養飲料。沒滋沒味的脫脂牛奶實在很難喝,可是有老師看著,我們只好當作喝藥水, 愁眉苦臉閉起眼睛「咕嚕咕嚕」吞下肚。後來,老師當眾宣佈,可以把牛奶帶回去讓家裡人滋補身體,於是我每天就背上書包,雙手抱著一個大玻璃瓶到學校去。
有一次,我在教室裡失手把灌滿牛奶的瓶子摔破在地上。玻璃碎片加上牛奶汁濺滿了一地。當我嚇得手足失措,六神無主,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康老師三腳兩步匆忙跑過來。她先查看我的手掌是否受傷,然後很快接過旁邊同學手中的掃把,忙著幫我收拾殘局。從頭到尾,她並未責備我一字半句。
七十多年歲月如夢一般逝去,如今每當回想,我不但對康老師還心存感激,而且在自己長大並身為人師之後,對於不聽規勸﹑隨意犯錯的學生,我都能忍住怒氣,盡量避免開鍘記過的處罰,給予學生溫婉平和的對待。這不能不歸功於當年康老師對我的影響,我謹記她給我的“愛的教育”並盡力延傳下去。
升上了中年級以後,不但讀第一名還當上了班長,我就喜歡上學去了。我在班裡結交了一群死黨。我們上課的日子乖乖坐在教室裡,不上課的日子就去操場踢毽子﹑跳繩﹑溜滑梯與盪鞦韆。周末學校的禮堂舉行「民眾同樂晚會」的時候,我更一馬當先跑到學校去。總覺得自己是晚會的小主人,幫助「厝邊頭尾」的老阿伯﹑老阿姆在禮堂內找座位﹑送茶水是「應當e代誌」。當外省籍老師或家長與老阿伯/老阿姆陷入“雞同鴨講”「講話攏聽無」的窘境時,我轉身一變就成為一個稱職的通譯員。
當年才三十出頭,留學日本讀藥劑學的父親可算是區內的一方俊彥。他常帶一些瓶瓶罐罐﹑藥水﹑紗布等材料上台去「變把戲」,而我理所當然就成了他的隨身助理。父親叫我握緊玻璃試管並高高舉起,他把不同名稱的藥水攪混倒進去,管內的透明液體就逐漸變出紅、藍、綠、紫等不同的顏色。台下滿場的觀眾拍手叫好,我就覺得“與有榮焉”。
晚上到學校去只能乖乖地與大眾聚坐在一起,絕對不敢離群跑到黑暗的地方去。日治時代留存下來的校園,到處充滿了鬼魅幽靈的傳說。燈光暗淡的廁所,老態龍鍾的大榕樹,絕對是幽靈出沒的所在。當時聽過,至今還餘悸猶存的最恐怖的傳說倒不是白衣長髮,暴眼吐舌「林投姐仔」那一類女鬼,而是有人傳說,夜晚在學校的木製樓梯邊,看到兩條穿著日本木屐的「腳腿」(沒有身體與頭臉),一歪一歪地爬樓梯。那麼簡單的兩句描述,可是閉起眼一想那景象卻比鮮血淋漓、口吐長舌的傳統鬼魅更恐怖。那個「穿木屐的腳腿在一歪一歪爬樓梯」的鬼話一直跟著我長大。至今想起還覺得毛骨悚然。
上了六年級以後才稍解人事,“初中入學考試”這名詞就經常掛在老師的嘴邊了,但是我們並沒感到太大的壓力。每天下課以後,有事沒事, 還是喜歡在校園裡溜達。漸漸地,耳邊風會吹過一些男生愛女生的羅曼史(romance)。但這些傳說猶如南台灣午後的「西北雨」,淅瀝嘩啦一陣很快就過去,誰也沒記在心上。但是有一樁畸戀的悲劇,如今還深植我心絲縷難忘。
故事中的男主角是我們的體育老師,姓鄭。女主角是我們的音樂老師,姓林。聽說鄭老師原先「甲意」的是康老師,因為她比較年輕且更漂亮。可是康老師對鄭老師的甜言蜜語並不欣賞,對他不大理睬。鄭老師轉而追求林老師。林老師的住家是一棟日式宿舍,深藏在校門口對面的小巷裡。它圍著矮矮的竹籬笆,門內花木扶疏,優雅又清淨。林老師父親早逝,與寡母同住相依為命。老太太性情友善,對待她女兒的學生非常親切,所以我們常在放學後,往她們家的竹籬院落跑。
不知從何時起,向晚的校園樹下或幽靜的角落,經常出現壯碩高大的鄭老師和長髮苗條的林老師在那兒輕輕地說,悄悄地笑。不久以後,男生就開始傳遞著新鮮的消息~他們在戀愛囉!「戀愛」是什麼「碗糕」?在1950年代“制式化”教育下,小六女生的腦海裡,其實只是一片迷濛的煙景。
然後,我們就發現林老師生病了。她臉色青白,身體消瘦,眼眶紅腫,不時偷偷地擦眼淚。我們滿頭霧水還搞不清狀況的時候,更奇怪的事發生了~鄭老師忽然失蹤了。記得他曾向我們提起, 他住在很遠的鄉下,家裡有茶園與山地。我們以為鄭老師只是請幾天假回家去看看。但是很多個「幾天」都過去了,還是看不到他的人影,他好像從地球上消失了。
林老師的臉色越來越青黃,但是腰身卻越來越腫漲,肚子都凸出來了。我們都以為她得了我們小時候患過的「症頭」~「生面虫」(生蛔虫),才會面黃肌瘦,腹鼓如水蛙。不久,林老師也不來上課了,據說是在家養病,後來又被送到醫院去。當我們再到她家探望的時候,房間裡多出來一個啼哭蠕動的「幼嬰仔」,林老師卻變成痴痴呆呆的另外一個人。她傻傻地坐著,看見我們也沒反應,眼裡一片空茫。我們都嚇壞了。她怎麼會變成這樣?
老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告訴我們(那時我們年紀小,老「奧巴桑」竟然也對我們訴苦,真是苦到極點,必得說出口發洩才能活下去吧?!),幼嬰仔是林老師剛生下來的孩子。父親就是鄭老師。當林老師告訴鄭老師她已懷孕,要求結婚時,他立刻向學校提出辭呈並逃之夭夭。後來更聽說鄭老師其實早已結婚,妻子留在家鄉管理茶園並伺候公婆。他一定像烏龜一樣, 在老家的暗室縮著頭躲起來了,因為我們對他都很生氣,忍不住就會這樣想。
我初中再回到母校去探望的時候,校樹青青,景物依舊,林老師已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幼嬰仔已長成了一個白胖可愛的三歲小男孩。他不解人事滄桑,在竹籬院內與阿媽共度著寂寞的時光。
(2024年7月修訂)
他們還建議在書包裡放一盒萬金油。被打手心前先抹一點萬金油,手心涼涼的,就不會感到太刺痛。我們幾個即將入學的小孩被嚇得瞪大眼睛,緊閉嘴唇,大氣不敢喘一下。入學那天,我懷著幾分驚惶畏懼的心情,任由母親拉著,一步一步地走向離家不遠的「高雄市立三民國校」。
走進校門到達操場的新生集合地點,經過了一番折騰,各班的級任老師總算找齊了自己的學生並帶進了教室。我的班上大約有五十個學生,按高矮順序分配了座位後,老師轉身面對黑板,拿起粉筆寫了兩個字~康碧(當時我們一群小文盲並不知道那是她的尊姓與芳名。﹚,然後轉過身來用右手指著前面那個字說她姓康,以後就要叫她康老師。
她剛自台南長榮女中畢業,是全無教學經驗的菜鳥老師,面對著我們一年級菜鳥學生,顯得有點緊張。她點名點得慢,聲音也不大,大家都不知道她叫的是誰。站在走廊上的家長聽到了,趕緊大聲呼叫自己的兒女(~呆坐著兩眼直瞪著黑板的小木雞):「老師在叫你啦!趕快說『有』」。」康老師也覺得不好意思,乾脆就叫我們自己報名。雖然師生說的都是台灣話,沒有語言障礙,但是也鬧了大半天才把名點完。很多小朋友只知道自己的日本名字轉化而成的小名如「阿KO啊」,或者純鄉土的「阿英」、「阿雄」等,不知道自己的全名。不像現在的台灣,很多新潮派父母,在家用中文連名帶姓地呼叫自己的孩子。
第二天上學還是被母親帶著去。我還穿著和第一天同一雙木屐。到現在還會想起幾乎已屬於「前世」穿木屐上學的場景。母親雖然是住在巴洛克式(Baroque) 雕花西洋樓長大的富家千金女,但生性不愛「澎風」,穿著打扮一向樸素。我記得很清楚,全班同學,除了兩個醫生家的女兒穿著漂亮的、繫著蝴蝶結的小皮鞋之外,半班以上都是赤足小天使。我穿了一雙日式夾腳趾的木屐已經算是相當有「體面」。康老師叫我們把剛分發的筆記本、教科書、彩色紙等都放進書包後,接下來就是選舉班長。因為彼此互不相識, 所以沒人敢開口,康老師沒辦法只好叫一個個子大一點的孩子暫且代理。她囑咐代理班長,當老師走進教室,就大喊一聲「起立」,全班就站起立正;老師走到講台上時,就喊「敬禮」,全班就彎腰行禮;班長再喊「坐下」,全班就屈膝坐下,動作要全體一致,俐落整齊。如法炮製了幾次之後,上午就匆匆過去,我們就放學了(那時低年級分上午/下午兩班制)。學校好像沒有原先想的那麼可怕,我感到比較安心了。
第三天清晨,母親叫我自己去上學。跟母親走熟的路,單獨一個人走起來怎麼覺得無盡長?我頻頻回頭,以為自己走錯了方向,直到路口出現了學校的大門,焦慮的心情才安定下來。走呀走呀到達校門口,看到兩旁各站著兩個身穿制服,手執長棍,高大威武「兇霸霸」的高年級男生童子軍,我竟然腳骨發軟走不進學校去。
我在校門口的馬路邊踱來踱去,無計可施。一再鼓起勇氣但雙腳就是不聽使喚。心裡也知道再不進去就會遲到,遲到是會受罰的。怎麼辦呢?正在那裡急得快要哭出來得時候,校門內走出來了一個救星~鄰居讀高年級的大女孩。她不知道我是因為懼怕站崗的童子軍而不敢進門,還怪我在外邊貪玩呢!她拉著我快步走進教室時,上課的鐘聲正好響起。
我明明記得很清楚,起立之後是敬禮,然後才坐下。可是,當班長喊過“起立”,全班一致站起向老師行禮並呼叫「老師早」之後,“坐下”的口令尚未響起前,緊張過度的我竟然一屁股就跌進椅子裡。「椅仔」響得超大聲,全班同學不約而同轉頭看我,然後爆出了一陣大笑。康老師默默地看了我一眼,並未責怪我,但我那忍了一早上的眼淚終於如瀑布般傾瀉下來。鄰居姐姐正好走到走廊看到了這一幕,她笑彎了腰還「無夠氣」,放學回家後更到處喧嚷,害我成了家人鄰居好幾天的笑柄。
見到國父銅像和老師一定要敬禮的日子倒也過得很快。轉眼就拿到了生命中第一份學期成績單。我注意到名次欄上寫了一個「3」字。「3」字我懂,但不明白“名次”的意思,當時也沒敢問老師。拿了成績單回家交給父親,他接過去看了一下就遞還給我,沒有表示什麼意見。等到下學期的名次由「3」變成了「1」的時候,我還是沒完全明白名次好壞的順序。上學期第一、二名的同學都因為搬家,前後轉學到“鹽埕國校”去。我覺得我的第一名只是自然地“升”上去而已。
等到爸爸看到了成績單臉上露出了笑容並對我說:「真好!進步了!」,這才知道第一名原來比第三名好,把已經逼到舌尖, 想要告訴他(同學轉校)的消息,趕快吞進肚子裡。在那個年代,查看孩子們的功課與成績單,都是父親們的份內事。母親們似乎都在廚房忙著柴米油鹽每日三餐,不然就是躺在床上「生嬰仔做月內」。
升上小二以後,學校多出來一項前所未有的課外活動。第二節下課後,由導師帶領,各班排隊到操場去喝牛奶。校工把美援的奶粉,倒進熱水沸騰的大鐵鍋,攪拌了幾下,就成了全校師生的營養飲料。沒滋沒味的脫脂牛奶實在很難喝,可是有老師看著,我們只好當作喝藥水, 愁眉苦臉閉起眼睛「咕嚕咕嚕」吞下肚。後來,老師當眾宣佈,可以把牛奶帶回去讓家裡人滋補身體,於是我每天就背上書包,雙手抱著一個大玻璃瓶到學校去。
有一次,我在教室裡失手把灌滿牛奶的瓶子摔破在地上。玻璃碎片加上牛奶汁濺滿了一地。當我嚇得手足失措,六神無主,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康老師三腳兩步匆忙跑過來。她先查看我的手掌是否受傷,然後很快接過旁邊同學手中的掃把,忙著幫我收拾殘局。從頭到尾,她並未責備我一字半句。
七十多年歲月如夢一般逝去,如今每當回想,我不但對康老師還心存感激,而且在自己長大並身為人師之後,對於不聽規勸﹑隨意犯錯的學生,我都能忍住怒氣,盡量避免開鍘記過的處罰,給予學生溫婉平和的對待。這不能不歸功於當年康老師對我的影響,我謹記她給我的“愛的教育”並盡力延傳下去。
升上了中年級以後,不但讀第一名還當上了班長,我就喜歡上學去了。我在班裡結交了一群死黨。我們上課的日子乖乖坐在教室裡,不上課的日子就去操場踢毽子﹑跳繩﹑溜滑梯與盪鞦韆。周末學校的禮堂舉行「民眾同樂晚會」的時候,我更一馬當先跑到學校去。總覺得自己是晚會的小主人,幫助「厝邊頭尾」的老阿伯﹑老阿姆在禮堂內找座位﹑送茶水是「應當e代誌」。當外省籍老師或家長與老阿伯/老阿姆陷入“雞同鴨講”「講話攏聽無」的窘境時,我轉身一變就成為一個稱職的通譯員。
當年才三十出頭,留學日本讀藥劑學的父親可算是區內的一方俊彥。他常帶一些瓶瓶罐罐﹑藥水﹑紗布等材料上台去「變把戲」,而我理所當然就成了他的隨身助理。父親叫我握緊玻璃試管並高高舉起,他把不同名稱的藥水攪混倒進去,管內的透明液體就逐漸變出紅、藍、綠、紫等不同的顏色。台下滿場的觀眾拍手叫好,我就覺得“與有榮焉”。
晚上到學校去只能乖乖地與大眾聚坐在一起,絕對不敢離群跑到黑暗的地方去。日治時代留存下來的校園,到處充滿了鬼魅幽靈的傳說。燈光暗淡的廁所,老態龍鍾的大榕樹,絕對是幽靈出沒的所在。當時聽過,至今還餘悸猶存的最恐怖的傳說倒不是白衣長髮,暴眼吐舌「林投姐仔」那一類女鬼,而是有人傳說,夜晚在學校的木製樓梯邊,看到兩條穿著日本木屐的「腳腿」(沒有身體與頭臉),一歪一歪地爬樓梯。那麼簡單的兩句描述,可是閉起眼一想那景象卻比鮮血淋漓、口吐長舌的傳統鬼魅更恐怖。那個「穿木屐的腳腿在一歪一歪爬樓梯」的鬼話一直跟著我長大。至今想起還覺得毛骨悚然。
上了六年級以後才稍解人事,“初中入學考試”這名詞就經常掛在老師的嘴邊了,但是我們並沒感到太大的壓力。每天下課以後,有事沒事, 還是喜歡在校園裡溜達。漸漸地,耳邊風會吹過一些男生愛女生的羅曼史(romance)。但這些傳說猶如南台灣午後的「西北雨」,淅瀝嘩啦一陣很快就過去,誰也沒記在心上。但是有一樁畸戀的悲劇,如今還深植我心絲縷難忘。
故事中的男主角是我們的體育老師,姓鄭。女主角是我們的音樂老師,姓林。聽說鄭老師原先「甲意」的是康老師,因為她比較年輕且更漂亮。可是康老師對鄭老師的甜言蜜語並不欣賞,對他不大理睬。鄭老師轉而追求林老師。林老師的住家是一棟日式宿舍,深藏在校門口對面的小巷裡。它圍著矮矮的竹籬笆,門內花木扶疏,優雅又清淨。林老師父親早逝,與寡母同住相依為命。老太太性情友善,對待她女兒的學生非常親切,所以我們常在放學後,往她們家的竹籬院落跑。
不知從何時起,向晚的校園樹下或幽靜的角落,經常出現壯碩高大的鄭老師和長髮苗條的林老師在那兒輕輕地說,悄悄地笑。不久以後,男生就開始傳遞著新鮮的消息~他們在戀愛囉!「戀愛」是什麼「碗糕」?在1950年代“制式化”教育下,小六女生的腦海裡,其實只是一片迷濛的煙景。
然後,我們就發現林老師生病了。她臉色青白,身體消瘦,眼眶紅腫,不時偷偷地擦眼淚。我們滿頭霧水還搞不清狀況的時候,更奇怪的事發生了~鄭老師忽然失蹤了。記得他曾向我們提起, 他住在很遠的鄉下,家裡有茶園與山地。我們以為鄭老師只是請幾天假回家去看看。但是很多個「幾天」都過去了,還是看不到他的人影,他好像從地球上消失了。
林老師的臉色越來越青黃,但是腰身卻越來越腫漲,肚子都凸出來了。我們都以為她得了我們小時候患過的「症頭」~「生面虫」(生蛔虫),才會面黃肌瘦,腹鼓如水蛙。不久,林老師也不來上課了,據說是在家養病,後來又被送到醫院去。當我們再到她家探望的時候,房間裡多出來一個啼哭蠕動的「幼嬰仔」,林老師卻變成痴痴呆呆的另外一個人。她傻傻地坐著,看見我們也沒反應,眼裡一片空茫。我們都嚇壞了。她怎麼會變成這樣?
老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告訴我們(那時我們年紀小,老「奧巴桑」竟然也對我們訴苦,真是苦到極點,必得說出口發洩才能活下去吧?!),幼嬰仔是林老師剛生下來的孩子。父親就是鄭老師。當林老師告訴鄭老師她已懷孕,要求結婚時,他立刻向學校提出辭呈並逃之夭夭。後來更聽說鄭老師其實早已結婚,妻子留在家鄉管理茶園並伺候公婆。他一定像烏龜一樣, 在老家的暗室縮著頭躲起來了,因為我們對他都很生氣,忍不住就會這樣想。
我初中再回到母校去探望的時候,校樹青青,景物依舊,林老師已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幼嬰仔已長成了一個白胖可愛的三歲小男孩。他不解人事滄桑,在竹籬院內與阿媽共度著寂寞的時光。
(2024年7月修訂)
《中國土皇帝的末日》連淑琴
中國擁有數千年歴史,在那悠長的歲月中,數不清的朝代延緜不斷的更換,甚至還有塞外䝉古族入主中原,在中國稱帝建立朝代。時代齒輪不停的轉動,在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曝發前三年,公元1911年10月由孫中山領導下的革命志士,推翻滿清成立民國。由帝制轉型成民主制的中國人,完全沒一丁點民主意識,境內混亂異常,各處軍閥佔地稱霸。公元1912年1月1日孫中山被推選為第一任臨時大總統,雖大權大握,卻無力扭轉乾坤,故他只當了三個月總統就辭職而去。接着由袁世凱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一掌握權勢,旋廢除民主政策, 一心一意欲圖稱帝卻未得逞,壯志未酬,鬱鬱而終。
袁世凱於1916年過世,九年後孫中山於1925年過世。接下來有位跟孫中山有姻親関係的蔣介石突出政壇(他倆各取宋家姊妹為妾)。蔣介石是軍人出身,曽留學日本,回國後擔任位於廣州的黃埔軍校校長一職,同時也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1926年蔣介石率師北伐,於二年間平定眾軍閥,中國統一。當時蔣介石聲勢如日沖天,及時被擁為中國的新領袖,被尊稱為蔣委員長。新中國在蔣介石的統治下,貧富懸殊,在體制內的5%人口,擁有全國資產的95%利䦞,而全國95%人口處於中下階層及赤貧狀況。
接下來的國共內戰,蔣介石旗下的國民軍潰敗,他帶領二百萬軍民逃到台灣。蔣介石來台灣之後,以總統自任,當時執行半民主政策,總統只能由國大代表選任,任期為六年,他連選連任共六任,全由其自中國帶來的98%國會代表官員選得席位,他於1975月4月死於任期,高齡88歳,屈指一算他在台灣當了數十年總統。接下來副總統只代理一小段時期,不久其子蔣經國繼任總統,他在第二任末期因病而亡。蔣家父子以鐵腕、白色恐怖政策統治台灣數十年,只因蔣經國的三個兒子不爭氣,後繼無人,蔣氏王朝終於壽終正寢!
天佑台灣!台灣出現一位政壇巨人。話說蔣經國一死,由其副總統李登輝繼任。他自稱他是刀口下的總統,在衆國民黨元老虎視眈眈之下,李登揮以其聰明才智及高超的政治手腕,一一把這批掌握軍權、政權者一一擺平。接下來結束白色恐怖,釋放政治犯,使台灣完全轉型為自由民主政體。這位先賢李登輝,把總統制改由全民直選,任期為四年,限制只能重選一次。台灣終於獲得真正的民主制度,可歌可賀!
再看中國,毛澤東取得政權後,把中國搞得天翻地覆,先煽動人民以激烈清算閗爭方式公審大小地主,上千上萬地主被趕盡殺絕,土地收歸國有。接下來資本家也遭殃,僥倖存活者皆被扣上黑五類!在毛的指令下中國搞了數次全民運動,餓死數千萬人民,最後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把國家推到谷底,甚至一批曾經跟隨他出生入死的戰友、袍澤先後被謀害下獄, 那段時期中國大陸有如人間地獄!毛澤東死於1976年9月8日,終於20世紀的中國土皇帝在82歲死了,唯一的兒子死於韓戰,後繼無人,本來打算把皇位傳給妻子江青卻未成,她反而成為囚犯,其生命終結於獄中。
共產主義是無神論者,但領導者相信風水、預言,話說1951年在中國某個小學中,有位李姓學生,其父為晚清時期秀才,家中藏有一本「天書」名為(鐵板圖),據說它預言各朝代最後命運,它被國家定為禁書,只能在民間祕密流傳。 其預言有如鐵板釘一樣成定局,在鐡板圖上畫有四隻黑鳥飛過兩座山峰,唯最後一隻白色鳥撞死在山邊。據解圖者之言,為中共自取得政權後,已經經過四個總書記,飛過山峰的四隻黑鳥代表他們四個,唯有最後一隻白鳥不就代表習近平?據解釋者之言,把習字分解上部為羽下部為白,那隻白色羽毛的鳥指出是習近平,那麼這鐡扳圖預言,中共將會結束在習近平任期內,有如白鳥死在山邊上。另有一件近代發生的奇蹟;2002年在貴州省內發現「藏字石」,在一大塊巨石崩裂斷面上,警現排列整齊大字,它刻有「中國共産党亡」。巨石是500年前從攔馬河谷的崖壁上墜落,一分為二。近期中國各省不斷發生異象,好幾處天空完全變成紅色,往往下來的的冰雹大如排球,似乎上天正在警告中國人要有心裡準備,中國要変天了!
習近平於2014年上台,當完10年的總書記應該下台,他却修改憲法成終身制。不妨檢討過去十年間習近平為中國樹立何種大事? 答案讓人啼笑皆非!他自視甚高,全國大小事件都得他親自佈署、指揮,尤其以瘟疫肆虐期間,他的親自參與効果發揮至極,不只造成全球上千百萬人死於非命,中國經濟陷入困境,更成為世界民主國家的公敵!但習近平永不死心,一心一意打算攻取台灣。烏俄戰爭已經延續二年,接着中東又引發戰火,當民主國家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兩邊時,習近平積極做攻取台灣的準備,他到處收買黃金、石油甚至囤積糧食。 五月中旬俄皇普丁訪中,習、普相談甚歡,他榮獲俄爹的首肯,終於要向台灣開戰了!
今天的台灣跟中國一比,不難看出是東升西降。歷經蔡英文八年執政,台灣在國際上已經跟上先進國家之列,成了一棵閃亮的新星。再看中國,歷經習近平十年任期,這加速師把國家帶回老毛時代,有人稱之為21世紀的文革2,0 版本。當一個國家的經濟趨於破産邊緣,民怨沸騰,有能力的人早已資金外移,那有餘力打開一個寡不敵眾的戰爭?近期中共軍委副主席何衛東批評其軍隊說:共軍虛假戰略、砲彈、武器裝備腐朽,軍魂散慢,此言道出解放軍實情。去年習近平為了個人安危,大刀一揮,處置了一百多個火箭軍高層將領,這批人已經不留痕迹的從人間蒸發。一直以來中共最引以為傲的火箭軍,突然群龍無首,無意間變成懶散無所適從的潰敗軍團!
普丁自習近平拿到一份大禮,它是中共將大力援助俄國針對俄烏之戰。習近平認為擴大俄烏戰況,則拖累歐美各國,那麼解放軍攻台將勢如破竹。看來習近平跟普丁的腦袋裝有相同的腦漿!俄島戰爭已經拖延二年多,一個跟俄羅斯相連接的烏克蘭都沒辦法完全攻下! 台灣跟中國隔了一個海峽,攻台比俄烏之戰難上加難!果真習近平立志攻台,就是正如他所懼怕的「鐵板圖」所畫的局面,那隻白色鳥撞到山崖死於非命,讓我們拭目以待,共產黨最後一代土皇帝將會死於非命!
後記:
一個被高雄市民罷免的韓國瑜䶢魚翻身,成了立法院長!另花蓮立委傅崐萁、黃國昌三人在立法院的言行,完全配合中共對台灣統戰伎倆,意圖巔覆台灣,他們是名副其實的台奸,將會在台灣史上遺嗅萬年!今天全台灣上千萬人民勇敢的站起來反抗不平等條文,証實台灣人民不斷的往正義、光明的前途邁進!加油!天佑台灣!
袁世凱於1916年過世,九年後孫中山於1925年過世。接下來有位跟孫中山有姻親関係的蔣介石突出政壇(他倆各取宋家姊妹為妾)。蔣介石是軍人出身,曽留學日本,回國後擔任位於廣州的黃埔軍校校長一職,同時也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1926年蔣介石率師北伐,於二年間平定眾軍閥,中國統一。當時蔣介石聲勢如日沖天,及時被擁為中國的新領袖,被尊稱為蔣委員長。新中國在蔣介石的統治下,貧富懸殊,在體制內的5%人口,擁有全國資產的95%利䦞,而全國95%人口處於中下階層及赤貧狀況。
接下來的國共內戰,蔣介石旗下的國民軍潰敗,他帶領二百萬軍民逃到台灣。蔣介石來台灣之後,以總統自任,當時執行半民主政策,總統只能由國大代表選任,任期為六年,他連選連任共六任,全由其自中國帶來的98%國會代表官員選得席位,他於1975月4月死於任期,高齡88歳,屈指一算他在台灣當了數十年總統。接下來副總統只代理一小段時期,不久其子蔣經國繼任總統,他在第二任末期因病而亡。蔣家父子以鐵腕、白色恐怖政策統治台灣數十年,只因蔣經國的三個兒子不爭氣,後繼無人,蔣氏王朝終於壽終正寢!
天佑台灣!台灣出現一位政壇巨人。話說蔣經國一死,由其副總統李登輝繼任。他自稱他是刀口下的總統,在衆國民黨元老虎視眈眈之下,李登揮以其聰明才智及高超的政治手腕,一一把這批掌握軍權、政權者一一擺平。接下來結束白色恐怖,釋放政治犯,使台灣完全轉型為自由民主政體。這位先賢李登輝,把總統制改由全民直選,任期為四年,限制只能重選一次。台灣終於獲得真正的民主制度,可歌可賀!
再看中國,毛澤東取得政權後,把中國搞得天翻地覆,先煽動人民以激烈清算閗爭方式公審大小地主,上千上萬地主被趕盡殺絕,土地收歸國有。接下來資本家也遭殃,僥倖存活者皆被扣上黑五類!在毛的指令下中國搞了數次全民運動,餓死數千萬人民,最後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把國家推到谷底,甚至一批曾經跟隨他出生入死的戰友、袍澤先後被謀害下獄, 那段時期中國大陸有如人間地獄!毛澤東死於1976年9月8日,終於20世紀的中國土皇帝在82歲死了,唯一的兒子死於韓戰,後繼無人,本來打算把皇位傳給妻子江青卻未成,她反而成為囚犯,其生命終結於獄中。
共產主義是無神論者,但領導者相信風水、預言,話說1951年在中國某個小學中,有位李姓學生,其父為晚清時期秀才,家中藏有一本「天書」名為(鐵板圖),據說它預言各朝代最後命運,它被國家定為禁書,只能在民間祕密流傳。 其預言有如鐵板釘一樣成定局,在鐡板圖上畫有四隻黑鳥飛過兩座山峰,唯最後一隻白色鳥撞死在山邊。據解圖者之言,為中共自取得政權後,已經經過四個總書記,飛過山峰的四隻黑鳥代表他們四個,唯有最後一隻白鳥不就代表習近平?據解釋者之言,把習字分解上部為羽下部為白,那隻白色羽毛的鳥指出是習近平,那麼這鐡扳圖預言,中共將會結束在習近平任期內,有如白鳥死在山邊上。另有一件近代發生的奇蹟;2002年在貴州省內發現「藏字石」,在一大塊巨石崩裂斷面上,警現排列整齊大字,它刻有「中國共産党亡」。巨石是500年前從攔馬河谷的崖壁上墜落,一分為二。近期中國各省不斷發生異象,好幾處天空完全變成紅色,往往下來的的冰雹大如排球,似乎上天正在警告中國人要有心裡準備,中國要変天了!
習近平於2014年上台,當完10年的總書記應該下台,他却修改憲法成終身制。不妨檢討過去十年間習近平為中國樹立何種大事? 答案讓人啼笑皆非!他自視甚高,全國大小事件都得他親自佈署、指揮,尤其以瘟疫肆虐期間,他的親自參與効果發揮至極,不只造成全球上千百萬人死於非命,中國經濟陷入困境,更成為世界民主國家的公敵!但習近平永不死心,一心一意打算攻取台灣。烏俄戰爭已經延續二年,接着中東又引發戰火,當民主國家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兩邊時,習近平積極做攻取台灣的準備,他到處收買黃金、石油甚至囤積糧食。 五月中旬俄皇普丁訪中,習、普相談甚歡,他榮獲俄爹的首肯,終於要向台灣開戰了!
今天的台灣跟中國一比,不難看出是東升西降。歷經蔡英文八年執政,台灣在國際上已經跟上先進國家之列,成了一棵閃亮的新星。再看中國,歷經習近平十年任期,這加速師把國家帶回老毛時代,有人稱之為21世紀的文革2,0 版本。當一個國家的經濟趨於破産邊緣,民怨沸騰,有能力的人早已資金外移,那有餘力打開一個寡不敵眾的戰爭?近期中共軍委副主席何衛東批評其軍隊說:共軍虛假戰略、砲彈、武器裝備腐朽,軍魂散慢,此言道出解放軍實情。去年習近平為了個人安危,大刀一揮,處置了一百多個火箭軍高層將領,這批人已經不留痕迹的從人間蒸發。一直以來中共最引以為傲的火箭軍,突然群龍無首,無意間變成懶散無所適從的潰敗軍團!
普丁自習近平拿到一份大禮,它是中共將大力援助俄國針對俄烏之戰。習近平認為擴大俄烏戰況,則拖累歐美各國,那麼解放軍攻台將勢如破竹。看來習近平跟普丁的腦袋裝有相同的腦漿!俄島戰爭已經拖延二年多,一個跟俄羅斯相連接的烏克蘭都沒辦法完全攻下! 台灣跟中國隔了一個海峽,攻台比俄烏之戰難上加難!果真習近平立志攻台,就是正如他所懼怕的「鐵板圖」所畫的局面,那隻白色鳥撞到山崖死於非命,讓我們拭目以待,共產黨最後一代土皇帝將會死於非命!
後記:
一個被高雄市民罷免的韓國瑜䶢魚翻身,成了立法院長!另花蓮立委傅崐萁、黃國昌三人在立法院的言行,完全配合中共對台灣統戰伎倆,意圖巔覆台灣,他們是名副其實的台奸,將會在台灣史上遺嗅萬年!今天全台灣上千萬人民勇敢的站起來反抗不平等條文,証實台灣人民不斷的往正義、光明的前途邁進!加油!天佑台灣!
《Fly Fishing》吳連山
有一天我在Arroyo Seco Trails走路時, 看到有一個大池塘. 水很淺, 大慨只有足踝深. 沒有魚,
卻有許多人在那裡拋飛魚桿. 我很好奇, 就問其中一人, 他們是在做什麼? 他告訴我說這個池塘是練習飛繩釣魚的場所. 就如同高爾夫的練習場, 讓初學者, 訓練如何拋飛魚竿, 釣魚. 這種池塘叫casting pond. 這個地方是Pasadena Casting Club這個俱樂部會員聚會, 練習飛繩釣的場地.
過去, 我曾在湖濱, 或河岸釣淡水魚. 不過我總覺得淡水魚的土味太重. 我比較喜歡在海岸或外海釣鹹水魚. 比較適合我的口味. 而且, 魚的種類比較多; 釣魚的技術比較複雜; 要帶的工具也比較多. 但是我最愛的還是深海釣 (deep sea fishing). 早上一大早, 約七點, 從碼頭搭船出去外海. 約開航四小時. 到達魚群聚集的地方後, 船長讓大家拋桿垂釣. 如果魚少了, 就再到別的據點去釣. 有時要跑三, 四個不同地點. 可以釣比較多不同種類的魚. 這樣釣魚的時間總共約四小時. 然後又開四小時返回碼頭. 所以在船上的時間, 前後共十二小時. 連同從家裡出發往返, 加上在下船後, 要等候領取自己釣的魚. 從早上出門, 到晚上回到家. 總共約十四個小時. 回到家後, 又要清理魚鱗, 內藏等工作. 非常的累. 但是很有收獲感. 也很快樂. 所以我每年一定會邀朋友至少出海一次.
過去出去旅遊, 經過一些河川或溪流時, 常看到有人站在河中, 拋飛釣繩釣魚. 而其附近地方又有一些店家, 標示出租飛繩釣的工具, 器材等. 我就非常的好奇. 想知道如何飛繩釣. 現在看到這個練習池塘, 更是好奇. 就到網路上去查詢. 對於這個飛繩釣有更詳細的認識.
飛繩釣與其他類型的垂釣, 最主要的差別在漁具. 飛繩釣的魚餌, 是用很輕的假餌(模擬昆蟲)來誘引魚兒來吃. 然後, 使用有重量的魚線來拋動這個很輕的假餌, 浮游在水面上. 來捕獲那些愛吃蟲的淡水魚如鱒魚, 鱸魚, 鯉魚等. 有時也會使用假的有殼動物(如假蝦子), 來捕捉一些鹹水魚如鮭魚 海鰱, 石首魚, 北梭魚等. 釣魚時可在岸邊或獨木舟上. 這時, 不需要特別的衣服. 但是大多數的飛繩釣魚者, 最後都是站在深水中釣魚. 這時就需要特殊的長筒靴和會防水的涉水褲. 這兩者並不便宜. 魚竿的大小要看要捕捉魚的大小. 所以去釣前, 要先知道那裡可以捕獲什麼魚. 要釣的是什麼魚.
有一位住在Massachusetts的科學作家, 叫Scott Edward, 於2015年夏天在Harvard Medical School寫了一篇文: Fly-Fishing and the Brain. 他引用一些專業醫生的報告說: 飛繩釣時, 集中注意繩子要飛到水的那裡; 又看著魚竿及繩子隨著魚兒來回的動作. 這是消除緊張的良方. 而平靜的流水聲以及拉上釣魚線時, 又足以避開每天緊張的時刻. 飛繩釣是舒緩緊張, 壓力最佳的自然處方. 因為釣客被大自然環抱; 沒有電器用品的干擾; 又與真實世界隔離. 也許當時沒有釣到魚, 但是這個活動已讓人收到平靜的效果. 這就是最大的收獲. 許多受傷的退役軍人都說: 飛繩釣減輕他們的壓力或改善他們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的症狀. 讓他們晚上睡得更好.
飛繩釣通常是捕獲魚兒後又再釋放它. 是一個既和平,又純凈的活動. 也是這個活動的本旨. 原本被認為是一項少數人的活動. 但是它可以很近距離與大自然接觸. 隨著大眾越來越重視與大自然的聯繫; 以及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 現在越來有越多人參與這項活動. 我希望那天有伙伴時, 我也會去嘗試飛繩釣. 你呢?
吳連山寫 (7/4/2024)
卻有許多人在那裡拋飛魚桿. 我很好奇, 就問其中一人, 他們是在做什麼? 他告訴我說這個池塘是練習飛繩釣魚的場所. 就如同高爾夫的練習場, 讓初學者, 訓練如何拋飛魚竿, 釣魚. 這種池塘叫casting pond. 這個地方是Pasadena Casting Club這個俱樂部會員聚會, 練習飛繩釣的場地.
過去, 我曾在湖濱, 或河岸釣淡水魚. 不過我總覺得淡水魚的土味太重. 我比較喜歡在海岸或外海釣鹹水魚. 比較適合我的口味. 而且, 魚的種類比較多; 釣魚的技術比較複雜; 要帶的工具也比較多. 但是我最愛的還是深海釣 (deep sea fishing). 早上一大早, 約七點, 從碼頭搭船出去外海. 約開航四小時. 到達魚群聚集的地方後, 船長讓大家拋桿垂釣. 如果魚少了, 就再到別的據點去釣. 有時要跑三, 四個不同地點. 可以釣比較多不同種類的魚. 這樣釣魚的時間總共約四小時. 然後又開四小時返回碼頭. 所以在船上的時間, 前後共十二小時. 連同從家裡出發往返, 加上在下船後, 要等候領取自己釣的魚. 從早上出門, 到晚上回到家. 總共約十四個小時. 回到家後, 又要清理魚鱗, 內藏等工作. 非常的累. 但是很有收獲感. 也很快樂. 所以我每年一定會邀朋友至少出海一次.
過去出去旅遊, 經過一些河川或溪流時, 常看到有人站在河中, 拋飛釣繩釣魚. 而其附近地方又有一些店家, 標示出租飛繩釣的工具, 器材等. 我就非常的好奇. 想知道如何飛繩釣. 現在看到這個練習池塘, 更是好奇. 就到網路上去查詢. 對於這個飛繩釣有更詳細的認識.
飛繩釣與其他類型的垂釣, 最主要的差別在漁具. 飛繩釣的魚餌, 是用很輕的假餌(模擬昆蟲)來誘引魚兒來吃. 然後, 使用有重量的魚線來拋動這個很輕的假餌, 浮游在水面上. 來捕獲那些愛吃蟲的淡水魚如鱒魚, 鱸魚, 鯉魚等. 有時也會使用假的有殼動物(如假蝦子), 來捕捉一些鹹水魚如鮭魚 海鰱, 石首魚, 北梭魚等. 釣魚時可在岸邊或獨木舟上. 這時, 不需要特別的衣服. 但是大多數的飛繩釣魚者, 最後都是站在深水中釣魚. 這時就需要特殊的長筒靴和會防水的涉水褲. 這兩者並不便宜. 魚竿的大小要看要捕捉魚的大小. 所以去釣前, 要先知道那裡可以捕獲什麼魚. 要釣的是什麼魚.
有一位住在Massachusetts的科學作家, 叫Scott Edward, 於2015年夏天在Harvard Medical School寫了一篇文: Fly-Fishing and the Brain. 他引用一些專業醫生的報告說: 飛繩釣時, 集中注意繩子要飛到水的那裡; 又看著魚竿及繩子隨著魚兒來回的動作. 這是消除緊張的良方. 而平靜的流水聲以及拉上釣魚線時, 又足以避開每天緊張的時刻. 飛繩釣是舒緩緊張, 壓力最佳的自然處方. 因為釣客被大自然環抱; 沒有電器用品的干擾; 又與真實世界隔離. 也許當時沒有釣到魚, 但是這個活動已讓人收到平靜的效果. 這就是最大的收獲. 許多受傷的退役軍人都說: 飛繩釣減輕他們的壓力或改善他們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的症狀. 讓他們晚上睡得更好.
飛繩釣通常是捕獲魚兒後又再釋放它. 是一個既和平,又純凈的活動. 也是這個活動的本旨. 原本被認為是一項少數人的活動. 但是它可以很近距離與大自然接觸. 隨著大眾越來越重視與大自然的聯繫; 以及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 現在越來有越多人參與這項活動. 我希望那天有伙伴時, 我也會去嘗試飛繩釣. 你呢?
吳連山寫 (7/4/2024)
《二種奇異的水果》江朝雄
1984年搬來休士頓,在後院第一次認識無花果樹;但那年夏天,並沒有看到它結果子。沒多久搬了家,新住址沒有栽種那種樹,就慢慢地把它淡忘了。直到退休後,有較多的時間,做後院的瑣事,才想到種植一棵無花果樹。
它的葉子比pecan,琵琶,紅棗..等果樹的葉子都大。夏天也耐熱,但冬天它也會落葉冬眠。而它最奇特的地方,是絕大多數的植物,先開花,再結果子,但它是沒有花,直接冒出果子來。因為許多植物有雄性花蕊,及雌性花蕊,藉著蜂群或風吹傳遞花粉。無花果憑空冒出果實,的確非常神奇。
另一種奇特的果樹核桃(walnut/pecan)。我的舊居,前院就有二棵大核桃樹,每年初冬核桃果實不少。每當去硬殼取核仁時,看見核仁之間,有鋪設一張很特別設計的夾層,就像汽車引擎室打開後,上下層金屬與金屬模型之間,為了緊密不漏氣、漏油,而設計的那張薄模夾層那樣地巧妙。而且,核仁的條紋形狀,也有幾分像人類的腦部條紋那般,有一位猶太裔的醫師,在PBS電視上介紹堅果的營養價值時,他也是這樣的說法。
大自然的奇妙層出不窮,反映出人類的知識極其渺小。南宋文天祥的「正氣歌」提到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他的論述與猶太人的聖經~創世記裏的創造論有些相似。但最大的差別在於聖經裏,只敬拜造物主,其他哲學、宗教雖然也有「敬天地」的說法,有尊崇大自然的態度,但是若這個也拜,那個也拜,有一天,當你接到兩個不同的指令,到底要聽哪一個?到頭來搞成「六神無主」,垂頭喪氣!
07-25-2024。於休士頓
它的葉子比pecan,琵琶,紅棗..等果樹的葉子都大。夏天也耐熱,但冬天它也會落葉冬眠。而它最奇特的地方,是絕大多數的植物,先開花,再結果子,但它是沒有花,直接冒出果子來。因為許多植物有雄性花蕊,及雌性花蕊,藉著蜂群或風吹傳遞花粉。無花果憑空冒出果實,的確非常神奇。
另一種奇特的果樹核桃(walnut/pecan)。我的舊居,前院就有二棵大核桃樹,每年初冬核桃果實不少。每當去硬殼取核仁時,看見核仁之間,有鋪設一張很特別設計的夾層,就像汽車引擎室打開後,上下層金屬與金屬模型之間,為了緊密不漏氣、漏油,而設計的那張薄模夾層那樣地巧妙。而且,核仁的條紋形狀,也有幾分像人類的腦部條紋那般,有一位猶太裔的醫師,在PBS電視上介紹堅果的營養價值時,他也是這樣的說法。
大自然的奇妙層出不窮,反映出人類的知識極其渺小。南宋文天祥的「正氣歌」提到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他的論述與猶太人的聖經~創世記裏的創造論有些相似。但最大的差別在於聖經裏,只敬拜造物主,其他哲學、宗教雖然也有「敬天地」的說法,有尊崇大自然的態度,但是若這個也拜,那個也拜,有一天,當你接到兩個不同的指令,到底要聽哪一個?到頭來搞成「六神無主」,垂頭喪氣!
07-25-2024。於休士頓
《Oceanwide Plaza》吳連山
洛杉磯市中心的職業藍球賽場, Crypto.com, 緊鄰附近的Peacock Theater, Grammy Museum 及Los Angeles Convention Center, 是年輕人晚上最愛去歡樂, 消遣, 社交, 的地方, 叫 L.A. LIVE. 以前我小孩住在那裡不遠的高樓公寓. 我們去看他時, 只見那裡夜晚燈光輝亮, 人潮擁擠, 有各式各樣的年青男女在那裡交際. 有人就把這個地區與紐約的時代廣場媲美.
2015 年時, 有一個中國的財團, 叫Oceanwide Holdings, 買下對面一片原本是Crypto.com停車的土地. 打算興建一個擁有三個大樓, 住商混合使用的廣場, 稱Oceanwide Plaza. 其中Tower One, 高度675 英尺, 49 樓 , 設計為一個五星級有184 個房間的 Park Hyatt Hotel 以及164 間的公寓住宅. 也可以是旅館與住宅混用. 另外兩座大樓, Tower Two & Tower Three, 各蓋40層樓, 530 英尺高的 住宅公寓. 每棟大樓底下的第一到第三樓都是零售購物中心. 面積約為153,000平方英尺. 而第九樓就設計為2英畝的私人公園.
這個工程在2018 年四月開始施工. 但是 因為美國對中國的經濟制裁 和中國國內的 掃蕩房地產危機. 在2019年一月初就開始出現未付工資或建材費的糾紛. 一些債主逼款, 及官司累累. 而在2019 年年底就完全停工. 到2023年六月, 因為它付不出債款而被查封. 雖然想出售, 但乏人問津. Oceanwide Holdings, 說他們已經花費了美金$1.1 billion. 還需要美金$1.2 Billion才能完成這個工程. 現在在房地產交易市場登載出售, 尋找買主. 據幾天前的報導: 應該是今年底會有買主.
本來沒有多少人知道有這個廣場的興建. 直到今年二月, 社交媒體突然瘋狂網傳這座建築被塗鴉(如下第一圖), 才引起媒體和警察的注意. 也才發現經常有人在那裡睡覺, 喝酒, 吸毒或開趴. 除了大樓牆壁被塗鴉外, 還常有人披吊降落傘, 從高樓上跳傘下來. 更囂張的, 5/12 日有一個YouTube 的舞者叫Ben Schneider在大樓中間走鋼索, 並網傳給大家看.(見第二圖).
儘管洛杉磯市政府已經為這些混亂, 特別撥款約四百萬美金. 用鋼絲, 鐵架, 把整個地區封鎖. 阻擋外人進入. 也派人清理整個大樓, 洗刷建築部分外面的塗鴉. 警察還派四個人, 分兩組, 24小時在外面巡邏. 但是還是經常有人偷溜進去抽菸,喝酒, 吸毒, 睡覺. 也不時有人繼續在牆壁塗鴉. 防不勝防. 情況可能要等到有了新買主後才會有所改變.
整個事件的發生, 我個人覺得有下面幾點值得討論:
1. 財務糾紛. 開發的財團是中國的Oceanwide Holdings. 但是代表外國的投資者是L.A. Downtown Investment. 現在他們指控Oceanwide Holdings用過期的房地產評估, 2017 CBRE appraisal, 而高估整個計劃的價值. 這同時, 又有包商控告開發商未付工資, 材料費等等. 而市政府也控告開發商要補繳一些的維護, 管理費以及這次特別支出的四百萬元. 這些訴訟案件都在等侯法院的判決. 才知道誰可以先拿到錢. 更重要的是, 要有找到買主才能有錢付款. 一切都是遙遙無期.
2. 政府撥款. 因為經常有人在那裡有不正當的行為. 為了大眾的公共安全,衛生, 市政府特別動用預備金, 撥款約四百萬美金, 來維護管理這棟大樓. 以防意外. 雖然它說會送帳單給這棟建築的開發商. 但能不能收回來?真有疑慮. 可能, 最後還是全體市民買單. 而且, 以後若有類似情形, 是否也要市府特別撥款處理?
3. 塗鴉藝術.. 在美國, 經常會看到有人在火車,倉庫,或公共場合的牆壁或門上塗鴉,繪畫. (或許是幽默的、粗野的, 社會性的, 或政治性的). 稱之為graffiti. 聽說在60,70年代, 它是抗議社會不當或不公平的一種藝術工具. 繪畫者原本也都是匿名的. 但是有時繪畫太好, 引起人家的注目. 而成為名家. 這些畫家稱之為graffiti artist.這棟大樓有20多人去繪畫. 但以ENDEM最引人注目. 他也一舉成名. 他說如果讓它荒廢, 破爛也不是辦法. 用這個塗鴉藝術, 可以喚起大多人關注這個議題. 也使得這個建物更美麗,更吸眼. 在私人建物塗鴉繪畫固然是非法的. 不該鼓勵. 如果用美術的觀點來看, 我個人覺得它是一個藝術, 也反映一個時代的背景.
4. 社交媒體. 這棟建築, 原本沒有人去注意它的存在和進展. 即使已經荒廢多時, 有許多街友去居住, 去喝酒吸毒或開趴. 直到媒體報導, 網絡廣傳這件事. 又有塗鴉繪畫的圖片. 才引起政府的關注. 過去, 社交媒體的泛濫, 造成很多的問題. 但也揭發許多我們所不知道的東西. 是好, 是壞很難說.
5. 建物未來. 聽說這棟建築已在市場上刊載要出售. 但是迄今還找不到買主. 據說年底一定會有結果. 將來會拆除重建; 或部份修繕, 繼續完成. 要看新買主的意願. 我們但願它早日有個著落. 使洛杉磯, 這個美國第二大城, 不再染上髒亂, 腐爛的汙名. 更期待, 2028年在此地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時, 讓世界遊客知道它的光輝和美麗.
吳連山 (6/6/2024)
2015 年時, 有一個中國的財團, 叫Oceanwide Holdings, 買下對面一片原本是Crypto.com停車的土地. 打算興建一個擁有三個大樓, 住商混合使用的廣場, 稱Oceanwide Plaza. 其中Tower One, 高度675 英尺, 49 樓 , 設計為一個五星級有184 個房間的 Park Hyatt Hotel 以及164 間的公寓住宅. 也可以是旅館與住宅混用. 另外兩座大樓, Tower Two & Tower Three, 各蓋40層樓, 530 英尺高的 住宅公寓. 每棟大樓底下的第一到第三樓都是零售購物中心. 面積約為153,000平方英尺. 而第九樓就設計為2英畝的私人公園.
這個工程在2018 年四月開始施工. 但是 因為美國對中國的經濟制裁 和中國國內的 掃蕩房地產危機. 在2019年一月初就開始出現未付工資或建材費的糾紛. 一些債主逼款, 及官司累累. 而在2019 年年底就完全停工. 到2023年六月, 因為它付不出債款而被查封. 雖然想出售, 但乏人問津. Oceanwide Holdings, 說他們已經花費了美金$1.1 billion. 還需要美金$1.2 Billion才能完成這個工程. 現在在房地產交易市場登載出售, 尋找買主. 據幾天前的報導: 應該是今年底會有買主.
本來沒有多少人知道有這個廣場的興建. 直到今年二月, 社交媒體突然瘋狂網傳這座建築被塗鴉(如下第一圖), 才引起媒體和警察的注意. 也才發現經常有人在那裡睡覺, 喝酒, 吸毒或開趴. 除了大樓牆壁被塗鴉外, 還常有人披吊降落傘, 從高樓上跳傘下來. 更囂張的, 5/12 日有一個YouTube 的舞者叫Ben Schneider在大樓中間走鋼索, 並網傳給大家看.(見第二圖).
儘管洛杉磯市政府已經為這些混亂, 特別撥款約四百萬美金. 用鋼絲, 鐵架, 把整個地區封鎖. 阻擋外人進入. 也派人清理整個大樓, 洗刷建築部分外面的塗鴉. 警察還派四個人, 分兩組, 24小時在外面巡邏. 但是還是經常有人偷溜進去抽菸,喝酒, 吸毒, 睡覺. 也不時有人繼續在牆壁塗鴉. 防不勝防. 情況可能要等到有了新買主後才會有所改變.
整個事件的發生, 我個人覺得有下面幾點值得討論:
1. 財務糾紛. 開發的財團是中國的Oceanwide Holdings. 但是代表外國的投資者是L.A. Downtown Investment. 現在他們指控Oceanwide Holdings用過期的房地產評估, 2017 CBRE appraisal, 而高估整個計劃的價值. 這同時, 又有包商控告開發商未付工資, 材料費等等. 而市政府也控告開發商要補繳一些的維護, 管理費以及這次特別支出的四百萬元. 這些訴訟案件都在等侯法院的判決. 才知道誰可以先拿到錢. 更重要的是, 要有找到買主才能有錢付款. 一切都是遙遙無期.
2. 政府撥款. 因為經常有人在那裡有不正當的行為. 為了大眾的公共安全,衛生, 市政府特別動用預備金, 撥款約四百萬美金, 來維護管理這棟大樓. 以防意外. 雖然它說會送帳單給這棟建築的開發商. 但能不能收回來?真有疑慮. 可能, 最後還是全體市民買單. 而且, 以後若有類似情形, 是否也要市府特別撥款處理?
3. 塗鴉藝術.. 在美國, 經常會看到有人在火車,倉庫,或公共場合的牆壁或門上塗鴉,繪畫. (或許是幽默的、粗野的, 社會性的, 或政治性的). 稱之為graffiti. 聽說在60,70年代, 它是抗議社會不當或不公平的一種藝術工具. 繪畫者原本也都是匿名的. 但是有時繪畫太好, 引起人家的注目. 而成為名家. 這些畫家稱之為graffiti artist.這棟大樓有20多人去繪畫. 但以ENDEM最引人注目. 他也一舉成名. 他說如果讓它荒廢, 破爛也不是辦法. 用這個塗鴉藝術, 可以喚起大多人關注這個議題. 也使得這個建物更美麗,更吸眼. 在私人建物塗鴉繪畫固然是非法的. 不該鼓勵. 如果用美術的觀點來看, 我個人覺得它是一個藝術, 也反映一個時代的背景.
4. 社交媒體. 這棟建築, 原本沒有人去注意它的存在和進展. 即使已經荒廢多時, 有許多街友去居住, 去喝酒吸毒或開趴. 直到媒體報導, 網絡廣傳這件事. 又有塗鴉繪畫的圖片. 才引起政府的關注. 過去, 社交媒體的泛濫, 造成很多的問題. 但也揭發許多我們所不知道的東西. 是好, 是壞很難說.
5. 建物未來. 聽說這棟建築已在市場上刊載要出售. 但是迄今還找不到買主. 據說年底一定會有結果. 將來會拆除重建; 或部份修繕, 繼續完成. 要看新買主的意願. 我們但願它早日有個著落. 使洛杉磯, 這個美國第二大城, 不再染上髒亂, 腐爛的汙名. 更期待, 2028年在此地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時, 讓世界遊客知道它的光輝和美麗.
吳連山 (6/6/2024)
《漫談「大根」三兄弟》江朝雄
這裡的「大根」不是中文的大樹根,乃日本人說的蘿蔔。日文的蘿蔔,漢字是寫「大根」(讀音:だいこん;Lai-gon)。就外表上看,無論是白蘿蔔,紅蘿蔔,或者是高麗人參,三者都屬根類植物。而且都可食用,甚至是都具有食療效果的植物。但三者的個性不同,對人類的貢獻也不同。
白蘿蔔屬性冷、涼,是漢醫的說法,也是現在大家所說的low calories 。在蔬菜類當中,它跟冬瓜是屬於低熱量的食物。(冬瓜茶,是小時後很多人夏天喜歡的飲料。)而白蘿蔔給我終生難忘的回憶是:1956年冬至那ㄧ天,剛好是週末,父母親看我發育欠佳,特燉麻油酒雞給我冬至進補,要我從台南坐火車趕回嘉義吃 進補的營養餐。記得那天晚飯提早,也是平生第一次吃進補食物。飯後片刻,就準備趕往嘉義火車站,搭乘慢車赴台南,在車上ㄧ個多小時,冷風呼呼叫,但有些車窗是開著的,從未吃過高熱量的麻油酒雞的我,身體很暖和地,冷風ㄧ吹感覺涼快....。
到台南後,再步行到學校宿舍門口時,遇到ㄧ位同學,正要打招乎時,糟糕!我的聲帶怎麼搞的,鎖住了,說不出話來,我嚇ㄧ跳!在危急關頭,不知是那兒來的「靈感」,腦子裏突然出現老師傅「點伯仔」曾說,「菜頭(白蘿蔔)礙藥(效)」那句話。(麻油酒加「熟地」燉補,那是高熱量的補藥餐,而蘿蔔性冷,剛好對沖∼就像酸鹼中和般)。晚上八點哪裡買蘿蔔?,幸好宿舍對面那家小商店有賣「醃蘿蔔」(たくあん)即醃過的黃菜頭。就買一小段約2寸長,趕快啃食那塊醃蘿蔔,約25分鐘後,試著跟同學說話,很奇妙的,聲音回來了。謝天謝地!
紅蘿蔔,也稱胡蘿蔔(carrot),但日本人叫にんじん(人參)。性溫,如果上Google 查,會告訴我們它的營養成分,胡蘿蔔素及多種維生素.......等。童年時代曾聽母親說,它是很好的食物。但它開始吸引我,是後來ㄧ位同事告訴我,紅蘿蔔具有特殊的功能。他說,紅蘿蔔多吃一點,排便比較「軟硬適度」,既不便泌,也不鬆散。我就嘎果菜汁時加上紅蘿蔔,蔬菜湯裏也一定加紅蘿蔔,結果證明他說的對。而且還發現,排出來的大便會浮在水面,因它吸收油脂比水輕。幾十年來,它在我的主觀評價,高過大蝦、牛排。我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都正常也不意外。
這三種外形相似的根類植物中,白蘿蔔和紅蘿蔔都是日常很普遍的食物。但原先朝鮮出產的人參,現美國也種植的花旗參,價格都比白蘿蔔、紅蘿蔔昂貴很多倍。因白、紅蘿蔔,屬於日常大眾食用的食物,種植的人多,產量也大,才能供應民眾的需求,價格理當平價低廉;但藥用的人參,在中藥店是「按兩」「按錢」「按分」在計算。
如果看過韓劇「商道」的人,對於二百多年前,過去清國那時代的人,響往高麗人參的那種情形,雖然人參在中藥行業裏,至今依然有它的ㄧ席地位。冬天進補,或者體弱補強,或許「當歸」「人參」「熟地」...等還派上用場。但時代在變,觀念也在變,畢竟每天吃飯才是常態,吃藥不是常態。而且,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運動補的觀念已然成為現代人的ㄧ 般觀念,因此,就白蘿蔔,紅蘿蔔,人參三者對現代人的實際觀點言,前兩種因屬於人們日常用的食物,顯然比不常用的人參實用多了。(06-24-2024)
白蘿蔔屬性冷、涼,是漢醫的說法,也是現在大家所說的low calories 。在蔬菜類當中,它跟冬瓜是屬於低熱量的食物。(冬瓜茶,是小時後很多人夏天喜歡的飲料。)而白蘿蔔給我終生難忘的回憶是:1956年冬至那ㄧ天,剛好是週末,父母親看我發育欠佳,特燉麻油酒雞給我冬至進補,要我從台南坐火車趕回嘉義吃 進補的營養餐。記得那天晚飯提早,也是平生第一次吃進補食物。飯後片刻,就準備趕往嘉義火車站,搭乘慢車赴台南,在車上ㄧ個多小時,冷風呼呼叫,但有些車窗是開著的,從未吃過高熱量的麻油酒雞的我,身體很暖和地,冷風ㄧ吹感覺涼快....。
到台南後,再步行到學校宿舍門口時,遇到ㄧ位同學,正要打招乎時,糟糕!我的聲帶怎麼搞的,鎖住了,說不出話來,我嚇ㄧ跳!在危急關頭,不知是那兒來的「靈感」,腦子裏突然出現老師傅「點伯仔」曾說,「菜頭(白蘿蔔)礙藥(效)」那句話。(麻油酒加「熟地」燉補,那是高熱量的補藥餐,而蘿蔔性冷,剛好對沖∼就像酸鹼中和般)。晚上八點哪裡買蘿蔔?,幸好宿舍對面那家小商店有賣「醃蘿蔔」(たくあん)即醃過的黃菜頭。就買一小段約2寸長,趕快啃食那塊醃蘿蔔,約25分鐘後,試著跟同學說話,很奇妙的,聲音回來了。謝天謝地!
紅蘿蔔,也稱胡蘿蔔(carrot),但日本人叫にんじん(人參)。性溫,如果上Google 查,會告訴我們它的營養成分,胡蘿蔔素及多種維生素.......等。童年時代曾聽母親說,它是很好的食物。但它開始吸引我,是後來ㄧ位同事告訴我,紅蘿蔔具有特殊的功能。他說,紅蘿蔔多吃一點,排便比較「軟硬適度」,既不便泌,也不鬆散。我就嘎果菜汁時加上紅蘿蔔,蔬菜湯裏也一定加紅蘿蔔,結果證明他說的對。而且還發現,排出來的大便會浮在水面,因它吸收油脂比水輕。幾十年來,它在我的主觀評價,高過大蝦、牛排。我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都正常也不意外。
這三種外形相似的根類植物中,白蘿蔔和紅蘿蔔都是日常很普遍的食物。但原先朝鮮出產的人參,現美國也種植的花旗參,價格都比白蘿蔔、紅蘿蔔昂貴很多倍。因白、紅蘿蔔,屬於日常大眾食用的食物,種植的人多,產量也大,才能供應民眾的需求,價格理當平價低廉;但藥用的人參,在中藥店是「按兩」「按錢」「按分」在計算。
如果看過韓劇「商道」的人,對於二百多年前,過去清國那時代的人,響往高麗人參的那種情形,雖然人參在中藥行業裏,至今依然有它的ㄧ席地位。冬天進補,或者體弱補強,或許「當歸」「人參」「熟地」...等還派上用場。但時代在變,觀念也在變,畢竟每天吃飯才是常態,吃藥不是常態。而且,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運動補的觀念已然成為現代人的ㄧ 般觀念,因此,就白蘿蔔,紅蘿蔔,人參三者對現代人的實際觀點言,前兩種因屬於人們日常用的食物,顯然比不常用的人參實用多了。(06-24-2024)
《休士頓-日遊 6/25/2024》王士文
想要知道休士頓是怎樣誕生的?休士頓的Seven Wonders是什麼?以及休士頓市中心的地下隧道城等等, 這些都可以在這次的一日遊找到答案。
六月二十五日一大早,陽光普照,天氣晴朗,大伙兒興高采烈坐上巴士,隨著領隊漢楨兄開始休士頓市中心一日遊。首先到達Wortham Insurance Terrace,此處的地下層,在1926-2007 期間,是一個供應休士頓市區水源的蓄水池,因為漏水之故現已不再使用,目前提供藝術表演或私人租借場地之用。回想以前在土耳其伊士坦堡參觀過該城歷史數百年地下儲水池,規模宏偉,樑柱雕刻精美,很有看頭。很可惜,這次因時間的關係沒有機會進去參觀蓄水池。
從觀景台可以看到休士頓市中心數棟知名大樓,如全德州第一高樓J.P. Morgan Chase Tower、第二高樓Wells Fargo Bank Plaza、1920年代德州第一高樓Niels Esperson Building、1960年代密西西比河以西最高的建築 ExxonMobil Building、1970年代全世界最高的混泥土建築 One Shell Plaza,以及著名的 Enron Building 等等。領隊一一為大家介紹,讓我們聽了目不暇接,嘖嘖稱奇。
接著繼續坐車前往休士頓老圖書館Julia Ideson Library,此館大樓在1926年蓋成,採用西班牙文藝復興格式建築,外觀古色古香,館內高貴典雅,1926-1976年期間,是休士頓唯一的主要的圖書館。1951年,休士頓巿議會為了表達對全市第一位資深(1903-1945)圖書館管理員Julia Ideson的敬意,將此館命名為Julia Ideson Library。導覽人員解說內面大廳有一幅唐吉柯德騎驢大戰風車的磁磚壁畫,是1929年墨西哥圖書館系所贈,另外有三幅壁畫也都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令人有著身處博物館裡享受著視覺的饗宴。
參觀圖書館之後,直接穿過馬路進入One Shell Plaza 大樓,然後往下走到休士頓市中心的地下隧道城。地下城開始建立於1930年代,原先只是連接兩棟建築物的小小隧道,後來經過幾十年的擴展,目前總長度已經超過十公里。沿著地下街有辦公大樓、餐廳、商店、禮品店、寵物店、藥店、郵局、理髪店、醫師診所和律師事務所等等。只見隧道內,人潮洶湧,磨肩接踵有似迷宮,不亞於台北車站地下街,讓人大開眼界。連休城資深大老邱忠男兄都讚嘆的說,他住在休士頓五十年卻還是第一次來到這裏。難怪此次旅遊一公布報名,隨即秒殺一票難求!
中餐就在地下城的美食廣場用膳,太太眼尖看到一家Simon’s Café,剛好跟我的英文名字一樣,很是開心,馬上前往排隊,買了兩份套餐付款後,哈!太太才踱腳說剛剛忘了跟老闆說我老公名字跟您店名一樣,能不能有個優待?此家餐廳標榜Homemade美食,果然是物美又價廉。吃飽喝足後,精力充沛,走出電梯到對街的Phoenicia Specialty Foods超市參觀選購,裏面各式各樣的特產琳琅滿目香味四溢,大家買了一些甘甜可口的點心分享,讓人讚不絕口!
接著巴士載我們到最後一站水牛河上的碼頭Allen’s Landing,這就是休士頓城的誕生地。話說1836 八月,兩位紐約地產商Allen 兄弟在此買了六千六百多畝地,並建了港口卸貨碼頭,從此開始了休士頓城的發展。5年後1841,Allen’s Landing正式成為休士頓官方的商港,一直使用到 1914年休士頓港移到目前的位置。至今,卸貨的碼頭和鄰近1910年建造的 Sunset Coffee Building 都完整地保存下來。
從Allen’s Landing,頂著92度的高溫,我們沿著Buffalo Bayou步行到Wortham Theatre。沿途風景優美,青草如茵,途經為慶祝休士頓成立150週年而設立的Sesquicentennial紀念公園。此公園佔地22.5 畝,園內設有老布希總統和其國務卿James Baker, III的銅像,隔着Buffalo Bayou遙遙相望,還有一片有坡度半圓形的綠草地,做為戶外表演或舉辦活動的場所。
Sesquicentennial紀念公園的最西端,Wortham Theatre的後面就是休士頓有名的Seven Wonders。這是七座四角不銹鋼樓塔,有70呎高,是華裔第二代藝術家Mel Chin為了慶祝休城誕生150 週年的傑作,展現休城偉大的七項主題成果,包括製造Manufacturing 、科技Technology、農業Agriculture 、慈善Philanthropy 、醫藥Medicine、交通Transportation 和能源Energy,選用1986年出生的小朋友所畫的7x150張圖畫,用雷射雕刻在七個樓塔四周。晚上有燈光照射形成一個美妙的夜景,稱為奇觀毫不為過。
為了在下午四點前趕完行程,領隊一馬當先,馬不停蹄,大家都緊跟其後不敢掉隊,除了四位體力不濟先上車外,其餘三十位最後終於到達終點Wortham Theatre。只見個個汗流浹背,氣喘如牛,隨隊護尾的忠勇兄直呼領隊應該給每位一張行程畢業證書以資奬勵!感謝領隊漢楨兄及幕後功臣們精心安排策畫,真是一次有意義的一日遊,讓我們充分認識休士頓的誕生,城市規劃發展及其目標。
六月二十五日一大早,陽光普照,天氣晴朗,大伙兒興高采烈坐上巴士,隨著領隊漢楨兄開始休士頓市中心一日遊。首先到達Wortham Insurance Terrace,此處的地下層,在1926-2007 期間,是一個供應休士頓市區水源的蓄水池,因為漏水之故現已不再使用,目前提供藝術表演或私人租借場地之用。回想以前在土耳其伊士坦堡參觀過該城歷史數百年地下儲水池,規模宏偉,樑柱雕刻精美,很有看頭。很可惜,這次因時間的關係沒有機會進去參觀蓄水池。
從觀景台可以看到休士頓市中心數棟知名大樓,如全德州第一高樓J.P. Morgan Chase Tower、第二高樓Wells Fargo Bank Plaza、1920年代德州第一高樓Niels Esperson Building、1960年代密西西比河以西最高的建築 ExxonMobil Building、1970年代全世界最高的混泥土建築 One Shell Plaza,以及著名的 Enron Building 等等。領隊一一為大家介紹,讓我們聽了目不暇接,嘖嘖稱奇。
接著繼續坐車前往休士頓老圖書館Julia Ideson Library,此館大樓在1926年蓋成,採用西班牙文藝復興格式建築,外觀古色古香,館內高貴典雅,1926-1976年期間,是休士頓唯一的主要的圖書館。1951年,休士頓巿議會為了表達對全市第一位資深(1903-1945)圖書館管理員Julia Ideson的敬意,將此館命名為Julia Ideson Library。導覽人員解說內面大廳有一幅唐吉柯德騎驢大戰風車的磁磚壁畫,是1929年墨西哥圖書館系所贈,另外有三幅壁畫也都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令人有著身處博物館裡享受著視覺的饗宴。
參觀圖書館之後,直接穿過馬路進入One Shell Plaza 大樓,然後往下走到休士頓市中心的地下隧道城。地下城開始建立於1930年代,原先只是連接兩棟建築物的小小隧道,後來經過幾十年的擴展,目前總長度已經超過十公里。沿著地下街有辦公大樓、餐廳、商店、禮品店、寵物店、藥店、郵局、理髪店、醫師診所和律師事務所等等。只見隧道內,人潮洶湧,磨肩接踵有似迷宮,不亞於台北車站地下街,讓人大開眼界。連休城資深大老邱忠男兄都讚嘆的說,他住在休士頓五十年卻還是第一次來到這裏。難怪此次旅遊一公布報名,隨即秒殺一票難求!
中餐就在地下城的美食廣場用膳,太太眼尖看到一家Simon’s Café,剛好跟我的英文名字一樣,很是開心,馬上前往排隊,買了兩份套餐付款後,哈!太太才踱腳說剛剛忘了跟老闆說我老公名字跟您店名一樣,能不能有個優待?此家餐廳標榜Homemade美食,果然是物美又價廉。吃飽喝足後,精力充沛,走出電梯到對街的Phoenicia Specialty Foods超市參觀選購,裏面各式各樣的特產琳琅滿目香味四溢,大家買了一些甘甜可口的點心分享,讓人讚不絕口!
接著巴士載我們到最後一站水牛河上的碼頭Allen’s Landing,這就是休士頓城的誕生地。話說1836 八月,兩位紐約地產商Allen 兄弟在此買了六千六百多畝地,並建了港口卸貨碼頭,從此開始了休士頓城的發展。5年後1841,Allen’s Landing正式成為休士頓官方的商港,一直使用到 1914年休士頓港移到目前的位置。至今,卸貨的碼頭和鄰近1910年建造的 Sunset Coffee Building 都完整地保存下來。
從Allen’s Landing,頂著92度的高溫,我們沿著Buffalo Bayou步行到Wortham Theatre。沿途風景優美,青草如茵,途經為慶祝休士頓成立150週年而設立的Sesquicentennial紀念公園。此公園佔地22.5 畝,園內設有老布希總統和其國務卿James Baker, III的銅像,隔着Buffalo Bayou遙遙相望,還有一片有坡度半圓形的綠草地,做為戶外表演或舉辦活動的場所。
Sesquicentennial紀念公園的最西端,Wortham Theatre的後面就是休士頓有名的Seven Wonders。這是七座四角不銹鋼樓塔,有70呎高,是華裔第二代藝術家Mel Chin為了慶祝休城誕生150 週年的傑作,展現休城偉大的七項主題成果,包括製造Manufacturing 、科技Technology、農業Agriculture 、慈善Philanthropy 、醫藥Medicine、交通Transportation 和能源Energy,選用1986年出生的小朋友所畫的7x150張圖畫,用雷射雕刻在七個樓塔四周。晚上有燈光照射形成一個美妙的夜景,稱為奇觀毫不為過。
為了在下午四點前趕完行程,領隊一馬當先,馬不停蹄,大家都緊跟其後不敢掉隊,除了四位體力不濟先上車外,其餘三十位最後終於到達終點Wortham Theatre。只見個個汗流浹背,氣喘如牛,隨隊護尾的忠勇兄直呼領隊應該給每位一張行程畢業證書以資奬勵!感謝領隊漢楨兄及幕後功臣們精心安排策畫,真是一次有意義的一日遊,讓我們充分認識休士頓的誕生,城市規劃發展及其目標。
《緣起》蔡淑媛
與他相識是出於偶然。與他相偕走向婚禮的花堂則經歷了八年感情、理智和勇氣的大決鬥。
那年他只是一名薪水微薄的大學助教。婚後,我們借住在大學教職員宿舍。二層平頂的紅磚樓,依傍著數排翠竹幽篁,竹叢下涓涓流過一條水清見底的小溪溝。我們住在二樓。樓下那戶人家喜好園藝,前庭後院草木茂密,郁郁欣欣。屋角植一株葡萄蔓。細藤青葉纏纏繞繞扶搖直上,綴滿了我們朝北的窗框,我在窗外屋簷下掛了一個小小的風鈴。
每天清早當晨曦初上,葡萄枝葉猶如綠色波浪在風中起伏。風鈴也必適時響起:叮噹、叮噹,清越幽遠的鈴聲流進我半睡半醒的淺夢裡,讓年青的我以為,地老天荒,生命不過就是這樣一場充滿詩意的情境。柴米油鹽,生老病死與我何干?
感覺上那只是一場輕微的感冒。自恃著年輕體健,也怕看醫生花錢,隨便買了幾包成藥「感冒靈」猛往肚裡吞。幾天後情況越來越壞,躺下床舖頭暈得天旋地轉,聞到飯香口中就酸水直冒。這樣的日子挨了兩個多禮拜。實在撐不下去了,才不情不願地走進街上醫生的診所。醫生問了我的症頭,例行公式地檢查了一下體況,然後不置可否地說「不像感冒,也不是胃病,最好去看一看婦產科。」
磨磨蹭蹭地踱進了婦產科醫院的大門。一番折騰之後,醫生平靜地說「有了。」那麼簡單平常的兩個字,落在當時我萬分緊張的心頭上,猶如晴天霹靂,震得手腳冰冷。結婚不過半年,為人「家後」的滋味還不及品嚐,共同生活的習性也還未能適應,卻馬上要更上層樓地當起母親。更恐怖的事實是我們身邊單薄的存款無法應付並保護這麼早來的孩子。
上天賦與我丈夫樂觀無憂的個性。他是「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忠實信徒。「問題總會有辦法的」,他不但常常這樣說而且身體力行。非到最後關頭,他無意去想出那個「辦法」。他彷彿覺得,早一天把辦法想出來,把問題解決了,就會失去「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資格而有點兒對不起上天的安排。記得那些年大專聯考競爭已經非常激烈,「保證升學」的補習班如雨後春筍紛紛冒出。為了幫朋友一個忙,他曾到某補習班代了短期化學課,博了個滿堂采。
後來該補習班的老板幾乎把我們的「戶定」踩平。任他把嘴皮說破,提高鐘點費、特別待遇等等,我的丈夫就是不理睬。該老板轉而求我勸說。還未開口,我家這位老先生已把頭搖成了一個「玲瓏鼓」。他的理由冠冕堂皇:第一,補習班路途甚遠,往返太浪費時間。(那時窮助教出門只騎腳踏車)第二,寶貴的時間應該用來充實學識,進修英文,怎麼能為了賺錢而浪費生命?
「孩子來了以後怎麼辦?」我一再問他。
「來了再想辦法」,他還是同一句老話。
隨後的日子是一場凌亂顛倒的惡夢。「病子」的諸種苦難層層逼來。我的眼淚像晚秋的冷雨,綿綿不絕。當年我們都很年輕,心理上又毫無準備。我們全然不知,情緒低落和恐懼感是懷孕期的正常反應。我怪他不體貼,冷淡無情。他嫌我不夠堅強,無理取鬧。他說他鄉下那些姑嫂們,挺著西瓜似的大肚子,都還田裡來田裡去,不把生子當回事,哪像我心靈呀,情緒呀地鬧個沒完。
每睡必暈,每飯必吐,差不多要把腸胃都吐出來。吐完了就哭,幾乎哭得肝腸寸斷。患難同當的誓言,天長地久的盟約,皆已隨風逝去。自憐病苦,自嘆命薄之餘,真心羨慕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來。至少,當你自覺受到委屈,一怒回轉「後頭厝」去告狀,還有父母讓你「怨嘆」,讓你「牽拖」,讓他們去罵媒婆,去悔不當初。 經過了兩、三個星期你怨我恨,愁雲慘霧的日子,我們再度去敲那個產科醫生的大門。
「什麼?要把孩子拿掉?」頭髮斑白的醫生聽完了我們的要求大聲叫嚷起來。他用手按按眼鏡框,把我們從頭到尾再看了一遍。我被他看得困窘無比,一剎間竟忘了自己已經結婚。結結巴巴地趕快說明~~助教收入微薄啦!他一心要出國留學,我雖有名校的文憑(說到這裡,趕快叫出母校的大名以保證人格),但人在異鄉,舉目無親,一時又找不到工作,經濟有問題……。「這樣好啦,」老醫生打斷了我的話。「你們寫封信回去徵求父母的意見。如果他們不反對,再來找我。」
我鼓起勇氣寫了一封家書,「限時專送」半夜到家,母親搭第一班早車來到。一進門還來不及坐下,她指著我的額頭就是一頓好罵,同時把七十八歲老阿嬤的責備也一起帶來。
「真是糊塗,要拿掉孩子?我在妳這歲數已經生了妳姐弟三個。而且不想想,妳阿嬤等做阿祖已經等了多少年?」孩子就這樣被保留下來。
為了讓他專心準備留學考試,我搬回娘家做了「潑出去又流回家的水」。母親陪我去做產前檢查。那位頗享盛名的醫學博士以日語對母親說:「妳e子婿體型高大,妳女兒的骨盆又嫌小,有難產的可能。」我聽懂日語,這句話在我心裡就開始興風作浪。日裡夜裡,有一個聲音隨時在耳邊響~難產、難產。惡夢中,我看到了血肉模糊的幼嬰,也看到了產台上瀕臨死亡的蒼白冰冷的自己。驚嚇而醒,全身汗溼,窗外冷月斜照,更加添了幾分無助與淒涼的氣氛。
五分鐘一次緩慢持久的陣痛讓我不眠不食掙扎了四晝夜。這才真實地體會到,所謂「分娩的陣痛」原來是一種撕心裂肺的感覺,這才驚覺,所謂「快樂生日」,其實該喚做「母親受難日」。在我耗盡了最後的力氣而陣痛依然不能加快的時刻,醫師決定操刀。「刷」的一聲,是剪刀裂肉的聲音。(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我老聽見那一聲「刷」,還感到那陣劇痛,然後就全身發麻。)鏗鏗鏘鏘,是產鉗互擊的聲音,悉悉索索,是醫生拖拉不肯出世的嬰仔導致產檯搖動的聲音。這一串刺耳的聲響,在我近昏迷的意識中,形成了陰霾的十二月天,海潮拍打巨岩的狂嘯。一陣山崩地裂的劇痛之後,幼嬰中氣十足的哇哇哭聲響起,萬般幻象皆歸靜止,一場劫難終告完成。
人影幢幢,一室狼藉。在我已近散光的眼瞳中,依稀能辨明滿身血污的醫生,焦慮疲倦的母親,還有,站在我身旁,手足失措,滿頭大汗的丈夫。醫生把血漬猶存的孩子抱到我面前。啼哭聲裡,我看到孩子的左眼眉梢有個小洞,絲絲血水正從洞裡流出。醫生說那是產鉗著力處。萬幸位置稍偏,不然孩子的左眼必定報廢。幾年後,當孩子長到愛聽故事的年歲,百聽不厭地,總纏著我,要聽他自己「誕生的故事」。有時他還不嫌煩,跑進房裡拿出來一面鏡子,仔細地研究並觸摸那眼角的小疤。只不知他小小的「頭殼」裡,想的到底是什麼心事?
經過了一個黃昏連著長夜的沈睡,南台灣六月璀燦的朝陽和醫院窗外滿山的翠綠把我喚醒。護士推動娃娃車緩緩地走進門來。當我把孩子抱進懷裡,一種喜悅與震撼的浪潮即刻把我淹沒。原來,從血肉迸裂的最大痛苦中製造出一個生命竟然能獲得如此強烈的歡樂。初做「老爸」的他,俯下身子,先是愣愣地看著顫顫蠕動的孩子,然後就對著他傻笑,想辦法要了解,在他和這初具人形的小東西之間,到底有何神秘的生命關連。
我年輕時差點沒留下的我的孩子,不但已經長大且學業有成,如今已成為骨科外科醫師。 他在多年前已經升格為父~女嬰有寬廣的額頭,大大烏黑的亮眼,白皙的膚色,右臉龐上一個深深的小酒渦。乍一見面,我已確知與這可愛的娃娃早已相識。她寬廣的前額來自我的父親。小酒渦源自我的外嬤與母親,它是我家祖孫五代傳承的印記。 我這才完全明白,嬰兒是歷代先祖的再生。在嬰兒的音容笑靨中,在相似的輪廓眉眼中,我看到了生命緣起環環相扣的痕跡。得到了前世今生,輪迴流轉的訊息。
(1996/2024年5月修訂)
那年他只是一名薪水微薄的大學助教。婚後,我們借住在大學教職員宿舍。二層平頂的紅磚樓,依傍著數排翠竹幽篁,竹叢下涓涓流過一條水清見底的小溪溝。我們住在二樓。樓下那戶人家喜好園藝,前庭後院草木茂密,郁郁欣欣。屋角植一株葡萄蔓。細藤青葉纏纏繞繞扶搖直上,綴滿了我們朝北的窗框,我在窗外屋簷下掛了一個小小的風鈴。
每天清早當晨曦初上,葡萄枝葉猶如綠色波浪在風中起伏。風鈴也必適時響起:叮噹、叮噹,清越幽遠的鈴聲流進我半睡半醒的淺夢裡,讓年青的我以為,地老天荒,生命不過就是這樣一場充滿詩意的情境。柴米油鹽,生老病死與我何干?
感覺上那只是一場輕微的感冒。自恃著年輕體健,也怕看醫生花錢,隨便買了幾包成藥「感冒靈」猛往肚裡吞。幾天後情況越來越壞,躺下床舖頭暈得天旋地轉,聞到飯香口中就酸水直冒。這樣的日子挨了兩個多禮拜。實在撐不下去了,才不情不願地走進街上醫生的診所。醫生問了我的症頭,例行公式地檢查了一下體況,然後不置可否地說「不像感冒,也不是胃病,最好去看一看婦產科。」
磨磨蹭蹭地踱進了婦產科醫院的大門。一番折騰之後,醫生平靜地說「有了。」那麼簡單平常的兩個字,落在當時我萬分緊張的心頭上,猶如晴天霹靂,震得手腳冰冷。結婚不過半年,為人「家後」的滋味還不及品嚐,共同生活的習性也還未能適應,卻馬上要更上層樓地當起母親。更恐怖的事實是我們身邊單薄的存款無法應付並保護這麼早來的孩子。
上天賦與我丈夫樂觀無憂的個性。他是「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忠實信徒。「問題總會有辦法的」,他不但常常這樣說而且身體力行。非到最後關頭,他無意去想出那個「辦法」。他彷彿覺得,早一天把辦法想出來,把問題解決了,就會失去「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資格而有點兒對不起上天的安排。記得那些年大專聯考競爭已經非常激烈,「保證升學」的補習班如雨後春筍紛紛冒出。為了幫朋友一個忙,他曾到某補習班代了短期化學課,博了個滿堂采。
後來該補習班的老板幾乎把我們的「戶定」踩平。任他把嘴皮說破,提高鐘點費、特別待遇等等,我的丈夫就是不理睬。該老板轉而求我勸說。還未開口,我家這位老先生已把頭搖成了一個「玲瓏鼓」。他的理由冠冕堂皇:第一,補習班路途甚遠,往返太浪費時間。(那時窮助教出門只騎腳踏車)第二,寶貴的時間應該用來充實學識,進修英文,怎麼能為了賺錢而浪費生命?
「孩子來了以後怎麼辦?」我一再問他。
「來了再想辦法」,他還是同一句老話。
隨後的日子是一場凌亂顛倒的惡夢。「病子」的諸種苦難層層逼來。我的眼淚像晚秋的冷雨,綿綿不絕。當年我們都很年輕,心理上又毫無準備。我們全然不知,情緒低落和恐懼感是懷孕期的正常反應。我怪他不體貼,冷淡無情。他嫌我不夠堅強,無理取鬧。他說他鄉下那些姑嫂們,挺著西瓜似的大肚子,都還田裡來田裡去,不把生子當回事,哪像我心靈呀,情緒呀地鬧個沒完。
每睡必暈,每飯必吐,差不多要把腸胃都吐出來。吐完了就哭,幾乎哭得肝腸寸斷。患難同當的誓言,天長地久的盟約,皆已隨風逝去。自憐病苦,自嘆命薄之餘,真心羨慕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來。至少,當你自覺受到委屈,一怒回轉「後頭厝」去告狀,還有父母讓你「怨嘆」,讓你「牽拖」,讓他們去罵媒婆,去悔不當初。 經過了兩、三個星期你怨我恨,愁雲慘霧的日子,我們再度去敲那個產科醫生的大門。
「什麼?要把孩子拿掉?」頭髮斑白的醫生聽完了我們的要求大聲叫嚷起來。他用手按按眼鏡框,把我們從頭到尾再看了一遍。我被他看得困窘無比,一剎間竟忘了自己已經結婚。結結巴巴地趕快說明~~助教收入微薄啦!他一心要出國留學,我雖有名校的文憑(說到這裡,趕快叫出母校的大名以保證人格),但人在異鄉,舉目無親,一時又找不到工作,經濟有問題……。「這樣好啦,」老醫生打斷了我的話。「你們寫封信回去徵求父母的意見。如果他們不反對,再來找我。」
我鼓起勇氣寫了一封家書,「限時專送」半夜到家,母親搭第一班早車來到。一進門還來不及坐下,她指著我的額頭就是一頓好罵,同時把七十八歲老阿嬤的責備也一起帶來。
「真是糊塗,要拿掉孩子?我在妳這歲數已經生了妳姐弟三個。而且不想想,妳阿嬤等做阿祖已經等了多少年?」孩子就這樣被保留下來。
為了讓他專心準備留學考試,我搬回娘家做了「潑出去又流回家的水」。母親陪我去做產前檢查。那位頗享盛名的醫學博士以日語對母親說:「妳e子婿體型高大,妳女兒的骨盆又嫌小,有難產的可能。」我聽懂日語,這句話在我心裡就開始興風作浪。日裡夜裡,有一個聲音隨時在耳邊響~難產、難產。惡夢中,我看到了血肉模糊的幼嬰,也看到了產台上瀕臨死亡的蒼白冰冷的自己。驚嚇而醒,全身汗溼,窗外冷月斜照,更加添了幾分無助與淒涼的氣氛。
五分鐘一次緩慢持久的陣痛讓我不眠不食掙扎了四晝夜。這才真實地體會到,所謂「分娩的陣痛」原來是一種撕心裂肺的感覺,這才驚覺,所謂「快樂生日」,其實該喚做「母親受難日」。在我耗盡了最後的力氣而陣痛依然不能加快的時刻,醫師決定操刀。「刷」的一聲,是剪刀裂肉的聲音。(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我老聽見那一聲「刷」,還感到那陣劇痛,然後就全身發麻。)鏗鏗鏘鏘,是產鉗互擊的聲音,悉悉索索,是醫生拖拉不肯出世的嬰仔導致產檯搖動的聲音。這一串刺耳的聲響,在我近昏迷的意識中,形成了陰霾的十二月天,海潮拍打巨岩的狂嘯。一陣山崩地裂的劇痛之後,幼嬰中氣十足的哇哇哭聲響起,萬般幻象皆歸靜止,一場劫難終告完成。
人影幢幢,一室狼藉。在我已近散光的眼瞳中,依稀能辨明滿身血污的醫生,焦慮疲倦的母親,還有,站在我身旁,手足失措,滿頭大汗的丈夫。醫生把血漬猶存的孩子抱到我面前。啼哭聲裡,我看到孩子的左眼眉梢有個小洞,絲絲血水正從洞裡流出。醫生說那是產鉗著力處。萬幸位置稍偏,不然孩子的左眼必定報廢。幾年後,當孩子長到愛聽故事的年歲,百聽不厭地,總纏著我,要聽他自己「誕生的故事」。有時他還不嫌煩,跑進房裡拿出來一面鏡子,仔細地研究並觸摸那眼角的小疤。只不知他小小的「頭殼」裡,想的到底是什麼心事?
經過了一個黃昏連著長夜的沈睡,南台灣六月璀燦的朝陽和醫院窗外滿山的翠綠把我喚醒。護士推動娃娃車緩緩地走進門來。當我把孩子抱進懷裡,一種喜悅與震撼的浪潮即刻把我淹沒。原來,從血肉迸裂的最大痛苦中製造出一個生命竟然能獲得如此強烈的歡樂。初做「老爸」的他,俯下身子,先是愣愣地看著顫顫蠕動的孩子,然後就對著他傻笑,想辦法要了解,在他和這初具人形的小東西之間,到底有何神秘的生命關連。
我年輕時差點沒留下的我的孩子,不但已經長大且學業有成,如今已成為骨科外科醫師。 他在多年前已經升格為父~女嬰有寬廣的額頭,大大烏黑的亮眼,白皙的膚色,右臉龐上一個深深的小酒渦。乍一見面,我已確知與這可愛的娃娃早已相識。她寬廣的前額來自我的父親。小酒渦源自我的外嬤與母親,它是我家祖孫五代傳承的印記。 我這才完全明白,嬰兒是歷代先祖的再生。在嬰兒的音容笑靨中,在相似的輪廓眉眼中,我看到了生命緣起環環相扣的痕跡。得到了前世今生,輪迴流轉的訊息。
(1996/2024年5月修訂)
《When Destiny Came Calling》Author: Shu-Yuan, Translator: An-Da
I met him by chance. Eight years of love drew me closer and closer to the altar and reception hall, but with rationality and courage locked in a tug-of-war all along the way.
Back then he was merely a low-paid teaching assistant at the university. After marrying we lived in the faculty dormitory. The two-story flat-roofed building was made of red brick, bordering a thicket of jade-toned bamboo, with a shallow brook trickling by the feet of the bamboo clusters. We lived on the second floor. Because the family downstairs enjoyed gardening, the backyard of our home was thick with lush vegetation, bringing me deep joy. A grapevine grew on the corner of the building. Its slender vines and green leaves wove a cover for the frame of our north-facing window. Outside this window I hung a small wind chime on the eave beneath the roof. Every morning at the first glimmer of dawn, the grape vines and leaves had the appearance of a green wave undulating in reaction to the wind. The wind chimes also rang right on schedule: ding dong, ding dong, the crisp sounds penetrating into the remnants of my dreams that lingered while I had still not fully awoken, giving the young me the mistaken belief that my life would forever have this kind of poetic tenor. The vicissitudes and mundanity of reality would not get near me.
It felt like just a mild cold. With the sense of invulnerability imbued by youth, and aversion to medical fees, without much thought I bought a few packs of a popular brand of over-the-counter cold medicine and voraciously swallowed down the pills. My condition worsened over the next few days. I laid in bed with dizziness as if the world were spinning around me. The smell of food brought an acidic taste to my mouth. I suffered this way for over two weeks. Unable to bear this any longer, I reluctantly went to the clinic on the main street. The doctor asked about my symptoms and ran some routine tests, then with confidence said "It's not a cold or stomach issue, you should go see an OB-GYN."
I stalled and stalled but eventually dragged myself to the obstetrics hospital. After I endured a series of indignities, the doctor calmly said "You are pregnant." These few simple words struck my worried and anxious heart like a bolt of lightning coming down from clear skies, draining my hands and feet of all warmth. We had been married for not even three months. I had not had enough time to adapt to being a wife, and we were still getting used to living together, and now I had to immediately level up to being a mother? More frightening was the stark reality that our paltry savings would not be able to support a child coming so early.
The powers that be endowed my husband with an optimistic and carefree mindset. He is a firm believer that things will always work out in the end. "Every problem has a solution," he not only said often, but also lived his life by that principle. Of course he would invariably not come up with the solution until the very last minute, as if he felt that by solving the problem too early he would not be showing proper respect to the challenge the universe had arranged for him. Those days the competition on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s had become extremely intense, and cram schools promising guaranteed success were propagating like rabbits. As a favor for a friend he once filled in to teach a chemistry review short course at one of these schools, and the response from the students was like a standing ovation in a packed theater.
Subsequently the school's general manager practically wore a hole in our home's front porch and wore out his lips trying to recruit my husband. He offered a big raise, special benefits, and more, but my husband paid him no mind. The manager then tried to enlist my help in getting through to my husband. But before I could even try, the man of our house emphatically refused, his head shaking like a pellet drum. His rationale seemed high-minded but also a bit idealistic: first, the cram school was too far away (at that time the poor teaching assistant's only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was a bicycle); second, he preferred to spend his precious time and energy acquiring knowledge and improving his English, rather than wasting it just to make a buck.
"But what will we do when the baby arrives?" I repeatedly asked him.
He always replied with his usual motto "We will figure it out when that time comes."
The days that followed were a tumultuous nightmare. The unborn child brought me layers upon layers of suffering in a multitude of forms. My tears flowed relentlessly like the cold late-autumn rain. We were so young then, and utterly unprepared psychologically. We were totally unaware that moodiness and fear are very typical during pregnancy. I felt he was inconsiderate, cold, and insensitive. He thought I was weak and making trouble for no reason. He said that the women back in his home village would be working in the fields even with a pregnant belly the size of a watermelon, and did not see childbirth as being any big deal. Unlike them I was emotional and fussy to no end.
Every attempt to sleep made me dizzy, and every attempt to eat made me nauseous; I felt like I vomited out nearly my entire stomach and intestines. After vomiting I would cry so hard I practically shredded my intestines. Our vows about "for better or worse" and "til death do us part" were gone with the wind. When I was feeling sorry for myself, I genuinely envied those in arranged marriages. Then when you felt sorry for yourself, at least you had someone else to blame. Your parents would let you complain, and then in turn they could blame the matchmaker and regret arranging the marriage in the first place. After a few more weeks of conflict and misery, we returned to knock on the door of the Ob-Gyn.
"What? You want to abort the pregnancy?" exclaimed the silver-haired doctor in reaction to our request. Pushing up his eyeglasses at the bridge, he looked us up and down. The humiliation from his glare made me forget momentarily that this pregnancy was not out of wedlock. I quickly stuttered out a justification: my husband earns little as a teaching assistant! He is dead set on studying abroad. And despite having a degree from a top university (as if the name of one's alma mater proved one's good character), I am in an unfamiliar place with nobody to rely upon, unable to find a job so far. So we are not financially stable… " The elderly doctor cut me off by saying, "How about we do this... Write your parents for their input. If they have no objection, then come back and see me."
I summoned the courage to write the letter to my parents, and sent it by express delivery. The letter arrived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My mother came to me on the first train of the morning. On entering our place, before even sitting down, wagging her finger at my forehead she gave me a good scolding, along with a reprimand from my 78-year-old grandmother
"You are not thinking clearly. You want to abort this pregnancy? By the time I was your age I had already birthed you and two more of your siblings! And have you any idea how long your grandmother has waited to become a great-grandma?" And so it came to pass that we kept the baby.
To allow my husband to focus on preparing for the qualifying exams for studying abroad, I moved back to the home in which I was raised, defying the traditional notion that after marriage a daughter belongs fully to her husband's family (so is a bad investment of her parents' efforts to raise her). My mother accompanied me to the prenatal exam. This very well-respected doctor said to my mother in Japanese: "Your future grandson is large, and your daughter's pelvis in on the smaller side, so the delivery will probably be difficult." I could understand Japanese, and the doctor's assessment shook me to the core. Through the days and nights that followed, the words echoed in my ears: difficult delivery…difficult delivery… In a nightmare I saw a mangled infant, and myself on the delivery room table as a pallid, ice-cold body on the verge of death. Awoken by this horror, a cold sweat soaking my entire body, with the light of a bleak moon casting long shadows through the window, my feelings of helplessness and misery worsened.
For four days and nights I struggled through the labor pains from the slow contractions spaced five minutes apart that left me unable to sleep or eat. Through this I learned first-hand the meaning of true suffering, of an intensity that pierces through your heart and every bone in your body. Through this I realized that the more accurate term for a birthday should be "Mother's Suffering Day." After I had expended every ounce of strength but failed to accelerate the contractions, the doctor proceeded with a C-section. "Shua" went the scalpel cutting through flesh. (For a long time afterwards I would have flashbacks about this sound, making me relive the moment of sharp pain followed by a tingling sensation through my entire body.) "Keng keng, qiang qiang" went the forceps and metal clamps as they closed. "Xi xi, suo suo" went the delivery table, rattling from the battle of wills between the doctor and the infant boy unable to exit the womb on his own. In my semi-conscious state this collection of ear-piercing sounds transformed into the soundtrack of a scene in which tides violently crashed into a massive rocky cliff on a hazy December day. After a crescendo of pain that hit me like an avalanche, an infant's vigorous cries filled every corner of the room, dissipating all my hallucinations and restoring a stillness, finally bringing this ordeal to a close.
Shadowy images of people flickered in the chaotic delivery room. My borderline astigmatic eyes could barely make out the blood-soaked doctor, my anxious and exhausted mother, and, standing at my side, my husband with his head dripping with sweat, seeming not to know what know what to do with his hands and feet. The doctor presented to me the blood-covered newborn. While the baby cooed I saw a trickle of blood flowing from a small wound at the outside end of his left eyebrow. The doctor remarked that this cut is where the forceps clamped down. We were monumentally lucky that the spot was a bit slanted, otherwise the baby's left eye would have been crushed. A few years later, when the boy had come to love listening to stories, never tired of asking me to tell him his origin story. On some occasions before the end of the story he would run and grab a hand mirror, then scrutinize and poke at the small scar at the corner of his eye. I had no idea what thoughts were going through that little head of his.
After sleeping slept straight through the evening and night, I was roused awake by the sparkling June morning sun of southern Taiwan and the greenish radiance of the mountain outside the hospital window. A nurse pushed a stroller into the room and towards me. As I brought the child to my bosom, a wave of joy and awe washed over me. I had not realized that the incredible pain of rending apart your flesh to produce a life could lead to such intense happiness. The first time father, leaning in to examine his squirming son, at first stared blankly and looked confused. Then he quickly smiled at the boy, yearning to understand the mystery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im and this little thing that was just barely taking human form.
The child that 30 years prior we almost did not keep has not only grown up and completed his studies, last year he leveled up to becoming a father himself. His baby girl has a broad forehead, big and sparkling jet-black eyes, fair skin, and a deep dimple on her right cheek. At first sight I knew I had encountered this cute baby before. Her broad forehead came from my father. The dimple was passed down from my mother's mother to my own mother, a marker now reaching the 5th generation of my family. I finally understood that our children are how our ancestors live on. In this baby girl's sounds, appearance, and smile, in these familiar eyes and facial structure, I could see the circle of life and the threads connecting the generations, bringing the past into the present and keeping the hallmarks of our family in circulation.
Back then he was merely a low-paid teaching assistant at the university. After marrying we lived in the faculty dormitory. The two-story flat-roofed building was made of red brick, bordering a thicket of jade-toned bamboo, with a shallow brook trickling by the feet of the bamboo clusters. We lived on the second floor. Because the family downstairs enjoyed gardening, the backyard of our home was thick with lush vegetation, bringing me deep joy. A grapevine grew on the corner of the building. Its slender vines and green leaves wove a cover for the frame of our north-facing window. Outside this window I hung a small wind chime on the eave beneath the roof. Every morning at the first glimmer of dawn, the grape vines and leaves had the appearance of a green wave undulating in reaction to the wind. The wind chimes also rang right on schedule: ding dong, ding dong, the crisp sounds penetrating into the remnants of my dreams that lingered while I had still not fully awoken, giving the young me the mistaken belief that my life would forever have this kind of poetic tenor. The vicissitudes and mundanity of reality would not get near me.
It felt like just a mild cold. With the sense of invulnerability imbued by youth, and aversion to medical fees, without much thought I bought a few packs of a popular brand of over-the-counter cold medicine and voraciously swallowed down the pills. My condition worsened over the next few days. I laid in bed with dizziness as if the world were spinning around me. The smell of food brought an acidic taste to my mouth. I suffered this way for over two weeks. Unable to bear this any longer, I reluctantly went to the clinic on the main street. The doctor asked about my symptoms and ran some routine tests, then with confidence said "It's not a cold or stomach issue, you should go see an OB-GYN."
I stalled and stalled but eventually dragged myself to the obstetrics hospital. After I endured a series of indignities, the doctor calmly said "You are pregnant." These few simple words struck my worried and anxious heart like a bolt of lightning coming down from clear skies, draining my hands and feet of all warmth. We had been married for not even three months. I had not had enough time to adapt to being a wife, and we were still getting used to living together, and now I had to immediately level up to being a mother? More frightening was the stark reality that our paltry savings would not be able to support a child coming so early.
The powers that be endowed my husband with an optimistic and carefree mindset. He is a firm believer that things will always work out in the end. "Every problem has a solution," he not only said often, but also lived his life by that principle. Of course he would invariably not come up with the solution until the very last minute, as if he felt that by solving the problem too early he would not be showing proper respect to the challenge the universe had arranged for him. Those days the competition on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s had become extremely intense, and cram schools promising guaranteed success were propagating like rabbits. As a favor for a friend he once filled in to teach a chemistry review short course at one of these schools, and the response from the students was like a standing ovation in a packed theater.
Subsequently the school's general manager practically wore a hole in our home's front porch and wore out his lips trying to recruit my husband. He offered a big raise, special benefits, and more, but my husband paid him no mind. The manager then tried to enlist my help in getting through to my husband. But before I could even try, the man of our house emphatically refused, his head shaking like a pellet drum. His rationale seemed high-minded but also a bit idealistic: first, the cram school was too far away (at that time the poor teaching assistant's only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was a bicycle); second, he preferred to spend his precious time and energy acquiring knowledge and improving his English, rather than wasting it just to make a buck.
"But what will we do when the baby arrives?" I repeatedly asked him.
He always replied with his usual motto "We will figure it out when that time comes."
The days that followed were a tumultuous nightmare. The unborn child brought me layers upon layers of suffering in a multitude of forms. My tears flowed relentlessly like the cold late-autumn rain. We were so young then, and utterly unprepared psychologically. We were totally unaware that moodiness and fear are very typical during pregnancy. I felt he was inconsiderate, cold, and insensitive. He thought I was weak and making trouble for no reason. He said that the women back in his home village would be working in the fields even with a pregnant belly the size of a watermelon, and did not see childbirth as being any big deal. Unlike them I was emotional and fussy to no end.
Every attempt to sleep made me dizzy, and every attempt to eat made me nauseous; I felt like I vomited out nearly my entire stomach and intestines. After vomiting I would cry so hard I practically shredded my intestines. Our vows about "for better or worse" and "til death do us part" were gone with the wind. When I was feeling sorry for myself, I genuinely envied those in arranged marriages. Then when you felt sorry for yourself, at least you had someone else to blame. Your parents would let you complain, and then in turn they could blame the matchmaker and regret arranging the marriage in the first place. After a few more weeks of conflict and misery, we returned to knock on the door of the Ob-Gyn.
"What? You want to abort the pregnancy?" exclaimed the silver-haired doctor in reaction to our request. Pushing up his eyeglasses at the bridge, he looked us up and down. The humiliation from his glare made me forget momentarily that this pregnancy was not out of wedlock. I quickly stuttered out a justification: my husband earns little as a teaching assistant! He is dead set on studying abroad. And despite having a degree from a top university (as if the name of one's alma mater proved one's good character), I am in an unfamiliar place with nobody to rely upon, unable to find a job so far. So we are not financially stable… " The elderly doctor cut me off by saying, "How about we do this... Write your parents for their input. If they have no objection, then come back and see me."
I summoned the courage to write the letter to my parents, and sent it by express delivery. The letter arrived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My mother came to me on the first train of the morning. On entering our place, before even sitting down, wagging her finger at my forehead she gave me a good scolding, along with a reprimand from my 78-year-old grandmother
"You are not thinking clearly. You want to abort this pregnancy? By the time I was your age I had already birthed you and two more of your siblings! And have you any idea how long your grandmother has waited to become a great-grandma?" And so it came to pass that we kept the baby.
To allow my husband to focus on preparing for the qualifying exams for studying abroad, I moved back to the home in which I was raised, defying the traditional notion that after marriage a daughter belongs fully to her husband's family (so is a bad investment of her parents' efforts to raise her). My mother accompanied me to the prenatal exam. This very well-respected doctor said to my mother in Japanese: "Your future grandson is large, and your daughter's pelvis in on the smaller side, so the delivery will probably be difficult." I could understand Japanese, and the doctor's assessment shook me to the core. Through the days and nights that followed, the words echoed in my ears: difficult delivery…difficult delivery… In a nightmare I saw a mangled infant, and myself on the delivery room table as a pallid, ice-cold body on the verge of death. Awoken by this horror, a cold sweat soaking my entire body, with the light of a bleak moon casting long shadows through the window, my feelings of helplessness and misery worsened.
For four days and nights I struggled through the labor pains from the slow contractions spaced five minutes apart that left me unable to sleep or eat. Through this I learned first-hand the meaning of true suffering, of an intensity that pierces through your heart and every bone in your body. Through this I realized that the more accurate term for a birthday should be "Mother's Suffering Day." After I had expended every ounce of strength but failed to accelerate the contractions, the doctor proceeded with a C-section. "Shua" went the scalpel cutting through flesh. (For a long time afterwards I would have flashbacks about this sound, making me relive the moment of sharp pain followed by a tingling sensation through my entire body.) "Keng keng, qiang qiang" went the forceps and metal clamps as they closed. "Xi xi, suo suo" went the delivery table, rattling from the battle of wills between the doctor and the infant boy unable to exit the womb on his own. In my semi-conscious state this collection of ear-piercing sounds transformed into the soundtrack of a scene in which tides violently crashed into a massive rocky cliff on a hazy December day. After a crescendo of pain that hit me like an avalanche, an infant's vigorous cries filled every corner of the room, dissipating all my hallucinations and restoring a stillness, finally bringing this ordeal to a close.
Shadowy images of people flickered in the chaotic delivery room. My borderline astigmatic eyes could barely make out the blood-soaked doctor, my anxious and exhausted mother, and, standing at my side, my husband with his head dripping with sweat, seeming not to know what know what to do with his hands and feet. The doctor presented to me the blood-covered newborn. While the baby cooed I saw a trickle of blood flowing from a small wound at the outside end of his left eyebrow. The doctor remarked that this cut is where the forceps clamped down. We were monumentally lucky that the spot was a bit slanted, otherwise the baby's left eye would have been crushed. A few years later, when the boy had come to love listening to stories, never tired of asking me to tell him his origin story. On some occasions before the end of the story he would run and grab a hand mirror, then scrutinize and poke at the small scar at the corner of his eye. I had no idea what thoughts were going through that little head of his.
After sleeping slept straight through the evening and night, I was roused awake by the sparkling June morning sun of southern Taiwan and the greenish radiance of the mountain outside the hospital window. A nurse pushed a stroller into the room and towards me. As I brought the child to my bosom, a wave of joy and awe washed over me. I had not realized that the incredible pain of rending apart your flesh to produce a life could lead to such intense happiness. The first time father, leaning in to examine his squirming son, at first stared blankly and looked confused. Then he quickly smiled at the boy, yearning to understand the mystery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im and this little thing that was just barely taking human form.
The child that 30 years prior we almost did not keep has not only grown up and completed his studies, last year he leveled up to becoming a father himself. His baby girl has a broad forehead, big and sparkling jet-black eyes, fair skin, and a deep dimple on her right cheek. At first sight I knew I had encountered this cute baby before. Her broad forehead came from my father. The dimple was passed down from my mother's mother to my own mother, a marker now reaching the 5th generation of my family. I finally understood that our children are how our ancestors live on. In this baby girl's sounds, appearance, and smile, in these familiar eyes and facial structure, I could see the circle of life and the threads connecting the generations, bringing the past into the present and keeping the hallmarks of our family in circulation.
《不分老幼黨派 只問是非黑白》江朝雄
今年距太陽花學運剛好十年,當年為反「服貿」反「黑箱議事」的情景,依然清晰的在我們的記憶裡。很多人認為它是創造台灣歷史的一役,而且它也乘勢造就了兩位政治明星--柯文哲,黃國昌。
然而,人心叵測,各如其面,經歷這些年來的實際考驗,今年5/21在立法院前集結抗議的數萬年輕人,他們痛罵的人竟是當年的明日之星-黃國昌。說來真是非常的諷刺,與萬分的感嘆!太陽花那段日子,他們心目中的國昌老師,義正詞嚴,痛罵當時立法院席次佔絕對多數的國民黨,搞黑箱作業。大聲批評K黨到一無是處;這回,K黨在立院提「擴權法案」(立委有調查權,執法權......等違反現今憲法與相關法律的規定)。但柯文哲與黃國昌二位所屬的民眾黨的八席立委,卻全然支持配合。不但跳過委員會的討論,也忽視眾多其它版本的討論,集「專制」「黑箱」於一尊。
因此引發許多民眾的憤怒反應,5/21很多民眾再度出現在立法院前抗議示威。據報導,至當晚人數擠到三萬人,類似太陽花學運再現。據多數媒體報導,5月24日立法院因繼續要推動法案通過,屆時立法院前面,抗議人數將會更多。據稱5/24晚上,聚集達十萬人。曾在中時服務的資深記者吳國棟表示,這齣戲是某二個政黨,應和中共,三合一亂台的現像(配合中共軍演,文攻武嚇施壓)我們從K黨副主席夏立言,近年來每半年到對岸當局「暗中對話」可知其一,尤其最近幾個月,夏立言,馬英九,傅焜萁等接二連三地,陸續「奉命登陸」的情形,可見吳國棟的評論,有其真實背景。而前AIT處長司徒文也表示,台灣的國會擴權法案,恐傷害台灣民主......。
過去幾年,柯文哲一直批評藍、綠都是垃圾。也大言不慚地說,財團都是拿刀叉吃人肉。標榜「白色」最乾淨!今年1月大選,標榜白色的民眾黨,騙到了三百多萬票,選民投給它八席的不分區立委。選民投票給民眾黨,原意是希望有關鍵的第三力量,對福國利民的法案有所幫助,結果讓大家看到,黃國昌身為該黨總召,只為自己政治利益,跟四月份剛剛上京被摸頭的K黨總召傅焜萁,連成一氣,願當傅的小弟,幻想明年,藉傅之勢力,能贏得新北市長,或新竹市長的選舉,令國人搖頭嘆息!
自詡白色最乾淨的民眾黨,其柯文哲主席主政北市八年離開後,爆出幾個工程招標案件,都有「嚴重」圖利財團之嫌。已被列為「被告」,後果如何,相信不久會有定論;民眾黨的新竹市長高虹安,也是該黨的另一明星,也因她在立委任內,被控有冒領助理薪資費用之嫌,經常跑法院。小黨僅有的二位地方首長,都離不開司法案件牽連,比率之高,令人不敢想像!
由於幾十年來,中共侵吞台灣的野心未改,且其統戰、分化、滲透、收買伎倆變本加厲。台內部ㄧ直有中共的買辦、代言內應者。此次立法院不顧程序正義,強推違法亂政的「立委自肥擴權」法案,更明顯的配合中共「圍台軍演」戲碼,圖使台灣政治、社會動盪,幸好台灣的民主韌性,有十萬人民挺身抗議,讓中共及少數被全民鄙視的政客與那些「中共內應者」,有所顧忌。
既然近四年來,國際自由民主國家,紛紛改變過去ㄧ昧親中態度,轉向對小而美的台灣的支持跟合作。局勢對台大好,台灣人應順勢而為,積極出發。尤其在美中兩大陣營,經濟供應鏈的壁壘分明,做為民主自由國家的ㄧ員,絕無置身事外的空間,也沒有「選錯」陣營的餘地。
然而,自1945年二戰結束至今,很快就滿八十年,80年是爺爺到孫子的概念,比二個世代還長的日子。但ㄧ小部分台灣選民,至今對國家認同的問題,ㄧ直深深的影響內部的團結,甚至影響「國家安全問題」。為保國安問題,有益國家團結、進步。明智的賴清德總統似乎可以考慮,讓那小部分「喜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如馬英九,傅崑萁,統促黨的那些人,有回歸祖國的選擇,就如1895年日本人來台時,宣布喜歡做清國人的,可以回到清國ㄧ樣的選擇。
反之,選擇住在寶島,就得依從台灣的國安法行事。老實說,一個人在第二故鄉,住了七、八十年,像姓馬的,還曾當過八年的台灣總統,突然間,奉習皇指令,赴中配合演戲,像話嗎?台灣人民能接受嗎!?在美國,我認識的一位親友,光是在聯邦政府做事,幾年後,因職務升遷,稍有機密關係,他就得放棄台灣的國籍。美國也是自由民主的國家,但對國家安全是不含糊的。祈盼故鄉台灣,也能重視國安問題。幸甚!(05-24-2024)
然而,人心叵測,各如其面,經歷這些年來的實際考驗,今年5/21在立法院前集結抗議的數萬年輕人,他們痛罵的人竟是當年的明日之星-黃國昌。說來真是非常的諷刺,與萬分的感嘆!太陽花那段日子,他們心目中的國昌老師,義正詞嚴,痛罵當時立法院席次佔絕對多數的國民黨,搞黑箱作業。大聲批評K黨到一無是處;這回,K黨在立院提「擴權法案」(立委有調查權,執法權......等違反現今憲法與相關法律的規定)。但柯文哲與黃國昌二位所屬的民眾黨的八席立委,卻全然支持配合。不但跳過委員會的討論,也忽視眾多其它版本的討論,集「專制」「黑箱」於一尊。
因此引發許多民眾的憤怒反應,5/21很多民眾再度出現在立法院前抗議示威。據報導,至當晚人數擠到三萬人,類似太陽花學運再現。據多數媒體報導,5月24日立法院因繼續要推動法案通過,屆時立法院前面,抗議人數將會更多。據稱5/24晚上,聚集達十萬人。曾在中時服務的資深記者吳國棟表示,這齣戲是某二個政黨,應和中共,三合一亂台的現像(配合中共軍演,文攻武嚇施壓)我們從K黨副主席夏立言,近年來每半年到對岸當局「暗中對話」可知其一,尤其最近幾個月,夏立言,馬英九,傅焜萁等接二連三地,陸續「奉命登陸」的情形,可見吳國棟的評論,有其真實背景。而前AIT處長司徒文也表示,台灣的國會擴權法案,恐傷害台灣民主......。
過去幾年,柯文哲一直批評藍、綠都是垃圾。也大言不慚地說,財團都是拿刀叉吃人肉。標榜「白色」最乾淨!今年1月大選,標榜白色的民眾黨,騙到了三百多萬票,選民投給它八席的不分區立委。選民投票給民眾黨,原意是希望有關鍵的第三力量,對福國利民的法案有所幫助,結果讓大家看到,黃國昌身為該黨總召,只為自己政治利益,跟四月份剛剛上京被摸頭的K黨總召傅焜萁,連成一氣,願當傅的小弟,幻想明年,藉傅之勢力,能贏得新北市長,或新竹市長的選舉,令國人搖頭嘆息!
自詡白色最乾淨的民眾黨,其柯文哲主席主政北市八年離開後,爆出幾個工程招標案件,都有「嚴重」圖利財團之嫌。已被列為「被告」,後果如何,相信不久會有定論;民眾黨的新竹市長高虹安,也是該黨的另一明星,也因她在立委任內,被控有冒領助理薪資費用之嫌,經常跑法院。小黨僅有的二位地方首長,都離不開司法案件牽連,比率之高,令人不敢想像!
由於幾十年來,中共侵吞台灣的野心未改,且其統戰、分化、滲透、收買伎倆變本加厲。台內部ㄧ直有中共的買辦、代言內應者。此次立法院不顧程序正義,強推違法亂政的「立委自肥擴權」法案,更明顯的配合中共「圍台軍演」戲碼,圖使台灣政治、社會動盪,幸好台灣的民主韌性,有十萬人民挺身抗議,讓中共及少數被全民鄙視的政客與那些「中共內應者」,有所顧忌。
既然近四年來,國際自由民主國家,紛紛改變過去ㄧ昧親中態度,轉向對小而美的台灣的支持跟合作。局勢對台大好,台灣人應順勢而為,積極出發。尤其在美中兩大陣營,經濟供應鏈的壁壘分明,做為民主自由國家的ㄧ員,絕無置身事外的空間,也沒有「選錯」陣營的餘地。
然而,自1945年二戰結束至今,很快就滿八十年,80年是爺爺到孫子的概念,比二個世代還長的日子。但ㄧ小部分台灣選民,至今對國家認同的問題,ㄧ直深深的影響內部的團結,甚至影響「國家安全問題」。為保國安問題,有益國家團結、進步。明智的賴清德總統似乎可以考慮,讓那小部分「喜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如馬英九,傅崑萁,統促黨的那些人,有回歸祖國的選擇,就如1895年日本人來台時,宣布喜歡做清國人的,可以回到清國ㄧ樣的選擇。
反之,選擇住在寶島,就得依從台灣的國安法行事。老實說,一個人在第二故鄉,住了七、八十年,像姓馬的,還曾當過八年的台灣總統,突然間,奉習皇指令,赴中配合演戲,像話嗎?台灣人民能接受嗎!?在美國,我認識的一位親友,光是在聯邦政府做事,幾年後,因職務升遷,稍有機密關係,他就得放棄台灣的國籍。美國也是自由民主的國家,但對國家安全是不含糊的。祈盼故鄉台灣,也能重視國安問題。幸甚!(05-24-2024)
《中國土皇帝的末日》連淑琴
中國擁有數千年歴史,在那悠長的歲月中,數不清的朝代延緜不斷的更換,甚至還有塞外䝉古族入主中原,在中國稱帝建立朝代。時代齒輪不停的轉動,在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曝發前三年,公元1911年10月由孫中山領導下的革命志士,推翻滿清成立民國。由帝制轉型成民主制的中國人,完全沒一丁點民主意識,境內混亂異常,各處軍閥佔地稱霸。公元1912年1月1日孫中山被推選為第一任臨時大總統,雖大權大握,卻無力扭轉乾坤,故他只當了三個月總統就辭職而去。接着由袁世凱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一掌握權勢,旋廢除民主政策, 一心一意欲圖稱帝卻未得逞,壯志未酬,鬱鬱而終。
袁世凱於1916年過世,九年後孫中山於1925年過世。接下來有位跟孫中山有姻親関係的蔣介石突出政壇(他倆各取宋家姊妹為妾)。蔣介石是軍人出身,曽留學日本,回國後擔任位於廣州的黃埔軍校校長一職,同時也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1926年蔣介石率師北伐,於二年間平定眾軍閥,中國統一。當時蔣介石聲勢如日沖天,及時被擁為中國的新領袖,被尊稱為蔣委員長。新中國在蔣介石的統治下,貧富懸殊,在體制內的5%人口,擁有全國資產的95%利䦞,而全國95%人口處於中下階層及赤貧狀況。
接下來的國共內戰,蔣介石旗下的國民軍潰敗,他帶領二百萬軍民逃到台灣。蔣介石來台灣之後,以總統自任,當時執行半民主政策,總統只能由國大代表選任,任期為六年,他連選連任共六任,全由其自中國帶來的98%國會代表官員選得席位,他於1975月4月死於任期,高齡88歳,屈指一算他在台灣當了數十年總統。接下來副總統只代理一小段時期,不久其子蔣經國繼任總統,他在第二任末期因病而亡。蔣家父子以鐵腕、白色恐怖政策統治台灣數十年,只因蔣經國的三個兒子不爭氣,後繼無人,蔣氏王朝終於壽終正寢!
天佑台灣!台灣出現一位政壇巨人。話說蔣經國一死,由其副總統李登輝繼任。他自稱他是刀口下的總統,在衆國民黨元老虎視眈眈之下,李登揮以其聰明才智及高超的政治手腕,一一把這批掌握軍權、政權者一一擺平。接下來結束白色恐怖,釋放政治犯,使台灣完全轉型為自由民主政體。這位先賢李登輝,把總統制改由全民直選,任期為四年,限制只能重選一次。台灣終於獲得真正的民主制度,可歌可賀!
再看中國,毛澤東取得政權後,把中國搞得天翻地覆,先煽動人民以激烈清算閗爭方式公審大小地主,上千上萬地主被趕盡殺絕,土地收歸國有。接下來資本家也遭殃,僥倖存活者皆被扣上黑五類!在毛的指令下中國搞了數次全民運動,餓死數千萬人民,最後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把國家推到谷底,甚至一批曾經跟隨他出生入死的戰友、袍澤先後被謀害下獄, 那段時期中國大陸有如人間地獄!毛澤東死於1976年9月8日,終於20世紀的中國土皇帝在82歲死了,唯一的兒子死於韓戰,後繼無人,本來打算把皇位傳給妻子江青卻未成,她反而成為囚犯,其生命終結於獄中。
共產主義是無神論者,但領導者相信風水、預言,話說1951年在中國某個小學中,有位李姓學生,其父為晚清時期秀才,家中藏有一本「天書」名為(鐵板圖),據說它預言各朝代最後命運,它被國家定為禁書,只能在民間祕密流傳。 其預言有如鐵板釘一樣成定局,在鐡板圖上畫有四隻黑鳥飛過兩座山峰,唯最後一隻白色鳥撞死在山邊。據解圖者之言,為中共自取得政權後,已經經過四個總書記,飛過山峰的四隻黑鳥代表他們四個,唯有最後一隻白鳥不就代表習近平?據解釋者之言,把習字分解上部為羽下部為白,那隻白色羽毛的鳥指出是習近平,那麼這鐡扳圖預言,中共將會結束在習近平任期內,有如白鳥死在山邊上。另有一件近代發生的奇蹟;2002年在貴州省內發現「藏字石」,在一大塊巨石崩裂斷面上,警現排列整齊大字,它刻有「中國共産党亡」。巨石是500年前從攔馬河谷的崖壁上墜落,一分為二。近期中國各省不斷發生異象,好幾處天空完全變成紅色,往往下來的的冰雹大如排球,似乎上天正在警告中國人要有心裡準備,中國要変天了!
習近平於2014年上台,當完10年的總書記應該下台,他却修改憲法成終身制。不妨檢討過去十年間習近平為中國樹立何種大事? 答案讓人啼笑皆非!他自視甚高,全國大小事件都得他親自佈署、指揮,尤其以瘟疫肆虐期間,他的親自參與効果發揮至極,不只造成全球上千百萬人死於非命,中國經濟陷入困境,更成為世界民主國家的公敵!但習近平永不死心,一心一意打算攻取台灣。烏俄戰爭已經延續二年,接着中東又引發戰火,當民主國家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兩邊時,習近平積極做攻取台灣的準備,他到處收買黃金、石油甚至囤積糧食。 五月中旬俄皇普丁訪中,習、普相談甚歡,他榮獲俄爹的首肯,終於要向台灣開戰了!
今天的台灣跟中國一比,不難看出是東升西降。歷經蔡英文八年執政,台灣在國際上已經跟上先進國家之列,成了一棵閃亮的新星。再看中國,歷經習近平十年任期,這加速師把國家帶回老毛時代,有人稱之為21世紀的文革2,0 版本。當一個國家的經濟趨於破産邊緣,民怨沸騰,有能力的人早已資金外移,那有餘力打開一個寡不敵眾的戰爭?近期中共軍委副主席何衛東批評其軍隊說:共軍虛假戰略、砲彈、武器裝備腐朽,軍魂散慢,此言道出解放軍實情。去年習近平為了個人安危,大刀一揮,處置了一百多個火箭軍高層將領,這批人已經不留痕迹的從人間蒸發。一直以來中共最引以為傲的火箭軍,突然群龍無首,無意間變成懶散無所適從的潰敗軍團!
普丁自習近平拿到一份大禮,它是中共將大力援助俄國針對俄烏之戰。習近平認為擴大俄烏戰況,則拖累歐美各國,那麼解放軍攻台將勢如破竹。看來習近平跟普丁的腦袋裝有相同的腦漿!俄島戰爭已經拖延二年多,一個跟俄羅斯相連接的烏克蘭都沒辦法完全攻下! 台灣跟中國隔了一個海峽,攻台比俄烏之戰難上加難!果真習近平立志攻台,就是正如他所懼怕的「鐵板圖」所畫的局面,那隻白色鳥撞到山崖死於非命,讓我們拭目以待,共產黨最後一代土皇帝將會死於非命!
後記:
一個被高雄市民罷免的韓國瑜䶢魚翻身,成了立法院長!另花蓮立委傅崐萁、黃國昌三人在立法院的言行,完全配合中共對台灣統戰伎倆,意圖巔覆台灣,他們是名副其實的台奸,將會在台灣史上遺嗅萬年!今天全台灣上千萬人民勇敢的站起來反抗不平等條文,証實台灣人民不斷的往正義、光明的前途邁進!加油!天佑台灣!
袁世凱於1916年過世,九年後孫中山於1925年過世。接下來有位跟孫中山有姻親関係的蔣介石突出政壇(他倆各取宋家姊妹為妾)。蔣介石是軍人出身,曽留學日本,回國後擔任位於廣州的黃埔軍校校長一職,同時也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1926年蔣介石率師北伐,於二年間平定眾軍閥,中國統一。當時蔣介石聲勢如日沖天,及時被擁為中國的新領袖,被尊稱為蔣委員長。新中國在蔣介石的統治下,貧富懸殊,在體制內的5%人口,擁有全國資產的95%利䦞,而全國95%人口處於中下階層及赤貧狀況。
接下來的國共內戰,蔣介石旗下的國民軍潰敗,他帶領二百萬軍民逃到台灣。蔣介石來台灣之後,以總統自任,當時執行半民主政策,總統只能由國大代表選任,任期為六年,他連選連任共六任,全由其自中國帶來的98%國會代表官員選得席位,他於1975月4月死於任期,高齡88歳,屈指一算他在台灣當了數十年總統。接下來副總統只代理一小段時期,不久其子蔣經國繼任總統,他在第二任末期因病而亡。蔣家父子以鐵腕、白色恐怖政策統治台灣數十年,只因蔣經國的三個兒子不爭氣,後繼無人,蔣氏王朝終於壽終正寢!
天佑台灣!台灣出現一位政壇巨人。話說蔣經國一死,由其副總統李登輝繼任。他自稱他是刀口下的總統,在衆國民黨元老虎視眈眈之下,李登揮以其聰明才智及高超的政治手腕,一一把這批掌握軍權、政權者一一擺平。接下來結束白色恐怖,釋放政治犯,使台灣完全轉型為自由民主政體。這位先賢李登輝,把總統制改由全民直選,任期為四年,限制只能重選一次。台灣終於獲得真正的民主制度,可歌可賀!
再看中國,毛澤東取得政權後,把中國搞得天翻地覆,先煽動人民以激烈清算閗爭方式公審大小地主,上千上萬地主被趕盡殺絕,土地收歸國有。接下來資本家也遭殃,僥倖存活者皆被扣上黑五類!在毛的指令下中國搞了數次全民運動,餓死數千萬人民,最後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把國家推到谷底,甚至一批曾經跟隨他出生入死的戰友、袍澤先後被謀害下獄, 那段時期中國大陸有如人間地獄!毛澤東死於1976年9月8日,終於20世紀的中國土皇帝在82歲死了,唯一的兒子死於韓戰,後繼無人,本來打算把皇位傳給妻子江青卻未成,她反而成為囚犯,其生命終結於獄中。
共產主義是無神論者,但領導者相信風水、預言,話說1951年在中國某個小學中,有位李姓學生,其父為晚清時期秀才,家中藏有一本「天書」名為(鐵板圖),據說它預言各朝代最後命運,它被國家定為禁書,只能在民間祕密流傳。 其預言有如鐵板釘一樣成定局,在鐡板圖上畫有四隻黑鳥飛過兩座山峰,唯最後一隻白色鳥撞死在山邊。據解圖者之言,為中共自取得政權後,已經經過四個總書記,飛過山峰的四隻黑鳥代表他們四個,唯有最後一隻白鳥不就代表習近平?據解釋者之言,把習字分解上部為羽下部為白,那隻白色羽毛的鳥指出是習近平,那麼這鐡扳圖預言,中共將會結束在習近平任期內,有如白鳥死在山邊上。另有一件近代發生的奇蹟;2002年在貴州省內發現「藏字石」,在一大塊巨石崩裂斷面上,警現排列整齊大字,它刻有「中國共産党亡」。巨石是500年前從攔馬河谷的崖壁上墜落,一分為二。近期中國各省不斷發生異象,好幾處天空完全變成紅色,往往下來的的冰雹大如排球,似乎上天正在警告中國人要有心裡準備,中國要変天了!
習近平於2014年上台,當完10年的總書記應該下台,他却修改憲法成終身制。不妨檢討過去十年間習近平為中國樹立何種大事? 答案讓人啼笑皆非!他自視甚高,全國大小事件都得他親自佈署、指揮,尤其以瘟疫肆虐期間,他的親自參與効果發揮至極,不只造成全球上千百萬人死於非命,中國經濟陷入困境,更成為世界民主國家的公敵!但習近平永不死心,一心一意打算攻取台灣。烏俄戰爭已經延續二年,接着中東又引發戰火,當民主國家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兩邊時,習近平積極做攻取台灣的準備,他到處收買黃金、石油甚至囤積糧食。 五月中旬俄皇普丁訪中,習、普相談甚歡,他榮獲俄爹的首肯,終於要向台灣開戰了!
今天的台灣跟中國一比,不難看出是東升西降。歷經蔡英文八年執政,台灣在國際上已經跟上先進國家之列,成了一棵閃亮的新星。再看中國,歷經習近平十年任期,這加速師把國家帶回老毛時代,有人稱之為21世紀的文革2,0 版本。當一個國家的經濟趨於破産邊緣,民怨沸騰,有能力的人早已資金外移,那有餘力打開一個寡不敵眾的戰爭?近期中共軍委副主席何衛東批評其軍隊說:共軍虛假戰略、砲彈、武器裝備腐朽,軍魂散慢,此言道出解放軍實情。去年習近平為了個人安危,大刀一揮,處置了一百多個火箭軍高層將領,這批人已經不留痕迹的從人間蒸發。一直以來中共最引以為傲的火箭軍,突然群龍無首,無意間變成懶散無所適從的潰敗軍團!
普丁自習近平拿到一份大禮,它是中共將大力援助俄國針對俄烏之戰。習近平認為擴大俄烏戰況,則拖累歐美各國,那麼解放軍攻台將勢如破竹。看來習近平跟普丁的腦袋裝有相同的腦漿!俄島戰爭已經拖延二年多,一個跟俄羅斯相連接的烏克蘭都沒辦法完全攻下! 台灣跟中國隔了一個海峽,攻台比俄烏之戰難上加難!果真習近平立志攻台,就是正如他所懼怕的「鐵板圖」所畫的局面,那隻白色鳥撞到山崖死於非命,讓我們拭目以待,共產黨最後一代土皇帝將會死於非命!
後記:
一個被高雄市民罷免的韓國瑜䶢魚翻身,成了立法院長!另花蓮立委傅崐萁、黃國昌三人在立法院的言行,完全配合中共對台灣統戰伎倆,意圖巔覆台灣,他們是名副其實的台奸,將會在台灣史上遺嗅萬年!今天全台灣上千萬人民勇敢的站起來反抗不平等條文,証實台灣人民不斷的往正義、光明的前途邁進!加油!天佑台灣!
《讓國際刮目相看的台灣大地震》連淑琴
今年四月三日上午,在台灣東部花蓮縣近海區域發生9、2級大地震。這是自25年前921大地震後,在台灣發生的最大地震。在這資訊發達的21世紀,全球任何一處發生的大小事故,國際各媒體都會在一時報導,世人不需親臨現場,大可由電視或手機上觀看,就可完全目睹而瞭解在世上發生任河事故的來龍去脈。
這次台灣發生的大地震,朝野團結合作,同心協力使振災工作達到最高效率,傷亡人數降至最低限度,甚至高樓大廈唯有幾棟傾斜下䧟, 卻未曾倒塌。公路、 橋樑及鐵路完全無損,且在極短期間照常運轉。台灣總統及副總統馬上親臨上陣, 蔡英文總統到總部坐陣指揮,副總統賴清德親臨災區視察現況,旋全國救援隊抵達災區及時展開救援行動。最難得的是台灣人民處變不驚,在綫上工作人員更富敬業美德,人人看到一幕幕感動眾人景況;有二位在電視台報告新聞的女記者,在搖晃的報導室內盡情報導地震情景,苦口婆心旳再三警告聽衆注意事項。在另一鏡頭上看到某醫院的嬰兒室中,有多位女性護士們置自身安危於不顧,馬上把衆嬰兒小床聚集,以她們的身體固守嬰兒床,使眾嬰兒未受到一丁點傷害!這就是台灣人的美德,可歌可敬!
這次台灣的地震使世人進一步更欽佩台灣,讚揚台灣人的熱忱,在大難臨頭期間,自總統、副總統及各皆層當位主管以及一般百姓,大家處變不驚、堅守岡位,團結一致面對大災難。導使地震時不荒不亂,則該歸功於學校教育,台灣處於地震地域,教育部命全台,自小學就教育學生如何對這天災,故一般人都能處変不驚。再說,這次大地震死亡人數成為史上最少數,連被困在廢墟中的災民也完整被救出,這要完全歸功台灣救援隊,全台各縣市救援人員,一得知地震發生,及時到達現場加入救援行動,為了救人不分晝夜不停的工作,甚至連寵物也完全脫險。
台灣雖小,其救援隊卻舉世聞名,記得幾年前,土耳其發生地震,台灣救援隊曽派遣人員參與救援工作,此舉不只大大感動受災的土耳其朝野,同時使國際對台灣的熱忱敬佩有加。這次台灣地震,土耳其政府感恩圖報,也派遣救援人員到場,加入台灣救援隊挀災工作,振奮人心,大大表現人道情懷,讓人 敬佩!
這次地震也展現出台灣人民素質甚高!記得當天在同一時間,連續三-四次的震動 ,而全台灣的各橋梁、鐵路及公路在建造期間未曾偷工減料,使工程完全達到標準,故在大地震時能抵擋搖擺不停的地層,使上層建築物完整無隕,可見台灣的建造事業已經具備先進國家標準。當震動一停,人們馬上照常行使各種交通工具,交通不只未停還四通八達,學校照常上課,商業照常營業,政府機構、網路順暢無阻。事事表現出台灣不亞於任何先進國家行列!接着各慈善機構紛紛伸出援手,為災民提供、解決突來的困境,難能可貴的是,慈濟功德會向災民提供帳篷,使衆多災民能保有私人空間,這種善舉引發國際媒體關注及讚掦!
再說數年前日本幾次發生大災難時,台灣朝野捐贈的金額往往為全球之冠,今天臺灣遭遇重大災難,日本人也在短期內在民間,就募集到上億萬元圖報台灣,這讓世人看清台灣跟日本的關係,有如兄弟之邦,值得珍惜。反觀中共官方是如何對待台灣,在發生地震當天,中共又派遣軍機、軍艦繞台。中共囗囗聲聲說台灣跟中國是同種同類旳炎黃子孫,卻在台灣遭遇天災時,一點不留情面、落井下石,這種自稱泱泱大國的風範,可真讓人嘆為觀止!反觀日本及土耳其跟台灣無血緣關係,在災難期間,兩國能出錢出力為台灣伸出援手。台灣人民會敵友分明,永恆銘記在心!
當全球上百國家為台灣地震伸出援手之際,中共駐聯合國副主席耿爽,大言不慚的以台灣為中國一省向國際致謝!中共的厚顏無恥,天下無敵。當此話一出,台灣執政團,馬上矢口否認台灣決非中國的一個省份。接着國際不少國家也同時發聲,再三強調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跟中國已經不能同日而言!世人只需比較發生在中國及台灣不同地域的地震,就能完全分出上下;記得十幾年前發生在四川的汶山大地震 ,當時唯一沒倒塌的學校是私立學校,上千上萬就學學生,全被豆腐渣工程蓋的校舍壓跨失去性命!而中共髙官只派一副主席,在事後稍微露下臉就走回中南海,官員把人民當草芥,只要災難不發生在他們身上,不到幾天,媒體就完全靜音,中國又呈一片祥和! 今天發生在台灣的地震不就讓全球挀奮,國際媒體舉相報尊,大大讚揚台灣的朝野是如何面對災難,又是如何井井有條的處理災情,這麼一比較,就證明台灣怎麼可能是中國的一個省份?那麼耿爽之言使世人大大的更不爽了!
後記:馬英九在四月二日去中國訪問,對四月三日台灣大地震不聞不問,卻向中共國台辦主任宋濤送上一密秘文件,請他轉交習近平。據袁紅冰獲得的內幕消息指出,馬英九要求習近平拿下台灣之後,讓台灣保留中華民國稱號,那麼他會重新組合黃復興黨部配合。馬英九身為台灣前任總統,他一心一意渴望大一統,這種言論証明他是道道地地的賣國漢奸。台灣執政團不該姑習養奸,應該把他們這一大批親共、舔共、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大,每月拿政府高薪的中共走狗趕回中國,譲他們嚐嚐當中國三等國民的滋味?才能了解台灣對他們的寬厚!
這次台灣發生的大地震,朝野團結合作,同心協力使振災工作達到最高效率,傷亡人數降至最低限度,甚至高樓大廈唯有幾棟傾斜下䧟, 卻未曾倒塌。公路、 橋樑及鐵路完全無損,且在極短期間照常運轉。台灣總統及副總統馬上親臨上陣, 蔡英文總統到總部坐陣指揮,副總統賴清德親臨災區視察現況,旋全國救援隊抵達災區及時展開救援行動。最難得的是台灣人民處變不驚,在綫上工作人員更富敬業美德,人人看到一幕幕感動眾人景況;有二位在電視台報告新聞的女記者,在搖晃的報導室內盡情報導地震情景,苦口婆心旳再三警告聽衆注意事項。在另一鏡頭上看到某醫院的嬰兒室中,有多位女性護士們置自身安危於不顧,馬上把衆嬰兒小床聚集,以她們的身體固守嬰兒床,使眾嬰兒未受到一丁點傷害!這就是台灣人的美德,可歌可敬!
這次台灣的地震使世人進一步更欽佩台灣,讚揚台灣人的熱忱,在大難臨頭期間,自總統、副總統及各皆層當位主管以及一般百姓,大家處變不驚、堅守岡位,團結一致面對大災難。導使地震時不荒不亂,則該歸功於學校教育,台灣處於地震地域,教育部命全台,自小學就教育學生如何對這天災,故一般人都能處変不驚。再說,這次大地震死亡人數成為史上最少數,連被困在廢墟中的災民也完整被救出,這要完全歸功台灣救援隊,全台各縣市救援人員,一得知地震發生,及時到達現場加入救援行動,為了救人不分晝夜不停的工作,甚至連寵物也完全脫險。
台灣雖小,其救援隊卻舉世聞名,記得幾年前,土耳其發生地震,台灣救援隊曽派遣人員參與救援工作,此舉不只大大感動受災的土耳其朝野,同時使國際對台灣的熱忱敬佩有加。這次台灣地震,土耳其政府感恩圖報,也派遣救援人員到場,加入台灣救援隊挀災工作,振奮人心,大大表現人道情懷,讓人 敬佩!
這次地震也展現出台灣人民素質甚高!記得當天在同一時間,連續三-四次的震動 ,而全台灣的各橋梁、鐵路及公路在建造期間未曾偷工減料,使工程完全達到標準,故在大地震時能抵擋搖擺不停的地層,使上層建築物完整無隕,可見台灣的建造事業已經具備先進國家標準。當震動一停,人們馬上照常行使各種交通工具,交通不只未停還四通八達,學校照常上課,商業照常營業,政府機構、網路順暢無阻。事事表現出台灣不亞於任何先進國家行列!接着各慈善機構紛紛伸出援手,為災民提供、解決突來的困境,難能可貴的是,慈濟功德會向災民提供帳篷,使衆多災民能保有私人空間,這種善舉引發國際媒體關注及讚掦!
再說數年前日本幾次發生大災難時,台灣朝野捐贈的金額往往為全球之冠,今天臺灣遭遇重大災難,日本人也在短期內在民間,就募集到上億萬元圖報台灣,這讓世人看清台灣跟日本的關係,有如兄弟之邦,值得珍惜。反觀中共官方是如何對待台灣,在發生地震當天,中共又派遣軍機、軍艦繞台。中共囗囗聲聲說台灣跟中國是同種同類旳炎黃子孫,卻在台灣遭遇天災時,一點不留情面、落井下石,這種自稱泱泱大國的風範,可真讓人嘆為觀止!反觀日本及土耳其跟台灣無血緣關係,在災難期間,兩國能出錢出力為台灣伸出援手。台灣人民會敵友分明,永恆銘記在心!
當全球上百國家為台灣地震伸出援手之際,中共駐聯合國副主席耿爽,大言不慚的以台灣為中國一省向國際致謝!中共的厚顏無恥,天下無敵。當此話一出,台灣執政團,馬上矢口否認台灣決非中國的一個省份。接着國際不少國家也同時發聲,再三強調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跟中國已經不能同日而言!世人只需比較發生在中國及台灣不同地域的地震,就能完全分出上下;記得十幾年前發生在四川的汶山大地震 ,當時唯一沒倒塌的學校是私立學校,上千上萬就學學生,全被豆腐渣工程蓋的校舍壓跨失去性命!而中共髙官只派一副主席,在事後稍微露下臉就走回中南海,官員把人民當草芥,只要災難不發生在他們身上,不到幾天,媒體就完全靜音,中國又呈一片祥和! 今天發生在台灣的地震不就讓全球挀奮,國際媒體舉相報尊,大大讚揚台灣的朝野是如何面對災難,又是如何井井有條的處理災情,這麼一比較,就證明台灣怎麼可能是中國的一個省份?那麼耿爽之言使世人大大的更不爽了!
後記:馬英九在四月二日去中國訪問,對四月三日台灣大地震不聞不問,卻向中共國台辦主任宋濤送上一密秘文件,請他轉交習近平。據袁紅冰獲得的內幕消息指出,馬英九要求習近平拿下台灣之後,讓台灣保留中華民國稱號,那麼他會重新組合黃復興黨部配合。馬英九身為台灣前任總統,他一心一意渴望大一統,這種言論証明他是道道地地的賣國漢奸。台灣執政團不該姑習養奸,應該把他們這一大批親共、舔共、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大,每月拿政府高薪的中共走狗趕回中國,譲他們嚐嚐當中國三等國民的滋味?才能了解台灣對他們的寬厚!
《無羞有時 vs. 有羞無時》江朝雄
人類與其它動物基本的不同有二:其一是人類的智慧高於其它動物,動物有魂(soul),但人有魂又有靈(spirit),這方面坊間談到很多,在此不贅述。本文要提及的是,人與一般動物的兩性關係的差異。像貓、狗、牛、羊...等皆然(鳥類例外),牠們的兩性互動關係是「無羞有時」;而自認高等的人類,卻是「有羞無時」。前者在光天化日下,不管旁邊有無其它動物在場,在看,都是無害羞的盡本能行事,但牠們的互動關係,取決於雌性的「發情期」或說生理需求;人類則表面羞於被人看見(特別演出者例外),但互動關係,卻不受「雌性定時」的規律。
從造物主奇妙的創造眾多物種,及其具有雄雌兩性的特徵看來,似乎是有繁衍生殖的本意!?東方漢文化的儒家思維,有「食色性也」的說法。猶太文化的聖經,也是有關婚姻關係的教導。然而,自認有羞無時的高等動物的人類,因自私,慾望劣根性的影響,比無羞有時的低等動物,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也面臨幾種考驗:
(ㄧ)就社會層面看,由於複雜的人類心態,衍生的社會問題,「色與財」這二個因素,ㄧ直是在社會犯罪率上,佔很高的比率;(二)就家庭、婚姻方面看,時代愈進步,自由化與開放的社會,家庭破碎,單親家庭比率也跟著提高很多,無形中,對子女的正常家庭教育,實在有莫大的影響;(三)因着前述「社會」及「家庭」兩項大環境的影響,無形中連帶影響着無辜的下一代,那種「有樣學樣」的結果,怎能責怪他們沒有好的傳承呢?
關於有羞無時方面的問題,每個人也有不同知識與觀念。在此我願分享吳秩暉先生(註ㄧ)的幾句打油詩「年紀輕輕,血氣方剛,切記連連,二十四、五,不宜天天,年過三十,教會見面,年過四十,......,年過七十,解甲歸田。」(註一:吳秩暉先生,出生1865年,曾赴日本、英國留學。)筆者童年時候,因家境貧困,也曾聽家慈說「不能浪費,要珍惜;福盡壽也盡!」她老人家教導的,合乎節儉與細水長流的道理,跟吳秩暉先生勸年輕人的一樣,都是「細水長流」。
04-23-2024
從造物主奇妙的創造眾多物種,及其具有雄雌兩性的特徵看來,似乎是有繁衍生殖的本意!?東方漢文化的儒家思維,有「食色性也」的說法。猶太文化的聖經,也是有關婚姻關係的教導。然而,自認有羞無時的高等動物的人類,因自私,慾望劣根性的影響,比無羞有時的低等動物,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也面臨幾種考驗:
(ㄧ)就社會層面看,由於複雜的人類心態,衍生的社會問題,「色與財」這二個因素,ㄧ直是在社會犯罪率上,佔很高的比率;(二)就家庭、婚姻方面看,時代愈進步,自由化與開放的社會,家庭破碎,單親家庭比率也跟著提高很多,無形中,對子女的正常家庭教育,實在有莫大的影響;(三)因着前述「社會」及「家庭」兩項大環境的影響,無形中連帶影響着無辜的下一代,那種「有樣學樣」的結果,怎能責怪他們沒有好的傳承呢?
關於有羞無時方面的問題,每個人也有不同知識與觀念。在此我願分享吳秩暉先生(註ㄧ)的幾句打油詩「年紀輕輕,血氣方剛,切記連連,二十四、五,不宜天天,年過三十,教會見面,年過四十,......,年過七十,解甲歸田。」(註一:吳秩暉先生,出生1865年,曾赴日本、英國留學。)筆者童年時候,因家境貧困,也曾聽家慈說「不能浪費,要珍惜;福盡壽也盡!」她老人家教導的,合乎節儉與細水長流的道理,跟吳秩暉先生勸年輕人的一樣,都是「細水長流」。
04-23-2024
《晨煙》蔡淑媛
我們在Houston 至今居住了超越四十年的平房,後院草坪改建成木樁板面時,工人把剷起的廢土與沙礫堆積在靠左圍牆邊,形成一塊狹窄、稍微隆起的斜坡地。我在那裡種植幾株「菜瓜叢」。澆水、施肥加上Houston長夏濕熱天氣的加持,翡翠綠的肥厚瓜葉與牽牽葛葛的藤蔓上,綻放出數朵鮮黃稚潤的「菜瓜花」,逐漸把荒蕪的牆角鋪蓋成一頁排列有序的美麗風景。
畫面如此熟悉,場景猶如當年,每次看到就會想起父親。一份遙遠猶如前世,有父親在身旁陪伴的童年歲月點滴往事,化成輕翅薄翼小精靈,從台灣島南故鄉,逐風追月,飄然到我眼前來。…‥
小學入學前,全家住在鄉下日式宿舍。我的臥房窗外有一株高大的龍眼樹。六月清晨五、六點,日頭才現山巔,一大群「厝角鳥」(小麻雀)已在枝柯間聚合、作操,並且大聲唱起了夏日之誦歌~~吱吱…喳喳…吱吱…。我被一陣聒噪的鳥鳴聲吵醒。捲著棉被,在塌塌米眠床上翻來覆去折騰了一會,「愛睏神」不知已經跑到哪裡去了,只好推開棉被,悄悄起床。
晨霧未消,屋內還籠罩著一層朦朧,「灶腳」(廚房) 靜無人聲,Kah-jiang(日語~母親)尚未起來準備全家的「早頓」。一夜好眠,精神飽滿,懶得更換過膝的睡袍,我踮起腳尖,走向玄關(註),套上木屐,推開門一溜煙跑向雀鳥爭鳴的庭院。隔著薄薄霧氣,我看見有人比我更早起~~父親已經拿著鋤頭在屋角籬笆邊翻動一壟一壟菜園的泥土。我跑到他身後,看著他時而彎腰撿取泥中的碎石粒,時而拔除不受歡迎的雜草。
我開口叫了一聲Dooh-jiang(日語~父親),他回過頭對我笑了笑說:「這呢早著爬起來,一定是乎厝角鳥仔聲吵醒。」我還來不及回話,他又出聲叫我閃開,別靠得太近,因為剛翻過又混入大量露水的泥土又鬆又軟,會讓木屐深陷其中,讓我雙腳裹滿爛土,「睏衫」也會沾到泥漿,害Kah-jiang又要打幫浦(pump)抽清水搓洗大半天。
我聽話乖乖離開菜園地,轉身走到籬笆圍牆的另一邊。父親在那裡搭了一座「菜瓜棚」,翠綠色、如掌狀分裂的細梗瓜葉滿滿覆蓋了整個木格架,嫩黃色的菜瓜花綻放在枝葉間。幾隻蜜蜂嗡嗡嗡,來回不停地飛舞,有時停靠在花蕊上吮吸著蜜汁。我走近瓜棚,睜大眼睛來回巡視,希望能找到幾條初生的瓜實,讓父親過來剪下當作晚上的佳餚。
忽然間,彷彿覺得有一片肥厚的菜瓜葉,垂在離我稍遠的木柱前,那特別寬大的葉片不停在抖動。真奇怪!我對自己嘀咕~沒有風吹,那片葉子怎麼會振動?心裡有點發毛,但經不起好奇心的驅使,我走上前去看個究竟。這一看差點把我嚇破膽,原來那片會動的菜瓜葉片上,滿滿盤旋著一條青青綠綠(與葉片完全同色)的蛇仔。它揚起三角形的頭顱,閃動小小的眼珠,對著我不停地伸縮尖尖細細的舌頭。
我渾身僵硬,不能動彈。掙扎半天,才勉強迸出聲音呼叫~Dooh-jiang快來,有蛇!父親丟下手中的鋤頭,飛快奔跑過來。他趨前一看,馬上說是青竹絲(台灣常見的蛇類,有毒性)。他在我耳邊交代~「未駛震動」,妳一動伊以為妳要出手傷害,就會用比妳更快幾倍的速度飛身過來攻擊。
「我佇這欲按zhóa(我在這裡怎麼辦?) 」我差不多要哭出來。
「直直站住。我去拿一個「物件」很快就回來。」父親說完,箭一般往屋後的曬衣場衝去。
我大氣也不敢喘一口,像一塊石頭直立在那裡,與那尾青竹絲面對面「相對看」。等到父親再度出現,大概也不過是一兩分鐘的時間吧,但在我焦慮的感覺中,好像已經過了長長的一段時辰。父親右手拿著半截曬衣的竹篙,左手提一個米色麵粉袋,匆匆走到我眼前。正要問他「欲做什麼」時?他已抖動竹篙用力往蛇身一挑,我眼前一閃,來不及看清楚,父親已把那條蛇仔捅進攤開的布袋裡,並隨手很快把布袋的開口用力勒緊。
我的恐懼感至此完全消除,心情一放鬆「腳腿」竟然發軟,我一屁股跌坐到地上。父親放下竹篙把我拉起,並對我說:「走,來去厝後山頂e 樹林裡放伊走。」
「伊那擱sô出來咬人欲按怎?」我心有餘悸。父親說:「世間一切蛇隻的本性,原本並無傷人的意思,攏是人類故意的挑釁或無意的驚動,為了保護自己,伊才會進行自衛性的反擊。那隻青竹絲本來趴在菜瓜葉上好好享受透早甘美的露水,是妳去給伊攪擾,伊的驚惶並無輸你的感覺喔!」
原來這一切還都是我的錯,不禁對那條蛇仔產生小小的歉意。有父親在身旁呵護,我平安「無代誌」。緊緊拉住父親的手臂,我抬起頭望著他,感到全身裡外被快樂充滿。…‥
歲月如飛,瞬間即逝,父親辭世至今已近五十年。五歲那年的夏日之晨,與青竹絲面面相對的恐懼,被父親搭救後極度的歡愉,在我心中刻下了一個永恆的印記。現在每逢看到後院的菜瓜棚上綠葉與黃花在風裡蕩漾,那個印記就會從記憶的版頁上輕輕浮起並微微抽痛;對父親的思念兼帶鄉愁就會撩亂地湧上心頭。
與此同時,我的腦海裡不禁也會產生一種年代錯置的幻覺~~清晨的薄霧裡,在山路上與父親迂迴同行,喋喋不休、小步奔跳的小女孩是誰?真是我嗎?還是我那微笑時,臉現梨渦、活潑可愛的小孫女?這時我心深處自動會響起遙遠卻清晰的一聲呼喊~Dooh-jiang。
但我確知那絕非出自我如今已略顯沙啞的喉嚨,而是1945年六月故鄉的竹籬院落,厝角鳥在龍眼樹上跳躍喧鬧的清晨,一個五歲小女孩最稚嫩嗓音的呼喊。…‥蒙太奇(montage)電影畫面從時光隧道中快速閃離,小女孩與他父親的身影漸行漸遠,最後隱身於晨煙瀰漫中永遠地消失了。
(註)玄關~日式住宅 入門處與正房之間的一段轉折空間,經常用來置放鞋櫃與外套的掛架。
(2024年3月修訂)
畫面如此熟悉,場景猶如當年,每次看到就會想起父親。一份遙遠猶如前世,有父親在身旁陪伴的童年歲月點滴往事,化成輕翅薄翼小精靈,從台灣島南故鄉,逐風追月,飄然到我眼前來。…‥
小學入學前,全家住在鄉下日式宿舍。我的臥房窗外有一株高大的龍眼樹。六月清晨五、六點,日頭才現山巔,一大群「厝角鳥」(小麻雀)已在枝柯間聚合、作操,並且大聲唱起了夏日之誦歌~~吱吱…喳喳…吱吱…。我被一陣聒噪的鳥鳴聲吵醒。捲著棉被,在塌塌米眠床上翻來覆去折騰了一會,「愛睏神」不知已經跑到哪裡去了,只好推開棉被,悄悄起床。
晨霧未消,屋內還籠罩著一層朦朧,「灶腳」(廚房) 靜無人聲,Kah-jiang(日語~母親)尚未起來準備全家的「早頓」。一夜好眠,精神飽滿,懶得更換過膝的睡袍,我踮起腳尖,走向玄關(註),套上木屐,推開門一溜煙跑向雀鳥爭鳴的庭院。隔著薄薄霧氣,我看見有人比我更早起~~父親已經拿著鋤頭在屋角籬笆邊翻動一壟一壟菜園的泥土。我跑到他身後,看著他時而彎腰撿取泥中的碎石粒,時而拔除不受歡迎的雜草。
我開口叫了一聲Dooh-jiang(日語~父親),他回過頭對我笑了笑說:「這呢早著爬起來,一定是乎厝角鳥仔聲吵醒。」我還來不及回話,他又出聲叫我閃開,別靠得太近,因為剛翻過又混入大量露水的泥土又鬆又軟,會讓木屐深陷其中,讓我雙腳裹滿爛土,「睏衫」也會沾到泥漿,害Kah-jiang又要打幫浦(pump)抽清水搓洗大半天。
我聽話乖乖離開菜園地,轉身走到籬笆圍牆的另一邊。父親在那裡搭了一座「菜瓜棚」,翠綠色、如掌狀分裂的細梗瓜葉滿滿覆蓋了整個木格架,嫩黃色的菜瓜花綻放在枝葉間。幾隻蜜蜂嗡嗡嗡,來回不停地飛舞,有時停靠在花蕊上吮吸著蜜汁。我走近瓜棚,睜大眼睛來回巡視,希望能找到幾條初生的瓜實,讓父親過來剪下當作晚上的佳餚。
忽然間,彷彿覺得有一片肥厚的菜瓜葉,垂在離我稍遠的木柱前,那特別寬大的葉片不停在抖動。真奇怪!我對自己嘀咕~沒有風吹,那片葉子怎麼會振動?心裡有點發毛,但經不起好奇心的驅使,我走上前去看個究竟。這一看差點把我嚇破膽,原來那片會動的菜瓜葉片上,滿滿盤旋著一條青青綠綠(與葉片完全同色)的蛇仔。它揚起三角形的頭顱,閃動小小的眼珠,對著我不停地伸縮尖尖細細的舌頭。
我渾身僵硬,不能動彈。掙扎半天,才勉強迸出聲音呼叫~Dooh-jiang快來,有蛇!父親丟下手中的鋤頭,飛快奔跑過來。他趨前一看,馬上說是青竹絲(台灣常見的蛇類,有毒性)。他在我耳邊交代~「未駛震動」,妳一動伊以為妳要出手傷害,就會用比妳更快幾倍的速度飛身過來攻擊。
「我佇這欲按zhóa(我在這裡怎麼辦?) 」我差不多要哭出來。
「直直站住。我去拿一個「物件」很快就回來。」父親說完,箭一般往屋後的曬衣場衝去。
我大氣也不敢喘一口,像一塊石頭直立在那裡,與那尾青竹絲面對面「相對看」。等到父親再度出現,大概也不過是一兩分鐘的時間吧,但在我焦慮的感覺中,好像已經過了長長的一段時辰。父親右手拿著半截曬衣的竹篙,左手提一個米色麵粉袋,匆匆走到我眼前。正要問他「欲做什麼」時?他已抖動竹篙用力往蛇身一挑,我眼前一閃,來不及看清楚,父親已把那條蛇仔捅進攤開的布袋裡,並隨手很快把布袋的開口用力勒緊。
我的恐懼感至此完全消除,心情一放鬆「腳腿」竟然發軟,我一屁股跌坐到地上。父親放下竹篙把我拉起,並對我說:「走,來去厝後山頂e 樹林裡放伊走。」
「伊那擱sô出來咬人欲按怎?」我心有餘悸。父親說:「世間一切蛇隻的本性,原本並無傷人的意思,攏是人類故意的挑釁或無意的驚動,為了保護自己,伊才會進行自衛性的反擊。那隻青竹絲本來趴在菜瓜葉上好好享受透早甘美的露水,是妳去給伊攪擾,伊的驚惶並無輸你的感覺喔!」
原來這一切還都是我的錯,不禁對那條蛇仔產生小小的歉意。有父親在身旁呵護,我平安「無代誌」。緊緊拉住父親的手臂,我抬起頭望著他,感到全身裡外被快樂充滿。…‥
歲月如飛,瞬間即逝,父親辭世至今已近五十年。五歲那年的夏日之晨,與青竹絲面面相對的恐懼,被父親搭救後極度的歡愉,在我心中刻下了一個永恆的印記。現在每逢看到後院的菜瓜棚上綠葉與黃花在風裡蕩漾,那個印記就會從記憶的版頁上輕輕浮起並微微抽痛;對父親的思念兼帶鄉愁就會撩亂地湧上心頭。
與此同時,我的腦海裡不禁也會產生一種年代錯置的幻覺~~清晨的薄霧裡,在山路上與父親迂迴同行,喋喋不休、小步奔跳的小女孩是誰?真是我嗎?還是我那微笑時,臉現梨渦、活潑可愛的小孫女?這時我心深處自動會響起遙遠卻清晰的一聲呼喊~Dooh-jiang。
但我確知那絕非出自我如今已略顯沙啞的喉嚨,而是1945年六月故鄉的竹籬院落,厝角鳥在龍眼樹上跳躍喧鬧的清晨,一個五歲小女孩最稚嫩嗓音的呼喊。…‥蒙太奇(montage)電影畫面從時光隧道中快速閃離,小女孩與他父親的身影漸行漸遠,最後隱身於晨煙瀰漫中永遠地消失了。
(註)玄關~日式住宅 入門處與正房之間的一段轉折空間,經常用來置放鞋櫃與外套的掛架。
(2024年3月修訂)
《台日遊輪之旅》吳連山
今年(2024) 2/20日, 我們從洛杉磯撘乘Starlux (星宇) 航空公司飛機, 回到台灣.一方面是要 看看親友. 也順便辦一點事情. 然後2/29日在基隆上船. 撘乘Norwegian Jewel的郵輪. 開始為期十二天的台日之旅. 第二天在花蓮靠岸. 休息半天.我們就到太魯閣去玩 (這是我第五次到太魯閣來). 傍晚時, 郵輪就繼續開航, 前往日本行駛. 在日本共經過八個城市. 最後, 3/11日, 船在東京靠岸, 讓大家 下船. 我們一團十二個人, 繼續留在東京三天兩夜, 遊逛東京市. 到 3/13日, 才紛紛各自回到他們自己的目的地.
有許多人都曾經到過花蓮, 或日本, 去遊玩過. 我不想炒冷飯,敘述景點. 我只想把這次旅遊, 我個人碰到的人或事的經歷, 寫下做為以後的回億, 參考:
有許多人都曾經到過花蓮, 或日本, 去遊玩過. 我不想炒冷飯,敘述景點. 我只想把這次旅遊, 我個人碰到的人或事的經歷, 寫下做為以後的回億, 參考:
- 在船上碰到一對來自澳洲的中國夫妻. 他們說: 他們是大陸文化大革命時被迫害十多年後才移民到澳洲. 這是他們第一次來到台灣. 他 們去參觀228和平紀念公園. 才知到有228這件事情. 他很感慨的說: 共產黨和國民黨, 兩個都是大騙子.
- 有一位來自哥倫比亞的西方人. 我問他有沒有去太魯閣玩.? 他說沒有. 他在基隆時, 到基隆夜市場去玩. 他說他一直以為台灣很小. 人口不多. 沒想到夜市那麼熱鬧. 人那麼多. 而吃的東西又那麼多樣, 便宜, 好吃. 所以在花蓮的半天, 他又去花蓮市場逛街吃東西.
- 船在廣島停泊時, 我們到Hiroshima Peace Memorial Museum參觀. 看到原子炸彈轟炸當時, 受到的摧殘, 死傷以及幾十年後許多人因為受到原子彈幅射感染而殘疾一生. 真是慘不忍睹. 我聽到有幾個人在哭泣. 參觀完畢出來. 我的內心也很哀傷, 沉重. 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是喜愛戰爭發生的. 會戰爭, 都是獨裁者藉口要完成統一大夢, 而枉視人命的安全, 自由. 戰爭的結果, 最受苦, 受難的, 永遠是無辜的百姓.
- 有人問我 這次遊玩那麼多的地方, 你最喜愛的是那個地方? 我想我會選擇Shimizu (清水港). 因為, 愛好大自然的美景, 一直是我心目中的首選. Shimizu這個小鎮, 非常靠近富士山. 風景非常漂亮. 富士山山上的雪景反映在碼頭的水影, 恍如置身在一幅很安祥, 平靜的圖畫中. 走出碼頭就有一個購物中心, S-Paulse Dream Plaza. 裡面有一間年青人很喜愛的服飾店, Uniqlo, (我個人也很很偏好這個品牌). 在那裡, 我碰到好幾個船上的工作人員. 他們趁休息時間也出來逛街, 順便也買些衣物. 說等將來放假, 休息四個月時, 要帶回去給故鄉的家人用.
- 在船上, 我每天都到健身房去做健身運動. 有一天, 一個約二十出頭的女孩子, 突然問我可不可以跟隨我做健身運動. 因為她的手機上的app沒辦法下載. 我都是靠記憶做練習. 所以不用手機. 這樣, 她就跟隨我做了三,四次 的健身運動. 後來, 因為我們白天各人的旅遊行程不好配合, 就沒再繼續. 而很巧合的, 就在要結束旅程的前一天, 我在做運動時, 一位年青人突然跑過來. 說他很喜愛我做健身活動的內容. 我真有點受寵若驚. 我的健身內容都是按照韓國的YouTuber, Allblanc TV, 做的. 真是受之有愧, 也感到很光榮.
- 這趟旅遊, 最值得稱述的是, 在船上碰到來自Virginia的林燦壎夫婦, 以及他來自台灣的兩個妹妹. 我們大家彼此雖然有點姻親關係, 而且也都是鹿港的鄉親. 但是以前完全不認識. 這次因緣際會, 得以船上認識, 真可說是上天的安排. 我們很高興結交,認識他們.
- 這次旅遊, 船上有許多人一直咳嗽. 我很不幸也在要下船前兩天被感染, 一直到回到家後也還咳嗽不停. 趕緊去看醫生. 醫生聽聽我的呼吸. 再看看我的一些簡單的健康報告. 說一切都很好. 她說大慨是被什麼細菌感染而已. 給我開五天的抗生素. 加上每六小時吃5ml的codeine . 情況就改善了許多. 這是我這次旅遊, 唯一的不順利的經歷.
《白襯衫的世界》葉郁如
台灣人的傳承,在多種族的美國社會,有什麼意義呢? 我在基金會的工作,與其說是「介紹」台灣,更是一連串的「探討」的過程. Our Time - in Handwriting 是我用數百個來自世界各地的手筆(handwriting) 打造岀來的多媒體藝創作。我也把這些人類的手筆放在一些有「象徵意義」的日常物品,例如風箏,燈和門。「世界的白襯衫」原來是一個布的立體作品。寫在白襯衫上面的字,是我的英文手筆。翻譯來源是白色恐怖受難者外公劉明在獄中提供白襯衫,給被槍決前的難友一點最後的尊嚴。他曾說:台灣人清白的血要流在乾淨的襯衫上。 作品原是 Fabric sculpture. 是一個中空的,沒有肉體的白襯衫,雙袖伸展,說出「肢體的語言」,是飛翔或是投降? 衣服上的紅,是致命的子彈穿透? 或是紅色胸花。衣服的線條,隱射風在吹,白襯衫正在解脫了地心引力,飛起來了。 當資深台灣人權文史工作者陳銘城 籌劃第一屆 綠島人權藝術展的時候,我提供這個作品的圖檔,據說當年是和導演萬仁的電影,主角舉起雙手,比出「二條一」的致命判決的電影海報並列。
數十年後,這個作品的照片在美國南方的展埸,透過玻璃框反射,可以看到德卅的陽光綠葉,Lone Star 的 卅徽。黑色人種的觀眾,告訴我,他看到的是美國槍口下的黑人。阿拉伯裔的的觀眾,看到白布和血漬,不要靠近看。這次的展出,讓我感到,肉體消失的白襯衫,肢體的語言,漂洋過海,在多族裔的美國社會,和更多受難於槍口下無辜生命,共鳴出人類共同的訴求。
數十年後,這個作品的照片在美國南方的展埸,透過玻璃框反射,可以看到德卅的陽光綠葉,Lone Star 的 卅徽。黑色人種的觀眾,告訴我,他看到的是美國槍口下的黑人。阿拉伯裔的的觀眾,看到白布和血漬,不要靠近看。這次的展出,讓我感到,肉體消失的白襯衫,肢體的語言,漂洋過海,在多族裔的美國社會,和更多受難於槍口下無辜生命,共鳴出人類共同的訴求。
《空地的故事》吳連山
我住的山丘 (Montrey Hills) 有19個公寓和2個出租社區, 共約有1,781個房間, 2,807個住戶. 在山丘的一旁, 有一塊21英畝 ( 折算約為25, 707.57坪) 的空地.(見附圖). 這裡的人稱它Parcel S. 但是正式的住址是: 4500 Via Marisol, Los Angeles, CA 90042.
這塊空地, 都市計劃本來就規劃為空地保留區. 不准有任何建築. 它是要讓這山丘的野生動物, 有活動, 生存的空間; 也讓這裡的社區有一個空曠休閒的地方. 當車子開上這個山丘時, 就可以看到一片空曠的綠地; 感受一股輕鬆, 自然, 並解脫都市繁忙, 淤悶的氣氛. 可說是都市內的世外桃源.
我2018年剛搬來時, 就是深受這塊空地的吸引. 沒再找尋其他的地區. 就直接決定要買這裡的房子住. 沒想到一年後, 就聽說有人用$700,000買下這塊空地. 然後要建蓋約100戶的公寓 . 其實這塊地雖然是21英畝, 但有大約1/2的部分 是很陡峭的斜坡. 真正平坦, 能夠蓋房子的部分, 只有12英畝而已.
這塊空地早在1981年, 當 J & D Carley Corp.要開發這整個山丘時, 就簽訂 “restrictive covenant”, 說這塊地不能蓋任何房子. 在 2012年, 市政府並將這裡, 與對面山丘 Elephant Hill 規劃為空地保留區. 但是這個買者就去遊說市議員:要求 變更為商業用地. 我們知道這消息後, 發動居民, 聯合簽名抵制. 也在市政府舉辦的公聽會, 去闡述我們反對的理由及意見. 同時也拜訪其他的議員來支持我們. 整個案子一, 兩年來一直沒進展.
到2022 年8月這塊地被Anawakalmekak and Tzicatl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透過許多單位的支持, 以及The California Endowment 的補助金. 將這塊地買下來. 他們也將這塊地轉交給Gabrielino Shoshone Nation of Southern California. 並且指定, 必須將這塊地開發做為The Chief Ya’anna Learning Village, 這裡能仍然是空地保留區. 但可做遊憩和恢復自然生態活動.
Gabrielino Shoshone Nation是南加州的原住民. 以前就一直居住在大洛杉磯盆地. 直到1771年西班牙人來到加州, 將這裡的原住民抓去當奴隸. 又強迫他們遷居到別處去. 經過幾個世紀來, 他們的地被一些開發商買去蓋屋使用. 這塊地隔壁的社區叫El Sereno. 有一所學校,叫Anahuacalmecac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paratory of North America, 專門注重教育原住民的文化. 這塊地就變成這個學校的戶外實驗室.
9/25/2023年, 在轉交這塊地的紀念儀式時, 這個原住民的酋長Chief Nicholas Rocha說: 這塊地用他祖母的名字Chief Vera Ya’anna, 就是要紀念她為原住民的權益和環境所努力奮鬥的功勞. 現在可以看到野生動物如hawks & coyote逐漸回來; 而他們要舉辦一些原住民的慶典, 也可以直接在此地舉行. 不像以前, 要去申請. 而且要等好幾個月才核准下來.
這是洛杉磯原住民文化的再起, 振興, 再生. Chief Nicholas Rocha很感性的說 “I wish my mother was here to see this,” 我們這些此地的居民也深深的為他們感到榮幸.
吳連山寫 (1/15/2024)
這塊空地, 都市計劃本來就規劃為空地保留區. 不准有任何建築. 它是要讓這山丘的野生動物, 有活動, 生存的空間; 也讓這裡的社區有一個空曠休閒的地方. 當車子開上這個山丘時, 就可以看到一片空曠的綠地; 感受一股輕鬆, 自然, 並解脫都市繁忙, 淤悶的氣氛. 可說是都市內的世外桃源.
我2018年剛搬來時, 就是深受這塊空地的吸引. 沒再找尋其他的地區. 就直接決定要買這裡的房子住. 沒想到一年後, 就聽說有人用$700,000買下這塊空地. 然後要建蓋約100戶的公寓 . 其實這塊地雖然是21英畝, 但有大約1/2的部分 是很陡峭的斜坡. 真正平坦, 能夠蓋房子的部分, 只有12英畝而已.
這塊空地早在1981年, 當 J & D Carley Corp.要開發這整個山丘時, 就簽訂 “restrictive covenant”, 說這塊地不能蓋任何房子. 在 2012年, 市政府並將這裡, 與對面山丘 Elephant Hill 規劃為空地保留區. 但是這個買者就去遊說市議員:要求 變更為商業用地. 我們知道這消息後, 發動居民, 聯合簽名抵制. 也在市政府舉辦的公聽會, 去闡述我們反對的理由及意見. 同時也拜訪其他的議員來支持我們. 整個案子一, 兩年來一直沒進展.
到2022 年8月這塊地被Anawakalmekak and Tzicatl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透過許多單位的支持, 以及The California Endowment 的補助金. 將這塊地買下來. 他們也將這塊地轉交給Gabrielino Shoshone Nation of Southern California. 並且指定, 必須將這塊地開發做為The Chief Ya’anna Learning Village, 這裡能仍然是空地保留區. 但可做遊憩和恢復自然生態活動.
Gabrielino Shoshone Nation是南加州的原住民. 以前就一直居住在大洛杉磯盆地. 直到1771年西班牙人來到加州, 將這裡的原住民抓去當奴隸. 又強迫他們遷居到別處去. 經過幾個世紀來, 他們的地被一些開發商買去蓋屋使用. 這塊地隔壁的社區叫El Sereno. 有一所學校,叫Anahuacalmecac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paratory of North America, 專門注重教育原住民的文化. 這塊地就變成這個學校的戶外實驗室.
9/25/2023年, 在轉交這塊地的紀念儀式時, 這個原住民的酋長Chief Nicholas Rocha說: 這塊地用他祖母的名字Chief Vera Ya’anna, 就是要紀念她為原住民的權益和環境所努力奮鬥的功勞. 現在可以看到野生動物如hawks & coyote逐漸回來; 而他們要舉辦一些原住民的慶典, 也可以直接在此地舉行. 不像以前, 要去申請. 而且要等好幾個月才核准下來.
這是洛杉磯原住民文化的再起, 振興, 再生. Chief Nicholas Rocha很感性的說 “I wish my mother was here to see this,” 我們這些此地的居民也深深的為他們感到榮幸.
吳連山寫 (1/15/2024)
《2024台灣人民正確的選擇》江朝雄
狂傲自稱IQ一五七,
選輸卻只會怪東怪西,
絲毫不會自我檢討剖析。
八年北市長政績都墊底,
選總統在北市得票也倒數第一,
可見空口說白話,EQ僅五十七。
X X X X X
百年大黨最沒骨氣,
找沒人只能推出包租公侯友宜。
連同黨小雞多有意見瞧不起,
卻冀盼母雞大選能出人頭地。
思維老舊,早已失去年輕人,
又想勾結中共勢力來支援。
馬英久一句「相信習近平」名言。
恐失去不少有眼光的投票人。
X X X X X
DPP推出最穩健正常的人選,
當選符合多數選民的理念。
雖國會三黨共治,政策推動不易。
但圈地、積房、炒房地產嚴重問題,
乃大多數人購屋、成家、生子最大阻力。
盼總統能勇敢克服嚴重之居住正義。 (註一)
解決大多數人民長期無奈的安居問題。
受惠人民將永懷政府德政偉績。
願公義、憐憫在故鄉台灣被高舉!
註一:1)解決絕大多數人民買房、結婚、生子問題。多建社會住宅,多少能發揮功能,有正面作用。但1500萬購屋貸款,或各種「補助金額方案」都是治標不務實的「敷衍、討好」做法。2)少數自私投機人炒高房地產,讓台灣房地產高於先進國家(他們一般收入比台灣高),造成台灣絕大多數人變成「低薪高房價」的具大壓力。換言之,許多先進國家,在某城市工作幾年,購屋成家沒問題,因很多國家普通住房價格,不像台北或上海、北京那種以炒房地產為重要「賺錢方式」。政府公權力應立法,介入管控。事實上,定特高稅率防止自私自利者圈地,積房,雖得罪少數人,但對全國絕大多數人有幫助,相信正負相抵,選票也不會流失。
選輸卻只會怪東怪西,
絲毫不會自我檢討剖析。
八年北市長政績都墊底,
選總統在北市得票也倒數第一,
可見空口說白話,EQ僅五十七。
X X X X X
百年大黨最沒骨氣,
找沒人只能推出包租公侯友宜。
連同黨小雞多有意見瞧不起,
卻冀盼母雞大選能出人頭地。
思維老舊,早已失去年輕人,
又想勾結中共勢力來支援。
馬英久一句「相信習近平」名言。
恐失去不少有眼光的投票人。
X X X X X
DPP推出最穩健正常的人選,
當選符合多數選民的理念。
雖國會三黨共治,政策推動不易。
但圈地、積房、炒房地產嚴重問題,
乃大多數人購屋、成家、生子最大阻力。
盼總統能勇敢克服嚴重之居住正義。 (註一)
解決大多數人民長期無奈的安居問題。
受惠人民將永懷政府德政偉績。
願公義、憐憫在故鄉台灣被高舉!
註一:1)解決絕大多數人民買房、結婚、生子問題。多建社會住宅,多少能發揮功能,有正面作用。但1500萬購屋貸款,或各種「補助金額方案」都是治標不務實的「敷衍、討好」做法。2)少數自私投機人炒高房地產,讓台灣房地產高於先進國家(他們一般收入比台灣高),造成台灣絕大多數人變成「低薪高房價」的具大壓力。換言之,許多先進國家,在某城市工作幾年,購屋成家沒問題,因很多國家普通住房價格,不像台北或上海、北京那種以炒房地產為重要「賺錢方式」。政府公權力應立法,介入管控。事實上,定特高稅率防止自私自利者圈地,積房,雖得罪少數人,但對全國絕大多數人有幫助,相信正負相抵,選票也不會流失。
《依舊好青山》蔡淑媛
〈前言〉
聞悉施明德先生於2024年1月15日,在台北榮總醫院因宿疾肝癌辭世.一時之間,前塵往事如波濤洶湧在我腦海裡激盪不已.
因為住家相距不遠(同屬"三塊厝"~三民區舊名),我們三姊弟與施家兄弟以及施明德的初戀情侶陳麗珠同時期先後就讀於同一所小學~高雄市立三民國校. 我與施明德的二哥施明雄同屆隔壁教室;施明德與我大弟六年同班;陳麗珠則是我大妹同班同學.明德與麗珠那段青梅竹馬歷盡劫難卻無緣共偕白首的虐戀,我們知之甚詳,每次談及總覺遺憾.
我家門前的"三鳳中街"(一條長度約四百公尺狹窄的街路,東西走向,西邊止於三民國校,東邊路口接近高雄中學),往東而去不遠,就是如今已成歷史古蹟的日治時代的建築「高雄車站」.施明德的住家就在火車站附近.基於地緣的關係,中街仔(三鳳中街的簡稱)就成了施家兄弟上學必經的途徑.那些年上學的日子,三不五時就會看到穿著童子軍校服的施明德路經我家門口時踏過台堦進門呼喊我大弟一起前往學校去.
那一年(1962)施明德在小金門當砲兵軍官,因為推動台灣獨立運動,遭到軍法處判決死刑消息傳回三塊厝,一些看他自小長大的婆婆媽媽無不暗中擔憂,怕他很快就會被一槍斃命. 我母親在年節祭拜神明的供桌前,也曾一再祈求上蒼,懇請神明保佑Noli(施明德日名音譯)能保住生命平安歸來.幸好當時美國總統卡特正致力於推動人權外交,美國國會議員也對國民黨政府施加壓力後,得以改判無期徒刑.他在牢中度過了15年歲月後才被減刑釋放.
施明德因為「美麗島事件」再次入獄.他前後在獄中度過26年的青春歲月,直至1990年出獄時已接近50之年歲.從這開始直至2006年發生了「紅衫軍倒扁運動」之前的16年間,是他一生中最風光顯赫的時日.由於他無畏威權統治的迫害,無懼於喪失生命的危險,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烈士心態,勇往直前,因而獲得「台灣曼德拉」的美譽. N.Mandela帶領南非以非武力手段結束種族隔離制度. 他受到南非當局囚禁27年.1994年成為南非首任黑人總統,是世界上最受尊重的政治家之一.
可惜當「紅衫軍之亂」發生之始,為了個人的名利得失,他同意出任為紅衫軍倒扁運動的總指揮.他在前導車上意氣風發,大聲呼喝~阿扁下台!引出了追隨者紅衫人潮的所謂百萬人的熱烈響應.他的此番大動作,傷透了自小與他一起長大,患難時不離不棄的知己老友的心.大家與他逐漸疏遠,終至斷絕了聯絡.如今斯人已逝,他的是非功過以及與紅粉知己糾纏大半生的恩怨情仇,就由將來的歷史來做最後的定論吧!
1990年施明德從「美麗島案件」剛出獄後不久,那時我正好返台參加在台北師範大學舉行的「全美高中漢語教師研習會」.長別了30多年之後再相逢.歡喜之情無可言喻 .時光匆促,又是一個30多年轉眼逝去. 如今故人辭世,惆悵婉惜之餘,自故紙堆中 翻出舊作《依舊好青山》,稍加修飾,重新登載,以資紀念.
記憶中,「囝仔時代」的施明德,不上學的日子,常常跑到我家對門的「鳥仔店」去看「鳥仔」和旋轉籠裡的松鼠.這段是他坎坷生命中最值回憶的童年.他特別愛看松鼠那麼沒日沒夜地踩動籠內的轉輪.少年單純的歲月,就那麼看呀看的,也能消磨一個個長夏無聊的日午到黃昏.
初中時代的施明德,結交了一群「好兄弟」.暑期或沒課的午後,這一夥好兄弟就會群聚在「中街仔」黃姓朋友的二樓涼台,有一搭沒一搭地說閒話~追求女朋友,學校考試,理想與抱負等。有時候七、八個人中沒人吭一聲,只是閒散地或站或坐或蹲著,在涼台上看著低空飛翔的鴿群,任由壽山嶺上的夕陽,染紅了青春無憂的臉龐。
一九九零年七月,一個薄雲微風的午後,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打了一個電話給「民進黨台北市黨部」,很快從那邊傳來一聲極清脆的台語:「民進黨台北市黨部,你好!」我心境頓覺一震.在台北打了多少次電話,這是唯一的用「媽媽教我的話」回覆的地方.先找到陳婉真,再由她連絡當時在家的施明德.不久以後,電話聲再度響起. 明德慣有的稍微低沉,不急不緩的聲音從那端清晰地傳來.
我們談了好一會,明德一直保持平靜的語調.他說他剛從監牢「出來」就碰上「國是會議」(1990年李登輝總統邀約朝野各界代表招開的政治會議,研修《中華民國憲法》,推動憲政改革),還沒有時間回高雄.他計劃七月底八月初作一趟環島演說會,感謝大家對他的關心與支持.
「喂!明德,你說話的聲音中氣十足,不像剛『出來』的人.」我興奮地說.
「剛『出來』的人應該會有什麼聲音呢?」明德大笑.
「十幾年來,一直聽說你在『裡面』被折磨得〃死來昏去〝,除了牙齒全掉光,你的頭殼有沒有被『電歹去』啊!」我問他.
「你聽我說話,像不像頭殼歹去的人?」他還在笑.
「沒有啊!」我也大笑起來.我的笑聲尚未中段, 突然從電話線那端傳來一聲女性的尖叫.我嚇了一跳, 趕快問他:「什麼代誌啊?」
「沒什麼事,是艾琳達啦!她看到一隻GAZUA﹙螳螂﹚叫我快去打,你等一等,我叫她跟你說話。」
「Hi!艾琳達,還記得我嗎?」我在電話這頭問她.
「怎麼不記得?」她在電話中滔滔不絕:「一九七九年明德他們在忍受美麗島大審的時候,我在美國到處奔波求援.到Houston時,就住在妳家,對不對?」
「對啊!妳的記性不錯嘛!」
「不可能忘記啦,在我們患難奔波的時候伸出的援手才是最寶貴的.我怎麼會忘記?」
「喂,艾琳達,妳一向天不怕地不怕,國民黨軍警特務都不怕,怎麼怕一隻小小的GAZUA?」我忍不住笑出聲來.
「大隻GAZUA真的很可怕,嚇死人啦!」她在電話那端也笑.想不到天字第一號女強人也有嬌憨膽小的一面.
記得那年,「美麗島事件」發生後,施明德等黨外菁英被追捕入獄.風塵僕僕奔走江湖的艾琳達偕母南下休士頓。艾琳達忙著開會與同鄉見面,爭取支援.老太太手裡有幾百封信要寄發給全美同教會的會友.裝信紙,寫信封,貼郵票,她手忙腳亂沒一刻休息.我過去幫忙,信的內容至今已無法全部記憶,只記得用特大字體印的一句話:「救救我的台灣女婿施明德…」.
那晚艾琳達拖著疲倦的身子回來時已過午夜,臨睡前聽到了我無心透露的一句話:「我和施明德、陳麗珠自小相識.」她忽然睜大眼睛,精神百倍的要我把他倆的故事從頭說.我簡單的敘訴了一下.聽了我說完的故事後,艾琳達忿忿不平地說:「哼!施明德心中只有麗珠和兩個孩子,根本沒有我.」
.「當明德處於那樣被捕入獄, 隨時會遭到死刑槍斃的山窮水盡的絕境,妳哪來的勇氣毅然跟他走上結婚禮堂的?」艾琳達沒有正面回答我的問題,停了片刻才說:
「妳看,他長得蠻帥是不是?那時候,台北美國學校有一群女生對他著迷,都把他看成一個英雄偶像呢!」我當時語塞.自小相識,只覺得他安靜斯文,從來沒有把他看作是帥哥一枚.,
當晚七點半,婉真又來電話,約我飯後出去喝咖啡。八點半,我準時到達約定地。那是一家肯塔基炸雞店,裡外一片人海,那裡能找到一個可以說話的角落?
明德匆匆走過來.一秒鐘我就認出是他,除了唇上多出一簇短鬚,三十多年來沒大改變.
「總算出來了,謝天謝地.我看看,有沒有被打斷腳骨?」我高興得有點兒語無倫次.明德轉了一個圈,「怎麼樣?還可以吧?」他問.
「很好哇,氣定神足.自由真是最好的營養劑.」我說.
明德小我不到一歲, 我已自覺是個老太,而歲月並未在他臉上留下太多的痕跡.
「你怎麼這樣不顯老?是不是在『裡面』時間暫停?進去是幾歲,出來以後還是『平少年』?」我急著問,明德只是笑而不答.
「這裡怎麼能聊天?走,我們到別處去.」婉皺著眉頭說.
「那就去國賓飯店吧,前幾天去過,印象還不錯.」明德接上口.
於是由婉真開車,我們就往國賓去。行經一條街路時,婉真指著離路邊不遠的樹叢說:「我剛從美國回來時,人們害怕國民黨的暗算而不敢租給我房子,我只好住在一個破BUS裡面.看!我住的BUS本來就停在那裡,有一天才出去了一下,回來以後發現BUS不但已被警察拖走,連樹林都『栽』好了,速度之快,可說是世界第一」.不久就到了國賓飯店.我們找個靠窗的角落坐下,各自要了一杯咖啡..燈光下明德的五官輪廓顯出特別明朗的線條。他不說話時的身態顏面,很像沈思玄想中的哲學家.
「喂!明德,你這副尊容最近天天上報,有沒有人請你簽名留念啊!」我問他。
「簽名是沒有啦!不過坐計程車時,曾有『運匠』(司機)問:你是不是施明德?我承認了,他就堅持不拿車費.後來後來遇到同樣的問話,我就說不是啦!只是顏面有點相像.」明德繼續說下去~「曾經有一個老芋仔運匠一口咬定我是施明德本尊無誤,還向我道歉喔!」
「如果身邊坐的是你家『番婆』,你還能這樣說嗎?」
「那就沒法度啦,只好硬著頭皮承認.有一次我單獨坐車,碰到一個運匠,他也不問我的尊姓大名,就堅持不拿車費,還說我為台灣的民主付出太大的犧牲,他要以免費載送當作對我的回報.我當時深受感動,但是一到目的地車停之後,我匆匆把錢丟在座位,打開車門落荒而逃.總不能因為坐牢就坐霸王車啊!」明德雲淡風輕閒閒地說著,好像在敘述的是別人的故事.
客人進進出出,大部份人都把眼光投向他.他的態度倒也從容,大方含笑地接受那些注目禮.一向不習慣做「台上人物」的我反而有點緊張.正面對他坐著,慢慢有了一個新發現,每隔幾分鐘,明德的視線會向四週前後很快地瀏覽一下,可能是大半生被特務追蹤而養成的警覺性吧!
還沒坐多久,江鵬堅夫婦、陳唐山夫婦先後出現.意外的重逢,不免一番欣喜.話題有時轉到派系的整合,有時纏繞在明德與他的「番婆」的感情事上.什麼「大男人」、「小男人」的取笑他,明德不以為意.在座的人都說他應該出來做「整合」的工作.明德不表可否,他只說兩邊人都是「老戰友」,但是自己才「出來」,現在應該先做的是「認識時務」的工作.我告訴他,不但島內需要他出來「整合」,海外也是一樣.他只笑笑,臉上顯現「肚裡乾坤,山人自有妙計」的神情.
回去路上還由婉真開車.坐在後座的我,看著兩人的背影,心中想著~多麼奇特的兩個人啊!聽到他們的自白,原都內向、害羞、不愛鬧事的性格.只為了選擇「台灣」為「最愛」,兩個人都走上崎嶇不平的人生路.他們無怨無悔,還把身受的苦難當做笑話來敘述.雖然說說笑笑,但我還是能感受到他們兩個人玩笑背後對家鄉島國至死不渝的深情.
下車後與明德道別,一向不行西洋禮數的我也忍不住的擁抱了他一下.感謝他這大半生為台灣的奉獻與犧牲.也感謝我自小認識的小朋友中出了他這一號人物,讓我覺得與有榮焉.明德在車裡頻頻招手,婉真的車緩緩駛向暗夜的街路中.我回到師範大學的住宿房裡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遠在Houston的老公打了一個長途電話,告訴他:「故人無恙,依舊好青山.」
(1990/2024年一月修訂)
聞悉施明德先生於2024年1月15日,在台北榮總醫院因宿疾肝癌辭世.一時之間,前塵往事如波濤洶湧在我腦海裡激盪不已.
因為住家相距不遠(同屬"三塊厝"~三民區舊名),我們三姊弟與施家兄弟以及施明德的初戀情侶陳麗珠同時期先後就讀於同一所小學~高雄市立三民國校. 我與施明德的二哥施明雄同屆隔壁教室;施明德與我大弟六年同班;陳麗珠則是我大妹同班同學.明德與麗珠那段青梅竹馬歷盡劫難卻無緣共偕白首的虐戀,我們知之甚詳,每次談及總覺遺憾.
我家門前的"三鳳中街"(一條長度約四百公尺狹窄的街路,東西走向,西邊止於三民國校,東邊路口接近高雄中學),往東而去不遠,就是如今已成歷史古蹟的日治時代的建築「高雄車站」.施明德的住家就在火車站附近.基於地緣的關係,中街仔(三鳳中街的簡稱)就成了施家兄弟上學必經的途徑.那些年上學的日子,三不五時就會看到穿著童子軍校服的施明德路經我家門口時踏過台堦進門呼喊我大弟一起前往學校去.
那一年(1962)施明德在小金門當砲兵軍官,因為推動台灣獨立運動,遭到軍法處判決死刑消息傳回三塊厝,一些看他自小長大的婆婆媽媽無不暗中擔憂,怕他很快就會被一槍斃命. 我母親在年節祭拜神明的供桌前,也曾一再祈求上蒼,懇請神明保佑Noli(施明德日名音譯)能保住生命平安歸來.幸好當時美國總統卡特正致力於推動人權外交,美國國會議員也對國民黨政府施加壓力後,得以改判無期徒刑.他在牢中度過了15年歲月後才被減刑釋放.
施明德因為「美麗島事件」再次入獄.他前後在獄中度過26年的青春歲月,直至1990年出獄時已接近50之年歲.從這開始直至2006年發生了「紅衫軍倒扁運動」之前的16年間,是他一生中最風光顯赫的時日.由於他無畏威權統治的迫害,無懼於喪失生命的危險,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烈士心態,勇往直前,因而獲得「台灣曼德拉」的美譽. N.Mandela帶領南非以非武力手段結束種族隔離制度. 他受到南非當局囚禁27年.1994年成為南非首任黑人總統,是世界上最受尊重的政治家之一.
可惜當「紅衫軍之亂」發生之始,為了個人的名利得失,他同意出任為紅衫軍倒扁運動的總指揮.他在前導車上意氣風發,大聲呼喝~阿扁下台!引出了追隨者紅衫人潮的所謂百萬人的熱烈響應.他的此番大動作,傷透了自小與他一起長大,患難時不離不棄的知己老友的心.大家與他逐漸疏遠,終至斷絕了聯絡.如今斯人已逝,他的是非功過以及與紅粉知己糾纏大半生的恩怨情仇,就由將來的歷史來做最後的定論吧!
1990年施明德從「美麗島案件」剛出獄後不久,那時我正好返台參加在台北師範大學舉行的「全美高中漢語教師研習會」.長別了30多年之後再相逢.歡喜之情無可言喻 .時光匆促,又是一個30多年轉眼逝去. 如今故人辭世,惆悵婉惜之餘,自故紙堆中 翻出舊作《依舊好青山》,稍加修飾,重新登載,以資紀念.
記憶中,「囝仔時代」的施明德,不上學的日子,常常跑到我家對門的「鳥仔店」去看「鳥仔」和旋轉籠裡的松鼠.這段是他坎坷生命中最值回憶的童年.他特別愛看松鼠那麼沒日沒夜地踩動籠內的轉輪.少年單純的歲月,就那麼看呀看的,也能消磨一個個長夏無聊的日午到黃昏.
初中時代的施明德,結交了一群「好兄弟」.暑期或沒課的午後,這一夥好兄弟就會群聚在「中街仔」黃姓朋友的二樓涼台,有一搭沒一搭地說閒話~追求女朋友,學校考試,理想與抱負等。有時候七、八個人中沒人吭一聲,只是閒散地或站或坐或蹲著,在涼台上看著低空飛翔的鴿群,任由壽山嶺上的夕陽,染紅了青春無憂的臉龐。
一九九零年七月,一個薄雲微風的午後,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打了一個電話給「民進黨台北市黨部」,很快從那邊傳來一聲極清脆的台語:「民進黨台北市黨部,你好!」我心境頓覺一震.在台北打了多少次電話,這是唯一的用「媽媽教我的話」回覆的地方.先找到陳婉真,再由她連絡當時在家的施明德.不久以後,電話聲再度響起. 明德慣有的稍微低沉,不急不緩的聲音從那端清晰地傳來.
我們談了好一會,明德一直保持平靜的語調.他說他剛從監牢「出來」就碰上「國是會議」(1990年李登輝總統邀約朝野各界代表招開的政治會議,研修《中華民國憲法》,推動憲政改革),還沒有時間回高雄.他計劃七月底八月初作一趟環島演說會,感謝大家對他的關心與支持.
「喂!明德,你說話的聲音中氣十足,不像剛『出來』的人.」我興奮地說.
「剛『出來』的人應該會有什麼聲音呢?」明德大笑.
「十幾年來,一直聽說你在『裡面』被折磨得〃死來昏去〝,除了牙齒全掉光,你的頭殼有沒有被『電歹去』啊!」我問他.
「你聽我說話,像不像頭殼歹去的人?」他還在笑.
「沒有啊!」我也大笑起來.我的笑聲尚未中段, 突然從電話線那端傳來一聲女性的尖叫.我嚇了一跳, 趕快問他:「什麼代誌啊?」
「沒什麼事,是艾琳達啦!她看到一隻GAZUA﹙螳螂﹚叫我快去打,你等一等,我叫她跟你說話。」
「Hi!艾琳達,還記得我嗎?」我在電話這頭問她.
「怎麼不記得?」她在電話中滔滔不絕:「一九七九年明德他們在忍受美麗島大審的時候,我在美國到處奔波求援.到Houston時,就住在妳家,對不對?」
「對啊!妳的記性不錯嘛!」
「不可能忘記啦,在我們患難奔波的時候伸出的援手才是最寶貴的.我怎麼會忘記?」
「喂,艾琳達,妳一向天不怕地不怕,國民黨軍警特務都不怕,怎麼怕一隻小小的GAZUA?」我忍不住笑出聲來.
「大隻GAZUA真的很可怕,嚇死人啦!」她在電話那端也笑.想不到天字第一號女強人也有嬌憨膽小的一面.
記得那年,「美麗島事件」發生後,施明德等黨外菁英被追捕入獄.風塵僕僕奔走江湖的艾琳達偕母南下休士頓。艾琳達忙著開會與同鄉見面,爭取支援.老太太手裡有幾百封信要寄發給全美同教會的會友.裝信紙,寫信封,貼郵票,她手忙腳亂沒一刻休息.我過去幫忙,信的內容至今已無法全部記憶,只記得用特大字體印的一句話:「救救我的台灣女婿施明德…」.
那晚艾琳達拖著疲倦的身子回來時已過午夜,臨睡前聽到了我無心透露的一句話:「我和施明德、陳麗珠自小相識.」她忽然睜大眼睛,精神百倍的要我把他倆的故事從頭說.我簡單的敘訴了一下.聽了我說完的故事後,艾琳達忿忿不平地說:「哼!施明德心中只有麗珠和兩個孩子,根本沒有我.」
.「當明德處於那樣被捕入獄, 隨時會遭到死刑槍斃的山窮水盡的絕境,妳哪來的勇氣毅然跟他走上結婚禮堂的?」艾琳達沒有正面回答我的問題,停了片刻才說:
「妳看,他長得蠻帥是不是?那時候,台北美國學校有一群女生對他著迷,都把他看成一個英雄偶像呢!」我當時語塞.自小相識,只覺得他安靜斯文,從來沒有把他看作是帥哥一枚.,
當晚七點半,婉真又來電話,約我飯後出去喝咖啡。八點半,我準時到達約定地。那是一家肯塔基炸雞店,裡外一片人海,那裡能找到一個可以說話的角落?
明德匆匆走過來.一秒鐘我就認出是他,除了唇上多出一簇短鬚,三十多年來沒大改變.
「總算出來了,謝天謝地.我看看,有沒有被打斷腳骨?」我高興得有點兒語無倫次.明德轉了一個圈,「怎麼樣?還可以吧?」他問.
「很好哇,氣定神足.自由真是最好的營養劑.」我說.
明德小我不到一歲, 我已自覺是個老太,而歲月並未在他臉上留下太多的痕跡.
「你怎麼這樣不顯老?是不是在『裡面』時間暫停?進去是幾歲,出來以後還是『平少年』?」我急著問,明德只是笑而不答.
「這裡怎麼能聊天?走,我們到別處去.」婉皺著眉頭說.
「那就去國賓飯店吧,前幾天去過,印象還不錯.」明德接上口.
於是由婉真開車,我們就往國賓去。行經一條街路時,婉真指著離路邊不遠的樹叢說:「我剛從美國回來時,人們害怕國民黨的暗算而不敢租給我房子,我只好住在一個破BUS裡面.看!我住的BUS本來就停在那裡,有一天才出去了一下,回來以後發現BUS不但已被警察拖走,連樹林都『栽』好了,速度之快,可說是世界第一」.不久就到了國賓飯店.我們找個靠窗的角落坐下,各自要了一杯咖啡..燈光下明德的五官輪廓顯出特別明朗的線條。他不說話時的身態顏面,很像沈思玄想中的哲學家.
「喂!明德,你這副尊容最近天天上報,有沒有人請你簽名留念啊!」我問他。
「簽名是沒有啦!不過坐計程車時,曾有『運匠』(司機)問:你是不是施明德?我承認了,他就堅持不拿車費.後來後來遇到同樣的問話,我就說不是啦!只是顏面有點相像.」明德繼續說下去~「曾經有一個老芋仔運匠一口咬定我是施明德本尊無誤,還向我道歉喔!」
「如果身邊坐的是你家『番婆』,你還能這樣說嗎?」
「那就沒法度啦,只好硬著頭皮承認.有一次我單獨坐車,碰到一個運匠,他也不問我的尊姓大名,就堅持不拿車費,還說我為台灣的民主付出太大的犧牲,他要以免費載送當作對我的回報.我當時深受感動,但是一到目的地車停之後,我匆匆把錢丟在座位,打開車門落荒而逃.總不能因為坐牢就坐霸王車啊!」明德雲淡風輕閒閒地說著,好像在敘述的是別人的故事.
客人進進出出,大部份人都把眼光投向他.他的態度倒也從容,大方含笑地接受那些注目禮.一向不習慣做「台上人物」的我反而有點緊張.正面對他坐著,慢慢有了一個新發現,每隔幾分鐘,明德的視線會向四週前後很快地瀏覽一下,可能是大半生被特務追蹤而養成的警覺性吧!
還沒坐多久,江鵬堅夫婦、陳唐山夫婦先後出現.意外的重逢,不免一番欣喜.話題有時轉到派系的整合,有時纏繞在明德與他的「番婆」的感情事上.什麼「大男人」、「小男人」的取笑他,明德不以為意.在座的人都說他應該出來做「整合」的工作.明德不表可否,他只說兩邊人都是「老戰友」,但是自己才「出來」,現在應該先做的是「認識時務」的工作.我告訴他,不但島內需要他出來「整合」,海外也是一樣.他只笑笑,臉上顯現「肚裡乾坤,山人自有妙計」的神情.
回去路上還由婉真開車.坐在後座的我,看著兩人的背影,心中想著~多麼奇特的兩個人啊!聽到他們的自白,原都內向、害羞、不愛鬧事的性格.只為了選擇「台灣」為「最愛」,兩個人都走上崎嶇不平的人生路.他們無怨無悔,還把身受的苦難當做笑話來敘述.雖然說說笑笑,但我還是能感受到他們兩個人玩笑背後對家鄉島國至死不渝的深情.
下車後與明德道別,一向不行西洋禮數的我也忍不住的擁抱了他一下.感謝他這大半生為台灣的奉獻與犧牲.也感謝我自小認識的小朋友中出了他這一號人物,讓我覺得與有榮焉.明德在車裡頻頻招手,婉真的車緩緩駛向暗夜的街路中.我回到師範大學的住宿房裡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遠在Houston的老公打了一個長途電話,告訴他:「故人無恙,依舊好青山.」
(1990/2024年一月修訂)
《一帶一路將何去何從?》連淑琴
公元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Kazakhstan(哈克斯坦)演講時說;他將重新打造世界經流及次序,中國將投資億萬美元建造現代化通道,有如古代的絲路,打通中國跟歐洲大陸的通道,稱為「一帶一路」,接着更以「人類生命共同體」為宗旨來領導國際。習的言下之意認為;21世紀的現況,歐美日見衰退,全球已呈東升西降局勢,而今的中國是經濟舆軍事強國,在國際地位已今非昔比,習近平認為既將來臨的世界領導人非他莫屬!
那麼不妨在此以客觀評論,已經執行十年的一帶一路成績如何?世人有目共賭;第一,習近平未成為世界領導人。第二,加入一帶一路的國家未獲得利益,反而被剝削而更恨中國人。第三,中國自非洲取得大量資源,卻引起非洲民憤,使那批趾高氣揚的外派中國人,在非洲的生命受到威脅。最後乃最重要的關鍵是,中國發費巨資執行一帶一路,不只未獲得應有的回報,反而把外匯陷入窘境,進而拖累中國經濟。
十年來,一帶一路遍佈全球,歐洲、非洲、亞洲及南美洲,成果如何,請往下觀看;歐盟中的27國中有18個國家加入一帶一路, 其中最著名的二個大國為希臘及意大利。希臘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時,國家接近破產,中國及時注入大量金流,才能中流砥柱。接着中國獅子大開口,要求希臘首都雅典南部的海港Piraeus,將由中國完全控制二個碼頭,給其國營船運公司Costco 經營。接下來於2016年又在歐盟及IMF的經濟壓力之下,希臘賣掉51%的港口經營權給中國,於2021年完全賣出最後的16%。自此希臘的Piraeus港完整的成了中國在歐洲之港!它稱為一帶一路旳「龍頭」!接着一帶一路在匈牙利及塞爾維亜間,建造一條高速鐵路,本來打算再建一條鐵路直達希臘的Piaaeus港口,因代價甚高,又破壞隣國環境及公共設施被拒而未成。
再看意大利,它是先進國家之一,它創造不少舉世聞名大品牌物品。但在21世紀初,跟希臘相似在金融海嘯時面臨破產邊緣,中國也乘機注入大筆金流,它也成了一帶一路加與國。另談東方,自從中國大開門戶引來外資,其上千萬工廠以代工成名之後,中國人勤勉的特性,及其工人願以低簾工資任勞任怨讓世人知悉。在一帶一路的政策下,意大利商業界引進中國低廉勞工,數年來他們也為意大利帶來不少利潤。但天有不測風雲,2020年,武漢瘟疫肆虐,在中國跟意大利進進出出的中國勞工們,把武漢病毒首先帶進意大利,接着染遍整個歐洲,而意大利是最嚴重的國家!幾年來中國非法移民不斷的潛入意大利,成為其國不勝負荷的內政問題。
以非洲而言,它有少數白種人,他們是其祖先(歐洲各國的白種人),曾在佔領非洲時期,長期居住在非洲的特權階級,而今的非洲白種人乃這批人,生長在非洲的子子孫孫,他們認定其生長地是他們的國家而遺留下來,在非洲可算是極為少數,非洲人囗大部分属於黑人。非洲自20世紀中旬 ,由被殖民地崛起,紛紛独立自主,不過讓人遺憾的是,政權總是被操縱在一些獨裁者或軍頭手中,這批掌權者中未曾找到一個,能為其新獨立的國家及人民謀求福祉者,再多的先進國家及聯合國的資助,先後都被這批掌權者及其幕僚奪取。近年來網路資訊發達,人民知識漸開,也爭取到選舉權,對政府不滿人民也能奮起反抗。不過教育尚未普及,人民在一知半解之下,恐怖組織潛入非洲,扇動不満政府群眾,造成大部分非洲國家的政治及經濟處於不安定情況,這時中國把一帶一路政策帶進非洲,在這種情況下,非洲大部分國家的當權者,爭先恐後加入一帶一路。
以中國民族性而論,能否對不同種族人群公平交易值得懷疑!由其數千年歷史見證而言,其歷代主政者把居住在中國領土上人民分為;漢、滿、蒙 、囘、藏、苗等。其民族性一向對有色人種相當鄙視,稱印度人為阿三,東南亞各國的人民為番。數百年前中國南方人生活困苦而移民南下,以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加上僅勉及克苦耐勞的民族性,在東南亞一帶起家,漸漸的操控當地的經濟,接着其下代子孫後代都能継承其財富,成為東南亜各國掌握當地的金融財團,而當地民眾反成二等公民,把他們稱為「番仔」。既然中國人沒把東南亞人看在眼裡,那麼對非洲大部分黑色人種,怎麼可能平等對待?
一帶一路把不少中國人帶進非洲,中國人一向肥水不落外人田,他們為非洲建造橋樑、水霸、鐵路、機場、海港等等重要工程,但財政方面全由中國人掌握,當地政府不但未曾解決失業勞工問題( 只把最困難、低工資工作讓給非洲人)。衆多國家加入一帶一路之後,其國不只未能獲利,反而背上天文數字的債務。而非洲豐富的地下資源卻被中國人,源源不斷的掏空。外派中國人一向只求利益,對非洲的環境破壞及非洲人民的死活不屑一顧!在偷工減料的種種工程下,不少工程只能草率完工,且新建的高鐵售價太髙無人問津,海港被中國漁船及軍艇佔領,非洲似乎漸漸成了中國殖民地!
一帶一路執行十年, 曾經加入一帶一路諸國,多數敢怒 不敢言。意大利聲言將退出一帶一路,甚至派遣代表到北京商討退出事誼。非洲加入一帶一路國家, 大部分無能賞還一帶一路欠下的債務,而只能被中國佔領其港口或重要資產。中國人把武漢瘟疫帶入非洲,引發非洲人憤恨, 故近期盛傳在某非洲國家,有些中國人在非洲被包圍、殺害事件發生。
智慧人(中、外人)稱習近平為總加速師,他加速中國外匯存款降至最低,近期國內各大房産泡沬化,加速搞跨中國經濟,把整個國家加速推進崩潰邊緣。在國際上,中國外派官員以戰狼外交政策搬上舞台,出言不遜,加速引發各國反感。而今中國跟俄國、北韓、伊朗及哈馬斯等獨裁、恐怖集團相挺,遠離自由民主諸國,加速孤立於國際。2023年十月,中共號招全球加入一帶一路各國元首在北京開十年慶,被國際法庭通緝的普丁也於17日參加,這麼一來習進平創作的一帶一路,在世人眼中成了恐怖組織及獨裁者的後盾。
天網恢恢,中國在習近平領導之下,一帶一路也將加速的走到盡頭!
後記:
南美洲跟中共走得最近的阿根廷,近期新選上Javier Miley 總統,他堅決否定中共,聲明將退出一帶一路。
那麼不妨在此以客觀評論,已經執行十年的一帶一路成績如何?世人有目共賭;第一,習近平未成為世界領導人。第二,加入一帶一路的國家未獲得利益,反而被剝削而更恨中國人。第三,中國自非洲取得大量資源,卻引起非洲民憤,使那批趾高氣揚的外派中國人,在非洲的生命受到威脅。最後乃最重要的關鍵是,中國發費巨資執行一帶一路,不只未獲得應有的回報,反而把外匯陷入窘境,進而拖累中國經濟。
十年來,一帶一路遍佈全球,歐洲、非洲、亞洲及南美洲,成果如何,請往下觀看;歐盟中的27國中有18個國家加入一帶一路, 其中最著名的二個大國為希臘及意大利。希臘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時,國家接近破產,中國及時注入大量金流,才能中流砥柱。接着中國獅子大開口,要求希臘首都雅典南部的海港Piraeus,將由中國完全控制二個碼頭,給其國營船運公司Costco 經營。接下來於2016年又在歐盟及IMF的經濟壓力之下,希臘賣掉51%的港口經營權給中國,於2021年完全賣出最後的16%。自此希臘的Piraeus港完整的成了中國在歐洲之港!它稱為一帶一路旳「龍頭」!接着一帶一路在匈牙利及塞爾維亜間,建造一條高速鐵路,本來打算再建一條鐵路直達希臘的Piaaeus港口,因代價甚高,又破壞隣國環境及公共設施被拒而未成。
再看意大利,它是先進國家之一,它創造不少舉世聞名大品牌物品。但在21世紀初,跟希臘相似在金融海嘯時面臨破產邊緣,中國也乘機注入大筆金流,它也成了一帶一路加與國。另談東方,自從中國大開門戶引來外資,其上千萬工廠以代工成名之後,中國人勤勉的特性,及其工人願以低簾工資任勞任怨讓世人知悉。在一帶一路的政策下,意大利商業界引進中國低廉勞工,數年來他們也為意大利帶來不少利潤。但天有不測風雲,2020年,武漢瘟疫肆虐,在中國跟意大利進進出出的中國勞工們,把武漢病毒首先帶進意大利,接着染遍整個歐洲,而意大利是最嚴重的國家!幾年來中國非法移民不斷的潛入意大利,成為其國不勝負荷的內政問題。
以非洲而言,它有少數白種人,他們是其祖先(歐洲各國的白種人),曾在佔領非洲時期,長期居住在非洲的特權階級,而今的非洲白種人乃這批人,生長在非洲的子子孫孫,他們認定其生長地是他們的國家而遺留下來,在非洲可算是極為少數,非洲人囗大部分属於黑人。非洲自20世紀中旬 ,由被殖民地崛起,紛紛独立自主,不過讓人遺憾的是,政權總是被操縱在一些獨裁者或軍頭手中,這批掌權者中未曾找到一個,能為其新獨立的國家及人民謀求福祉者,再多的先進國家及聯合國的資助,先後都被這批掌權者及其幕僚奪取。近年來網路資訊發達,人民知識漸開,也爭取到選舉權,對政府不滿人民也能奮起反抗。不過教育尚未普及,人民在一知半解之下,恐怖組織潛入非洲,扇動不満政府群眾,造成大部分非洲國家的政治及經濟處於不安定情況,這時中國把一帶一路政策帶進非洲,在這種情況下,非洲大部分國家的當權者,爭先恐後加入一帶一路。
以中國民族性而論,能否對不同種族人群公平交易值得懷疑!由其數千年歷史見證而言,其歷代主政者把居住在中國領土上人民分為;漢、滿、蒙 、囘、藏、苗等。其民族性一向對有色人種相當鄙視,稱印度人為阿三,東南亞各國的人民為番。數百年前中國南方人生活困苦而移民南下,以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加上僅勉及克苦耐勞的民族性,在東南亞一帶起家,漸漸的操控當地的經濟,接着其下代子孫後代都能継承其財富,成為東南亜各國掌握當地的金融財團,而當地民眾反成二等公民,把他們稱為「番仔」。既然中國人沒把東南亞人看在眼裡,那麼對非洲大部分黑色人種,怎麼可能平等對待?
一帶一路把不少中國人帶進非洲,中國人一向肥水不落外人田,他們為非洲建造橋樑、水霸、鐵路、機場、海港等等重要工程,但財政方面全由中國人掌握,當地政府不但未曾解決失業勞工問題( 只把最困難、低工資工作讓給非洲人)。衆多國家加入一帶一路之後,其國不只未能獲利,反而背上天文數字的債務。而非洲豐富的地下資源卻被中國人,源源不斷的掏空。外派中國人一向只求利益,對非洲的環境破壞及非洲人民的死活不屑一顧!在偷工減料的種種工程下,不少工程只能草率完工,且新建的高鐵售價太髙無人問津,海港被中國漁船及軍艇佔領,非洲似乎漸漸成了中國殖民地!
一帶一路執行十年, 曾經加入一帶一路諸國,多數敢怒 不敢言。意大利聲言將退出一帶一路,甚至派遣代表到北京商討退出事誼。非洲加入一帶一路國家, 大部分無能賞還一帶一路欠下的債務,而只能被中國佔領其港口或重要資產。中國人把武漢瘟疫帶入非洲,引發非洲人憤恨, 故近期盛傳在某非洲國家,有些中國人在非洲被包圍、殺害事件發生。
智慧人(中、外人)稱習近平為總加速師,他加速中國外匯存款降至最低,近期國內各大房産泡沬化,加速搞跨中國經濟,把整個國家加速推進崩潰邊緣。在國際上,中國外派官員以戰狼外交政策搬上舞台,出言不遜,加速引發各國反感。而今中國跟俄國、北韓、伊朗及哈馬斯等獨裁、恐怖集團相挺,遠離自由民主諸國,加速孤立於國際。2023年十月,中共號招全球加入一帶一路各國元首在北京開十年慶,被國際法庭通緝的普丁也於17日參加,這麼一來習進平創作的一帶一路,在世人眼中成了恐怖組織及獨裁者的後盾。
天網恢恢,中國在習近平領導之下,一帶一路也將加速的走到盡頭!
後記:
南美洲跟中共走得最近的阿根廷,近期新選上Javier Miley 總統,他堅決否定中共,聲明將退出一帶一路。
《看2024台灣的選舉》Charles Chiang
ㄧ年來捨我其誰的爭執紛擾,
最終還是會緩慢地臨到。
其間各黨派的分合情形,
讓人看清人類心底的陰影。
由於野心鄰國的大力介選,
K黨竟然派員四次晉見,(2/8,6/1,8/28,12/13)
讓黨格掃地,黨員丟臉。
尤其疫情再次大爆發時刻,
有何理由非再去不可!?
X. X. X. X. X.
2024年全球有四十國在選舉,
但故鄉台灣這場最搶戲。
因惡鄰介選大放假訊息:
說蕭美琴只有美籍,無台灣籍;
批她與美談貿易協定卑恭屈膝。
對台灣介選真是不遺餘力,
連美駐北京大使都提警告,
此乃有史以來第一遭。
K黨在1949年已被中共滅門,
徒孫今還在向惡魔搖尾乞憐!
X. X. X. X. X
三黨爭霸,三雄鼎立已成定局,
K黨親共情節,嚴重悖離民意,
卻無法去除多年的惡習。
還想組和平軍事團到中國去,
將台灣國格、民主、人權當兒戲。
柯黨兩岸ㄧ家親有誰理你,
雖批藍鬥綠自認了不起,
神化自己後果難逃悲劇,
祈願選民費心思考這次選舉!
選錯人恐後悔來不及!
12/19/2023。於休士頓
最終還是會緩慢地臨到。
其間各黨派的分合情形,
讓人看清人類心底的陰影。
由於野心鄰國的大力介選,
K黨竟然派員四次晉見,(2/8,6/1,8/28,12/13)
讓黨格掃地,黨員丟臉。
尤其疫情再次大爆發時刻,
有何理由非再去不可!?
X. X. X. X. X.
2024年全球有四十國在選舉,
但故鄉台灣這場最搶戲。
因惡鄰介選大放假訊息:
說蕭美琴只有美籍,無台灣籍;
批她與美談貿易協定卑恭屈膝。
對台灣介選真是不遺餘力,
連美駐北京大使都提警告,
此乃有史以來第一遭。
K黨在1949年已被中共滅門,
徒孫今還在向惡魔搖尾乞憐!
X. X. X. X. X
三黨爭霸,三雄鼎立已成定局,
K黨親共情節,嚴重悖離民意,
卻無法去除多年的惡習。
還想組和平軍事團到中國去,
將台灣國格、民主、人權當兒戲。
柯黨兩岸ㄧ家親有誰理你,
雖批藍鬥綠自認了不起,
神化自己後果難逃悲劇,
祈願選民費心思考這次選舉!
選錯人恐後悔來不及!
12/19/2023。於休士頓